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運動(1)(3 / 3)

“三分球”是國際籃聯在1984—1988年籃球規則中增訂的條款。規定在離球籃6.25米以外遠投投中得三分。規則實行後,三分鍾的地位一直成上升趨勢,它改變了很多人的觀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在三分球規則實行以前,距球籃6.25米以外的遠投是很少的,一般隻有在被迫無奈時才出手以盼奇跡發生,從日常訓練中一般也不涉及這個內容,可以說對這種遠距離投籃普遍是持否定態度。實行三分球規則的初期,人們仍沒有意識到它真正的作用。以我國為例,1985年全國首屆“賀龍杯”男籃邀請賽統計,發現投中“三分球”所占比例很少。平均每場球占總得分的10.7%,最高場次為15.3%,最低場次僅為3.6%,而且很多三分球是被迫投出而偶然投中的。隨著時間推移,人們發現6.25米的距離已攔不住各隊的神投手了。

到了90年代,三分球已成球隊訓練的必修課,已升格為比賽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代表籃球運動最高水平的美國職業隊中的紐約人隊為例,一個賽季共試投1147個3分球,投中386個,命中率達33.7%。湖人隊教練雷利表示“三分球已經成為一種我們對它充滿信心的進攻武器,在開始時,教練們都認為它是一種低命中率的投籃,如今的觀念已徹底改變了。”

三分球的作用不僅是得分比例的增加,還在於它對整個籃球運動的影響。遠距離投籃擴大了攻守的範圍,縮小了小個隊員和大個隊員的差距,它迫使防守範圍加大,提高了對腳步動作的要求,進而為突破創造了條件,促進了內線與外線的結合,使比賽爭奪得更激烈,更立體化。隨著籃球的發展,三分球的作用將會進一步提高,成為比賽中克敵製勝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規則的發展趨向

從1891年到1993年,籃球運動已有100多年的曆史了。在這100多年來,籃球運動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無論是技、戰術還是規則都已發展得更完美、更係統、更合理。在這100多年來,隨著技、戰術的發展,規則也在不斷的修改,不斷地發展著,規則的修改使籃球運動向著更完美的方向發展。

縱觀這100多年來規則演變和發展的過程,規則發展的趨向有以下幾點:

1、數量上的變化:從1892年原始的13條,到1985年的93條,規則的數量一直呈上升趨勢,中間有些反複,但總的內容上是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1990年頒布的規則改為86條,已呈簡化趨勢。

2、時間的限製,為了加速進攻速度,1932年規則修改增訂了10秒規則,在球出界,由原控製球隊的隊員擲界外球,裁判中止比賽以保護受傷隊員,並由受傷隊員同隊隊員擲界外球時,30秒計時不再從頭開始,而是從時間中斷處開始計時。對進攻速度的要求更高了。目前美國NBA職業籃球賽已將30秒規則改為24秒,而且投籃不碰籃圈將不重新計算24秒,在同隊隊員獲得球後,24秒計時從投籃的中斷處開始計時。根據以上情況分析,30秒規則會進一步縮短。

3、爭奪範圍的變化:①球場不斷加大,從籃球開展初期381.84平方米到長26米寬14米,1985年又改為長28米寬15米。②限製區不斷擴大,把爭奪的範圍不斷擴大。1932年修改並增訂了3秒鍾規則的限製,當時限製區底部寬度6英尺,1936年統一公製是180米,1952年十五屆奧運會後將限製區底部寬度增加到36米,1956年15屆奧運會後規則修改,把限製區底部加寬到6米,成目前的梯形狀。③增加了3分投區。

1985年球場麵積加大後,增加了3分投籃區,距離是625米,目前美國NBA職業籃球賽,3分投籃區距離是675米,國際籃聯的規則會向這一距離靠擾,使爭奪的範圍加大,進一步削弱大個隊員的優勢。

技、戰術的演變和發展

投籃技術的一次革命,“跳起單手肩上投籃”。

籃球運動發展初期,投籃技術很簡單,隻有雙手低手投籃或雙手胸前投籃。當時的投籃技術,既無手腕動作,球也不旋轉,沒有什麼拋物線,幾乎是直線式的擦板投籃。在二十年代前後出現了單手胸前投籃,但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二十年代末,美國賓夕法尼亞的路易斯·謝裏弗·讚那,把單手投籃技術由原來的單手胸前發展到舉球至肩出手。他在運用這個技術時,首先提出了投空心籃及瞄準點的問題,並注意利用了手指手腕的力量使球旋轉的技術。

當時標準的投籃動作是雙手胸前投籃。投籃先要立定,雙腳並攏。所以,當時路易斯·謝裏弗·讚那的投籃動作被很多人看成是古怪的投籃方法。後來,他的投籃動作有了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在身體騰空離地時出手的技術。這就是早期的跳起單手肩上投籃,雖然離現在的跳起單手肩上投籃還有一段距離,但他的技術解決了原地投籃的問題,使持球隊員從移動中到投籃之間的轉換大大縮短時間,為其過渡到投籃動作提供了基礎。

到四十年代初期,跳投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特點是:當身體上升到最高點時投籃出手。當時的代表人物是長島大學的康尼柏·霍利勃和索塞·克裏科尼。中國的黃柏齡在五十年代初任國家青年籃球隊長,他的“停空單手跳投”,在世界青年聯歡節運動會上出盡了風采。他的跳投動作發展得已基本成熟,能夠在運動中突然起跳,並能保持住身體的平衡,在比賽中防不勝防。

今天的跳起單手肩上投籃,仍然是比賽中重要的投籃方法之一,它是其它投籃動作的基礎,在今天的教學訓練當中,它是重點內容之一。

運球技術及其發展

運球技術並不是與比賽同時出現的技術動作。因為在籃球運動初創時期,奈史密斯博士認為運球對籃球運動是有害的。但是隨著籃球運動的發展。規則規定不能持球移動,所以運球是個人攜帶球移動的唯一方式,盡管奈史密斯博士反對運球,製定規則也對運球作出了種種限製,如1901年規定運球隊員不能投籃等,但運球技術還是應運而生了。1897年以後,運球技術才有了較快的發展,當時運球的方法是用單手、雙手或單雙手交替擊、拍球,使球借助反彈的力量向前推進。1928年後,由於部分地區大學教練的一再要求,從規則上明確規定了運球的正確技術,從而結束了過去對運球技術的各種否定,為了使運球技術得到合理和正確的發展,從而規定出了“兩次運球”和“空中運球”的概念。

運球技術中的各種變向動作,如,變向運球、換手運球於1908年就出現了,後來又出現了運球轉身及背後運球,但當時受技術和素質所限,並沒有顯示出它們的威力。二十年代末很多隊員運球非常熟練。直到五十年代,運球技術可以做各種動作,防守隊員很少能從運球隊員手中搶走球去。

現在運球技術已發展得更為完善。特點是控製球能力強,移動範圍大,起動快。運球突破是重要的得分手段。運球本身也是青少年初學籃球,提高控製球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曆史上非常流行的戰術“跳球戰術”。

1897年規則修改,進球得分後的開球方法改為跳球開球後,中圈跳球快攻配合很快就出現了,各隊根據自己的條件,製定過很多跳球戰術。下麵介紹一種最有代表性的跳球戰術配合(如圖五)。中鋒在中圈跳球時,力求把球拍給一側向外拉的前鋒,另一側前鋒這時向籃下迅速切入,接拿球前鋒傳來的球上籃。這時中鋒拍球後也繞過對方向前場切入,如切入的同伴被對方防守,則拿球的前鋒將球傳給中鋒投籃。這種方法當時非常流行。直到後來取消了得分後的跳球開球方法,改為得分後端線開球,這種配合才失去了它的作用。但時至今日有些隊在比賽開始跳球時仍采用這種配合。

從“固定位置的打法”到策應戰術配合

固定位置的打法是籃球運動開展初期,在“隊員定位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進攻的基本配合方法。這種進攻方法是前鋒固定在對方籃下,同伴隊員在後場獲球後把球傳給他投籃。如遠距離傳球沒有機會,則采用傳球推進方法將球轉移到前場,這時固定在對方籃下位置的隊員,突然向外移動接同伴傳球後投籃或運球突破。從現在來看,實際就是一種內線進攻方法,但在籃球運動早期,戰術配合一般都采用較為固定的形式,因為技術水平的原因,所以配合中對隊員的配合形式都固定得很死。固定位置的打法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從內線隊員接球後進攻沒有機會,一般都將球傳給外線的同伴隊員,逐漸發展到自己進攻沒有機會則首先考慮將球傳給切入籃下的隊員,或先考慮傳球給切入的同伴,沒有機會再考慮自己投籃或突破,這就形成了策應配合雛形,當時稱為沉底進攻法或叫潛在威脅進攻。當時,因受技術和其他戰術發展的影響,不可能出現更多的變化。隨技術和相應戰術的發展,策應配合才逐漸發展到今天的形式,所以說,戰術的發展是建立在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的,但戰術的發展也給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字型進攻戰術

“8”字型進攻戰術是匹茲堡大學教練H·C·卡爾森於1922年首創的,是因為隊員跑動的路線象“8”字形而命名的,主要是針對籃球運動早期貼人防守而出現的一種戰術配合。“8”字型進攻戰術的特點是隊員們周期性不停的移動,在移動過程中同伴隊員通過迎麵跑動中的交叉錯位來打破對方的貼人防守,如果對方采用換人配合,則連續進行跑動,在周期性的跑動中,利用對方的失誤,尋找進攻機會(如圖五),這是一種連續的綜合性的進攻方法。它需要隊員有熟練的運球和傳球技術,並且有快捷的反應能力。這種進攻方法打破了過去那種原地固定配合的模式,向移動中的配合發展,它不但在當時進攻盯人防守中有很好的效果,也為以後的戰術發展及培養隊員的配合能力,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辦法。在現代籃球運動中,很多隊都把“8”字型進攻方法作為訓練內容之一。在80年代國際比賽中,有些國家女籃還在使用這種戰術。“8”字型進攻戰術配合是籃球史上固定戰術配合的一個

偉大發明。

連續不停的進攻

所謂連續不停的進攻,指的是當快攻結束後,對手立足未穩,在來不及調整防守陣形時不減速度的連續進攻。1970年以後,職業球隊就開始采用,當時國際籃球組織的比賽,除古巴、巴西等身體素質較強的隊外,很多隊在進攻中,快攻未成功時,即降下速度,調整進攻陣形,依靠一些固定的進攻配合去撕破對方已調整好的防守陣線,這裏,一方麵是教練員的意識問題,另一方麵它受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全隊能夠上場的人數的限製。以中國男籃為例,當時全隊上場人數隻能是5—6人,其他隊員換不上場,隻憑5—6人去采用這種連續不停的打法,運動員從體力上根本就承受不了。1980年以後,連續不停的進攻已是高水平球隊的標誌,快攻結束到陣地進攻開始已沒有了明顯的界限,整個比賽就象一架不停的機器,始終在高速運轉著。對運動員的要求更高,需要在高速度中迅速做出判斷並做出反應,在強對抗中正常發揮技術,這使比賽的速度、強度變得更大,比賽的激烈程度更高,觀賞性更強。

移動進攻——當前進攻戰術的代表

籃球運動的進攻戰術隨著規則的演變,防守技、戰術的發展,在向著實戰性更強、運用更靈活,實效性更好,更利於發揮運動員的技術特點的方向發展。

早期的全隊進攻戰術,如“固定位置進攻法”,“8”字進攻法等,特點是位置,移動路線比較固定,隊員容易掌握。參加人數多,從戰術配合設計來看,比較嚴謹。但實效性差,攻守雙方任一方沒有按照預定的方案進行,就可能導致配合的失敗。

移動進攻法特點則不同,它沒有固定的配合路線和攻擊點,沒有固定的進攻位置。簡單說:移動進攻是不停頓地連續傳球、空切、掩護、策應、轉移球、交換位置,在運動中配合以尋求攻擊機會的一種機動攻擊法。

移動進攻要求場上5名隊員要經常保持移動狀態,有球一側進攻時,另一側無球隊員必須移動,配合無球隊員的切入與移動,持球隊員應多傳球,少運球。隊員得球後不能投籃、切入時,不要傳球太快,應持球2—3秒鍾,避免傳球的盲目性,尋找更好機會。隊員之間要保持一定距離等等。移動進攻對運動員的技術水平,配合意識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隊員的的應變能力及自覺能力,是進攻戰術發展的趨勢。

防守戰術及其發展

籃球運動開展初期,人們的目光是集中在進攻上麵的,一切努力都圍繞著“進球”這個問題,而如何讓對手少進球則受到忽視。所以防守技戰術的水平較低。當時防守戰術很簡單,主要采用盯人的形式,每個人緊緊盯住自己防守的對象,而對方位置的變換和防守換位以及籃板球都不注意,當同伴防守有困難時,也不注意互相幫助,各自為政,也談不上互相之間的配合。這樣的防守非常消耗體力,人們逐漸感到對無球隊員,特別是在離球籃較遠時,不用步步緊跟,這樣可以節省很多體力。1900年前後,逐漸出現了“五人一線落位防守”,丟球以後,五人便立即退到中場附近站成一線,進攻隊越過中線後,依次找人防守對方。為了防止對方偷襲或反擊需要留一至兩名防守隊員拖後,這就出現了“五人兩線落位防守”的形式。1910年,在“五人兩線半場盯人防守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固定區域的防守。

固定區域的防守特點是每個防守區域比較明確,對手進入到自己的區域,就全力以赴的防,完全是以人為主。特別是半場的固定區域防守,要求五人密集籃下對付對方進攻,在當時中遠距離投籃命中率不太高的情況下,還是十分有效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教練約翰·勞利斯在固定區域的防守基礎上發展,首創了區域聯防。他要求隊員退到罰球線以內,每人負責一定區域,但不是像固定區域防守的那樣,在自己區域內盯人不放,而是根據場上情況,特別是進攻隊員的位置,跑動路線,攻擊的可能範圍有目的的在自己區域內上、下,左、右移動。隻有對持球隊員才全力以赴的進行防守。

1914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丁頓·馬紹爾學院布裏斯托爾隊教練卡姆·享德森提出了“以球為主”的新概念,他要求隊員在區域防守時注意力從人轉向球,把初期“以人為主”,“以球為輔”改變為“以球為主”,“以人為輔”。

把各人防守各自的區域連成一個防守的整體,全隊五人的移動是互相呼應,是整體的協調配合。

1920年—1930年期間,是區域聯防的全盛時期,在美國幾乎所有的球隊都使用這種防守戰術。但是由於區域聯防的出現及拖延時間的控製球戰術使當時的攻守速度都顯得比較緩慢,所以1927年後,早期的全場盯人防守戰術又複蘇了,所以出現了人盯人、人與區域聯防兩個防守體係。

1932年國際籃聯成立後,出現了第一部國際上統一的規則。國際間的交往大大增加了,特別是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會將籃球列入正式比賽項目,更加促進了籃球運動的發展。由於規則的不斷修改和完善,促進了攻守技戰術的發展。1932年增訂了10秒鍾規則和3秒鍾規則的限製使控製球戰術及高大隊員死攻籃下的局麵得到了控製。1937年取消每次中籃後均在中圈跳球開始比賽的規則,使攻防的速度加快了,全場的爭奪更激烈了。這一段時間裏,美國布裏托斯隊教練卡·享德森創造出一種把區域防守和人盯人防守結合起來運用的戰術,這種戰術當時稱之為“血液循環式”,而區域聯防與人盯人這兩個防守體係也日趨完善,形成了完整的整體配合的防守戰術。但當時的防守仍然缺乏主動性,整個防守都是跟著進攻轉,這一階段的防守,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消極等待對方犯錯誤,而不是逼使對方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