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失控(3 / 3)

這種不精確有時候無傷大雅,比如說一支鬆鼠誤以為敵人逼近趕快跳開,充其量不過是白忙一場。但這種誤判卻可能對我們的人際關係造成嚴重傷害。假想某服務生瞥見一個滿頭紅色卷發的女人,心中一亂手上的一疊盤子跌個粉碎,原因竟然是她先生的情婦也有一模地樣的頭發,如果因此被炒魷魚卻太不值得。

這種失誤源自感覺的步調搶在思考之前,萊克斯稱之為“認知前的情緒“,亦即感覺訊息尚未被消化認知以前,僅憑片斷訊息做出的反應。這種斷章取義的模式有點類似歌曲槍答的遊戲,僅播放開頭幾個音符便要猜出歌曲曲名。杏仁核一意識到重要的感覺訊息浮現,立刻斷定因應之道,不及等待完整的確認過程。無怪乎我們對驟然爆發的情緒總覺得難以捉摸,尤其是身在其中時更是雲深不知處。

情緒管理員

一位朋友的七歲女兒露西卡第一次到朋友家過夜,母女兩對這件似乎都很緊張。母親惟恐女兒憂慮,努力表現出若無其事。當天半夜她正準備就寢,電話鈴響了,壓抑了半日的緊張情緒漲到最高點。她丟下牙刷,心髒狂跳,跑過去抓起電話,腦中浮現露西卡可憐的樣子,對著話筒脫口直呼:“露西卡!”對方傳來一個陌生女人的聲音:“我大概是打錯電話了……”。

這時母親立刻恢複鎮定,禮貌地問對方:“請問你打幾號?”

焦慮的行動反應源自杏仁核的作用,腦部另一個部位卻能提供更正確愉當的回應。這個緩動裝置位於額部後成的前額葉,恐懼或惱怒的情緒似乎與這個部位的作用有關,但為了因應眼前的狀況或發現先前的評估錯誤時,前額葉也會抑製或控製屋,就像潔西卡的母親接聽電話的反應,也就是說,這個新皮質區可產生理性的反應,調節杏仁核等邊緣係統的行動。

一般而言,情緒反應一開始就是由前額葉所主宰。前麵說過,絕大多數來自丘腦的感覺訊息並不是傳送到杏仁核,而是送到新皮質做意義分析,前客葉則是負責直協調適當的反應。在新皮質有一連串複雜的路徑負責訊息的接收、分析與理解,最後透過前額葉導出反應。在這個過程中如須做出屋性反應,由前額葉指揮,同時與杏仁核及其他情緒中樞聯手合作。

當腦部接收情緒刺激時,前額葉會在瞬間就無數可能的反應進行風險與效益評估,並選出最佳決策。對動物而言這個決策可能涉及攻擊或逃跑的時機,對人而言當然要複雜得多,還包括何時應采取安撫、說服、爭取同情、拖延、激發對方的罪惡感、抱怨、先聲奪人、表示輕視等不可勝數的情緒策略。

新皮質的反應因涉及較複雜的路徑,時間上不及先斬後奏和情緒機動。但前者也因為以思考為前導較能有周詳而理性的考量。在我們感受到失落而心生悲意,或獲得勝利後誌得意滿,或是細思某人的言語作為而深感受傷害等情緒時,都是新皮質作用的結果。

正如杏仁核一樣不可或缺,如果去除前額葉的功能,我們的情緒起伏恐怕幅度會小熱愛多,一個人既然不了解何種情形需要情緒反應,自然毫無反應可言。早在1940年代神經病學家已懷疑前額葉對情緒的主宰力量,當時精神疾病尚無有效的藥物可治療,有人以前額葉皮質切除術治療精神疾病,亦即切除前額一部分或前額皮質與低級中樞的連接。可悲是患者的情緒起伏似乎也從此歸於平淡,這是因為主要的神經路徑已遭破壞。

情緒失控必須同時有兩個條件成立:杏仁核被刺激而負責平衡情緒反應的新皮質機能又未能啟動,或是新皮質區反過來為情緒中樞效勞,將這種時刻形容為理性被情緒淹沒一點也不誇張。而要有效管理情緒則有賴前額葉皮質的權衡輕重,為來自杏仁核及其他邊緣係統的訊息擔任守門員,就好像為人父母的會製止孩子的爭先恐後,教導他要禮貌請求或耐心等候。

腦部負麵情緒的主要開關按鈕似乎位於左前額葉。神經心理學家研究前額葉受傷病患者情緒變化,發現左前額葉有調節不快情緒的功能。右前額葉是恐懼、侵略等負麵情緒的重鎮,左葉則有抑製此負麵情緒的作用。以中風病人的研究為例,左前額葉皮質受傷的病人有嚴重憂慮與恐懼的傾向,右邊受傷的病人則有過度愉快的現象,在做神經病學檢查時病人隨意開玩笑,對檢查結果也漫不經心。一個特殊的案例是病人接受右前額葉部分切除手術,事後他的妻子告訴醫生,病人性格大變,不但不易發怒,更讓她欣慰的是變得較溫柔體貼。

理性與感性的平衡

理性與感性的戰爭與和平,關鍵就在於杏仁核等邊緣係統與新皮質的聯絡。也正因為如此,情緒會嚴重影響我們的思考能力,不僅關乎決策是否明智,甚至思路是否清晰也受到左右。

神經科學家以操作記意的正是前額葉皮質區。但由於邊緣係統與前額葉有路徑相通,焦慮、憤怒之類的強烈情緒訊息,可能會幹擾前額葉維持實用記意的能力。正因如此,我們在情緒不佳時總會覺得無法思考,持續的情緒低潮更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

有人指出,這種決策能力低落,是因為病人無法借助過去的情緒學習經驗。我們在生活中累積的好惡經驗會貯存在腦中,而連接前額葉與杏仁核路徑正是通往此貯藏庫的要道。一個人如果無法到用杏仁核的情緒記憶,新皮質如何反複思考都無法激發經驗中相似的情緒反應,自然一切都落入喜惡難明的模樣地帶,即使碰到過去最喜愛的寵物或最厭惡的人,都不再能引發任何感覺。

這樣的證據使得有人做出一個連反直覺的推斷:理性決策亦不可缺少感覺的成份,感覺先將我們導引到一個正確的方向,而後純粹的邏輯才能做出最佳的發揮。人生本是一連串抉擇的過程。諸如退休金如何投資,如何選擇結婚對象等,而情緒學習的經驗教訓可幫助我們在一開始便節減許多不的選擇,比如說我們會記得某次投資失利的慘痛經驗,或一次痛苦的婚姻創傷。

因此,我們人類可以說都有兩個腦、兩個心、兩種智力——理性現感性。生命的成就同時取決於兩者,絕非IQ可單獨主宰.事實上,如果缺乏EQ的配合,智力絕不可能做最大的發揮,邊緣係統與新皮質,杏仁核與前額葉都是相輔相成的,彼此合作無間時,情緒與智商自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