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的培養(2)(1 / 3)

5.擺脫壓力的鉗製

現代人麵對的最嚴重問題之一是壓力。成功人士的人生似乎井井有條,但同樣會受到與壓力有關的問題困擾。要明白壓力在過去的100年在美國變得怎樣嚴重,隻需看看這個事實: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人民生命的十大殺手全部是傳染病;而20世紀90年代,十大殺手全部是跟壓力有關的疾病。

有些人因工作太繁重或家庭事業難兼顧(如單親媽媽),蒙受極大的心理壓力與焦慮。一項研究將這種心理問題對生理的挫傷做了精致透徹的剖析。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史蒂芬·梅納克曾讓30名自願者在實驗室接受讓人充滿焦慮的艱難挑戰,同時觀察血液中三烯酸腺苷酸的變化。這種由血小板分泌的物質可能使血管產生變化,引發心髒病或中風。結果發現,實驗者在巨大的壓力下,三烯酸腺苷酸與心跳血壓都急劇升高。

可以想象,工作壓力大的人在健康上所受的危害最大,尤其是工作要求高但周邊資源又非自身所能控製者,譬如說巴士司機,便有較高比例的高血壓情形。有一項研究采樣569位直腸結腸癌患者及另一個比較組,發現前10年在工作上有過嚴重問題的人,罹患直腸結腸癌的概率比其他人高出5.5倍。

喬伊·托雷斯曾說:“把人打倒的不是重拳,而是暗拳。”現代生活中,壓力是一副千鈞重擔,如不正確對待,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被壓力擊垮。

提及壓力,問題不是你是否遇到過壓力。我們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壓力。問題是你受到什麼壓力的影響,這些壓力是怎樣影響你的?有些壓力,隨著你養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就能完全避免;另外的壓力則無法避免,你有必要學會怎樣對付。

人們說,需要是發明之母。同樣道理,壓力可以稱為成就之母。壓力有時會把人的能力發揮到極至。壓力可以促使人找到更好更聰明的處事方式。也許“張力”或“緊迫性”這兩個詞更適用於這類有益的壓力。

透過娛樂圈中某些人或運動員的一生,人們能特別清楚地看到壓力所產生的正麵效果。例如,有些演員,當他們受到壓力,當觀眾中有重要人物在座時,他們的表演會特別出色。運動員也是這樣。運動員在大場麵的錦標賽或奧運會決賽時,他們的水準發揮得最好。對這種壓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被壓力壓垮,但另一些人則借壓力刷新世界紀錄。

大多數人擔憂的事情太多了,這是不必要的。他們仿佛在自找造成壓力的東西。你可能覺得這令人難以置信。心理研究表明:人們擔憂的事情有40%永遠不會發生;30%的憂慮涉及過去作出的決定,是無法改變的;12%的憂慮集中於別人出於自卑感而作出的批評;10%的憂慮與健康有關,而越擔憂問題就越嚴重;有8%的憂慮可以列入“合理”範圍。

以上數字不是很令人吃驚嗎?引起緊張的10個問題當中,真正值得擔憂的問題平均還不到1個。其餘的問題我們可以學會消除。

前麵說過,壓力有時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壓力也可以把人壓垮。美國約翰·霍布金斯醫院的坎比·羅賓遜醫生曾做過研究。他發現,在174名住院病人中,有140人有事沒事擔憂。他又發現,這些人當中,有一半人的症狀是由於壓力引起的。

持續壓力會造成緊張過度。塞爾耶醫生解釋說,人體對壓力的反應分為三個階段:警覺、對抗和力竭。他是這樣描述這三個階段的:

在警覺階段,人體注意到壓力源,準備與之對抗或回避。這由內分泌腺釋放出荷爾蒙來實現。這些荷爾蒙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糖升高,出汗,瞳孔擴大,消化減慢。接下去,由你決定是利用這股爆發性的能量去鬥爭還是逃跑。

在對抗階段,人體自行克服壓力造成的損害。但是,如果壓力源沒有消失,人體就不能克服所受的損害,而要保持高度警惕。

這樣,你就進入第三階段——力竭階段。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你可能會得“壓力病”,例如偏頭痛、心律失常,甚至神經係統障礙。在力竭階段繼續受到壓力的話,人體會精疲力盡,甚至有些功能會停止。

從塞爾耶醫生的研究結果你可以看出,對付壓力的最佳方法是避免或盡快減輕壓力。

激勵自我,戰勝自我

人類的行為都出自一定的動因,是出於對某種需要的追求。

激勵就是鼓舞人們作出抉擇並采取行動。激勵就是希望或其他力量,用以激起人的行動,使人產生特殊的結果。激勵,是一切內心要爭取實現的條件:包括希望、願望等所產生的一種動力,它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內心狀態。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通過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時,其能力可以發揮至80%~90%。這就是說,同樣一個人,在通過充分激勵後,所發揮的作用相當於激勵前的3至4倍。

有了激勵,你就可以所向無敵。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勇氣,成功取決於你能否激勵自我,戰勝自我。

每個人都向往成功,都向往發財,都向往做人上人,這是每個人一生都在孜孜以求的目標。但是,要出色地完成每一件事情,沒有熱情,沒有幹勁,沒有動力,沒有鬥誌昂揚的精神,是不可能的。那麼,如何激發你的熱情、你的幹勁、你的旺盛的鬥誌?眾多的心理學學者研究的結果,就是自我激勵和得到他人的激勵。

每一個結果都有一已知的起因。你的每個行動都是已知起因——你的動機——的結果。所以說,你自己的命運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最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你自己在想什麼,想幹什麼,為什麼去幹,任何一種動因都有可能激發你的行為。

激勵自我,需要動力。有了動力,你方能設定一個目標,不斷地激勵自己,並朝著這個目標去奮鬥。有了激情,你就有了幹勁;有了動力,你就有了鬥誌。命運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勝負成敗在於自己。

?用你自己的信念激勵你自己

人類的努力,若以熱忱與激情為動力,今天的不可能,就可變成明日的事實。激勵自我,就是要使自己永遠煥發出這種激情和朝氣。

激勵自我,作為人類情感大廈的支柱,是EQ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自我,實質上是在運用EQ支撐你自己的情感世界。我們又如何去支撐這一方天地呢?

1.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礙

成敗之間隻有一紙之隔。事實上,不能成功並不一定沒有責任心,有許多失敗者,正如那些達到目標的人,都是真心、熱誠且辛勤工作的。

然而,這些人中,有的可以成功,有的卻慘遭失敗的命運。你可能會認為,這個社會實在是不公平。但在這兩者之間,還是有一層阻礙,有如紙般的薄,卻十分難以穿透。

這個不同點就在於堅韌與毅力。失敗者遇見了一堵牆,就認為一定過不去,認為這是常識。換言之,他們是盡力了,但還是有所限製。碰到了牆,就以常理來為自己找借口放棄。

即使是看來不可能達到的工作,我們也要堅持下去,要有不成功絕不放棄的毅力。我們必須去除心中的“定見”。拋開任何可能限製我們進步的、先入為主的觀念,這樣我們才可以突破最後一道防線,邁向成功。

我們要有突破障礙的信心,這樣我們的個性才能更加堅強,更加堅韌不拔。就是這股堅持到底的毅力,才能使我們成就另一次更大的成功。

2.不輕言放棄,堅持就是勝利

你有了問題,特別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可能讓你煩惱萬分。這時候,有一個基本原則可用,而且永遠適用。這個原則非常簡單——永遠不放棄,堅持就是勝利。

放棄必然導致徹底的失敗。而且不隻是手頭的問題沒有解決,還導致人格的最後失敗,因為放棄會使人產生一種失敗的心理。

如果你使用的方法不能奏效,那就改用另一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如果新的方法仍然行不通,那麼再換另外一種方法,直到你找到解決眼前問題的鑰匙為止。任何問題總有一把解決的鑰匙,隻要繼續不斷地、用心地循著正道去尋找,你終會找到這把鑰匙。

很多有目標、有理想的人,他們工作,他們奮鬥,他們用心去想,他們祈禱……但是由於過多困難,他們愈來愈倦怠、泄氣,終於半途而廢。

怎樣才能培養這種不放棄、打不敗的態度?辦法之一是永遠不要說失敗,因為如果你一再說失敗,你很可能會說服自己去接受失敗。

歌德曾經說過:“不苟且地堅持下去,嚴厲地驅策自己繼續下去。就是我們之中最微小的人這樣去做,也很少不會達到目標。因為堅持的無聲力量會隨著時間而增長到沒有人能抗拒的程度。”

3.正視問題:擁抱希望的太陽

“每一個問題都蘊含著解決的種子。”這句了不起的話是美國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史坦利·阿諾德說的。它強調了一項重要的事實,就是每一個問題內部都自有其解決之道,希望常在。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問題本身必是壞的,其實事實正好相反。很多成功的人,他們之所以成功,至少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學會了尋求對問題的認識。他們不願意讓自己給問題壓垮了,更不願意給問題嚇壞了。相反地,他們冷靜而實事求是,從各個角度深入地去研究情況。他們向專家以及向那些曾經麵對過相似問題的人請教而獲得建議。他們正視問題,仔細把問題分析清楚,直到他們對問題無所不知為止。他們運用智慧以認識和掌握問題,這樣必會產生了解,而了解後就能克服任何困難,不論困難是多麼的神秘,或者看起來是多麼的不能克服。

當代青年所用的相當驚人的語言中有一句話非常睿智而巧妙。這一句話就是——冷一冷。在棘手的問題闖入你的生活時,雖然你可能變得緊張急躁,但是你要實踐這句話,在心智上盡量保持冷靜,然後對自己說:“好吧,這是個問題,我們鎮靜地來想一想它的含義。我們來思考,而且隻能思考,不論如何,我的反應不可以情緒化。”

問題能夠增進你的洞察力、判斷力以及其他能力,使生活具有建設性。已故的美國著名電機工程師和發明家查爾斯·克德林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他在通用汽車公司實驗室的牆上釘了一塊牌子,用來勉勵自己和助手。牌子上寫著:

別把你的成功帶給我,因為它會使我軟弱。請把你的問題交給我,因為它能增強我。

存在問題並非壞事,每一個問題都蘊含著解決的種子,都存在著無限的希望。盡管我們未來的征途將會遇上許多事情,或狂風肆虐,或人情冷暖,但是隻要我們思考、工作、研究,擁抱希望的太陽,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正視問題,你才能解決問題,而問題的存在恰恰是激勵自我的一個最強的動力。

4.你認為你行你就行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世上最大的事都是由人做出來的,而他們事先並不知道自己能夠做到。雖然他們事先不知道,他們仍然前進,並且做到了。永遠也不要消極地認定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首先你要認為你能,再去嚐試,再嚐試,最後你就會發現你確實能。

拿破爾·希爾——一個著名的作家,他那傳奇的人生經曆或許對我們有所啟示。年輕的時候,他抱著要做一名作家的雄心。要達到這個目的,他知道自己必須精於遣詞造句,字詞將是他的工具。但是由於他小的時候很窮,接受的教育並不完整,因此,“善意的朋友”就告訴他,說他的雄心是“不可能”實現的。

年輕的希爾存錢買了一本最好的、最完全的、最漂亮的詞典,他所需要的詞都在這本詞典裏麵,而他的意圖是要完全了解和掌握這些字。但是他做了一件奇特的事,他找到“不可能”這個詞,用小剪刀把它剪下來,然後丟掉。於是他有了一本沒有“不可能”的詞典。以後他把他整個的事業建立在這個前提上,那就是對一個要成長,而且要成長得超過別人的人來說,沒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

當然,刪除詞典中的“不可能”一詞隻是一種機械的做法,而問題的關鍵是你要從你的心智中把這個觀念鏟除掉。談話中不提它,想法中排除它,態度中去掉它。拋棄它,不再為它提供理由,不再為它尋找借口。把這個詞和這個觀念永遠拋開,而用光明燦爛的“可能”來代替它。

樹立這樣一種觀念:你認為你行你就行,沒有什麼事對於你來說是“不可能”的,要有戰勝一切的勇氣。

5.開發你的潛力

愛迪生曾經說:“如果我們做出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我們毫無疑問地會使我們自己大吃一驚。”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提出一個相當科學的問題:“你一生有沒有使自己驚奇過?”

有一件極富戲劇性的事,說的是戰爭期間一名美國海軍水兵的事。這位腦筋清楚、思路條理分明的人使得他身邊的人無不感到驚奇,毫無疑問的是,他在危機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也使他自己驚奇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