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技巧(2 / 3)

演員當然是表情達意的專家,他們就是憑借豐富的表情引發觀念的反應。有些人的確具備天生的演員才華,但因為每個人接受的身教不同,情感表達技巧自是高下迥異。

有的人人際關係不成功,主要有這些原因:

1、易溶入弱點處;

2、承受能力差,出現放縱;

3、受否定時容易出現激怒;

4、溝通不良,驟下結論;

5、自身遲鈍。

感染力

越戰初期一排美國士兵在某處稻田與越共激戰,這時突然有六個和尚排成一列走過田埂,十足鎮定地一步步穿過戰場。

美國大兵大衛·布西回憶道:“這群和尚目不斜視地筆直走過去,奇怪的是竟然沒有人向他們射擊。他們走過去以後,我突然覺得毫無戰爭情緒,至少那一天是如此。其他人一定也有同樣的感覺,因為大家不約而同停了焉,就這樣休兵一天。”

這些和尚的處變不驚在激戰方酣時竟澆息了士兵的戰火,這正顯示人際關係的一個基本定理:情緒會互相感染。這當然是個極端的例子,一般的情況沒有這麼直接,而是隱藏在人際接觸的默默交流中。在每次接觸中彼此的情緒互相交流感染,仿佛一股不絕職縷的心靈暗流,當然並不是每次交流都很愉快。這種交流細微到幾乎無法察覺,譬如說同樣一句謝謝可能給你憤怒、被忽略、真正受歡迎、真誠感謝等等不同的感受。情感的感染是如此無所不在,簡直可比擬為一種病毒。

我們在每一次人際關係接觸中不斷傳達情感的訊息,並以此訊息影響對方。社交技巧愈高明的人愈能自如地掌握這種訊息。社交禮儀其實就是在預防情感的不當泄露破壞人際和諧,如果將這套禮儀運用在親密關係上必然讓人感到窒息。情感的收放正是EQ的一部分。比較受歡迎或個性迷人的人通常便是因為情感收放自如,讓人樂於與之為伍。善於安撫他人情緒的人更握有豐富的社交資源,其他人陷入情感困境時必然會求助於他。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彼此的情感轉變機製,隻是有時變好有時變壞。

情緒的感染通常是很難察覺的,專家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請兩個實驗者寫出當刻的心情,然後請他們相對靜坐等候研究人員回來。兩分鍾後研究人員罪惡了,請他們再寫出自己的心情。注意這兩個實驗者是經過特別挑選的,一個極善於表達情感,一個則是喜怒不形於色。實驗結果後者的情緒總是會受前者感染,每一次都是如此。

這種神奇的傳達是如何發生的?很可能是我們會在無意識中模仿他人的情感表現,諸如表情、手勢、語調及其他非語言的形式,從而在心中重塑對方的情緒。這有點像俄國導演史坦尼拉夫斯基所倡導的表演逼趄法,亦即要演員回憶產生某種強烈情感時的表情動作等,以便重新喚起同樣的情感。

日常生活的情感模擬是很難察覺的,瑞典烏普夫沙拉大學研究人員伍夫·丁柏格研究發現,人們看到一張微笑或憤怒的臉時,會感激同樣的情緒,這可以從臉部肌肉細微改變得到證明,但這改變須透過電子儀器偵測,肉眼是看不出來的。

情緒的傳達通常都是由表情豐富的一方傳達給較不豐富的一方,也有些人特別易於受感染,那是因為我們的自主神經係統非常敏感,因此特別容易動容,乍到煽情的影片動輒掉淚,和愉快的人小談片刻便會受到感染(這種人通常也較易產生同理心)。

俄亥俄州大學社會心理生理學家約翰·卡西波在這方麵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指出:“光是看到別人表達情感就會引發自己產生相同的情緒,盡管你並不自覺在模仿對方的表情。這種情緒的舞動、傳達與協調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人際互動的順利與否便取決於這種情緒的協調。”

觀察兩個人談話時身體動作的協調程度(通常彼此並不自覺),可了解其情感的和諧度。諸如適時的點頭表示讚同,或兩人同時改變坐姿,或是一方向後一方傾前,甚至可能是兩個人以同樣的節奏搖動椅子。這種動作的協調與史登所觀察到的母子關係有異曲同工之妙。

動作的協調似有利於情緒的傳送,即使是負麵的情緒也不例外。有人做過下麵的實驗:請心情沮喪的婦女攜同男友到實驗室討論兩人的感情問題,結果發現兩人的非語言訊息愈是一致,討論完後男友的情緒愈糟,顯示他們已感染了女友的沮喪。

師生之間也有類似的情形,研究顯示上課時師生的動作愈協調節器,彼此之間愈覺得融洽、愉快而興趣高昂。一般而言,動作的高度協調表示互坳的雙方彼此喜歡。從事上述實驗的奧瑞崗大學心理學家法蘭克·柏尼瑞告訴我:“你與某人相處覺得是否自在,其實與生理反應有關,動作協調才會覺得自在。而協調與否又與投入的程度有關,十分投入的雙方正負麵的情感都會緊密交織。”

簡而言之,情緒的協調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礎,這與前麵所說的親子情感的調和並無不同。卡西皮指出,人際關係的好壞與情感協調能力很有關係。如果你善於順應他人的情緒或使別人順應你的步調,人際互動必然較為順暢。成功的領導者或表演者便是能夠使千萬人隨著他的情緒共舞。拙於傳達或接收情緒訊息的人,在人際互動上總是滯凝難行,因為別人與其相處易感不自在,雖則他們可能說不出任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