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美國的孩子從小就是單獨居住自己的房間,自由活動,鍛煉生存能力。到會走路時,出門行走,很少由父母牽著手走,走不好摔倒了,自己爬起來,成人一般不去拉扶和安慰。下麵這兩個事例很能說明問題。
美國著名的洛克菲勒財團董事長老洛克菲勒退休在家,一次帶著小孫子外出散步,途經一片碎石路時,孩子一腳不慎踏空,本能地伸手試圖抓住身邊的爺爺,但近在咫尺的爺爺卻敏捷地閃到了一旁,任其摔倒,等看著孫子爬起後,他才走上去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孩子,在這個世界上,你不要試圖依靠任何人——包括你的爺爺在內。”我國的一位少兒工作者講述了在美國迪斯尼樂園見到的一幕:那兒的纜車非常高也非常快,一位母親讓自己非常小的孩子坐上去,那孩子哭著往母親身上撲,母親推開了孩子。事後,我國的這位少兒工作者問這位母親:“您這樣對待孩子心裏不難過嗎?”她回答:“孩子如果沒有這點膽量,他就不要做人。”在我們中國孩子的家長看來,老洛克菲勒和這位母親的做法,也許心是“狠”的,但實際上這是對孩子真正的愛,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從小便能深嚐到生活的本質內涵,認識生活,咀嚼生活,從而更好地適應生活。在美國,還有等到孩子有了一定的勞動能力之後,自己要學著管理自己的生活。如整理自己的房間等。在這種過程中,無形中就培養了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克服困難和抗挫折的能力。
另外,待孩子入學之後,他們要在學校裏和社會上活動,接觸的人和事兒愈來愈多,家長還經常有意識地幫助孩子頂住來自各方麵的不正當壓力,鍛煉鬥爭意識和抗挫折的能力。例如,1992年左右,美國少男少女互助會曾對2382名青少年作過這樣的調查,問他們是怎樣學會酗酒、吸毒和出現性關係的?調查結果,有2/3的人認為酗酒、吸毒、發生性關係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在同學的壓力下開始的,有40%的學生認為同學的壓力使自己不能安心學習,為使中小學生知道應該頂住這種壓力,專家們建議父母要與孩子共同討論這樣的問題:在聚會上拒絕喝酒是否真會被朋友看不起或被疏遠?拒絕談性問題是否會意味著珍貴的友誼就此結束?為此失去一個朋友有什麼不合適?等等。通過討論分析,使孩子知道,應當拒絕朋友的一些不正當要求,敢於抵製一些不正確的壓力,不怕嘲笑或失去朋友。為使孩子學會正確對付這種壓力。專家們還建議,父母要與孩子進行實踐練習。演習時,父母扮演孩子的朋友,向孩子提供香煙、酒、毒品等。子女隻需要說:“不,謝謝。”要強調時則說:“不,我們不想那麼做。”如果要表現出堅決、自信則說:“我們不需要那玩藝,也不想像別人一樣。”一直練到孩子說出來的話是理直氣壯的,非常自信自己是正確的才終止。這樣做的教育效果很好,不僅提高了孩子對付各種不正確的要求和壓力的信心,而且有了這方麵的能力。如有些經過這樣訓練的中小學生能堅決拒絕接受朋友的香煙,拒絕朋友的不正當的約會,拒絕替朋友做作業等,不怕這些人的諷刺和打擊,這實際上就是提高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2、學校對學生獨立生存和抗挫折能力的培養
美國的學校教育,更是把培養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作為教育目標。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有兩個長遠的培養目標:即個人自治;自我管理能力和負責任的生活。在教育學生適應生活以及在全球經濟增長的形勢下,教育者相信,當學生們的意見得到尊重時,他們會學得更好。學生們在他們被允許積極參加開創他們自己的知識,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以及承擔自己行為責任過程中,得到全麵成長。美國的學校教育不僅為兒童參加社會活動做導向準備,而且總以孩子們獨立生活和自我生活導向做準備為目標。學校通過學習或其它活動,有意識地培養中小學生的獨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1)課前新聞20分鍾評論
美國很多中小學校,每天在上課前有20分鍾聽新聞的時間,先由學生輪流向同學們廣播當天的新聞,然後各班同學進行評論。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也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生存能力。
(2)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美國學校的老師很注意放手讓學生獨立去觀察問題、查找資料、自己分析資料得出結論,然後到講台上向大家宣布自己研究的成果。例如,一班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下周要學習海洋動物,教師先要求他們到海洋公園去觀察兩種海洋動物,記下這兩種海洋動物的形體、顏色、活動特點、生活環境等,也可以照相或把這兩種動物的形體畫下來,再到圖書館去查閱有關這兩種動物的資料。如果所查閱的資料與觀察的情況相一致,就可著手寫研究報告,如果不一致或相矛盾,也就是受到了挫折,就需要想法去排除這種挫折,或重新去觀察動物,或重新去查閱資料,或找人討論,直到得出一致的結論為止。然後執筆寫研究報告。到上課時,每個學生都穿戴整齊到台上作報告,模仿著成人作科學報告的樣子。小學生從觀察動物,收集資料到作完報告,常常會遇到各種問題、遭受一些失敗的挫折,在他們解決問題和排除挫折的過程中,也就增強了他們獨立解決問題和抗挫折的能力。
一些教育家認為,如果錯誤對學生並無傷害,可以讓錯誤發生,有時一個錯誤可以提供學生一個記住的教訓,這也是一份寶貴的財富。所以他們非常注意鼓勵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去大膽實踐,成功了可以從中取得經驗,失敗了可以從挫折中受到鍛煉,從反麵吸取教訓,鍛煉堅強的意誌和抗挫折的能力,這使學生更快地成熟起來。這種教育理論在美國已被廣大的家長和教師所接受,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都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3)鼓勵學生謀求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做
美國中小學生,還有一項獨特的活動就是在課外或假日,在教師和家長的支持鼓勵下,都主動去謀求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做,如為鄰居看管孩子、打掃衛生,定時定點為某一個地區的居民送食品、送報等。他們在尋求適合自己的職業和在謀職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困難,遭受大小程度不同的挫折。如尋求不到自己所喜歡的工作,在工作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或出現了差錯,遭到了主人的批評或譴責,甚至被解雇,失去了自己所喜歡的工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克服困難、承受挫折。在他們克服困難、排除挫折的過程中,就鍛煉和提高了他們克服困難、承受和排除挫折的能力,使他們進一步成熟起來。
(4)18歲後,讓孩子更多地去自己選擇
經過中小學階段的鍛煉,孩子長到了18歲以後,或上學或就業,選擇什麼樣的專業,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由孩子自己決定,並由他們自己去與學校商議,或到社會上去尋找工作,家長一點不包辦代替。這就養成了青少年學生獨立決定和處理自己的問題的習慣,培養鍛煉了獨立生存能力。他們在學習獨立生存的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遭受種種挫折,在他們獨立解決問題和排除挫折的過程中,也就磨練了他們的意誌,鍛煉了他們的獨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所以美國的青年一般到18歲之後,都要自己獨立生存,沒有到20或30歲的人還要依靠父母生存的現象。在這些方麵與中國的青年大不相同。當然,產生這種差異現象的原因很多,但與對他們在中小學時代的要求鍛煉不同有很大關係。
苦難是人生的老師
一位好心的老人,在草地上發現了一個蛹,他把蛹帶回家。過了幾天,蛹殼上出現了一道小裂縫,裏麵的蝴蝶掙紮了好幾個小時,身體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來。老人看著於心不忍,於是,他拿剪刀把蛹殼剪開,幫助蝴蝶脫蛹而出。可是,這隻蝴蝶的身軀臃腫,翅膀幹癟,根本就飛不起來,不久就死去了。
蝴蝶為什麼會死去?原因是蝴蝶失去了成長的必然過程。蝴蝶的成長必須在蛹中經過痛苦的掙紮,直到它的雙翅強壯了,才會破蛹而出。人的成長也是如此,不經過掙紮、挫折、磨煉很難脫穎而出。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鼓勵孩子吃苦,培養孩子自立於世的能力,已成為世界性培養後一代的重要途徑。日本從幼兒園開始,就注意培養孩子的“吃苦”意識,這首先體現在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麵。幼兒園從三歲開始,就要訓練孩子學會端碗拿筷吃飯,學會排解大小便,學會在保育員的指導下穿衣脫褲係鞋帶;到了六歲,就必須養成獨立著裝、飲食、刷牙、洗臉的習慣。有一家幼兒園給大班的孩子做用粗菜雜糧混合而成的“憶苦飯”,孩子們連續三天硬是不吃,並且嚎啕大哭。園方卻依然堅持,大多數家長也不反對,最終孩子們隻得“忍苦”咽下去,著實接受了一次“憶苦思甜”教育。
日本的中小學校每年都要定期舉辦“孤島學校”或“森林學校”活動,讓孩子們在既無電源又無淡水的荒涼小島上,紮營搭篷,踏著積雪,尋找水源,撿拾柴草,采集野果、野味……然後自己生火燒飯。讓孩子“吃苦”,這是日本重視對下一代進行精神教育的一種做法。
美國有一個腰纏萬貫的大企業家的“千金”,白天上課,晚上外出打工,以賺取學雜費。這個企業家平靜地說:“我們這樣做隻是為了讓孩子從小知道生活的艱辛,讓她經受一點艱苦生活的磨煉。她長大後才能知道怎樣把握自己,怎樣才能在社會上站住腳。”
在歐洲南部的阿爾卑斯山,有一個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亨吃苦耐勞特別訓練營”。它是由曾獲1967年十項全能世界冠軍的科特、班德林創辦的。
“運動員”一進入訓練營地,隨身攜帶的一切證件物品統統交管理人員代為保管,甚至香煙、火柴這樣的小東西也不許私藏。在這裏,沒有尊卑之分,彼此之間隻能直呼其名。每個“運動員”的待遇都是絕對平等,發給每個人的訓練器械都是一模一樣:一副弓箭,一把魚叉,一根釣竿,一把獵刀,一柄斧頭和一塊火石。訓練營裏一切全靠自己。就連一日三餐,也得自己設法解決。
到受訓的最後一天,每個“運動員”都要進行畢業考試。內容包括登山爬樹,越溪跳澗,最後一項是“天當被,地當床,深山老林作臥房”,露宿一夜就算過關。經過一周的茹毛飲血式的生活,一個個都變得身體壯實,精力充沛。
“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巴爾紮克語)據正式“畢業”的大亨說,他們“學到了不少回到大自然裏去生活的技巧,更對生活重新充滿了信心、勇氣與活力,體會了運動所帶來的種種樂趣。”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毛澤東曾多次對他的子女講過一句深含哲理的話:“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他讓兒子毛岸英穿上自己的那套打過補丁的灰布衣服,背著二十多公斤重的行李和小米、菜籽,步行到延安南區吳家棗園村去務農種地,就是出自這一目的。
古人把菜根味比作世味,常用嚼菜根陶冶自己或教育後代。因為菜根不隻是根本,而且也是一種學問,甜味中略帶一種苦味,其妙無窮。從古到今,凡嚼過菜根的人,既能成其大事,又能享受到生活真正的淳厚和甘甜。
北宋文學家範仲淹出身貧困,兩歲時就死了父親,母親無法生活,帶他改了嫁。後來範仲淹得知自己是隨母親到朱家的,決心自立,便來到醴泉寺一邊打工,一邊讀書,這時他才十多歲。
他在寺裏苦讀三年,生活異常艱苦,每天熬一鍋稀粥,待稀粥冷凝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吃一塊,這就是“斷齏劃粥”的故事。
範仲淹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不遠千裏又進了南都學舍。在這裏,他就像過去一樣吃粥苦學。有個同學見他生活如此艱苦,便帶些好的飯菜給範仲淹吃。可範仲淹連忙謝絕,他說:“我們很感激你。但我們吃粥已經吃慣了,今天我們若吃這樣好的食物,以後還吃得慣粥嗎?”就這樣,經過多年的艱苦生活磨煉,範仲淹考中了進士,並成了著名的文學家。
範仲淹青少年時的經曆,使他養成了良好的艱苦樸素的作風。他做了大官後能關心百姓疾苦,關心國家興亡,至於富貴、讚譽等身外之物,都不能動搖他的誌向。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至今仍激勵著有識之士。
難怪國畫大師齊白石,在自寫大白菜圖上題:“先人作過三代農夫,方知得此根有真味。”
嚼菜根,得其味,這種苦味,包含智慧和勇敢,也包含著歡樂和寧靜。它能苦出“橫掃千軍如卷席”的強者氣魄和“縱死猶聞俠骨香”的英雄本色,也能苦出“風景這邊獨好”的美好境界。
再富也要苦苦孩子
每天放學時分,在中國城市的任何一所小學,你都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盛況:許多無怨無悔的家長默默列在校門兩側。孩子們歡蹦亂跳地跑出來,幾乎是所有孩子的書包都在頃刻間移向大人的手中。就有頭發雪白的長者立即將雪糕或糖葫蘆遞到孩子手中,於是孩子跑前麵邊吃邊玩,而長者背著書包,老仆人一般地緊趕小主人。
就在許多家長挖空心思地滿足子女的各種要求時,富甲天下的日本人卻千方百計對他們的孩子進行“吃苦教育”。最近,為了不忘過去最困難的日子,日本一家學校給孩子們做了“憶苦飯”,結果,孩子們麵對當年大人吃過的糖菜嚎啕大哭,拒食3天。校方毫不動搖,第四天,孩子終於咽下了這頓憶苦飯。在日本的許多孤島或森林裏,人們常常可以看見日本小學生的身影。他們在無老師帶領的情況下,麵對著既無水源又無淡水的可怕自然界,安營紮寨,尋覓野果,撿拾柴草,尋找水源,自己營救自己。一位孩子從荒島歸來後,感慨地對老師說:“我們以前以為我們享受的一切現代化設施都是本來就有的,荒島的曆險才使我們明白,人生來兩手空空,一切都是勞動創造的。過去老師講勞動光榮,我們感到很空洞,如今才真正理解了這個詞的含意。”
日本教育家指出,生存意誌的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日本雖然實現了“富裕社會夢想”但社會節奏加快和升學競爭的壓力,使孩子們與大自然的接觸少了。同時,日趨富裕的物質生活條件也削弱了孩子們應具備的人生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克服困難,艱韌不拔的意誌力。日本中小學生中出現了動武,以強淩弱,違法亂紀的現象,這些問題的發生使日本各界產生了危機感。為此,日本神奈川縣的有識之士提出了“展開和促進與人接觸、感受自然的運動,恢複和充實孩子們的感性體驗”的建議,於1984年起在學校和社區開展了廣泛的“感觸性”教育運動。
為此,神奈川縣各地根據學校和社區的特點分別建立了一些教育基地——交流村。學校和社區組織孩子們到交流村集中生活、勞動、鍛煉,請交流村所在地的老人講過去的生活;或組織孩子們到敬老院和老人交談,為老人們服務;或組織家長和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開展活動;或請農村老人向孩子及家長傳授打草鞋的方法;或者把不同年齡的孩子混編組開展活動。孩子們通過各種各樣“感觸性”教育活動,對大自然、周圍的環境,生活有了切實的感性體驗,從中體會到作人的樂趣,感受到大自然的奧秘,激起了學習欲望,並且在集體活動中逐步培養了關心別人、攜手並肩,共同生存和發展的優良品德。
與日本學校的“吃苦教育”異曲同工的是,作為一種傳統的暑假活動,學工正在美國中學生中回潮。美國的學校非常鼓勵學生到車間去,有的學校給他們布置的暑假作業就是寫學工報告,下麵我們不妨聽一聽一個美國中學生在畢業前最後一個暑假參加學工活動的感想:
“上班第一天——是在一家油漆廠,廠主的兒子們親熱地向我們打招呼,並指給我們看一些懸在頭頂上的巨缸,它們被高大的鐵索和鐵鉤固定在高處,過了一會兒,車間主任叫我們,康諾恩,我們還缺少一副天鉤,你能到隔壁那個部取些來嗎?”
“然而,那兒沒有天鉤。我們又被指點到綜合部去,可綜合部也沒有天鉤……我們急待團團轉,問遍了廠子裏的每一個部門。”
“當我們兩手空空狼狽歸來時,同伴們不約而同哈哈大笑,並告訴我們,事實上根本就沒有‘天鉤’這麼一種東西。這家廠的工人兄弟總是用‘天鉤程序’來結識新雇員,學會接受善意的惡作劇,是我們上的第一課。
“新雇員開始必須塗抹和粉刷廠房的外牆以練習技巧。有一天,在火熱的太陽下連續工作幾小時後,我們雙手酸軟回到家中,我們忽然意識到;一個男人最好的朋友是他的手指頭。其實,看著廠裏工人們每天劇烈地運動著他們的身體,我們漸漸學會了如何去尊重一個正直而誠實的勞動者——不管他是男人還是女人。
“那天當我們刷完我們的第一麵牆時,幾乎所有在近處幹活的工人都跑到門外對我們鼓掌。這天的記憶我們一直深藏在腦海裏。我們由此悟到了由誠實勞動所結的果實是你所有開心果中最甜蜜的一種。
“在有些特別的日子,譬如運貨的棚車到達那天,就會有6個工人被選派去卸下那些50磅重的裝著油漆配料的座袋。我們從早上開始幹,幹完了便可以回家。如果每個人都齊心協力配合默契,那麼下午往往就能閑著。這真是一種偉大的管理手段,我們從中學到了:通過團隊協作把一項艱難的任務化作一種積極的操練是完全可能的。
“在這個夏天,我們獲得了許多新技巧和新的價值觀,但有件事還是要特別提一提:我們記得我們曾抗議他們把一張有關選舉的大傳單貼在我們的車上,廠長們聽後立即表示他們一定把傳單揭走。尊重勞動者。哪怕是一個打零工的小夥計,正是好的和公平的管理的基本特征。”
在朝鮮,少年野營所成了學校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特殊“學校”。每年4月到10月舉辦12期野營,每期300名學生,小學生每期野營一周,中學生則為12天,優秀班級、優秀學生優先入營。請看一天的野營安排:早6點起床跑步;早飯後分批踢球、做健美操、登山、劃船或野外寫生……午飯後小睡2小時,接著上文化課;晚飯後,或做遊戲、或表演節目、或寫野營日記……晚9點熄燈睡覺,一周活動不重樣。野營期間要組織野炊,學生自己動手撿柴燒、備食料,鍛煉自立能力。無論刮風下雨,在泥濘的場地上摸爬滾打……
法國有所鯨魚學校,更是一所鍛煉學生意誌力的別具一格的學校。他們乘上兩艘分別為10米及12米長的帆船,便開始了他們的學校生活。在一年內,他們要兩次橫渡大西洋,足跡踏遍三個群島。除了船上航行之外,他們的課程還有潛到水中,與魚群遊戲,與珊瑚為鄰,與鯨魚為友。這些鯨魚長約15—20米,重達40噸左右,是這些學生的真正老師,為了進一步認識這些鯨魚,熟悉他們的習性,甚至敢於去用手接觸它們。這些學生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書籍,其中有科學知識的,亦有小說。他們不畏大風大浪,有時還得忍受饑餓。他們實習駕駛,捕魚,練習外語,做家常便飯式三餐。在船上,大家一律平等,又全都身負重任。在這所沒有黑板的學校裏,大家的知識都得到增長。當這些孩子遠航歸來後,他們的思想更開放,生活經驗更豐富了。他們入校前都有一些共同的毛病:不守紀律、厭學。該校的學費是每月1500法朗。
這所學校隻有兩位老師,其實他們的作用隻是分配任務和提出建議而已,真正要懲罰學生的老師是那些鯨魚!這些學生每天有一定學習時間,要讀書,要討論,寫日記,學習駕船,值夜班,做廚房工作。船靠岸後,他們還要登陸去采購食品,特別是蔬菜,這樣他們還得與當地的老百姓打交道,熟悉各地的風土人情。
當然,他們的最大風趣是與大海打交道。他們赤裸身子,腳上戴著潛水用的蛙蹼,提上氧氣裝備,自由自在地在水中遊蕩,潛到海底仔細地觀察海底世界。最有趣的是他們在水底和鯨魚戲遊。一位才13歲的學生這樣寫道:“鯨魚是如此安祥,並讓我們接近它們。它們的身體徐徐擺動。我們靠近了一頭在母鯨上邊回遊的小鯨魚。它藍色的眼睛距我們僅20公分,不安地望著我們,不知我們將怎麼對付它。這太引誘人了!我們忍不住去撫摸它,它身上有許多小裂口,我們看到我們的手指在它光滑的皮上留下長長的痕跡。這是多麼美妙啊。”
經過一年的海上生活,孩子們更成熟了。一位孩子的母親這樣稱讚道:“現在這小家夥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更老成了。可是,一年前地在課堂裏是多麼調皮和差勁啊!但現在,他獲得了極大進步,英文和西班牙文成績都大有長進。現在是他給我們提建議,該讀些什麼書。”
在中國的現實生活中,許多暴富的大款們對孩子百倍溺愛,使他們成了養尊處優的“小皇帝”,境況令人堪憂。因此,連我們的學校也要加強學生的“吃苦教育”,再富也要苦苦孩子。上述故事,對我們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