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的培養(2)(2 / 3)

在二戰期間,一艘美國驅逐艦停泊在某國的港灣,那天晚上萬裏無雲,明月高照,一片寧靜。一名士兵例行巡視全艦,他突然停住不動,他看到一個烏黑的大東西在不遠的水上浮動著。他驚駭地看出那是一枚觸發水雷,可能是從某一雷區脫離出來的,正隨著退潮慢慢向著艦身中央漂來。

抓起艦內通訊電話機,他通知了值日官,值日官馬上快步跑來。他們也很快通知了艦長,並且發出全艦戒備訊號,全艦立時動員了起來。

官兵都愕然地注視著那枚慢慢漂近的水雷,大家都了解眼前的狀況,災難即將來臨。

軍官立刻提出各種辦法。他們該起錨走嗎?不行,沒有足夠的時間。發動引擎使波浪把水雷漂離開?不行,因為螺旋槳轉動隻會使水雷更快地漂向艦身。以槍炮引發水雷?也不行,因為那枚水雷太接近艦體裏的彈藥庫。那麼該怎麼辦呢?放下一支小艇,用一支長杆把水雷攜走?這也不行。因為那是一枚觸發水雷,也沒有時間去拆下水雷的雷管。悲劇似乎是沒有辦法避免了。

突然,一名水兵想出了比所有軍官所能想的更好的辦法。“把消防水管拿來。”他大喊著。大家立刻明白這個辦法有道理。他們向艦和水雷之間的海上噴水,製造一條水流,把水雷帶向遠方,然後再用艦炮引炸了水雷。

這位水兵真是了不起。他當然不凡,雖然他隻是個凡人,他卻具有危機狀況下冷靜而正確思考的能力。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內部都有這種天賦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創造的潛能,不論是什麼樣的困難或危機影響到你的狀況,隻要你認為你行,你就能夠處理和解決這些困難或危機。對你的能力抱著肯定的想法,就能發揮出積極心智的力量,並且因而產生有效的行動。

6.告別恐懼,留住信心

在談這個問題前,先讓我們來聽聽一位偉大的母親的自述。她對水有極大的恐懼,從來不會遊泳。但是一次突如其來的事件——她的孩子瑪珍掉進一條水流湍急的溪流,她麵臨著莫大的考驗。

下麵是這位母親的自述:

溪岸上空無一人,我一下就衝到溪邊,溪水漲得快要漫出來了,中央翻滾奔騰的激流,向下遊不遠的瀑布奔去。我安心地換口氣,還好,她不在河裏。但是等一下!遠方陰暗的岸邊有一點鮮豔的顏色是什麼?見到這情景,我的心幾乎離開了我的身體,整個人沒有重量,沒有感覺,沒有時間和距離的意識……隻有盲目的、無理性的、令人窒息的恐懼。

在危險湍流中的一點鮮豔顏色正是我的小寶貝。

我得找人幫忙,我拚命地跑、跑、跑。離街道有幾十碼遠,但是我發現我自己已經跑到了街上。四下張望要找人幫忙,可是街上卻空無一人。

我又跑回溪邊,掙紮著穿過矮樹叢和荊棘,跳入水中。水淹過我的頭,極為寒冷。我的腳碰不到底!我為什麼早不學會遊泳呢?我心裏向上帝祈禱——上帝啊!請幫助我!幫助我!我升上水麵,抓住斷樹根。

旋轉的急流威脅著我,但在急流和堤岸之間卻是一處平靜的漩渦,漩渦中心正是我的寶貝。她仰麵躺在水上,好像睡著了一般,兩隻手臂浮在身側。她的眼睛閉著,臉上已經發紫。上帝!請幫助我!再過一秒鍾,她就會漂到我可以夠到的地方。

我一手抓樹根,另一隻受傷不能動的手去夠她。不能動?不,不是現在!現在我已經不覺得痛了,也不覺得它沒有力。我的右手抓住瑪珍,把她舉出水麵。

但是我怎樣把她弄到安全的地方?堤岸高出我1米。我舉起她來,她像全無重量一樣,然後把她擲向堤岸。她安然落地,這次她吐出一口氣,接著發出哭聲,沒有再滑下來。我抓住樹根,把自己拖出。我把她抱起來的時候,她大哭起來,這真是太好聽的聲音了。

在模糊之中,尖叫號哭的回聲鑽入我的耳朵。似乎在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那是我自己尖叫嚎啕。

急救的人來了,我的丈夫也來了,臉都嚇白了。他們把瑪珍送到醫院去。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到家的。到這個時候我才發現自己是光著腳的。我是多麼高興,發現我隻付出這樣小的代價——一雙鞋子。到這個時候,我才感覺痛得像給火燒過一樣,我看到樹根刮去了我一長條肉,留下長長的、流著血的傷口——而正是這樹根救了我的生命……

這是一個令人感動、令人深思的故事!

一位母親,在她女兒麵臨最大的生命危險時,她的內心產生了比她的恐懼還要大的力量。正是這種強大的推動力量,使她渾身充滿了勇氣,做出了令人難以相信的勇敢行動。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有兩大勢力爭奪對心智的控製權。這兩大勢力是:恐懼和信心。而信心的力量更大,而且還大得多。你要堅持信心這個更有力的想法,直到你確實相信它,因為這不隻是成功和失敗,更可能是生和死的分別。你要永遠記著——你不必為恐懼所主宰。信心的力量可以趕走恐懼。很多過去給恐懼籠罩的人,他們的經驗都能證明這個事實,那就是信心最後能從他們的心中把恐懼消除掉。

恐懼之所以打敗我們,使我們不敢前進,自覺渺小虛弱,正是因為我們的心智受到了恐懼的左右。但一旦危機出現,就像這位母親和她的小孩所處的情況,就會有一種以前一直隱藏著而沒有發揮出來的超級力量冒出來,使我們做出前所未能做的事業。

如果人類的心智在危機中能夠有這樣的超常反應,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夠訓練我們的心智,就在平時的事務中,不必等待危機的出現,也做出令人難以相信的事呢?因此,要練習有信心而不要恐懼,直到有信心的反應變成為習慣。

要克服恐懼,最重要的是心中不要有任何雜念和衝突,用正常的自然的態度來處理情況。你應該事先采取一些準備和預防行動,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然後正常地、毫不畏懼地去做你該做的事。

人們常常說:“你怕什麼?”這表示根本不必害怕。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做到以信心來排除恐懼。當你有深厚的信心、真正的信心的時候,世界上就沒有任何東西能比你的信心更有力量了。

塑造自我,營銷自我

曆年來,成功心理學家們和行為科學家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求個人成功的因素。這期間出現過許多關於成功之道的學術派別。在所有學派中,有一種因素卻被認為是一個人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那就是人際溝通能力。人際溝通在個人成功中起著公關策劃的作用,是成功路上的“潤滑劑”。

IQ高也有可能被解雇,而EQ高隻會榮膺提拔。

哈佛大學就業指導小組調查的結果證實:數千名被解雇的男女中,人際關係不好的比不稱職的高出兩倍。

心理學家羅伯特·凱利對貝爾實驗室工程人員追蹤研究的結果很能說明人際交往的重要性。進這個實驗室的工作師和科學家的學識智商都很高,然而過一段時間後,一些人已經成績斐然,另一些人卻黯然失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同呢?答案是前一種人有廣泛的交際網,而後一種人沒有,前一種人的人際EQ高。

一個人隻有在良好的人際環境中蓄勢、借勢,塑造自我,營銷自我,才能奔向成功。

戈爾曼在《情緒智力》一書中將不善人際交往的個體稱為“社交低能兒”。他稱這種人“不懂社交規則,他們不隻是缺乏社交手腕,更拙於處理他人的情感,所到之處總是造成不快或不安。”

人際互動中善於掌握他人情感的人,自然居於主導地位,對方的情感狀態將受其擺布。

托馬斯·海奇和霍華德·嘉納認為人際交往的4大要素是:

1.組織能力

這是領導者必備的技巧。包括群體的動員與協調能力。劇院的導演與製作人、軍隊指揮官及任何組織的領導者都具備這種能力。表現在孩子身上,則常是遊戲場上的帶領者。

2.協商能力

有這種能力的人善於仲裁與排解紛爭,適於發展外交、仲裁、法律等事業。表現在孩子身上,則常為同伴排難解紛。

3.人際聯係

有這種能力的人深諳人際關係的藝術,容易認識人而且善解人意,適於團體合作,更是忠實的伴侶、朋友與事業的夥伴。事業上是稱職的銷售員、管理者或教師。表現在孩子身上,則常與同伴相處融洽。

4.分析能力

有這種能力的人善於體察他人的情緒動機與想法,易與他人建立深刻的親密關係。心理治療師是這種能力發揮到極致的例子,若再加上文學才華,則可成為優秀的小說家或劇作家。

正如戈爾曼在《情緒智力》中所說的:

這些技巧是人際關係的潤滑油,是構成個人魅力與領袖風範的根本條件。具備這些社交技能的人易與人建立關係,善於察顏觀色,領導與組織能力俱強……這種人可說是天生的領導者,能夠充當集體情感的代言人,引導集體走向共同的目標。也因為與其相處是如此的愉悅自在,這種人總是廣受歡迎的。

事實上,人際能力是建立在其他EQ能力的基礎上的。比如說,社交能力好的人一定善於控製自己的情感表達,能準確把握對方的情感,因而隨時調整自己的表現,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通常稱人際能力高明的人為社交專家。

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史耐維研究發現,有些高明的社交專家極善於提高自我形象,其真實的自我完全不同於為使自己受歡迎而營造的形象。這種人通常能給人以絕佳的印象,但極少有穩定而滿意的親密關係。社交專家很容易為了贏得認可而說一套做一套,他們在公開場合與私下生活戴的是不同的麵具。這種人會先觀測對方的期望再作反應,不會輕易坦露心中的感受,而且會為了維持良好的關係故意對自己不喜歡的人表示友善。在不同的情況下,他們可以有判若兩人(或多人)的表現。

善於人際交往並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個體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但成功者必定是善於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高手。

現實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並不喜歡上述所提到的社交專家,認為他們的行為是在“出賣自我,喪失自我”。戈爾曼也指出:“你必須同時清楚地掌握個人的需要,才不致成為一個空洞的交際人,雖廣受歡迎而內心空虛無比。”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最為理想的情況應該是,在忠於自我與社交技巧之間取得平衡,即無論如何都能堅持內心深處的感受與價值觀,甚至可能為了揭穿謊言不惜與人對立。而這種勇氣正是“社交專家”所缺乏的。

一、把握人際關係六要素

1.品德因素

公關人員的品德如何是公共關係中人際關係的首要因素,是搞好公關工作的基礎,是能否勝任公關工作的關鍵。公關人員隻有具備了高尚的品德,才會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知識、才華的優勢,才能克服和戰勝工作中的困難,才能抵禦各種錯誤思潮的腐蝕,才能抵禦金錢、美女的引誘。

2.價值觀念因素

價值觀念是針對事物的好與壞、是與非、善與惡的評價標準。公關人員對事物價值觀念的差異必然影響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發展。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新事物層出不窮,公關人員在進行人際交往時就更容易出現價值觀念的不同甚至對立,從而影響了人際關係的建立。

3.需求互補因素

所謂需求互補,是指雙方交往過程中獲得互相滿足的心理狀態。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是對人進行激勵的因素。這個理論,對於公關人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樣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由於人的需要多種多樣,人的性格也是千差萬別,從而促使人們通過更多的人際交往來相互滿足彼此的需求,以我之無換他之有,以他之無換我之有。公關人員就應當充分利用需求互補這一因素,維持、發展和強化人際關係。

4.專業知識因素

公關人員在從事公共關係活動中,由於自己所學專業不同,知識結構不同,采取的人際交往方式也就不同。例如,同知識分子接觸需要含蓄,同文藝界人士交往需要熱情,同工人交往需要直率等等。因此,公關人員就必須廣采博引,用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以適應各種場合各個行業的人際關係。

5.感情相悅因素

在生活中,人們常有這樣的體會:自己所以喜歡某個人,願意同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往往是因為那個人也喜歡自己。同樣,公關人員從事公關活動時,努力實現雙方心理上的接近與相互幫助,就可以大大減少人際間的磨擦,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