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調和與純粹的模仿截然不同,史登指出:“模仿嬰兒的動作隻是表示你明白他在做什麼,要讓他知道你了解他的感受,你必須以不同的方法回應。”
成人生活中最接近這種母子情感調和行為莫過於做愛,史登說:“做愛時彼此都會感受到對方的主觀存在:情投意合,欲望交織,是一種共同沉浮的經驗。”種種細密的呼應宣示的是無聲勝有聲的深情。做愛臻於極致是交互移情,等而下之的則完全缺少這種情感的交流。
情感失調
史登指出,嬰兒透過不斷的情感調和慢慢了解有人願意分享他的感受,這種感覺約始於八個月大時(這時嬰兒開始有人己之別),之後終其一生仍會因應其他親密關係不斷形塑,失調的親子關係是很糟糕的。在一希實驗中史登請母親刻意對嬰兒的行為做過度或過少的反應,結果嬰兒立刻表現出驚慌或痛苦的樣子。
親子之間長期缺乏調和,對孩子的情感會造成嚴重的傷害,例如母親對孩子的特定情感(快樂、悲傷、對擁抱的渴望等)一直未能做同理心的回應,孩子會漸漸逃避表達或甚至不去感受這些情緒,終而其他的情感也會萎縮消失,特別是這些感受在童年時期即或隱或顯被壓抑時。
同樣的道理,小孩聘書會因某些不當的情緒特別容易得到畸=應而有偏好的傾向。嬰兒也會“感染”大人的情緒,研究發策,三個月大的嬰兒因母親情緒沮喪,在遊玩時較易表現憤怒與悲傷,與其他正常家庭的小孩相比較,較少表現自發的好奇與興趣。
參與史登研究計劃的一個母親持續對孩子的行為做冷淡反應,後來這個孩子竟變得較被動。史登指出:“小孩會自動控製自己,我的活躍動作反正引不趕快母親的相對反尖,還不如靜靜的。“所幸這樣的後果並非無可補救:”在人的一生中,人際關係模式會不斷因人際關係而重塑,包括與親友及至心理醫師的關係。早年的失衡還是可以調整過來,這是一輩子不斷進行的曆程。”
有些心理分析師認為心理治療做的就是情感調和的補救工作,治療過程中醫師必須時時做出回應,以示了解病患的內心狀態,這很類似親子之間的情感調和動作,有些專家稱之為回映。這種回映往往間意在言外,不知不覺中進行的,但仍可讓病患產生有人深深了解自己的安慰感。
童年時期缺乏情感調和可能造成一生的情感傷害,而且受害才可能不隻是孩子本身。有人研究過極端殘酷暴力的犯罪,發現罪犯早年生活有一共同特點,不是待不定期多個寄養家庭就是在孤兒院長大,顯然在情感上遭忽略,少有情感調和的機會。
情感上遭忽略會使同理心鈍化,長期的情感虐待(嚴酷體罰、威脅、羞辱等)卻可能造成相反的後果,可能對周遭人產的情感過度敏感,對預示威脅的訊息有一種近似受過創傷而養成的警覺。童年遭受心理虐待的孩子便常有這樣的問題,長大後情感嚴重起伏不定,有些甚至被診斷為近似邊緣型人格失常。這類人往往敏於判斷男同誌圍人們的感受,而不少在童年時都有受虐的經驗。
從神經病學看同理心
關於同理心與腦部結構的關係,最早的總索來自一些奇特難解的案例,這也是神經病學常有的現象。1975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前客葉右邊受損的病患有一奇特的症狀:他們無法了解別人語調中傳達的情感訊息,但可正確無誤碼率一了解別人所說的話。別人說謝謝時語帶諷刺、感激或憤怒對他們而言都一樣。1975年的一份報告則顯示右腦受的人有另一種問題:無法透過語調及手勢表達自己情感。病患清楚知道自己的感受,但就是無法表達。兩份報告的作者指出,這些受損積分都與腦部邊緣係統有密切的關係。
上述案例是加州科技學院心理治療專家李絲露·布拉惹發表一篇報告時引述的,她的報告主題正是由生物學控討同理心。布拉惹檢視多項神經病學的發與及動物比較研究的結果,指出同理心的產生源自可仁核及其與視覺皮質的聯接。
很多相關的神經病學研究都以動物(尤其是靈長類)為對象。靈長類確實有同理心的表現,且確實經過下列研究的證實:研究人員首先讓恒河猴學會畏懼一種聲音,方法是每次聽到這種聲音就會被電擊一下。然後讓猴子學會聽到聲音時推一根杆子就可避免電擊,接著讓猴子分居中不同的籠子,彼此隻能透過閉路電視看到對方的表情。首先讓第一支猴子聽到可怕的聲音(第二支聽不見),臉上露出害怕的表情。第二支看到後竟然去推杆子,這顯然是同理心的作用,甚至有些接近利他主義。
這量研究人員確定靈長類可從同類的表情判讀其情緒,接著將一條細長的電極輕輕插入猴子的腦中,以記錄單一神經元的活動。結果發現,當猴子看到同類的表情時,這具訊息會先傳到視覺皮質,繼之傳到杏仁核。這正是一肌情緒訊息傳送路徑,值得驚訝的是另一項發現:視覺皮質一些神經元隻對特定的表情或姿勢有反應,如張牙咧嘴或溫馴臥倒。這些神經元不同於辨識熟悉臉孔的神經元,似乎顯示人腦原本就設計有對特定表情反應的機械,也就就是說,同理心是天賦的本能。
布拉惹另提出一項研究來證明,杏仁核連接皮質這條路徑,對情緒判讀與反應的重要,研究方式是將野生猿猴的這一神經聯結節除,然後再放回野地。結果狷猴在爬樹、喂飽肚子等日常事務上仍能應付,但卻失去與同類情緒互坳的能力。當另一支猴子友善地接近時,它卻趕快跑開,終而不定期著離群索居的生活。
布拉惹指出。隻對特定情緒反應的神經元特別集中於若幹皮質區,這些區域愉好與杏仁核的聯結最密集。顯見情緒的判讀需透過杏仁核與此質之間的路徑,再據以做出適當的反應。布拉惹說:“這樣的設計當然攸關靈長類的生存能力,當動物察覺有異物靠近時,便可激發特定的生理反應,進而極快速地判斷對方的意圖是攻擊、求偶或其他原因。”
柏克萊加州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李文森限現人類的同理心也人相似的生理規則,他研究的對象是激烈爭執的夫妻,方法很簡單:將夫妻爭執的情形錄下來,同時測量其生理變化。事後請夫妻看帶子,並敘述當時自己及對方的反應。
結果發現:生理變化與配偶同步的人敘述內容最準確。所謂同步是配偶冒汗時他也冒汗。配偶心跳減緩時他也跟著減緩。也就是說,他的身體無時無刻不模仿配偶的細微生理變化。但也有人觀看錄影帶時,身體變化仍與爭執時自己的生理狀況相同,這種人便完全無法掌握配偶的感覺。可見生理步調相同才能產生同理心。
當強烈的情緒驅使身體做出激烈的反應時,同理心很難產生。本身必須平心靜氣,才可能接收及模仿對方的細微變化。
一、利他主義
“莫問鍾聲為誰而響,不是別人,正是為你。”這是英國文學史上的名句。詩人約翰·但恩一語道出人的相互關懷源自人溺己溺的同理心,關懷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從這個角度來看,同理心的相反就是憎恨。所有的道德判斷幾乎都涉及同理心,因為道德判斷總是關乎某個潛在受害者或弱勢者。這炎夏例子不勝枚舉。譬如說應不應該為了顧及朋友的感受須知善意的欺騙?你是否應放棄一個重要的宴會,如約去探望病中的友人?還有安樂死的問題等等。
提出這些問題的是專門研究同理心的霍夫曼,他認為同理盡是道德的基礎,因為促使人們互相幫助的動力就是對弱勢者的處境感同身受,小孩甚至仿如自己跌倒似地躲進母親懷裏撒嬌。之後小孩開始有有己之別,會主動拿玩具安慰別的孩子。到約三歲大時,孩子開始了解每修正人有自己的情緒,於是對於顯露情緒的種種線索較敏感,譬如說他可能為了顧及其他孩子的自尊,在對方哭泣時刻意不去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