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努力強化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
一般地說,中小學生對遭受挫折的心理準備不足甚或壓根兒毫無準備。從製定工作計劃開始,就應給“挫折教育”留一席之地。平時應利用班會等相適宜的場合,適當滲透這方麵的內容。可讓兒童粗知下列基本觀點:(1)挫折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具有普遍性、客觀性。(2)產生挫折的原因有外部自然條件的原因與社會條件的原因等。(3)個體的需要與目標的差距,也會產生挫折,某個方麵的不足會導致某個體活動的失敗。想當學校“十佳學生”,可體育老不達標;盡了自己最大努力卻當不好班幹部等,都會產生挫折感。(4)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是不快的程度及其轉化情況卻是由自己控製的,應使各種挫折成為自己鍛煉成長的搖籃。
這樣,中小學生從小在自己的字典裏就儲下“挫折”的信息,接受挫折的心理準備,使挫折成為奮進創造的契機。
2、認真梳理實施耐挫折教育的基本內容
挫折涉及到自然、社會、個體需要等多種因素,耐挫折教育的內容是多維的、多側麵的。在實施挫折教育的過程中既要注意到學生年齡和認知水平的差異,螺旋發展拾級而上;又要兼顧挫折所涵蓋的基本內容、相關要素。我們設想是否可以形成如下的教育係列:
——對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挫折的一般認識、了解;
——對生活、生存中可能出現的挫折的心理準備及疏導對策;
——對學習上遭遇到的大小不同、程度不一挫折的態度及其轉化機製;
——對實現各類個體需要的競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挫折的反應和利用;
——對學生群體中人際關係造成挫折的正確處理協調;
——對動機與目的、能力與願望不相符所衍生挫折的自我防衛;
——對前進道路上暫時性挫折的清醒認識及必勝信念;
——對受到各種挫折後自我心理保健的常識教育和可操作性的行為方式指導。
……
3、在近現代史教育的廣闊背景中滲透耐挫折教育
江澤民同誌提出要對小學生、中學生一直到大學生,由淺入深,堅持不懈地進行中國近現代史及國情教育。學校可以通過開展日曆上的“紅黑頁”、近代的不平等條約回顧、不屈不撓鬥爭故事等多種方式,形象地、立體地閱讀近現代史,從而認識到;一部近代史浸潤了辛酸、血淚,寫滿了挫折、艱難,當然更顯現了挫折中的抗爭,記錄了剛性的中華民族精神。諸如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失敗,南京、天津、煙台、伊犁、馬關、辛醜等20多個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使民族遭受巨大挫折,蒙受巨大災難。但中國人民並未被挫折壓倒,而是愈挫愈奮,奮然前行,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這種曆史的、形象的、宏觀的、廣闊的教育背景中滲透挫折教育內容,說服力強、感染力在、震撼力透、立足點高、理性意蘊深,會收到顯著成效。
4、巧妙利用各種挫折提高挫折耐力
少年兒童理性思維能力較弱,對具體的、直觀的、身邊的事物容易引發興趣,促發聯想。進行挫折教育如果空對空地講道理、列條條,很難收到實效,必須遵循“從遊泳中學遊泳”的基本原則,從“挫折中悟挫折”,多利用報載的,現實生活中的,身邊發生的挫折事件,不失時機進行教育。
一類是自然環境挫折。自然一旦發生淫威,人的力量就顯得渺小和蒼白。但如果這時人的心理堤壩沒有衝垮,那就還能實現根本意義上的“人定勝天”。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環境正是要人來改變的”,“人也生產著社會”。如我國遭受洪澇災害後,某校除了開展“我們為災區獻愛心”的活動外,還組織了“假想”討論,“假如洪水淹沒了我們的家……”對人力所不及的自然挫折做到有心理準備。
一類是社會環境挫折。由於社會條件的某些限製,人的某些需要和動機可能無法實現。如果對此準備不足,就可能導致心理失衡。如學生會幹部選舉差額投票前可先開展“假如我們落選”、“為啥別人不投我們的票”的小型討論,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一類是個體需要挫折。榮格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常常為未來的目標而奮鬥不息,以求達到人格各方麵的和諧完善,這就是自我實現,當一個人的自我實現不能滿足時,就會產生挫折感。某生一貫自以為演講水平高,可是參加全市“愛糧周”演講卻名落孫山,老師抓住這事件,開展主題活動,使大家明白:動機與目標,能力與期望永遠存在差距,任何時候既要想到“過五關”,也要準備“走麥城”。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挫折耐力就會漸次提高,從而做到寵辱不驚,成敗安然,將勝利、失利都作為零的起點。
5、辯證地分析不盡人意之處,在比較中認識挫折
以前的政治思想教育往往剔選盡善盡美的教育內容,描繪白璧無瑕的神州大地,孩子腦海中隻有“春和景明、波瀾不驚”的美好現實,沒有“霪雨霏霏,連月不開”的風雲變幻。一旦社會上不正之風、陰暗現象、汙垢潛流等直接作用於兒童感官的時候,他們往往目瞪口呆,覺得不可理解。
我們的教育應努力克服這種片麵性,多引導孩子辯證地看世界、看祖國、看社會、看人生——和平與發展的世界趨勢中炮火不斷;迅猛而至的新科技革命中蘊藏著新的生態威脅;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卷入了泥沙濁水;廉潔高效的黨內存在著不正之風;富庶文明的那一邊依然有貧困與愚味;熱誠敦厚的人群外不乏狡詐殘暴之徒;鋪滿鮮花的甬道上會蔓生棘針蒺藜……
“應知天地寬,何處風雲?應知山水遠,到處有不平”(陳毅詩)挫折本來就是生活的組成部分,隻有從小學點辯證觀點,既多看主流,多看光明,又看到黑暗,看到挫折,長大才能迎難而上,勇敢進擊,“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6、利用各種主題活動及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艱苦磨練
在曆史上擔當“大任”起過作用的人物,都經過一個艱苦的鍛煉過程,這就是:“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現代中小學生是跨世紀接班人,也是即將擔任“大任”者,艱苦磨煉的一課必不可少。東鄰日本的川崎陽光幼兒園一年四季讓幼兒進行室外赤身裸體鍛煉,煉其筋骨,磨其意誌。美國石油大王、汽車大王特意讓孩子去擦皮鞋、打工掙錢,連印度也規定了小孩的“饑餓日”。
在我們這個並不富裕的國度裏尤應強調艱苦磨練。學校可組織諸如遠足、野營、登山、自炊、值廚、拉練、支農、學工、軍訓等專題活動,從室內拓展到室外,從單純追求安全保險趨向於敢於承擔風險,從“坐而論道”發展到“起而力行”,在“吃苦活動”中“自討苦吃”自我錘煉。
還可以與家庭取得聯係,以團隊組織為依托,開展“今天我們當家”“每月學會一件事”“我們是父母好幫手”“怎樣解決生活難題”等實踐操作活動,以提高生存能力、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戰的各種準備。
7、十分注意利用榜樣的力量進行挫折教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兒童往往把某些具體人的形象作為自己的摹仿形象。在具體榜樣形象的感染下,學生能加深對挫折的認識,激起內在的上進熱情,進而轉化為“自我發展運動”。挫折現象的普遍性決定了榜樣形的豐富性。中小學生的“耐挫折教育”可資效仿的榜樣,大體可分為三類:
一是以中外著名人物戰勝挫折的典型範例為榜樣。比如,失學挫折而奮發成才的愛迪生、法拉第、高爾基、李時珍、蒲鬆齡、華羅庚……比如處境維艱而倔然自強的達爾文、托爾斯泰、牛頓、曹雪芹……比如承受病殘不幸而卓有成就的海倫、凱勒、貝多芬、奧斯特洛夫斯基、高士其、吳運鐸、張海迪等。
二是以全國著名的同齡人英雄為榜樣。賴寧,“自造”逆境,錘煉自己;成潔,失卻雙臂,譜寫生活新旋律;邊榮唐,七歲的稚嫩雙肩支撐起一個殘破家庭;楊雲和,由不識字的奶奶領養大,蟄居六平方米的小閣樓內,卻兩次摘取了國際信息學競賽的金牌;全國十佳少先隊員中的武高梅、周婷婷、季洪波也都是身處逆境自強自立的典範。
三是以身邊小榜樣戰勝挫折的可知可感事跡為價值尺度。要注意找尋學校、班級的閃光點,選擇適宜時機進行教育,我們市某校一名學生自小喪父,進初中時又喪母,但她不甘沉淪,勤奮進取,在全市演講及作文競賽中屢屢獲獎,學校以“挫折叢中一朵花”為題開展主題活動,效果良好。
當中小學生能自覺地用這類“英雄人物的生活作為測量自己的尺度”時,其挫折就會成為新的努力的起點、新的成功的台階。
8、幫助中小學生建立積極的心理防衛機製,發揮心理補償功能
挫折對個體心理的影響具有兩重性。學校應努力提高學生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化學生的挫折內驅力,消除挫折負麵效應,建立積極的心理防衛機製。
(1)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自不量力目標過高容易受挫折,要適當調節自己的誌向水平,實事求是估價自己,這樣容易獲得良好情緒體驗。
(2)要學會大度達觀,保持心理平衡。努力提高自己接受精神刺激的能力,同學之間不為點滴小事斤斤計較,“辦事處人能夠拿得起,放得下,鑽得進,出得來,收得攏,想得開”。
(3)要善於積極轉移變通進取。選不上班幹部就發揮自己某方麵興趣特長獲取成功,東邊不亮西邊亮,旱路不通走水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條條大道通羅馬。
(4)要挖掘內在潛力,積聚強大的心理代償能力。視覺失明,聽覺代償;聽覺失聰,感覺代償;兩手致殘,雙足代償;生活艱辛,事業代償;功敗垂成,信心代償……百折不撓,愈挫愈強。正如心理學上的“拿破侖情綜”或“矮人綜合症”一樣,通過自我補償機製,發展成為能力卓越,事業興盛的人物。
(5)要創設相宜情境促成挫折轉化。北京、上海、重慶等地設立的知心電話、心理谘詢站是一種好形式,它能給予受挫學生以關心、疏導,為其創設一種宣泄的場所,使之安全度過焦慮期,得到新的心理平衡。
教育具有超前性,在中小學生最單純、可塑性最強的時候,既要交給其美好的東西,讓他們多從順境中汲取營養;也要作好承受逆境厄運的心理準備,著力提高挫折耐力,形成優良的心理品質,最大限度地開發心理潛能,使之在未來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變革大潮中處變不驚,應付裕如,成為生活、事業的強者。
培養孩子刻苦頑強的精神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這幾句中國的古訓,由於中學語文裏古文減少了,青少年再也學習不到了,父母們也漸漸淡忘了。但它包含的深刻的哲理教育意義卻是永存的,而且也是永不會褪色的。它的含意簡要的說,就是一個人必須經過刻苦的努力和磨難,才能擔當大任,才能有所成就。最明顯而且大家都在電視上所看到的例子,我們想要算是奧運、亞運和全國運動會上的金牌得主了。那些光芒四射的金牌得主哪一個不是年複一年、日複一日,不分寒暑、沒有休假、終年苦練。跌倒了又爬起來,失敗了又站起來,在千百次的失敗後才達到了一個個項目的頂峰。他們訓練的刻苦,拚搏的頑強,不奪金牌誓不甘休的毅力,無一不令我們歎服。
我們當然不是要求自己的子女個個都能成為運動健將、金牌得主或科技新星;也不是都要求自己的子女不休息、不度寒暑假,年複一年,日複一日,苦守書齋或苦守機房。但是,我們如果希望我們的子女能將來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我們作父母的從小培養孩子刻苦的精神,卻是十分必要的了。因為一個害怕困難,畏難,怕苦的人,是必然一事無成的。原因是世界上人世間沒有一件什麼事是可以不勞而獲,心想事成的。要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會有困難,都會有艱辛。隻是困難的大小不同、艱辛的程度不一。一個人沒有一點刻苦的精神,必然會見困難就退卻。也就是我們所常恥笑的五分鍾熱度,甚或連五分鍾熱度都沒有的懶漢。
由於生活的普遍改善,嬌生慣養的子女現在很多。因而有些受嬌慣的子女,普遍的是好逸惡勞。拿起書包上學,放下書包吃飯。而在學校裏也是上課不聽講,學習馬虎。我們也認識幾個這種青少年。他們雖然比前麵我們講的那位鄰居的女孩幸運一點。幸運地高中畢了業,又幸運地混了一張大學文憑。但他們由於畏難、怕苦,學習雖然都勉強及了格,有的甚至是第二次通過,但實際學識很少,進入工作單位後,也很少有人能做出一些突出的成績。
刻苦就是要不畏難、不怕苦。因而要培養孩子不畏難、不怕苦,作父母的首先就不能夠時刻怕孩子吃了苦。而自己寧願多吃一點苦,唯恐孩子吃了苦,恰好又正是我們這一代父母常犯的一種通病。他們總是隻希望孩子能生活得幸福輕鬆,總怕孩子吃了苦。因此,他們在家裏不讓他們的孩子做一點事,不教育他們的孩子勞動,從小養成勞動的習慣。他們忘記了我國民間的一句古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個沒有勞動習慣,不熱愛勞動的人,是不可能不怕苦、不怕難的;也就是說是不可能有刻苦精神的。所以,要培養孩子的刻苦精神,就必須首先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要使孩子從簡單的勞動中學會人生的偉大哲理。這就是房子不打掃,不會幹淨;盆中的花,不澆水灌溉,就會幹死;地裏不播種,不會長出莊稼。也就是說世上的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必須有所付出,付出汗水。
挫折與逆境是走向成功的人生驛站
人們當然都喜歡在順境裏生活。但是,一個人一生中很難說沒有挫折、沒有坎坷,總像順風的雪片一樣暢行無阻。人類科學史上的巨人愛因斯坦,在報考瑞士聯邦工藝學校時竟因三科不及格而落榜,被人笑為“低能兒”。小澤征爾,這位被譽為“東方卡拉揚”的日本著名指揮家,在初出茅廬的一次指揮演出中曾被中途“轟”下場來,緊接著又被解聘……
一個人即使有某些缺陷和短處,也不要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境地。你身體殘廢嗎?羅斯福就是小兒麻痹症患者。你病魔纏身嗎?達爾文被病魔糾纏了四十年。你耳聾嗎?大發明家愛迪生就是聾子。你雙目失明嗎?大詩人密爾頓就是在失明之後創作了他的傑作。丘吉爾,這位被譽為近百年世界八大演說家之一的英國首相,在兒童時代卻是一個因先天不足而說話結結巴巴的孩子。
世界著名的大音樂家貝多芬創作最初三首奏鳴曲時才二十六歲,痛苦的厄運籠罩著他。因為治療不善,他的耳咽管炎轉成了慢性中耳炎,由此聽覺越來越衰退。這對一位音樂家來說,無異於千裏馬失去了生風的四蹄。到他年近五十的1920年,他的兩耳完全失聰,完成了一個徹底的聾人。再加上失戀,內心痛苦極了。
可是這位作曲家卻有天驚石裂般的堅定精神。他說:“我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們完全屈服。”他為了克服失聰的困難,就坐在樂隊近旁,看演奏和歌唱,邊看邊改邊作曲。到了他的晚年,他就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鋼琴箱裏,一頭咬在牙齒中間,在作曲時不通過耳朵,而是通過口腔來聽音。這個自製的特別的“聽音器”,至今還保留在波恩的貝多芬博物館裏。
不幸而勇敢的貝多芬的箴言是:世界不給他歡樂,他要創造歡樂給世界。從他的樂曲中一點也找不出他自身不幸的痕跡。貝多芬一生給人類留下了九部交響曲、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以及許許多多重奏曲、協奏曲。令人驚歎不已的是:除了最初三首奏鳴曲外,幾乎全是他在耳聾以後創作的。
在哲人眼裏,挫折與逆境有兩重性,它既能給人帶來損失和痛苦,也能給人激勵,讓人警覺、奮起、成熟。人的成功與挫折,順境與逆境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如果能看到它們的雙重性,用挫折和逆境來砥礪人生,把自己的命運之槳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樣,厄運就不會再成為前進路上的絆腳石。拉爾夫、沃都、愛默生曾說過:“一心向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給他讓路。”
正如沒有人能代替你的歡樂一樣,也沒有人能代替你的挫折。在競爭中,你就是你自己,沒有人能代替你。挫折是無法預知的,也是無法逃避的。心理承受能力與挫折經曆密切相關,心理承受能力是挫折經曆的記錄。在同樣的外部環境下,心理承受能力決定著競爭的結果。
在中日青少年友好聯合夏令營上,中日孩子的較量就是心理承受能力的較量。在《夏令營中的較量》中這樣寫道: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盟草原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中日兩國孩子人人負重20公斤,他們的年齡在11-16歲之間。根據指揮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裏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計劃,則應步行100公裏。就在中國孩子叫苦不迭之時,他們的背包帶子紛紛斷落,產品質量差給他們偷懶製造了極好的理由。他們爭先恐後地將背包扔進馬車裏,揉揉勒得酸痛的雙肩,輕鬆得又說又笑起來。可惜,有個漂亮女孩背的是軍用迷彩包,帶子結結實實,使她沒有理由把包扔進馬車。男孩子背自己的包沒勁兒,替女孩背包不但精神煥發,還千方百計讓她開心。他們打打鬧鬧,落在了日本孩子的後麵。盡管有男孩子照顧,這位漂亮女孩剛走幾裏路就病倒了,蜷縮一團瑟瑟發抖,一見醫生淚如滾珠。於是,她被送回大本營,重新躺在席夢思床上,品嚐著內蒙古奶茶的清香。日本孩子也照樣生病。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臉色蒼白,汗珠如豆。中國領隊發現後,讓他放下包他不放,讓他坐車更是不肯,他說:“我們是來鍛煉的,當了逃兵是恥辱,怎麼回去向教師和家長交待?我們能挺得住,我們一定要走到底!”在醫生的勸說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麵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隻過了一會兒,他又爬起來繼續前進了。
下午,風雨交加,草原變得更難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腳泥水。當晚7點,隊伍抵達了目的地。孩子們支起了十幾頂帳篷,準備就地野炊和宿營。內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將黃瓜、香腸、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這就是晚餐了。日本孩子先禮貌地請大人們吃,緊接著自己也狼吞虎咽起來。倒黴的是中國孩子,他們以為會有人把飯送到自己麵前,至少也該保證人人有份吧,可那隻是童話,於是,有些餓著肚子的中國孩子向中國領隊哭冤叫屈。飯沒了,屈有何用?
第二天早飯後,為了鍛煉尋路本領,探險隊伍分成10個小組,從不同方向朝大本營前進。在茫茫草原上,根本沒有現在的路,他們隻能憑著指南針和地圖探索前進。如果哪一組孩子迷失了方向,他們將離大隊人馬越來越遠,後果難以預料。出發之前,日本宮崎市議員鄉田實先生驅車趕來,看望了兩國的孩子。這時,他的孫子已經發燒一天多,許多人以為他會將孫子接走。誰知,他隻鼓勵了孫子幾句,毫不猶豫地乘車離去。這讓人想起昨天發生的一件事:當發現道路被洪水衝垮時,某地一位少工委幹部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車,風馳電掣地衝出艱難地帶。中日兩國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是何等的不同!我們常常抱怨中國的獨生子女驕氣,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可這板子該打在誰的屁股上呢?
經過兩天的長途跋涉,中日兩國孩子勝利抵達了目的地。當夏令營宣告閉營時,宮崎市議員鄉田實先生作了總結。他特意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個日本孩子齊聲吼道:“美!”“天空藍不藍?”“藍!”“你們還來不來?”“來!”這幾聲狂吼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中國人。當日本孩子抬起頭時,每個人的眼裏都閃動著淚花。據悉,這次由日本福岡民間團體組織孩子到中國探險的活動得到日本各界的廣泛支持。政府和新聞機構、企業不僅提供讚助,政界要員和企業老板還紛紛送自己的孩子參加探險隊。許多教授、工程師、醫生、大學生、小學教師自願參加服務工作。活動的發起者、該團體的創始人河邊新一先生與其三位女兒都參加了探險隊的工作。他們的夏令營向社會公開招生,每個報名的孩子需交納折合7000人民幣的日元。一句話,日本人願意花錢送孩子到國外曆險受罪。
日本人滿麵笑容地離開中國,神態很輕鬆,但留給中國人的思考卻是沉重的。剛上路時,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裝滿了食品和野營用具,而有些中國孩子的背包卻幾乎是空的,裝樣子,隻背點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幹糧吃盡,隻好靠別人支援,他們的生存意識太差!運輸車陷進了泥坑裏,許多人都衝上去推車,連當地老鄉也來幫忙。可有位少先隊“小幹部”卻站在一邊高喊“加油”,當慣了“官兒”,從小就隻習慣於指揮別人。野炊的時候,凡是又白又胖抄著手啥也不幹的,全是中國孩子。中方大人批評他們:“你們不勞而獲,好意思吃嗎?”可這些中國孩子反應很麻木。在咱們中國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過的雜物都用塑料袋裝好帶走。他們發現了百靈鳥蛋,馬上用小木棍圍起來,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國孩子卻走一路丟一路東西……我們的愛心表現為讓孩子免受苦,殊不知過多的嗬護隻能使他們失去生存能力。許多人對探險夏令營讚不絕口,可一讓他們承辦或讓他們送自己的孩子來,卻都縮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