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人的愚行(1 / 3)

智人的愚行

有個學生刺傷老師的消息,一般報道的情形是這樣的:

傑生是佛羅裏達珊瑚中學二年級的學生,成績非常優秀,一心想要讀醫學院,而且是以哈佛為目標。有一次考試,物理老師大衛給他八十分,傑生深信這項成績將影響他的未來,便帶了把刀子到學校,接著在實驗室與大衛老師衝突,他舉刀刺中大衛的鎖骨部位,後來才被製服。在接下來訴訟中,四位心理學家與心理醫生稱傑生行凶時喪失理智,最後被判無罪。傑生自稱他因成績不佳準備自殺,去找物理老師是要告訴他自殺的意圖。但大衛堅信傑生因成績太低憤憤不平,決意要致他於死地。

傑生後來轉到私立學校,兩年後以極優異的成績畢業。大衛對傑生從未向他致歉或為那次事件負責深感不安。

值得我們控討的是:那麼聰明的學生怎麼做出那麼不理性的事,這豈不是很笨?其實答案很簡單:學業上的聰穎與情緒的控製關係不大。再聰明的人也可能因情緒失控或一時衝動鑄下大錯,高IQ的人在個人生活上可能顯得出奇低能。

IQ或性向測驗雖然廣為大眾接受,事實上很難正確無誤地預測個人未來的成就,這是心理學上人盡皆知的秘密,就大多數人做一整體觀,IQ的確有一定的意義,很多IQ低的人都從事勞力工作,高IQ的人的薪水通常較高。但並不是毫無例外。

一般人總以為高IQ等於成就,其實不但多所例外,甚至可能是例外多於一般情形。人生的成就至多隻有20%歸諸IQ,80%則受其他因素影響。

EQ與命運

我讀愛默斯特學院時有一位同學成績很好,入學性向測驗有八百分,自然是聰明過人,隻可惜他總是四處遊逛,遲睡晚起,因而經常曠課。他費了近十年才拿到學位。

有些人在潛力、學曆、機會各方麵都相當,後來的際遇卻大相庭,這便很難以IQ來解釋。曾有人追蹤1940年代哈佛95位學生中年的成就,發現以薪水、生產力、本行位皆來說,在校考試成績最高的不見得成就較高,對生活、人際關係、家庭、愛情的滿意度也不是最高的。

另有人針對背景較差的450位男孩做同樣的追蹤,他們多來自移民家庭,其中三分之二的家庭仰賴社會救濟,住的是有名的貧民窟,有三分之一IQ低於90。研究同樣發出IQ不成比例,比如說IQ低於80的人裏,7%失業七年以上,IQ超過100的人同樣有7%。就一個四十餘歲的中年人來說,IQ與其當時的社會經濟地位有一定的關聯,但影響更大的是兒童時期處理挫折、控製情緒、與人相處的能力。

另外一項研究的對象是1981年伊利諾州某中學、八十一位畢業演說代表致詞代表學生,這些人的平均IQ全校之冠,他們上大學後成績都不錯,但到近三十歲時表現卻平平。中學畢業十年後,隻有四分之一在本行中達到同年齡的最高階層,很多的人表現甚至遠遠不如同學。

波士頓大學教育係教授凱侖曾參與上述研究,她指出:“我想這些學生可歸類為盡職的一群,他們知道如何在正規體製中有良好的表現,但也和其他人一樣經曆一番努力。所以當你碰到一個畢業致詞代表,唯一能預測的是他的考試成績很不錯,但我們無從知道他因應生命順逆的能力如何?”

這也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學業成績優異,並不保證你在麵對人生磨難或機會時會有適當的反應。既然高IQ不一定能與幸福快樂或成功畫上等號,我們的教育與文化卻仍以學業能力為重,忽略了與個人命運息息相關的EQ。處理情感同樣有技巧高下之分,同樣有一套基本的能力標準,這和算術、閱讀等能力並無二致,EQ正可解釋同樣IQ的人何以有不同的成就,因為它可決定其他能力的發揮極限。

生命的成就決不隻一條途徑,正如所謂行行出狀元。在這個知識日益重要的社會,技術能力當然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我們常聽到小孩子說一個笑話:“一個笨蛋十五年後變成什麼?”答案是:老開。不過即使是笨蛋,如果EQ比別人高明,職場上的表現也必然略勝一籌。此外,情感能力較佳的人通常對生活較滿意,較能維持積極的人生態度。反之,情感生活失控的人必須花加倍的心力與內心交戰,從而削弱實際能力與清晰的思考力。

另一種智力

乍看之下,四歲的朱蒂似乎顯得落落寡合,不及其他小朋友不得獎合群。玩遊戰時她總是站在邊緣位置,而不是全心投入。事實上朱蒂對幼兒園的人際生態有很敏銳的觀察力,右以說她對其他人的了解遠超過其他孩子。

但朱蒂的能力一直未被發現,直到有一天老師集合所有小朋友玩一種遊戲,遊戲方式是用棍子做一些假人,頭部帶著同學和老師的照片,請同學指出其他同學最喜歡玩耍的角落,或是哪一位同學與哪一位同學最要好,這種流說是小朋友社交觀察能力的最佳試驗。結果證明朱蒂的觀察力是最敏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