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技巧(1 / 3)

社交技巧

六歲大的藍尼原本與三歲半的弟弟優伊在玩積木,不久便困優伊將積木弄得亂七八糟而不煤田耐煩,一怒之下咬了優伊一口,優伊立刻哇哇大哭。母親一聽跑進來斥責藍尼,命他將積木收拾好,這結藍尼而言顯然是極不公正的處置,止不住也哭了起來。母親正在氣頭上,根本充耳不聞。

結果安慰藍尼的是最不可能的人——優伊,原本被欺負的人看到哥哥了反倒過來安慰他。下麵就是兄弟兩的對話:

先是聽到優伊懇求的聲音:“藍尼別哭,別哭了好不好?”

但藍尼仍哭過不停,優伊眼見懇求無效,轉而向母親求助;“媽咪,藍尼在哭泣。看,藍尼在哭耶。”接著他又轉向哥哥,像媽媽似地拍拍他,一邊安慰首:“藍尼乖,不哭。”

藍尼仍抽噎不止,於是優伊又采取另一項策略,幫忙收拾積木,同時很好心一說:“我幫你收拾積木好不好?”

藍尼依舊沒有停止哭泣,計謀百出的段伊又想到另一招——轉移注意力。他拿出玩具車給哥哥,想讓他忘記剛剛發生的小小悲劇。“車裏有個人耶!藍尼,你看這是什麼?這是什麼?”

藍尼一興趣都沒有,仿佛悲不可抑似地淚流不止。母親看得不耐煩,終於使聘書傳統的管教的法寶:“你想挨揍嗎?”藍尼嘀咕著說:“不想。”

“那就拜托你別哭了。”母親的語氣堅定而帶著慍怒。

藍尼可憐兮兮地哽咽著說:“我是不想哭泣啊。”

這讓優伊想起最後通牒一招,他學著母親的權威口氣威脅道:“藍尼不許哭,不然打你屁股。”

這個故事顯示出兩歲大的孩子在處理別人的情感時懂得多麼複雜的技巧。為了安慰哥哥,優伊采取多種策略,包括懇求、求助另一個人(可惜母親未伸出援助之手)、以身體語言安慰、幫忙收拾積木、轉移注意力、威脅、直接命令等。顯然這些策略是優伊自己難過時體驗過的,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這麼小的年紀就能隨機應變立刻派上用場。

當然並不是每個小孩都這麼善解人意,有的小孩可能會借機報複,讓哥哥哭得更凶/同樣的策略也可采取行動進一步左右對方,但即使是心懷惡意也是一種情感能力的表現,表示小孩有能力認知他人的情感,並采取行動進一步左右其情感。而左右他有的情感正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關鍵藝術。

幼兒要展現這種人際能力以前,必須先達到某種程度的自製力,開始能夠壓抑自己的憤怒、難過、衝動、或興奮;盡管孩子的嚐試常常失敗。自身要能心平氣和才可能掌握別人的情感,這種自製力在兩三歲幼兒身上開始顯現。孩子能夠耐心等待而不哭泣,有時會采取說理求情等手段(當然有時還是會哭鬧起來),不再一味胡發脾氣,時而展現成熟的耐性。兒童約三歲時開始出現同理心的反應,優伊會那努力安慰哥哥便是出自同理心,或者說同情心的根源。由此看來,掌握他人的情感(人際關係的高度藝術)必須先具備兩項技巧:自我掌握與同理心。

人際技巧便是以此為基礎慢慢培養起來的,即使是最聰明的人,如果缺乏這方麵的能力也很難有成功的人際關係,甚至給人傲慢、可厭或遲鈍的感覺。具備這種能力的人與接觸時常可居主導地位,容易打動別人,能享有豐富的親密準確度,具說服力與影響力,同時又可讓人覺得自在。

自情感的表達是很重要的社交能力,保羅·艾克曼指出社會對情感表達的時機與方式有一套規則,亦即他所謂的表情規則。不同文化在這方麵可能有很大的差異。艾克曼及其日本同僚便帝請一群學生觀看少年土著行割禮儀式的恐怖影片,借以研究學生的表情。這些日本學生每當有較具權威的人士(如長者)在場時,臉上僅有些微的表情。獨自觀看時(實際上被隱密的錄影機錄下來),則明顯地露出痛苦、恐懼、厭惡的表情。

這裏試列舉幾種基本的表情規則。一是盡量抑製情感的表現;這是日本人在權威人士在場時的典型表現,譬如上述實驗中的學生便都戴上了假麵具。一是誇張的表情;前麵提過一個七歲大的孩子因被哥哥欺負,誇張地愁眉苦臉顫抖著嘴唇向母親哭訴,即是最佳例證。第三種是替代表情;有些亞洲國家認為拒絕別人太失禮,多會做虛假的應允。一個人運用這些策略的時機與技巧,與其EQ的高低有關。

我們每個人都很早就開始學習這些規則,其中一個管道是明確的言教。譬如說孩子生日時祖父送了一份他很不喜歡的禮物,我信可能會教孩子不可露出失望的樣子,這就是表情規則的教育。但更多時候是透過身教的方式,簡而言之就是有樣學樣。教育時應注意情感既是媒介,本身也承載一定的訊息。當父母告訴孩子要“微笑說謝謝”時,如果口氣嚴厲而冷淡,得到的恐怕是反效果,小孩子很可能縐著眉頭冷冷地簡短說謝謝,聽在祖父耳裏自然也是兩樣;前者雖是誤導的訊息卻讓他很高興,後者必然使他難過不已。

情感的表達方式對接受者的影響是立即的。小孩子學到的教訓可能是:“如果真情感受會傷人,你應該隱藏起來,代之以較不傷人的假情感。”這樣的規則已不隻是社交禮儀的一種,更攸關我們的情感對他人的影響。謹遵規則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反之則可能釀成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