第四、意誌品質的執拗性問題
在中小學生中有一部分學生由於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在個性特征傾向性方麵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動搖性和執拗性。其明顯的特征是,缺乏遠大的人生目標和學習目標,缺乏責任感。通常在同齡夥伴當中有不自然的表現,不願意跟陌生人交往,凡事采取觀望態度。在其內心深處往往有患得患失的感覺,並覺得自己不容於人,缺乏與別人接近的勇氣,非常容易產生自卑感,不能正確地評價和對待生活中的人與事。
此外,還有一些中學生表現出的外顯行為是固執己見,多疑,不信任別人,甚至不顧及別人的利益。
無論是哪一種表現形式,實質上都是不能正確對待行動中的困難,屬於意誌品質的消極傾向。
2、中小學生意誌品質發展中的教育指導的意義
古之主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誌。堅強的意誌力在一個人成人成才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強中小學生意誌品質的培養對他們健全人格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今天的中小學生意誌力薄弱,經不起困難和挫折,已經成為學校、家庭、社會中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共青團中央學校部曾對全國近10個省市的2萬多名中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查,在“你認為自己的弱點是什麼”的選擇問項中,有45、2%的同學認為自己“意誌力不強”,17、5%的同學認為自己“經不起挫折”,兩者相加占被調查學生的近三分之二。中學生出走、輕生等現象已不是個別的了。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個體的意誌力堅強與否,承受挫折的能力強與弱,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環境影響。孩子的問題反映在成人身上,是人為地剝奪了學生鍛煉成長的機會,是成人(家長和教育者)沒有培養出他們堅強的意誌品質,學生其實是個“受害者”。
在家庭中,孩子受到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長輩對後代的愛,就是要讓你幸福,一切包起來,一包到底。把他們認為能使孩子感到“幸福”的東西都給了孩子,唯獨不把自己經受的“磨難”這筆“財富”給孩子,甚至有的家長說:“我們受過的苦,連孫子輩的都有了,還叫孩子受什麼苦。”有的家長在孩子參加完軍訓、遠足、野營等磨練意誌的活動後,看到孩子瘦了點,曬黑了點,家長就心疼的不得了,回到家裏活兒不叫幹,要什麼吃的都滿足。日本人曾說:“非常羨慕中國的孩子,他們享受了世界上最好的待遇。中國的父母為孩子的支出,在世界上也許是最高的。”這種“最好的待遇”的結果是,孩子依賴性太強,獨立性和適應能力太差。有的父母要把孩子送出去吃點苦,孩子則眼淚汪汪地說:“爸爸媽媽,你們不愛我們了嗎?”這就是孩子對父母“愛”的理解。
法國教育家盧梭指出:“人們隻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放在眼裏,教他在必要時候在冰島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灼熱的岩石上也能生存。”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中國的父母的認識正在轉變,他們開始認識到,過分保護式的愛對孩子成長不利,花錢為孩子買“罪”受成為越來越多父母的自覺行為,讓孩子到自己“上山下鄉”的地方去體驗生活,磨練意誌。特別是不少的家長,開始有意識地在家庭生活中磨練孩子的意誌,讓他們承擔家務勞動,指導他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學校在培養學生良好意誌品質方麵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我們一些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仍然受陳舊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束縛,用傳統的質量觀和人才觀指導和衡量教育,不是按教育方針培養學生德、智、體等方麵全麵發展,而是智育第一,忽視意誌、性格等心理品質的培養和磨練。生存與發展是少年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主題;提高少年兒童整體素質,是現代教育的根本目標。因此,學校的教育必須由片麵向全麵轉變。
首先,中小學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在克服意誌薄弱方麵對中小學生加強針對性的訓練指導,養成學生的持久性、堅韌性,做任何事情的恒心和勇氣。在從擺脫依賴尋求獨立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學會調控自己的情感,逐漸使學生自覺地意識到,要克服學習、生活以及人際交往當中出現的困難,必須首先要克服內部困難,即學會戰勝自我,樹立必勝的信心,才能藐視和克服外部困難,使自己獲得成功,真正地使學生能經受住各種挫折,做一個意誌堅強的人。
其次,要為少年兒童創造一些磨練意誌品質的情境和機會,如軍訓、社會實踐等。還據共青團中央學校部的調查,中學生喜歡的各種教育形式中,“社會實踐”、“軍訓”被選比例分別為38%和28%,排在前兩位。
組織學生參加營地軍訓,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它可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磨練學生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意誌,增強不畏艱險、戰勝困難的勇氣。營地軍訓之所以有效,一是環境的感染力和約束力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生很容易產生一種由羨慕欽佩到模仿學習的認同感。二是訓練時間保證,形式多樣化,一切行動軍事化。
夏或冬令營是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活動,也是磨練學生意誌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們在開展夏或冬令營中,要注意克服甜的多,苦的少;教育活動多,磨練內容少;準備好的多,自己動手少;尖子生參加的多,一般孩子參加的少等不良傾向。另外,學校要開展經常化的遠足活動,可以製定一個計劃,利用周六、周日,由近及遠作徒步旅行。
勞動具有多方麵的教育意義。我國具有勞動教育的傳統,但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目前我國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很薄弱,學生的勞動時間很少。據有關方麵對各國小學生每日勞動時間的統計,美國為1、2小時,韓國為0、7小時,法國為0、6小時,英國為0、5小時,中國才0、2小時。因此,家庭、學校都應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社會有關部門也應努力為中小學生參加勞動創造條件。
現在,不少學校已把各項獨立活動作統籌規劃,做到意誌磨練活動係統化。如東北師範大學附中分“實踐鍛煉”、“勞動鍛煉”、“遠足拉練”、“行為訓練”、“學習磨練”和“體育鍛煉”六方麵對學生進行教育,訓練其行為,磨練其意誌。學校將意誌磨練滲透到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對自我服務性勞動、家務勞動、社會公益勞動、生產勞動等都有具體的實踐鍛煉要求。
第二節 學生挫折教育指導實例
一、學習、考試中的挫折教育指導實例
1、分數:不應成為學生的“命根”
某小學五年級同班的兩個學生幹部,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但在一次期末數學考試中,出人意料的是兩人的成績拉開了距離。試卷發下來,一個隻有81分,他感到無臉見人,便趴在桌上傷心地哭了起來;而另一個是100分,就洋洋得意,竟在那位哭泣的同學麵前炫耀,老師發現了,把他批評了一頓,他也哭了起來。到下午放學後,他倆各自留下“遺書”,雙雙離家出走了。一個寫道:“爸爸媽媽,我們對不起你們,我們不敢把隻考81分的試卷交給你們,我們沒有勇氣麵對你們期待的目光,再也無法在老師同學麵前抬起頭來,隻有以死來證明,我們考試確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另一個寫道:“爸爸媽媽,我們考了100分,老師卻無緣無故地批評我們。為什麼考了好分數不能表現出來?我們不明白!我們受不了這麼大的委屈,我們再也無臉見人,我們要以死來向老師說明,我們沒有錯!”他倆相約,要一起去看看大海,然後就“勇敢地”跳進去,幸虧有兩位老師在火車站發現了他們的蹤跡,馬上把他們送回家,才未釀成悲劇。
兩個學生,得了81分的,心理受不了“分數低”的打擊,得了100分的,心理受不了老師正當批評的“打擊”,竟差點釀成悲劇。類似這樣的事例,在我們目前的學校中並不罕見。這一方麵反映了分數在學生心目中的分量,本來是檢驗學生對知識掌握、能力發展情況的手段的分數,竟“異化”成左右學生的“命根”。兩名學生都把分數看得過於重要,所以,無論分數高低都不能正確對待。同時,這與平日家長和老師對孩子期望過高,十分看重分數也有關,否則,他為什麼不能忍受比別人分數低,也不敢把這樣的分數告訴父母?另一方麵,也反映了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弱,受不了一點的“打擊”。把這些歸結為一點:就是目前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的“應試教育”模式造成的。因此,近年來,教育界有識之士一再呼籲:由“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是有其重要原因的,因為“應試教育”已不能適應改革開放的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並且造成了大量、嚴重的中小學生心理挫折。
為了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首先教育工作者要轉變觀念,教育要麵向全體學生,把使所有學生都得到發展作為追求的目標,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將學生的考試分數放在適當的位置。減輕學生的分數負荷和心理壓力,要明確分數隻代表了學生掌握的書本知識的水平,而並不能說明學生的全麵發展情況。其次,學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抗挫折的能力。第三,由於中小學生尚處在身心發展的過程中,學習效果會受到方方麵麵的綜合影響,有時出現一些波動也是完全正常的。對於中小學生來說,要著重培養其善於學習的能力和勤奮進取的精神。
2、注意克服環境的消極暗示作用
小張從初中一年級到二年級學習成績總是排在班裏前幾名,老師和家長對他的學習都比較滿意,同樣小張也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小張為自己的父母感到自豪。父親是某科研單位的研究員,母親是一家大醫院的主任醫師,他的家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之家,父母無形之中成為小張崇拜的偶像,也是他學習的榜樣。可是到了初中三年級,第一學期末考試結果卻讓老師吃了一驚,各科平均成績70多分。當他把成績單拿回家,父親問他怎麼考這麼點分時,他滿不在乎地說,考得高又能怎麼樣。母親著急說,你怎麼能這麼跟爸爸說話,學習好將來可以上大學。聽媽媽說完,小張不屑一顧地說,那不還跟你們一樣,才掙幾個錢,能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嗎?你們是受人尊重,可又不當錢花。等初中畢業後我們就去做買賣,去掙錢。聽了小張的一番說法,父母簡直不明白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原來,前不久小張家周圍搬來一戶新鄰居,小張很快跟鄰居家的男孩相識了。一次小張邀請鄰居家男孩來家玩,當那男孩看了他家的環境後,問道:你爸媽是幹什麼的,小張自豪地告訴他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沒過幾天男孩讓小張去他家,一進門小張便被男孩家的裝飾吸引住了,不僅房間裝飾豪華,家中電器、家俱也都是名牌,小男孩告訴小張,他爸爸是做大買賣的,現在是一家公司的頭兒,他爸爸說了有了錢什麼大學都能上。這次“訪問”給小張刺激很大,使他的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此後去小男孩家的次數多了,不斷地受到小男孩的金錢教育,尤其是當看到小男孩家中的電腦遊戲機之類的東西更使他羨慕不已,使他想到了“有了錢什麼都可以有”這句話的分量,聯想到學校有些同學周末放學家裏用汽車來接更加強化了他頭腦中金錢的重要性,因此也就使他的動機發生了轉移、學習榜樣出現了遷移,有了上述的學習結果也就不讓人驚訝了。
小張學習成績的突然下降,不是因其學習不適應造成的,而是因為一種外在的環境使他在學習上產生的心理挫折感造成的,從而改變了他對學習的態度和認識,影響到學習行為上則是不努力,結果是學習成績下降。類似小張這種情況並不是個別的。對於處在青春發育期的中學生來說,他們學習的自覺性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情緒波動較大,判斷是非能力還不成熟,因此,極易受外界環境的消極暗示作用。小張就是因看到同伴家裏有錢而裝飾“富麗堂皇”的環境,過分地重視了“金錢”的作用,造成他思想認識的偏差,以往作為知識分子家庭一員的那種自尊感受挫,並由此改變以往的誌趣。
一段時期社會對一些所謂的大款、大腕等有錢“貴族”的宣傳過於頻繁,傳播媒介也在“塑造”其中一些人物的社會形象如何如何受到世人尊重等。這些宣傳則間接地陶冶著青少年一代,這對於一個判斷能力和社會閱曆都不成熟的初中生來講很容易受到消極暗示作用,由此容易使他們的學習動機發生改變,追求的目標發生改變,使他們片麵地認為良好的教育結果並不能獲取金錢上的成功,而且更突出了追求選擇中的功利主義思想。對於小張來說,父母的高級知識分子形象已不再是他今後追求的目標,而與小男孩的相處和新聞媒體的影響使他的選擇發生了轉變,這樣也就促使他改變以前的學習行為,最終隻能導致不良的學習結果。
對這樣學生的教育指導,當然應主要教育他要有正確的學習目的。但抽象的道理他一時還難以接受,教育指導需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首先要對他進行“角色意識”教育。社會賦予中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要好好學習,盡心盡力地學習,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技能。其次,要用那些不計報酬、為國家作出重大貢獻而受到社會較高評價的優秀知識分子的事跡教育他,感染他,進而深化到學習目的教育上來。讓他正確地認識到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學習的責任感,把學習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改造世界為全人類造福的遠大理想結合起來。最後,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正確“金錢觀”教育,在商品經濟社會中,這一點應成為我們學校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3、要適應新環境
一個普通校的佼佼者,考上了重點高中,到校後的前幾天,他異常活躍,不僅與同學、老師熱情高談,而且還主動要求主持了開學後的第一個班會。可沒想到,不久他就像換了個人似的,不和別人說話,上課無精打采,趴在桌子上睡大覺。一天,老師問他怎麼了,他說困了。老師說,困了就回家去睡覺。他二話沒說,背起書包就回家了。後來,索性就不來上學了。學校準備勸其退學。
經多次做工作,我們了解到,他原本對重點學校抱有很大希望,想來後大幹一場。可剛開學遇到這樣一件事:一個同學因眼睛不好想調調座位,經老師一節 課的勸說,卻沒有同學和他調,這件事使他把重點學校看透了。他認為重點學校的學生太自私了,越看越不順眼。以至“周圍沒有罵人聲”,“同學之間沒話說,都在抓自己的學習”,“老師在英語課上為什麼不說一句中國話”等等都想不通。不知為什麼後來一進教室就心跳、出汗,渾身不舒服。經我們做工作,第二天,他終於上學了。可是剛進校門,就暈倒了,被幾個同學抬進了醫院。經醫院診斷,大夫告訴我們:“這是因心情過於壓抑而得的急性心肌炎。”
這是一個典型的因不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而造成心理挫折,產生厭學心理的事例,在這個同學身上反映出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個學生剛到一個新環境,往往對這個新環境期望值過高,再加上過於自信,又沒有任何精神準備,以至看到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就出現煩悶、焦慮、心情不快,看什麼都不順眼。一旦當他感覺到自己無能為力時,便會產生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偏激行為,使已經產生的心理焦慮轉變成壓抑,他的心肌炎就是由於“抑鬱心境不適應症”造成的,這是一種情感性人格心理障礙,如果一旦他想逃避這種環境時,隻要有人提供可借口的機會便會付諸行動,那麼當老師讓他回家睡覺時,他便沒有任何的自責心理,理所當然地走了。
學生群體或者說班集體這個作為學校的主體環境,是每個學生交往、合作成功與否的基礎。一個學生所在群體的好壞,以及在群體中自我評價的客觀與否,對於其性格的形成與發展、自我觀念的建立、心理成熟程度以及學習能力的有效發揮等影響是比較大的;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也會遷移到學習過程中來。一個學生認同感的失去或受到嚴重挫傷不僅使其產生一種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更主要是對其學習將產生比較嚴重的消極後果。因此說,環境因素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影響是非常大的。
像這類學生容易多愁善感,遇事傷感抑鬱,常用一副灰色眼鏡來觀望世界,因此,他們特別需要老師關注。同時,對學生做好入學前的思想準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別要教育學生對新的學習環境的期望值不能太高,不要過早地在自己的心裏設定一種模式,正如歌德說:“要求旁人都合我們的脾氣,那是很愚蠢的,我們從來不幹這蠢事。我們把每一個人都看作是一個獨立的人……這樣我們才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學會為人處事之道。”另外,教師要重視班集體建設,加強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情感和良好人際關係的教育培養,畢業班和新組建的班更要重視這一點,叫學生有心理認同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