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外表吸引因素
外表因素往往對公關人員人際關係的建立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在初次交往中,外表因素顯得尤為重要。心理學研究發現,外表吸引人的,往往也為人所喜愛。但是,外表招人喜歡並不完全取決於給人的外貌美,外表招人喜歡的,在相互交往過程中,還意味著另一種心理現象,即對於那些與自己外表、風度類似的人,也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另外,生態距離因素、交往頻率因素、興趣因素等等,對人際關係的建立也有一定的影響。
二、擴大個人生存空間
如何促進人際關係,從而擴大個人的生存空間呢?具體方法如下:
1.改善人際環境
所謂人際環境,就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人與他人所可能發生的聯係,以及這種聯係的緊密程度。根據這個定義,改善人際環境的方法就可能有:
(1)廣泛結交。即擴大自己的交際範圍,把自己從自我的小圈子中解放出來,邁向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
(2)增加交往頻率。通過較多的相互來往,使原來較淡薄的人際關係向緊密和牢固的方向發展。
(3)改變交往對象。如果通過以上兩種方法仍然不能奏效的話,有時候就有必要改變交往對象。如,終止和甲的關係,而發展和乙的往來等。在正式團體中,改變交往對象往往是通過辭職、更換工作單位等形式來實現的。
(4)突破薄弱點。所謂薄弱點即是在人際關係中人際作用力最小的點或部分。隻有抓住薄弱點,循序漸進,不斷“蠶食”,才能使人際關係有好的轉機。
2.改善自我
由於個體自身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弱點,致使自己在生活環境中往往不能適應,因而也帶來了人際關係的不諧調。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對自我進行改造,以樹立新的良好的個人形象。
3.進行深層麵交談
除非好朋友,與一般的人進行交談是很難把心裏話掏給對方的,特別是初次見麵。因為人的行為是相當複雜的社會行為。在公關中,要想準確把握公眾的潛在行為,用一般的觀察法、調查法是很難做到的,特別是當對方隱瞞自己的真實情感與動機時更是如此。
深層麵談應用最好的當數心理醫生與精神病臨床醫生,看過弗洛伊德的《夢的釋義》,你會發現,他的精神分析是基於深層麵談之上的。他用詢問的方式提出很多的問題來刺激患者,給他們以展開自由聯想的機會,以便引起患者的反應,通過分析反應材料,為心理治療打下基礎。
同公眾深層麵談的程度與上麵的做法基本相同,但所用的時間較短,一般一至二小時。這就要講究說話的藝術效果,避免“話不投機”。
由於時間限製,盡可能少說廢話與客套話,還要注意:
(1)發現對方的情緒很糟或巧有急事,如果時間上還有回旋餘地,最好另約時間談。
(2)在沒入正題之前,要留意對方的興趣,選擇切入角度。比如:滿足求知欲,刺激好奇心,滿足優越感、娛樂性、文學性的話題,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促使對方去掉顧慮,暢所欲言,形成一種信賴關係。這樣,對方才能如實回答被詢問的問題。
(3)事先要明確擬好詢問提綱,以提高麵談效率。
4.提高社會協調性
(1)關心周圍發生的事,關心自己的鄰居。性格內向的人懶得與人交往,覺得那是多管閑事。這可能是天生的性格,可性格不少是在氣質以外的經驗中形成的。內向的人應該通過幫助別人,傾聽他人的苦惱,努力使自己形成一種新的性格。可是在工作單位,在人際關係上特別容易使人消極、感到心煩。關心別人的工作最好從親近的人開始,逐漸形成日常習慣。
(2)廣泛地與人接觸。要想提高共鳴感,就要豐富自己的經驗。世界上有各種人,有著各種不同的認識問題的方法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要盡量多與他們接觸,體驗他們的生活,從中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在這裏,人們可以體驗到豐富人生經驗這句話的內涵有多大。
(3)學會傾聽。學會傾聽別人的交談,是能夠被喜歡的竅門。在互相交往中聽取別人意見的態度,比對人進行說教重要。盡量先讓對方多說,這好像是被動的,其實是像柔道那樣以守為攻的方法。
(4)參加組織活動。要多參加組織活動,避免孤立的生活。憑興趣參加活動也可以。為了一個目標大家一起工作,與其他人集體競爭,通過這種方式增加經驗。有可能的話住在一起,同吃同住。通過共同生活,可以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是增加親切感最有效的方法。
(5)自我開放。內向型的人往往不能很好地與他人接觸,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勇氣在別人麵前展示自己,而是過分地掩飾自己。心理學認為,通過自我展示可以獲得更多的自由。
5.擺脫窘境
交往一旦出現窘境,就需要巧妙周旋,使交往打破僵局,恢複正常的交往秩序。如果把交往情境比喻為表演台,那麼參加的雙方不僅要保證自己的角色成功,也有義務協助其他表演者成功。隻有這樣,才能達到交往預期效果。我們在許多場合注意到,為了擺脫窘境,當事人自身會采取種種策略,而對方亦有相應的表示——幫助當事人解脫。如果一個人使用技巧以使他的自我表現符合情境定義,他就是在實行防衛策略;如果一個人施展自己的老練機智以保全另一個人表演的情境定義,他就是運用保護策略。
擺脫窘境的一個方法是重新解釋導致窘境的語言和行為,通過否定發生窘境的條件或原因,消除窘境的不良後果。語言和行為隻是人際交往中彼此傳遞信息的媒介,它是表達意義的形式而非信息和意義本身。同一句話,同一個動作,可能會被不同的人理解為不同的含義,即使對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也會產生不同的意義。我們有時正是利用這種歧義性使不可接受的變為可接受的,使有害於人的變為無害於人的。重新解釋有兩種含義,一是更正錯誤的理解,使其真正的含義表達得更清楚,這適用於因誤解而產生窘境的情況;二是模糊其真正的含義,故意曲解成另外的意思,這適用於非原則性的、無惡意的、無實質性效用的情形。例如,有的領導就曾把秘書人員因緊張而造成接待工作的不周之處,解釋為因為高興所至,從而使來訪者由驚詫轉為諒解。
擺脫窘境的另一個方法是改變話題或提議從事另一項活動。其要點是改變後的話題盡量與前麵有所銜接,應該悄悄地、不露聲色地去這樣做,以免給人唐突和生拉硬扯之感。雖然有時為使對方忘卻剛剛經曆的窘境,也可以選擇跨度較大的的題目,但最好也要與當時的情境相符。顯然,隻是當不可能重新解釋,或重新解釋亦不奏效後,我們才運用這種方法。與前者不同的是,在這裏我們一方麵默認了窘境的存在,另一方麵又企圖忽視它的消極影響——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一舉。否則,交流就會中斷甚至升格為爭吵。即使造成窘境的是原則性問題,善於尋找新話題、打破僵局也不失為一種韌性的表現。它既可以為未來的進一步協商留有餘地,又可能在改變了討論角度之後達成一致意見。當然,也有一些無關緊要的窘境是無須花氣力重新解釋的,一笑了之就可以轉入下麵的交流,從某種角度講,這樣做更顯得瀟灑自如。
6.提高個人的社會性
(1)要為他人設身處地的去考慮。社會性是從幼兒時代起長時間教育形成的,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養成。通過參加一定的組織和工作,可以親身認識自己的社會性。不管怎麼說,社會性就是不給他人添麻煩,這就需要結束那些以我為中心的活動,應該使自己的行動能夠與他人協同。當由於自己的行動給他人添了麻煩,帶來了痛苦的時候,應該有能力找到造成這種痛苦的原因。這就意味著應該有一種習慣,那就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考慮一下,而不要養成一種以我為中心的習慣。
(2)要有自知之明。社會性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人格成熟。人格的成熟(性格的成熟),包括身體的成熟、知識的成熟、感情的成熟、社會性的成熟、性的成熟、道德的成熟。感情的成熟是人格成熟的中心,也就是充分培養出對欲求不滿的忍耐性,或者是客觀認識了自己的態度(不要有自卑感)。這在“穩定感情的方法”中已經做了介紹。前麵強調了理解他人,但同時認識自己也是很重要的。平常就要注意,冷靜地把自己當做第三者來觀察。
(3)要多考慮集體。與個人主義相對的是集體主義。要時刻注意作為組織的一員,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剛才講的,要有自我作用的意識。這樣就可以找出對集團和其他成員的隔閡,從而加深責任感。
此外,要具有社會性,就必須養成與集體的協調和維持人際關係的能力。
7.善於人際交往
(1)將心比心。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說:“如果成功有秘訣的話,那就是站在對方立場來考慮問題。”倘若你和別人發生了爭執,如果能夠冷靜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認識和思考問題,你也許會發現自己是錯的,而且你肯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就會使矛盾又快又完美地解決,還會在誠懇中使對方建立對你的信任。
(2)“誠”字當先。誠實是成功交往的基礎。誠實,字麵含義就是真心真意。真、善、美是人們追求的三大理想境界,誠實是這一理想境界的要素之一。誠實如果成為某個人的穩定態度和習慣性的行為方式,就構成他的性格,這種性格是可貴的。有人說:“腹心相照,謂之知心。”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誼是通過真誠相處才獲得的。正如古人所說:“朋而不心,麵朋也;友而不心,麵友也。”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總是希望他人誠實,但卻常常忽視自己的誠實。例如,有人在交友時,總要考慮他人對自己是否“有用”。有利可圖,就虛情假意籠絡;無利可圖,則棄之不理。這種交往,已經走進“死胡同”,等待他的將是孤立。那麼,怎樣做到誠實呢?誠實,就是要正直無私。誠實,就是要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誠實,就是要表裏如一,襟懷坦蕩,言行一致。
(3)謹慎而不拘束。謹慎與謙虛齊名,它是人們崇尚的一種美德。所謂謹慎,就是言行要慎重、周密、小心。謹慎之所以受人稱讚,是因為它和魯莽對立,莽者招損,慎者受益,這是人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道理。
但是,過分謹慎則導致拘束,可以使人顯得膽小怕事,怯懦不前。拘束的人常常缺乏自信。在大場麵、大人物麵前,他們常常怯場、怯陣、怯步,不敢大膽地走上前去。從而使他們減少了與他人交往的機會。
(4)一笑值千金。每個人都會笑,而且會很多種笑,如微笑、輕笑、諂笑、開懷大笑、冷笑、皮笑肉不笑等等,但隻有微笑才最有價值,才會贏得好的第一印象。英國一著名政治家說過:“一個微笑,價值百萬美元。”
微笑是一座橋梁,它是一座能縮短心理距離、加強友誼合作的橋梁。素不相識,初次相見,未開口送上一個滿麵春風的微笑,隨後的交談就會順利、融洽得多。
微笑是減少摩擦、緩解矛盾的潤滑劑。它能衝淡對立、緊張的氣氛,平息一觸即發的怒火。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不小心踩了別人一腳,你微笑著對別人說聲“對不起”,爭吵立即就會避免。
(5)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人都有自尊心。可有些人在交往中強調尊重自己,卻不尊重別人。不尊重別人,別人就不會尊重你。你與他人就沒法溝通,沒法合作,因為你已經失去與他人溝通的基礎。相反,你尊重別人,別人就會尊重你。古人說:“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6)讓別人了解你。在人際交往中,真誠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信仰、意願的同時,應維護把握自己的權力。通過辯解增加交際雙方的溝通了解,即表示自我尊重和自我能力,也表示尊重他人。
無力自我辯解的人表現得缺乏自信,無原則讓步,憂心忡忡,畏首畏尾,一事無成,缺乏對交際對象的吸引力。而侵犯行為者則表現得自我意識過高過重,不顧及他人的感情和權利,為發展本方利益我行我素,讓人生厭。自我辯解者恰處以上兩者之間,自信,維護自己的權力,不壓抑自我,也尊重對方,顯得成熟、有骨氣、有意誌、有進取心和競爭力。
(7)襟懷坦蕩。對於別人的錯誤,你應該表現得大度,不應該斤斤計較。但這樣做,應該堅持一定原則。否則大度得過火,就會表現出你為人散漫,不僅對自己造成損失,也會給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8)平等待人。要以平等的態度與他人交往,不要自恃自己的地位、特長,這是成功交往的一個要訣。有時候,人家也許會對你產生誤解,但你隻要堅持這一條,必然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