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功能(2 / 3)

3、快樂時腦部抑製負麵情緒的部位較活躍,能量增加。生理方麵唯一的特征是較為沉靜,使身體能較快自負麵情緒中恢複過來。如此不但身體得以休養生息,也才能鼓起精神因應眼前的挑戰與目標。

4、愛、溫柔與性滿足會引發自主神經係統的警覺狀態,這與憤怒與恐懼引發的打或逃反應恰恰相反,全身籠罩在平靜與幸福感之中,極有利於與人合作。

5、驚訝時眉毛會上揚以便擴大視覺範圍,也可讓更多光刺激到視網膜,借以很快了解周遭的情況,研究最佳的因應對策。

6、全世界任何種族厭惡時的表情都一樣:上唇向一邊扭曲,鼻子微皺。達爾文認為剛開始這個動作是為了閉緊鼻子以免吸入可厭的氣味,或表示想吐出難吃的食物。

7、悲傷的主要功能是調適嚴重的失落感,如新人死亡或重大挫折等。人悲傷時會精力衰退,生趣全無,尤其對娛樂不再感興趣,悲傷到近乎抑鬱時甚至會減緩新陳代謝。人們利用這種退以自省的機會悼亡傷逝,省思人生的意義,當精力慢慢恢複時再規劃新的開始。或許精力的衰退最初是為了讓悲傷者留在家裏,因為這時刻他們比較脆弱,在外麵容易受到傷害。

這些情緒反應多是經過慢長的史前時期慢慢進化,當時的生存環境自是極度惡劣,新生兒夭折率甚高,很少人能活到三十歲,食肉動物橫行,水旱無常,了不聊生。但隨著農業時代的到來及原始社會的建立,人類的生存條件大為改善。在古時代,一觸即發的怒氣或許是生存的要件,但今天十餘歲的孩子輕易就可取得槍枝,火爆脾氣往往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一般的人情緒不能與行動分離。文明化程度高的人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會煩惱,但他可以控製自己的情緒。

理性與感性

一個女性談起她痛苦的離婚經驗。她的丈夫愛上年輕的上班婦郎,突然決定要離她而去,接著便展開長達數月的爭戰:爭房子、現金和孩子的監護權。但現在她發現一個人也不錯,獨立的滋味很好:“我已經不想他,一點都不在乎他了。”而此刻她的眼睛卻湧起淚水。

粗心一點的人也許不會注意到她的眼淚,但同理心告訴我們,模糊的眼淚證明她是口是心非,就像白紙黑字去推論一樣清楚。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判斷力。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方式交互作用,構成完整的心理功能。理性的認知是我們比較熟知的,屬於意識表層的思考能力。同時並存的另一套感性認知體係,雖說主要訴諸行動且有時不符邏輯,卻同樣不容忽視。

感性與理性的二分法由來已久,情感的信念似乎又總是比理智更確切。兩者對心理的影響比重恰成反比;對一件事感覺愈強烈,理性思維愈是無法發揮作用。這可能與無數世代的進化曆程有關,遠古時代當人的生命麵臨危險時,訴諸情緒與直覺反應可能較為有利,深思熟慮甚至可能有性命之虞。

理性與感性通常都能維持緊密和諧的關係,交互作用引導我們走過人生的每一次挑戰。一般而言兩者也多能維持均衡,感性認知提供理性判斷的基礎,經過理性判斷可修正甚至否決情感的行動。但兩者畢竟是半獨立的個體,各自反映出腦部互相關聯但互不相屬的組織功能。

腦部的成長

要了解感性何以能經常戰勝理性,或許應該先控討腦部的進化曆程。人腦總午約三磅,約為人類的近親靈長類的三倍。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腦部逐漸由下屬部位發展也較高級的上層組織,人類胚胎的腦部發展大抵仍遵循此一方向。

人與其他高級動物一樣,最原始的部分是環繞脊髓上端的腦幹,負責呼吸及器官新陳代謝之類的基本生命功能,並控製一些固定的反應一運動。這個原始部位不具思考或學習能力,而是類似預先設定的調節器,確保身體維持生存所必須的動作與反應。這個部位扮演最吃衙角色的時期是爬蟲時代,蛇類在攻擊之前嘶嘶作聲便是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