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平民也打球成風。在開封府內離皇家室津樓的西南不遠處,有一條橫街,“牙道柳徑”乃都人擊球之所。南宋臨安府的市民或在“樓前打球”,或於寬闊處踢球,幾乎隨處可見。正規的馬球場則在霍山行祠“廟東大教場內”。
春天是宋人踢球的高潮季節,與探春踏青相結合,成為社會風尚。開封府的人們每年在正月十九日收燈以後,成批地湧向市郊探春。“舉目則秋千巧笑,觸處則蹴鞠疏狂”。各地州府也有類似習俗。例如利州東路於寒食清明期間流行蹴鞠。陸遊有詩道:“寒食梁州十萬家,秋千蹴鞠尚豪華。”“路入梁州手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 為了滿足宋人日益高漲的踢球願望,公共遊樂場地增添球類運動的活動項。
南宋蔣苑使的小圃內,設有“蹴鞠諸戲事,以娛遊客”。
眾多的球類愛好者,自發結合起來,成立諸如蹴鞠社、打球社、齊雲社等體育社團,在一起切磋球藝,組織競賽。其中齊雲社的踢球水平最高。
第三,職業化和球迷。
朝廷有好幾支職業球隊。築球軍32人,分為兩軍,左軍皆紅錦襖,右軍皆青錦襖,除了兩名球頭戴長角襆頭以外,其他隊員都戴卷角襆頭,著名國腳蘇述、孟宣、張俊、李正、陸寶等都是築球軍球頭。小打隊“有花裝男子百餘人”,宮監隊也有百餘人,宮女隊別有一派颯爽英姿:“控馬攀鞍事打球,花袍束帶竟風流,盈盈巧學男兒拜,唯喜先贏第一籌。”民間的職業球手更多。在江湖上賣藝為生的“踢弄人”不僅上演打筋頭、踏蹺等雜技,也擅長表演馬打球。四處流動演出的各色“趕趁人”中包括不少蹴鞠表演者。北宋的王齊叟豢,“以蹴鞠表演者”。球星柳三複,本是落魄文人,文場無路上球場,控球能力極好,下拜時仍然能夠使球在他的襆頭和背疹之間來回滾動而不落到地上。南宋臨安府的蹴球名家有黃如意、範老兒、小孫、張明和蔡潤等。
宋人觀看球賽和欣賞球藝也形成了時尚愛好。每逢民族傳統佳節,舉國上下表現出對看球賽的極大熱情。正月十五日元宵燈節,北宋開封府內燈彩交輝,“擊丸蹴鞠”讓人著迷,蘇述、孟宣築球,叫人忘返。清明時節,朝廷開放禁苑,皇家舉行盛大的百戲會演,壓台節目正是扣人心弦的蹴鞠賽,先小打,再大打。每逢國家盛典,為皇帝祝壽或者宴請外國使者,也總是安排觀看第一流水平的蹴鞠表演和築球比賽。甚至宋朝的嘉禮也明確規定,王親大臣受冊命以後,回府沿途由騎士、步兵、百戲、蹴鞠等次第迎行以示慶賀。
宋元時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隨著蹴鞠的普及,出現了一些專業書籍,如《蹴鞠圖譜》(宋汪士程撰)、《事林廣記》中的戊集(舊題宋陳元靚撰,疑為元代之書),它們係統全麵地介紹了蹴鞠的方法經驗,蹴鞠的作用、禁忌,以及圓社的規矩等。從這些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蹴鞠的一些情況。宋人製作的比唐人的愈發精致了,原來是八片皮縫合一,這時發展為十二片,要求達到“碎湊十分圓”的程度。宋代的也叫“健色”,僅《蹴鞠圖譜》記載的就有二十餘個品種之多。業的發展,既是蹴鞠運動興盛的結果,同時反過來也推動了蹴鞠技術的發展。在宋代,蹴鞠主要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兩種方式。其中,白打花樣特多,有上百種動作,人數也不一,從一人到十人不等。一人的是參賽都輪流表演,稱“井輪”,表演者全身上下每個部位都被調動起來了,而不限於腳踢;勝負則決定於踢出花樣的多少與難度。前述柳三複即是其高手。這就是一人式。二人式是兩人對踢,以下類推。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五二《書畫伎藝·蹴鞠》載:“然或俚俗數少年簇圍而蹴之,終無墮地,以失蹴為恥,久不墮為樂,亦謂為築蹴鞠也。”可見,白打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不能墮地。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宋元圖畫也證明了這點。如宋末元初的錢選臨摹的《宋太祖蹴鞠圖》、元刻《事林廣記》插圖裏的《蹴鞠圖》、元代的“足球紋銅鏡”等等,畫中人均是勾起腳尖踢,無一落地。在白打諸形式中,一人式的又特別些,手腳頭胸等處可並用,而其他人數的方式則均要求垂臂,手不能動,所謂的“雙手如提重物”,“身如筆直,手如提石”,“垂肩身單 袖千般巧”等等,都是強調這點。
宋元以後,蹴鞠見弩末之勢,日趨 衰落。其原因主要是元代以後,蹴鞠常常與荒蕪聲色享受聯係在一起,故明太祖、僖宗等皇帝都曾下詔禁止這項活動。
顧起元的《客座贅語》卷十《國初榜文》曾記載,洪武二十二年三月太祖下旨雲“蹴鞠的卸腳”,而龍江衛指揮伏禺頁 與本衛小旗姚晏保犯禁,於是被“卸了右腳,全家發赴雲南”。這些對蹴鞠運動都是很大的打擊。到了清代,蹴鞠便很快地絕跡了。而至清末,西方足球傳入,於是進入了現代足球的新紀元。
西方足球
一百年有人說,透過偉大的戰術和球隊,不難看到,足球運動史簡直就是一部始於上世紀中葉的令人陶醉的小說。它的每一章是那樣豐富,這應歸功於那些偉大的教練所研究出的戰術和陣形,以及將這一切付諸實踐的球星。當你閱讀這本耐人尋味的小說時,你可知道它的第一章的作者是英國人?足球,作為一項真正的體育運動,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曆史。當時,在英國的一些學校每天都有許多學生聚在一起玩足球。但由於各校的規則差別極大,足球運動的普及和發展受到很大限製。兩個各由11人組成的球隊對陣時,根本沒有什麼隊形,更沒有隊員之間的配合,一切取決於個人運動,決定勝負的因素不是戰術而是力量。
最初的陣形1863年是足球運動史上具有曆史意義的一年。10月26日,英國足球協會頒布了第一個足球比賽規則。隨著時間的流逝。比賽各隊開始注意場上的隊形。在英國,最初的隊形是1—1—8,即在守門員前麵放兩各隊員。一前一後,任務是立即將球重新踢回對方場地,而其他8名隊員的任務則是向對方球門進攻。很快,這種隊形在英國各地得到推廣,並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成為足球運動故鄉的唯一隊形。某些英國有識之士雖然也曾考慮這種隊形的合理性,但真正對其進行改革的卻不是英國人自己,而是他們的近鄰蘇格蘭人。
在1—1—8隊形的基礎上,蘇格蘭人發明了更加合理的2—2—6隊形。
這樣就使球隊進攻和防守的力量趨於平衡,防守加強了,進攻也沒有削弱,用這兩種隊形,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進行了一場國際足壇永遠記憶猶新的比賽。
時間是1872年11月30日,地點是英國格拉斯哥市的“西間球場”,兩隊按各自的隊形拉開了戰幕。你來我往,直到終場也沒分出勝負,比分為0∶0。盡管如此,人們一致認為,在這場比賽中,蘇格蘭人對足球運動進行了一場真正的革命,這場革命的意義 不在於蘇格蘭人用了新的隊形,而是他們創造了一種新的踢法,從個人進攻或防守進化到隊員間相互配合進攻或防守。
這種更加合理的通過隊員間互相傳球進行踢球的方法的創造,進一步推動了足球比賽戰術的革新,球隊開始分成三個任務各異的組:後衛、中場和前鋒。
金字塔形戰術的出現 正如人們所看到的,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開始,足球運動已經朝著合理的方向發展和演變。1872年足協杯和1873年蘇格蘭足協杯之後一些早期的正式比賽的誕生使人們深知掌握足球運動的重要性。此外,大批新球場的建設,觀看足球比賽的人日益增多,以及無數俱樂部的湧現,也都使得戰術成為足球運動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時,最熱愛足球這項新的體育運動的就是大學中的學生。他們在踢球之餘,聚集在課桌前研究各種新的足球戰術和隊形。
劍橋大學不僅是世界聞名的學府,也是足球運動的聖地之一,一種稱之為“金字塔”的隊形正是誕生在這裏。這種隊形是,兩名隊在本隊球門前踢球;他們前邊的隊員肩負雙重使命,既要阻止對手的進攻,又要將球輸送給本隊在前麵進攻的隊員進行反擊;其餘幾名隊員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地將球送進對方的球門。按著2—3—5隊形布局,在球場上球隊的隊形似金字塔的圖形,因此後來足球界習慣於稱這種隊形為“金字塔”形。
在一段時間裏,“金字塔”形被歐洲大陸的所有球隊采用。然而,隨著曆史的發展,最終還是為新的更加合理的戰術隊形所取代。
W——意大利的創造當今國際足壇,意大利稱得上是一個足球強國。W隊形的創造,是這個足球強國為足球運動的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之所以稱為W隊形,是因為隊員在場上的布局呈W型。根據這種隊形,守門員前麵設兩名後衛;前衛有3名隊員,左右翼各1名,負責阻止對方邊鋒從兩側發動進攻;中間前衛一名,主要任務是控製住後衛傳來的球,並輸送給前鋒隊員向對方展開反攻。
在W隊形中,中前衛是全隊的核心,全隊都依賴於他的才幹。通常中前衛的身高要高於其他隊員,以便具有空中爭奪球的優勢。此外,為了能夠從對手腳下奪回球並迅速向前穿插或將球傳給兩個邊鋒,中前衛也需具備速度快的素質。
前鋒共5名隊員,中鋒和左右邊鋒站在最前邊,兩名內邊鋒站在他們的後麵,也形成一個W的隊形。5名前鋒是一次戰術配合進攻的最後完成者,有時是通過邊鋒,有時則是通過中鋒。
不難看出,意大利人創造的W隊形,實際上是一種2—3—2—3的隊形,進攻隊員組成一個2—3隊形,防守隊員組成另一個2—3隊形,即兩個W隊形。
正如經常出現的那樣,比賽中戰術的發展,不論你願意還是不願意,它取決於對手所采用的對應措施。因而,在20年代中期以前,即在有關越位規則改革之前,W隊形中的中鋒的職能,在許多情況下都是為兩名內鋒服務的,他將球傳給從後麵及時跟上的內鋒,由他們射門。
在足球比賽中,造越位戰術的運用由來已久。1925年前有關越位規則規定,當進攻隊員與守方守門員之間沒有兩名守方隊員時,進攻隊員就越位了。
那時,守方利用造越位戰術來遏製對手的進攻比較普遍。為了防止疏漏,在比賽中就要求中鋒從W隊形的中央前點位置上不斷向後撤,從而逐步形成了前鋒線上的M隊形。因此,意大利人創造的W隊形,在實戰中,有時是WM形,有時則是防守中的W隊形,進攻中的M隊形。
1925年國際足協對越位規則進行了改革,規定當進攻隊員與守方守門員之間沒有一名守方隊員時,進攻隊員就是越位了。結果,防守中造越位的戰術的使用相對減少,前鋒線上的隊形就又變成了W隊形。
應當指出,W隊形的運用基本上還是處在足球比賽重進攻輕防守的時代,因此並沒能解決進攻與防守之間力量不平衡的問題。相反,由於比賽中兩名後衛隊員經常跑到前麵助攻,經常造成後方空虛,使得對手很容易反攻破門。
盡管意大利人使用W隊形贏得了1934和1938年兩屆世界杯賽冠軍,但其它歐洲國家還是以一種新的戰術隊形取代了W隊形。
WM隊形
WM隊形與意大利人一度使用過的MW隊形不一樣,WM隊形是進攻中的W隊形,防守中的M隊形;而MW隊形則是進攻中的M隊形防守中的W隊形。WM隊形是英國“軍火庫”隊教練赫伯特·查普曼發明的,所以某些歐洲國家又把這種隊形叫作查普曼隊形。用數字表示,WM隊形是3—2—2—3的隊形。
查普曼1887年生於英格蘭的約克郡。早年是一名足球運動員。34歲時被聘為北安普敦鎮隊的按摩師,幾年後轉入利茲市隊。在這裏,他卷入了一場受賭醜聞,為此,全俱樂部受到處罰,查普曼也重操舊業,當起了工程師。1920年處罰期滿後,他進入哈德斯菲爾德鎮的斯塔福俱樂部,從此開始了真正有建樹的足球生涯。在他的率領下,1923年斯塔福俱樂部贏得足球杯冠軍。兩年後又摘取了英國俱樂部錦標賽的桂冠。查普曼的成就轟動了英格蘭足壇,富有而強大的“軍火庫”俱樂部決定高價聘用他。在這裏,他創造了與歐洲大陸各俱樂部所采用的戰術隊形完全不同的“查普曼隊形”。
查普曼認為,意大利人的W隊形的最大弱點是防守力量不足,特別是後衛線上的防守。當采取定位防守時,由於兩名後衛的站位集中於中部,這樣對方的兩名邊鋒常常無人防守。為了改變此種狀況,他決定將兩名後位的位置向邊線方向拉開,負責阻擊對方邊鋒從邊路的進攻。與此同時,將中前衛的位置向後移,成為中後衛,負責防守對方中鋒的中路進攻。剩下的兩名前衛向中部移,與兩名內鋒構成一個方形陣勢,形成助攻力量。查普曼的這種隊形,足球界也稱之為3—4—3。隊形。其特點在於,如果需加強攻擊力量時,這種隊形可以毫不費力地轉化成3—3—4隊形。利用這個隊形,查普曼帶領“軍火庫”隊奪得了俱樂部錦標賽1931、1933和1934年的3屆冠軍,而這位為國際足球運動發展建立了功績的人,也在1934年去逝了。年僅60歲。
WM隊形問世後,得到迅速傳播,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和威爾士的幾乎全部球隊都廣泛采用。而此時,在歐洲大陸各國的球隊,還繼續沿用著意大利人的W隊形。
英格蘭創立了現代足球運動和“WM”戰術陣型,形成了足球運動的最初風格,即長傳到對方門前做為進攻的主要手段,退守門前做為防守的主要方法。
這種直來直去,將防守集中於門前的打法,形成了英式足球的雛型。
英格蘭“沃特福特”隊領隊曾有一段名言:“我們的進攻就力求將球最快地打到離對方球門最近的地方。我們的防守就是力求將球遠離自己的球門”。這是英式足球傳統風格的最好寫照。
英式足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世界足壇上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形成自己的傳統風格,並且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強壯體魄和果敢冒險精神是形成英式足球傳統的基礎。
英式足球的特點:①對抗凶猛,主動爭奪無所不在:這個特點,從錄相畫麵直觀上可以一目了然。正如有的球迷講的:“看英式足球,最突出的一點是真刀真槍真玩命”。隻要有英格蘭、愛爾蘭參加的比賽,其對抗比例均超過無英、愛隊參加的比賽的平均數。
愛爾蘭隊在繼承英式足球傳統風格對抗凶猛方麵更突出一些。
愛爾蘭隊平均每場防守技術的運用次數是最高的。重要的是前場與中場的主動防守次數占防守次數的比例也是最高的。
②進攻直來直去,長傳急攻,簡捷快速:愛爾蘭隊在進攻方式中長傳次數及所占比例與長傳中直斜傳的次數及所占比例都高於與賽隊,而在傳球總次數及長傳成功率上又明顯低於與賽隊。這正是英式足球進攻的傳統特點。而英隊在發展英式傳統進攻方麵確實融合了其它流派的特點,區別已不顯著。
不間斷地向對方施加壓力,成功率低。但是必須看到,雖然成功率低,由於進攻次數多,而使成功的機會增加了。
愛爾蘭在空中爭頂,特別是在中前場爭頂的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流派的代表,且成功率也是最高的。英式傳統的結束階段多以爭頂、拚搶為主要手段。
而這種傳統風格的實現沒有強壯體魄和拚爭冒險的精神和能力是難以實現的。
我們必須承認,英式的傳統進攻打法是主動積極的,富於進取精神,從整體上講,是應該提倡、學習的。
③防守以“置敵於國門之外”為原則,擴大防區,全場緊逼盯人:這種防守原則是主動積極的。它要求隊員必須具備良好的體能和頑強拚搶精神和統一協調的意識。
實施全場全方位的圍、堵、逼、搶、鏟,善於一對一爭奪,防守動作潑辣、凶狠,防守範圍大,破壞性大。職責分工明確,隊員竭盡全力,思想統一。它不僅使對方沒有喘息之機和輕鬆組織進攻的機會,也使防守得以穩固,還能為進攻打下良好的基礎。
④整場比賽攻防轉換迅速:英式足球比賽,雙方的攻防轉換非常迅速。這一是因為直來直去,長傳急攻;二是防守區域擴大,拚搶積極。它給人以節奏單一、缺乏足球藝術美之感。
但比賽異常激烈,給人以刺激之感。
雖然以WM陣形為典型的英式足球的核心是快速、對抗,符合足球發展規律,但其完成的手段,似乎章法不清,快而欠準,拚而欠穩,節奏單一。在這點上,英格蘭足壇的有識之士已明察,如英格蘭利物浦隊、曼聯隊的執教者早已把突出技術戰術配合作為建隊的宗旨,形成了英格蘭足壇的技術派。而英格蘭隊的教練羅布森更是一個敢於向傳統挑戰的先鋒。自他執教以來,傳統的英式足球已揉進了拉丁式的技術、戰術。
匈牙利的MW隊形當足球運動傳入歐洲大陸各國時,很快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得到普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國已經發展成聞名世界的足球強國。這一時期,無論是奧地利、匈牙利,還是捷克斯洛伐克,采用的都是傳統的W隊形。
1953年11月25日,是國際足球史上享有盛譽的一天。在溫布利體育場,來訪的匈牙利足球隊,令人震驚地結束了英格蘭足球隊創造的在本土比賽中永遠不敗的紀錄。為此,一些體育記者驚呼。寫下這一光輝史頁的匈牙利足球隊是著名教練古斯坦·塞伯斯於戰後組建的,50年代初達到了鼎盛期。這支球隊除1950年5月14日以5∶3在維也納輸給奧地利隊,1954年在世界杯足球賽的決賽中敗在聯邦德國手下外,它幾乎統治了整個國際足壇。
在總計31場國際比賽中,它共取勝28場,平3場,並榮登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足球賽的冠軍寶座。在溫布利的比賽中,匈牙利人以6∶3戰勝英格蘭人, 1954年5月當英格蘭人回訪匈牙利時,匈牙利人在布達佩斯再次以7∶1令人信服地大敗來訪者。
比賽中,匈牙利足球隊排出一種新的隊形,其基本隊形是MW,即3—2—3—2,但當需要時可立即轉換成4—4—2的隊形。
4—2—4和4—3—3南美洲和歐洲是世界上兩個足球運動最強大的地區。應當說,現代南美洲的足球運動是從歐洲大陸傳入的,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南美洲足球運動采用的隊形是歐洲的傳統的WM隊形。五十年代,巴西足球界人士決定對歐洲的防守式隊形進行革新,主要是加強了對禁區的防守。過去在歐洲,這一任務是由自由後衛來承擔,現在自由後衛與其他3名後衛站在一條橫線上,共同組成4人構成的後衛防線。這樣,當隊發起進攻時,後方將萬無一失。1958年世界杯足球賽時,巴西隊就是以4—2—4隊形第一次奪得世界杯冠軍的。在守門員希馬爾的前麵是兩名中後衛貝利尼和奧爾蘭多,右後衛是桑托斯,左後衛是尼爾頓·桑托斯;兩名前衛是濟托和迪迪;右邊鋒是紮卡洛,左邊鋒是加林查,貝利和瓦瓦居前鋒的中間位置。
1962年世界杯足球賽時,巴西再次榮獲冠軍,使用的隊形基本上還是1958年用過的4—2—4隊形,隻不過結合當時歐洲已經出現的4—3—3隊形,作了某些小小的變動,即將紮卡洛的右邊鋒位置向後移。
所以,1962年世界杯賽時,巴西隊的隊形實際上是4—3—3的隊形。
4—3—3隊形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一種隊形,也可以說是一種成就最大、居統治地位的隊形。1966年世界杯足球賽在英國舉行時,英國隊教練拉姆齊排出的就是4—3—3隊形,為英格蘭隊贏得了球史上唯一的一屆世界杯冠軍。
荷蘭隊的全攻全守戰術近二十年來,世界足球運動的戰術隊形沒有更多的創新,唯一引起人們關注的是七十年代由荷蘭人發明的“全攻全守”戰術。就荷蘭隊的隊形來說,並沒有新奇的地方,還是沿用的傳統的隊形。關鍵是,荷蘭隊依靠其隊員的個人高超技術,在進攻和防守中經常不斷地變換每個隊員的位置,特別是中衛和前鋒隊員之間的位置更是變換莫測,以致於在對方大門前隨時出現的是不同的運動員。在防守中,荷蘭隊在自己禁區前布置有4名後衛,構成一條防線,並不斷使用造越位戰術來瓦解對手發動的進攻。
總之,在全攻全守中,已經很難區別誰是前鋒隊員,誰是後衛隊員。因此要求每個隊員既能踢前鋒的位置,也能承擔後衛的重任。荷蘭隊的全攻全守戰術,曾一度使該隊稱雄國際足壇。1974年和1978年兩屆世界杯足球,荷隊都曾取得亞軍的稱號,並造就了克魯伊夫和內斯金斯等一代世界超級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