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令營中的較量》中我們看出,心理承受能力不僅與我們的生長環境有關,也與我們對待挫折的態度有關。心理承受能力與抗挫折能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人的抗挫折能力是一個常量,而心理承受能力卻是個變量,心理承受能力使人在麵對挫折時,既可以逃避挫折,也可以麵對挫折。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抗挫折能力是驚人的。心理學家維克托、E、弗蘭克爾博士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囚禁納粹集中營整整三年,輾轉奧斯威辛、達豪等四所集中營,是少數幸存者之一。他在《人生的真諦》中寫道:
其實,令新來的人吃驚的事還多著哪。我們當中搞醫的人最先領悟到“教科書是騙人的”。比如,書上說睡眠不足多少小時,人就活不了,錯了!從前,我們認為有些事情是根本不行的,不這樣就睡不著,不那樣就活不成。在奧斯威辛的頭一夜,我們睡上下鋪,每層(約6英尺半長,8英尺寬)睡9個人,光禿禿的床板上沒有任何鋪墊。9人合蓋兩條毯子。大家隻能側躺,即使如此,還擠擠挨挨。那夜,天氣寒冷,擠著倒也不壞。盡管不準把鞋放在床上,可還是有人把沾滿泥巴的鞋偷偷枕在頭下。要不然,隻能頭枕胳膊,一夜下來,胳膊幾乎要脫臼了。
……我們無法刷牙,維生素極缺,盡管如此,牙齦卻比以前更好。襯衣半年才換,早已麵目全非。水管凍壞,多少天不能洗澡,連局部擦洗也辦不到。在泥濘中幹活很髒,但手上潰爛和磨破的地方居然從不化膿(凍傷除外)。又如,有人一向睡眠很輕,受不了隔壁房間丁點聲音,現在卻擠挨著身旁難友,聽著耳邊的如雷鼾聲,酣然沉睡。
由上麵我們可以看出,當挫折來自於外界環境,而且自己無法逃避時,就能夠去適應挫折的環境。正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斷言,人是能夠習慣於任何事物的生物。所以,我們有麵對任何挫折的能力。由上麵的例子我們看到,人在兩種情況下能表現出抗挫折能力:一種是對於挫折的環境無法逃避;另一種是戰勝挫折的環境的力量來自於自身。由此可見,人不僅可以被動地去適應挫折環境,也可以主動地去適應挫折環境。隻要我們肯去戰勝挫折,就沒有戰勝不了的挫折。
有錢難買少年苦
吃苦貴在先,是人生的一種本錢,一份財富。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彭德懷少年時,家貧如洗,為了生存不得不為有錢人家放豬,可謂曆經磨難,然而正是這苦難的生活磨煉了他的意誌。舉世聞名的大文學家高爾基,早年喪父,11歲時就給資本家當徒工,也正是這段苦難的童年使他懂得了人生,有了過人的深厚生活閱曆,為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1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威廉、亨利布拉格,青年時在皇家學院求學。這裏讀書的人大多是富有人家的子弟,可亨利布拉格衣衫襤褸,拖著一雙比他的腳大得多的破舊大皮鞋。富家子弟栽誣他這雙破皮鞋是偷來的。一天老學監把他召到辦公室,兩眼死盯著那雙破皮鞋。亨利布拉格明白是怎麼回事,他拿出一張小紙片交給學監。這是他父親寫給他的一封信,上麵有這樣幾句話:“兒呀,真抱歉,但願再過一兩年,我們的那雙破皮鞋,你穿在腳上不再嫌大。如果你一旦有了成就,我們就引以為榮。因為我們的兒子正是穿著我們的破皮鞋努力奮鬥成功的。”老學監看完之後,也被深深地感動了。
相反,試問古今中外曆史上又有幾個紈絝子弟成其大業或有所成就呢?就拿杜邦家族來說,這個家族是美國的億萬富翁。豪華別墅、專用飛機、遊艇和高級小轎車,家裏應有盡有。然而,這個家族的後代卻大都是平庸之輩。他們精神世界蒼白空虛,有時竟無聊到專作惡劇,用絨布作食品餡招待貴客,或以數噸水泥散堆於鄰居門前。他們躺在先人的財富上尋歡作樂,意誌必然會頹廢墮落。
哲人說:老年遭受艱難困苦是不幸的。這道理人們普遍知曉。少年未經艱難困苦也是不幸的。這道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明白的。亨樂在先,或許令人羨慕。但這隻是一個過程,不會永遠樂下去,走到終點便是苦。吃苦在先,同樣也隻是一個過程,不會永遠苦下去,走到終點便是甜。像病人吃苦藥一樣,藥力盡而體自康。雲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就是一苦二甜三淡,象征了人之一生的三重境界。隻有趁青春時代為創業曆盡磨難,才能贏得中年之甜,老年之淡。
人的一生誰都難以躲過吃苦,如果該吃苦的時候不吃苦。那麼到了不該吃苦的時候就一定會吃苦。
日本、美國對中小學生的獨立生存和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世界各國隨著經濟迅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孩子們享受著現代化的生活。安逸、舒適的現代化生活,加之“書本教育”遠離實際生活,在孩子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獨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弱的問題。而獨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正是中小學生出色地完成學業和將來適應社會、成就一番事業的必備素質。因此,各國在對“書本教育”的反思中,開始重視“生存能力”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對數十個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的教育進行考察後,於1972年鄭重提出“學會生存”的教育戰略,並出版了專題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生存教育”的針對性,正在於“書本教育”的不足和偏頗。“生存教育”認為,學校是實現人的社會化的場所,其學生的社會化指標是畢業生走上社會後獨立思考、選擇、創造以及社會協調能力,它總是考慮社會的需求,強調“生存教育”具有終身性。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像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的很多學校已將獨立生存能力教育列入正式教學計劃,並在全社會形成了共識。在英國,一些學校甚至推出了一種遇險逃生的新課程,教師將學生帶到荒島上,留下一些橡皮艇、救生圈、繩子等救生器材後離去,讓學生自行“死裏逃生”。在這裏,我們僅就日本、美國這方麵的教育情況作一些介紹。
一、日本對中小學生的獨立生存和抗挫折能力的培養
1、刻意培養中小學生的獨立精神和抗挫折能力
日本對培養青少年具有獨立精神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而且注意付諸實施。日本《教育基本法》的第1條就規定:“教育必須以陶冶人格為目標,培養出和平國家和社會的建設者,愛好真理和正義、尊重個人的價值、注重勞動與責任、充滿獨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國民。”把培養充滿獨立自主精神作為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之一。
日本還特別重視人的抗挫折能力,他們認為這是一個人能否有作為、能否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重要素質之一,如果沒有必要的抗挫折能力,他就有可能被現代社會所吞。有一次,日本有個才華橫溢的人報考某公司,大出意外,竟未被錄取,他不能忍受這樣的挫折,就自殺了。不久真相大白,原來是計算機統計失誤,人們為他惋惜不已,但公司總經理卻並不怎麼後悔,他認為:一個心靈如此脆弱的人即使到公司,也難有所作為。因為,在這具有激烈競爭的時代,他到了公司之後,也還會遇到挫折。
2、培養中小學生獨立生存和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培養獨立生存及抗挫折的能力,必須是在解決實際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及戰勝困難排除挫折的拚搏中培養。平靜的湖麵,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就不出時代的偉人。日本人也深深懂得這個道理。為了使中小學生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日本中小學及社會有關組織,采取了許多措施,讓學生在親自排除障礙及挫折的過程中,磨練意誌,增長獨立生存能力及抗挫折的能力。
平時,學校經常有目的地為學生組織設有障礙性的活動,如經常讓學生赤著腳在布滿碎石瓦塊的地上走,冬天讓學生穿著單衣在雪地裏鍛煉,夏天在烈日下跑步,等等。這些都是為了給在和平安逸環境中生長的孩子以生活磨練,使他們在吃苦耐勞、排除挫折的過程中,增長獨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
近些年來,隨著日本工業化、都市化和信息化的發展,國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變化,青少年學生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愈來愈少,學校教育與實際生活體驗相脫離的現象愈來愈嚴重;同時家庭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夫妻和子女兩代人組成的“核心家庭”不斷增加,子女的數量不斷減少,家長對孩子一般都是過多地關心和照顧,幾乎不讓孩子從事任何家務勞動,孩子回到家庭之後,多是在舒適的房間裏看電視或漫畫、小說等。這種舒適的生活,很難使孩子具有很強的獨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鑒於這種情況,日本有關方麵采取了一係列對策性的措施,如建立少年之家、青年之家、森林之家、自然教室等,讓中小學生到自然中去,到農村去,到山區去獨立生活幾天,學習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培養獨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使學生獲得在學校和家庭學習不到的知識和能力。
日本為培養青少年具有當代社會所特別需要的獨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采取了許多辦法。下麵介紹幾種具體的活動。
(1)到無人島上生活
讓中小學生到無人島上生活是由日本青少年交友協會出麵組織的,參加的人員是東京地區小學五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70名學生,他們把這些中小學生送到一個沒有人煙的小島上,讓他們自己獨立生活了9天。目的是希望這些學生通過自己親自動手、動腦、戰勝惡劣的生存條件,在思想、意誌和能力等方麵得到鍛煉。
這些孩子上島的第一天,處處感到新鮮,因此興高采烈,他們按照老師們事前教的方法,首先挖了一些坑洞作廁所,並搭起了帳篷,然後自己燒火、煮飯。一切都需要自己動手,就連吃的鹽也需要自己動手製作。
這種原始式的辛勞的生活,第一天他們還感到新鮮,從第天開始,有些學生就受不了,吵著要回家。因為他們失去了父母的照料,失去了舒適的臥室和可口的食物。但是,他們還是都堅持了下來,在無人島上獨立生活了9天。
9天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對這些以往在生活各方麵都有人代勞的中小學生來說,是漫長的,但也是難以忘記的,收獲是巨大的,多方麵的。首先他們懂得了什麼是生活,獨立生存是非常不易的,提高了獨立生活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有些學生也開始有了勞動習慣。
(2)探索自然的奧秘
探索自然奧秘的參加者是高知縣48名中小學生。他們的任務是考察日本的一級河川——四萬十川水係的自然情況。目的是使他們熟悉自然、熱愛自然,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態度來探索自然的精神。在探索自然奧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克服困難的能力。
這項活動一共安排了4天。
到達目的地的第一天,首先是分工,將48人分成四個班:地誌班——考察四萬十川水係的人們的生活狀況和曆史;礦物班——考察分布在四萬十川水係的礦物;植物班——考察生長在四萬十川水係的植物;動物班——考察生息在四萬十川水係的動物。然後,聽取有關方麵對四萬十川水係的介紹,使學生對四萬十川水係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天一早,這些中小學生就來到了四萬十川的河口,當他們看到這發源於高知縣西北部的大河的河口時,眼睛裏都閃爍出喜悅的目光,馬上開始了“探險”活動。沿途,學生在退潮的水麵上看到了從未見過的魚,看到了四萬十川大洪水紀念碑……當他們聽到洪水泛濫時曾高出過水麵20米的情況時,他們都表現出很驚訝的樣子。通過一天的活動,使學生看到了從未見過的事物,聽到了從未聽說過的事情。
第三天,學生們走進了被原始森林覆蓋著的海拔1116米的八麵山。在山裏麵,學生頭頂上是霧,腳下是難走的路,不僅需要他們付出力氣,而且需要小心翼翼地走,不小心就會摔倒。他們克服了山路難走的困難,在那裏認識了丁鈉橡膠、常綠鬆杉科喬木等,雖然很累,但他們在那裏學到了知識,得到了鍛煉,都感到很愉快。
第四天,也就是最後一天,他們乘火車沿著曲流的四萬十川逆流而上,到窪川車站後解散。雖然僅僅有四天的時間,但孩子們都成熟多了,他們的見識廣了,能力強了,耐受力和排除挫折的能力也增強了。
(3)自然俱樂部
“自然俱樂部”是通過組織中小學生參加從播種到收獲的一係列生產活動,讓學生體會大自然四季的變化,學習生產勞動,強健體魄,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學會獨立生活和排除困難,增強抗挫折的能力。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為了達到以上的目的,“自然俱樂部”一年定期搞四次連續性的活動。
第一次活動,定於每年的5月5日至6日,組織中小學生到農村去翻地、播種,或到森林中去采集野菜。
第二次活動,定於每年的7月26日至30日,在家長的配合下,讓學生自己獨立做這次旅遊活動。他們到達目的地後,集體野營、登山,以培養他們的忍耐力和抗挫折能力,另外還要到田間拔草,觀察農作物的生長情況,繼續第一次的農耕活動。
第三次活動,定於每年的10月13日至14日,讓孩子們到農村去收獲農作物,采集能吃的野生植物。然後用這些東西做成飯菜吃,使他們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從中體會到享受自己勞動果實的愉快和培育農作物的艱辛,培養熱愛勞動和愛護勞動果實的思想感情。
第四次活動,定於每年的2月9日至11日,把這些孩子們都集中到“自然俱樂部”,讓他們觀察兔子和小鹿留在雪地上的足跡、動物的糞便等,培養孩子們研究自然的興趣和能力。
通過以上四次活動,學生有很多收獲和感受。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說:“種地太不容易了,要翻地,施肥,還要除草,但收獲時非常高興。”
一個中學一年級的男孩子說:“我們平時很少走路,登山時感到累極了,但山上的美景我們卻不能忘記,如果再有這種機會,我們還要參加。”
從學生的反映中可以看出,讓從小生長在城市裏的孩子,有機會到大自然中去生活、勞動、探索,不僅加深了他們對大自然的認識,正確認識了勞動與收獲的關係,培養了正確的勞動觀點,鍛煉了身心,增加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獨立生存能力、忍耐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促使他們更加成熟,迅速地向成人過渡。
(4)“自然教室”活動
自1984年起,日本文部省決定在中小學推行“自然教室”活動,要求每個學生在每學期都要過一個星期左右的自然教室生活。所謂自然教室生活就是組織學生在自然環境中過有規律的集體住宿生活,獲得平時在學校生活中無法得到的某種體驗。一方麵通過觀察自然的變化、人類對大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加深學生對大自然的作用、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以及人類改造大自然的能力的理解和認識;另方麵培養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培養不怕困難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1988年文部省又決定,在總結部分中小學試行“自然教室”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其規模,又增加了一部分實驗學校,在內容方麵也增加了一些公益義務活動、社會服務活動等。
(5)山村留學製度
山村留學製度就是讓城市的學生到山區農村去讀書、生活一個階段。日本稱這為“山村留學製度”。開始是利用假期分批組織中小學生去山區農村小住一、兩周,後來規定“留學”期限為一年。通過與農民同勞動同生活的實踐,使學生在自然和集體的勞動環境中成長。通過留學鍛煉的孩子,身體更加結實了,手腳更加勤快,也懂事多了,特別是獨立生存的能力和不怕困難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得更加明顯。目前日本已有幾十所農村中小學,以各種形式接受城市中小學生來“留學”。
(6)“螞蟻蟋蟀”遊戲學校
在日本福岡有一所獨特的學校——“螞蟻蟋蟀”遊戲學校,吸引著孩子們。取名“螞蟻蟋蟀”是因為螞蟻是最小又最有耐力的動物,而蟋蟀則蹦蹦跳跳,很是靈活,寓意深刻。這些學校的特點是:以遊戲冒險活動著稱,培養孩子們獨立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們全麵發展、健康成長。
據“螞蟻蟋蟀”遊戲學校創始人之一河邊新一先生介紹,在日本有許多私塾學校,近些年來他們靠知識的生產,也就是抓智育的教育,導致了日本科技和經濟的高度發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教育科學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從另一方麵來講,在現在的孩子們當中,卻產生了很大的障礙,這就是兒童心理生理上都很懦弱,這些孩子普遍安於現代化的家庭生活,不願意到學校學習。僅在福岡,這種懦弱的兒童就占10%左右,反映在孩子身上的這種現象,實質是一種社會性的問題。日本為智能生產的追求,國家已感到危機。開始考慮學校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確,改變這種狀態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福岡成立了“螞蟻蟋蟀”遊戲學校。孩子們在這種學校裏,既能充分地發揮興趣愛好,鍛煉戰勝困難的勇氣,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又能在這種環境中,找到一味枯燥學習後的心理平衡,這對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好處。
“螞蟻蟋蟀”遊戲學校的學習以野營冒險為主要形式。學習內容是按季節變化和自然規律而確定,如冬季寒冷,要組織孩子們爬雪山冒險。每次活動,既要有險的環境,還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學校有嚴明的紀律,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鍛煉。
在中國有關部門的支持、合作下,“螞蟻蟋蟀”遊戲學校的孩子已兩次到中國舉辦探險夏令營。在探險夏令營中,日本孩子的家長花錢為孩子買“罪”受以及在孩子活動中所反映出的老師、家長的教育態度,都給中國的組織者和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內蒙古草原探險夏令營中,“螞蟻蟋蟀”遊戲學校創辦人之一的鄉田實先生驅車趕來,看望兩國的孩子們。這時鄉田實先生的孫子(探險隊員)已經發燒一天了,仍然處在迷迷糊糊之中。許多中國孩子都猜測,這位有職有權的老爺爺肯定會把自己的孫子接走。誰知鄉田實先生隻鼓勵孫子幾句,讓他咬牙堅持到底,自己卻平靜地乘車而去。還是在這次探險夏令營中,隨行的中國老師建議讓一個生病的日本孩子離開步行的隊伍,直接乘車先去目的地,帶隊的日本老師卻不同意,說這孩子現在雖然有病,但更重要的卻是意誌力問題。中國老師說:“怕萬一出事對家長不好交待。”日本老師說:“如果讓這孩子半途而廢,回日本後對家長更不好交待。即使萬一真出點事兒,相信家長也是會理解的。”
3、重視“生存能力”教育,是對偏重書本教育反思的結果
綜上可知,日本很注意通過各種實際鍛煉培養中小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全麵培養鍛煉孩子,其中很重要的成分,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以使他們的青少年將來能夠適應國際國內的激烈競爭。其實,日本的教育也曾有過失誤時期。戰後,他們實行的義務教育,實際上是“管理與訓練主義”的教育,完全否認閑暇時間與空間的價值,把培養“做人”的教育墮落到“訓練學習,競爭學習(筆試)”的漩渦中。不久,就出現了不少“尋死的孩子”、“墮落的中學生”。日本一些明智的教育家,憤怒地將這種教育斥之為“教育公害”。1985年的一天,一位小學五年級學生為抗議他所在的,專門從事“考試戰爭”的學校,而跳樓自殺,以生命抗議吃人的“教育公害”。這個孩子的死,引發起日本掀起全國範圍內討論學校體製的高潮,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日本學校的教育思想有了很大轉變,心理素質訓練、生存能力培養成為日本學校教育的一大特色。
1996年6月6日日本第十五次中央教育審議會公布了第一次谘詢報告要點。報告提出,日本教育中心要轉向培養少年兒童的“生存能力”。其含義為:今後少年兒童所需要的是,無論社會如何變化都能夠自我學習、自我思考、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以及富有同情心和與他人相協調的能力。為了從偏重知識學習轉變到注意培養“生存能力”上來,重新編製具有寬鬆性的教育課程是必不可少的。為此嚴格選擇教育內容,徹底實現其基礎性和基本性。
報告認為,為了培養這種“生存能力”,重要的是要加強學校、家庭、社區的協作以及確保學生輕鬆寬裕的時間和環境。在社區裏積累生活、社會、自然等方麵的體驗是十分重要的。當前急需的是提供青少年能夠樂意參加的誌願服務的機會。學校實行五日製,有助於改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實現教育的本來麵貌,應當完全實施。在實施時值得注意的是,要緩和考試競爭。今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不應是知識量的多少,而應是是否具有了“生存能力”。
二、美國對中小學生的獨立生存和抗挫折能力的培養
1、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和抗挫折能力,父母負有重要責任
美國雷、馬洛尼指出:《培養好孩子的要訣》之一,就是“及早讓他們自立”。他說:“對父母來說,望著自己的骨肉學走路,磕破膝蓋,遭到女(或男)友的拒絕而悲傷,或所屬的運動隊在競賽中慘敗而頹喪,總是感到心疼,更別說讓他們完全獨立了。然而過分地保護隻會妨礙孩子從生活中通過自身實踐去吸取有益的教訓,從而盡快成長起來。必須認識到:培養一個充滿自信、獨立自主和富有責任感的子女,乃是當父母的最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