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根源(1 / 3)

同理心的根源

前麵提過情感表達障礙型的蓋瑞,他對自己或別人的感情同樣冷漠,令未婚妻痛苦不堪。情感表達障礙型的人內陸事不明,對他人的處境缺乏感同身受的同情。當未婚妻說她心情低落,蓋瑞毫不表同情;未婚妻向他表達愛意時,他又顧左右而言他。而且常對未婚妻的行為做“建設性”的批評,卻不知道這些評語的殺害傷力。

同理心要以自覺為基礎,一個人愈能坦誠麵對自己的情感,愈能準確閱讀別人的感受。像蓋瑞這樣的人對自己感覺一無所知,當然更不可能了解周遭的人在想什麼,這種人可稱為情感上的音盲。他人言談舉止間或隱或顯的各種音律節奏,如語調的起伏、姿態的變化、別出心裁有意涵的沉默、顯有所指的輕顫等,音盲者一律置若罔聞。

當別人直接對其表情達意時,情感表達障礙型的人常感困惑不已,這不但在EQ上是一大缺陷,更可說是人性方麵可悲的缺憾,因為融洽的關係是人們相互關懷的基礎,而融洽的關係又源自於敏銳的感受與同理心。

同理心在進入少年時,應能區分自己的痛苦和別人的痛苦,僅夠情緒在必要時區分別人的位置,對自己的發展會產生投射。

同理心簡單的說就是了解他人的感受,這個能力在各個領域中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管是銷售、管理、戀愛、育兒、政治活動都無一例外。缺少這個能力可能導致極可怕的後果,心理變態的罪犯、強暴者、虐待兒童者都是顯著的例子。

一般人的情感很少直接訴諸語言,多半是以其他方式表達。捕捉他人情感的關鍵就在判讀這些非語言的訊息,如語調、手勢、表情等。這方麵研究最廣泛的當推哈佛心理學教授羅伯·特羅森索及其學生。羅森索設計了一種稱為非語言敏感度的同理心測驗,以一位女性表達各種情感為主題製作一錄影帶,所表達的情感從厭惡到母愛應有盡有,發生的場合包括因嫉妒而發怒、請求寬恕、表達感謝、誘惑等等。錄影帶並經過特殊處理,使用權同一畫麵每次隻出現一種表達的管道。舉例來說,有些畫麵(當然語音已消除)去除了所有因素,吸能看到臉部表情,有些則隻能看到身體的動作,如此受測者便必須根據單一管道辨別情感。

他們針對美國等十九個國家七千多人做實驗,發現對非語訊息判讀力高的人有多項優點:情感調適力較高、較受歡迎、較外向、較敏感。一般而言,女性判讀力較男性高。由於這項測驗長達四十五分鍾,有些人在受測過程中表現愈來愈好,顯示具有不錯的同理心學習能力,研究發出這種人與異性關係較佳,可見同理心有膈於豐富我們的愛情生活。

正如EQ的其他元素一樣,同理心的敏感度與性測驗、智力測驗或學校考試沒什麼關係,這也可以代碼一種專為兒童設計的非語言敏感測驗得到證明。一項針對性102名兒童所做的測驗發現,敏感度的孩子在學校較受歡迎,情感也較穩定,在校表現較佳,雖則其智力並不比敏感度低的孩子要高,顯示同理心有於學習(或是有助於獲得教師的喜愛)。

人的理智動作是以語言為媒介,情感則是非語言的。當一個人的語調、手勢等非語訊息有90%以上是非語言的。我們多半在無意識中接收這類訊息,我們不會特別注意訊息的性質,而隻是無言地接收,然後做出無言的反應,而這種能力通常也是透過非語言的形式學習的。

同理心的形成

九個月的小望每次看到其他小孩跌倒,眼眶便浮起淚水,然後爬到母親懷裏尋求慰藉,仿佛跌倒的人是她。十五個月大的麥可看到朋友保羅在哭,會拿出自己的玩具熊安慰他,如果保羅仍哭過不停,麥可還會拿抱枕給他。這些情形是孩子的母親協助專家做研究時觀察記錄焉的,該研究顯示同理心的形成可溯及嬰兒時期。事實上,嬰兒自出生日起,聽到其他嬰兒啼哭便感到難過,有人認為這是人類同理心表現的最早的征兆。

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嬰兒還未完全明了人我之分時,便能同情別人的痛苦。幾個月大的嬰兒看到其他孩子啼哭也會跟著哭,仿佛感同身受似的。約周歲時孩子開始明白別人的痛苦是別人的,但仍會感到不知所措。紐約大學的馬丁·霍夫曼做過相關研究,他注意過兩歲大的孩子帶他媽媽去安慰一個哭泣的小朋友,而事實上小朋友自己的媽媽就在身旁。其他同齡孩子也表現出同樣的困惑,他們會模仿別人的痛苦(可能是為了更了解他的的感受)。譬如說看到其他孩子手愛傷時,一個兩歲大的孩子可能會把手伸進嘴裏,看看自己是否也會痛。或者看到母親哭泣時,孩子可能會擦拭自己的眼睛,雖則他並未流淚。

19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首度使用同理心一詞時,指的就是這種行為模仿。同理心一詞源自希臘文,原來是美學理論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觀經驗的能力。鐵欽納認為同理心源自身體上模仿他人的痛苦,從而引發相同的痛苦感受。他使用同理心一詞與同情區別,因同情並無感同身受之意。

到三歲半時小孩不再教育做行為模仿,而能區別他人與自己的痛苦,也較能安慰別人。下麵是一個母親的紀錄:

鄰居的一個小孩在哭……珍妮走過去拿餅幹給他吃,一路跟著他走,甚至自己也開始發出哭音。接著她想要撫摸他的頭,但他躲開了……他漸漸不哭了,但珍妮似乎仍很關切,仍不斷拿玩具給他,拍他的頭和肩。

到這個階段小孩子對他人情感的敏感度開始有所不同,有些很敏銳,也有的開始變得冷漠。美國心理衛生學會的瑪麗安·瑞耶若與卡洛琳·斯勒做過一係列相關研究,發現同理心的差異與父母的管教方式很有關係。管教方式如果強調對別人的影響,如看你害妹妹這麼難過,而不隻是你怎麼這麼調皮,孩子的同理心會較敏銳。此外,身教也很重要,孩子會觀察大人對其他人情感的反應方式,從而加以模仿,漸塑造出長大後的反應模式。

敏感的孩子

莎拉二十五歲時生下雙胞胎馬克與佛萊,她覺得馬克較像她,佛萊較她丈夫,其實這可能與她對待兩個孩子的雖不顯著、但很巨大的差異有關。小孩三個月大時,莎拉常凝視佛萊的眼睛,母親便又回到原來的眼神追逐上,常弄到佛萊要哭出來。莎拉對馬克則很少如此,馬克可隨時轉開眼睛,母親絕不會繼續凝視。

這隻是個小動作但意寓深遠,一年後,佛萊明顯較馬克膽小而倚賴。他害怕時會把頭低下或轉開,避免與人相視,就像他三個月大時與母親的眼神追逐。相反的,馬克總是坦然直視對方,想要望別處時便微仰起頭帶著自信的笑容。

莎拉母子之所以被如此巨細無遺的觀察,是因為他們參加一項研究計劃,主其事者是康乃爾醫學院心理治療專家丹尼爾·史登。史登對母子間不斷交換的小動作非常感興趣,深信我們情感生活的基本觀念便是在這種親密的時刻奠定的,尤其在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感覺感同身受並予以回饋時,史登稱這個過程為感情的調和。莎拉對待馬克便達到調和的效果,佛萊的溝通卻走了調。史登認為這修建不斷進行的調和動作,影響我們長大後對親密關係的期望,其影響可能比童年時一些看似重大的經驗還深遠。

這種情感的調和都是無言地進行的,屬於親子關係整體節奏的一部分。史登長期拍攝親子相處的實況,對這個問題有極精確的觀察與研究。他發現母親透過調和的動作可讓嬰兒知道母親了解全的感覺。譬如說小孩愉快地尖叫,母親會輕搖嬰兒,低聲應和或發出同樣的尖叫聲,表示認同他的快樂。或者小孩搖動搏浪鼓,母親很快搖動身體以示回應。在這得的動中母親必須配合小孩的興奮程度做相對因應。這種情感微調讓孩子感受到情感的聯係,而且這種微調相當頻繁,根據史登的觀察,母親與嬰兒互動時約每分鍾發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