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男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1 / 3)

少男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為什麼會出現逆反心理

影響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因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麵。

(1)主觀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時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緊密連在一起的。

①青少年時期由於大腦的發育成熟並趨於健全,腦機能越來越發達,思維的判斷、分析作用越來越明顯,思維範圍越來越廣泛和豐富。特別是思維方式、思維視角已越出童年期簡單和單一化的正向思維,向著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或發散思維等方麵發展。尤其是在接觸社會文化和教育過程中青少年漸漸學會並掌握了逆向思維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維的發展和逆向思維的形成、掌握,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可能。

②青少年時期青少年在性方麵的發育逐漸成熟,由此而引發的性征越發明顯和突出,隨之性別意識、性意識便逐漸強化和建立。由於性的發育而導致的性別意識、性意識又進一步在心理上產生斷乳,進而形成漸趨強烈的個性意識、獨立意識、成人意識。正是這些意識的形成,使他們認為自己已長成大人,理應自己管理自己,決定自己。麵對老師的教育,家長的指教,有意無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離。教師誨人不倦的施教、家長苦口婆心的相勸等等,早已被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成人感意識驅散了。

③青少年時期盡管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有了極大的飛躍,但其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體來說青少年在心理學認知發展中,由於閱曆和經驗的不足,造成其認識的不堅定性和易動搖性;他們的思維雖然具有獨立性、批判性,但他們認知事物和看問題時的偏差太大,從而出現認識上的片麵、偏激、固執和極端化。對老師的正常教育往往從對立麵去思考,把老師的勸說、要求、批評,把家長的指點、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壓”,是和自己過不去,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進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對立麵上。

(2)客觀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觀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麵:

①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根本環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長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或命令式、專斷式等慣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學習等方麵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等,這些都無形地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種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積蓄、沉澱,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時,便在情感上對我們所進行的一係列教育、說教、勸說產生抵觸,在情緒上不滿,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②學校不良因素的影響

學校是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的主要環境,學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學校不良因素對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產生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師教育指導思想的偏離和方法上的不當。具體來說一些教師在教育指導思想上存在著為完成施教任務而完成施教任務等應付差事的想法。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教師不認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教育從內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學生對教育產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師在施教過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學生,不顧及他們的心理感受與體驗,當他們出現問題時,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問題,而是一味地強調師道尊嚴,導致他們因對教育者本身的排斥,進而對我們的教育產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師在對待學生的性格、能力、成績等方麵不能客觀評價,過於注重分數,對學生的一點小錯就揪著不放,使學生產生“老師對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與老師對立、背離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我們施教的內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輸和填鴨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③同輩群體不良因素的影響

同輩群體是指同齡或相近年齡組成的群體。在眾多同輩群體中,青少年受同輩群體的影響最突出對同輩群體的依賴最明顯。這是因為在青少年同輩中,青少年們不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愛好、興趣和共同的行為傾向,它們之間相互容易認同,最能達到或造成相互轉化與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輩群體中積極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傾向與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目的大體一致,置身其中的個體青少年的心理就較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輩群體中不良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則對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在青少年學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觀、出風頭、唱反調等就使一些本來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潛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穩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輩群體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④大眾傳播及社會文化的影響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及大眾傳播事業的發展,大眾傳播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日益擴大,不僅給青少年提供了學習、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徑,而且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麵影響。大眾傳播媒介在信息選擇、製作上因著力大眾,而忽視了對青少年受眾群體的關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種現象或因製作節目的連貫性,本來用來警示人們和青少年的內容,卻被青少年負麵地接受了;另外,由於大眾傳播還強調新奇性,介紹一些國內外的時尚新奇現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搖滾文化等,也影響並輻射著我國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態和反文化意識的形成。

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調適

通過前麵對青少年逆反心理實質、活動和機製以及原因的分析,我們認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調適可以從以下方麵進行。

a加強教育者指導思想的轉變,充分尊重被教育者。從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間是一對矛盾性的存在,實質上這兩者是一致的。這是因為我們教育的目的或目標都是有利於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長和發展,這和被教育者的願望是一致的。並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被教育者需要我們的指導,教育者教育指導的作用又具體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會化和不斷提高健康發展能力方麵實現。正確解決這一關係及在指導思想上樹立熱愛教育工作特別是熱愛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識,就會在我們的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積極探索,敬業工作尊重青少年。進而才會減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b加強感情投人,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係。無論是心理學理論還是大量的社會現實都在說明,感情是一隻無形的手,推動著人們的行為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並非順理成章,並非符合科學要求,但由於感情的因素,無形地左右著人們的某些行為,這就是情感魅力。對於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在其行為意向和決策中,受感情因素影響很大,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好感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們都有體會,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喜歡某個老師的結果。如果我們教育者在感情上與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親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會再有那種厭惡、背離,逆反心理自然就會淡化或消除了。

c加強同輩群體的指導。任何群體都會對個體產生一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或者說是一種生存、生長環境對人的壓力作用。積極的群體對個體的正常心理產生的則是一種動搖力量。為此,加強對同輩群體的正確指導。及時發現不良風氣並做到盡早扭轉是防範逆反心理和不良習氣滋生、擴大有效手段,特別是對同輩群體中“領袖人物”者有效控製和指導,則更是必要的。

d加強以社會文化現象的分析和導向。麵對社會錯綜複雜的文化現象和社會問題,青少年往往還未具備正確的認知能力,常常是因為好奇心驅使進行模仿,難以辨清其實質或其中蘊含著的積極、合理因素。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及時、有效、準確地把握這些現象和問題,把它提出來置於被教育者麵前,深刻分析其實質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幫助青少年建構正確的認知,避免盲目的追隨。這也可預防、消除逆反心理。

e積極、鼓勵代替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可社會心理學家卻認為。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最渴望他人的讚美。讚美是一種鼓勵,它在人們心靈深處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種的是奮進向上的種子;它是一種興奮劑,讓人更加充滿活力和精神;讚美還是一種認可,一種肯定,能使人們堅定發展的方向。

多一種鼓勵,就少一個背離者;多一句讚美,就有可以把搖擺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們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評雖然可以幫助受教育者認識錯誤,但其心理是不悅的,至於粗暴的批評,更是一種適得其反的做法。為此,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調適采用少些批評多些鼓勵、少些訓斥多些讚美,不啻是個好辦法。

二、如何對待青春期挫折綜合症

醫學上將青少年逐漸發育過渡到成年人的這一段時間叫做青春期,又叫青春發育期。

青春期是人生曆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有著顯著的變化。女孩的生理變化比較早,一般約9歲時臀部變圓,11歲乳房迅速增大,12歲個頭突然增高,13歲左右月經來潮。不懂得生理衛生常識的男孩或女孩都會感到奇怪、羞澀或驚慌失措,而且他們都將從長期習慣於父母蔽護下的小家庭生活,逐漸踏入謀求獨立生活的社會大家庭。

在這個特殊階段,他們過去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性格、意誌、品德等心理特點,要重新接受社會實踐的考驗,並必須通過自我調節能力加以充實、完善,才能順利地度過青春期,雖然生理和環境的改變促使著孩子們心理上的獨立意向必須迅速發展,而社會實踐和認識能力卻往往跟不上,因此美好的願望和理想不一定能如願以償。

在走向生活的道路上,常會遇到一些挫折。例如,隨著生理上的成熟,對異性開始注意、愛慕,以至到萌發戀愛的情感,但行為卻受到家庭、社會道德以及羞澀、膽怯等自身心理上的約束,而產生各種矛盾,常引起焦慮、憂鬱、煩惱等。

在看待新事物、生活方式、興趣愛好、審美觀點、穿著打扮、房間布置等方麵也都因社會潮流的影響而顯著地變化,父母應給予諒解和幫助。尤其是被家長百般寵愛的乖寶寶,大都心胸狹窄、意誌薄弱、欲望較高,自以為是,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一旦受到嚴重挫折,如升學考試落榜、失戀等,就可能出現“青春期挫折綜合症”。

“青春期挫折綜合症”是90年代才引起人們注意的現代病,它的早期表現是,自己覺得頭痛、腹痛,注意力不集中,思考遲鈍,成績突然下降,並因此而遲到、早退、曠課或曠工。

本症患者對老師和家長的批評教育不易接受,並且反抗性愈來愈強。從置若罔聞、放蕩不羈到公然對抗或不辭而別、流浪街頭、亂搞男女關係,嚴重者甚至自殺或持械行凶等。因此,青春期發育的衛生知識不僅父母要講,學校也應講授,以消除青少年對正常生理變化的神秘感和恐懼感。

由於時代的發展,精神生活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在家庭中,兩代人的生活習慣,必定有一定的距離,家長既不能對子女一味遷就,任其沾染社會上的不良習氣而不聞不問,也不能過於挑剔,甚至打罵、壓製。尤其對有性格缺陷和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少年,在他們的學習、待人處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多加關心。幫助他們分析和解決在學校中、社會上遇到的麻煩,讓孩子們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健康地度過青春期。

“青春期挫折綜合症”是介於神經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中間的一種疾病。所以宜細心觀察,以便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切莫誤認為性格古怪或思想問題而貽誤病情。倘若懷疑有綜合症時應請教精神病學專家進行診斷和治療,一般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中學生懷有許許多多的幻想、希望,為將其變成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作刻意的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性地不能得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了挫折,挫折也可稱為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緊張情緒狀態。挫折、失敗和逆境會給青少年帶來緊張狀態和壓抑、沮喪、憂鬱、苦悶等緊張心理狀態和情緒反應,心理學上稱之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挫折感在個體的青少年發展時期表現較明顯。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常常會因為對人生的思索、對學業的擔憂、社交的障礙而體驗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導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原因是複雜的,大略可劃分為兩類。

(1)主客觀矛盾是導致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

主觀指自我需求,客觀是指滿足其需求的現實條件。一旦主觀與客觀發生矛盾,客觀不能滿足主觀的要求,就會產生挫折感。主客觀矛盾的表現主要有,物質生活需要與社會、學校、家庭的有限物質條件之間的矛盾;學業成功、工作出色的願望與同學、同行競爭的矛盾;自我表現的需要與機遇不平等的矛盾;強烈的獨立、自主的需要與紀律約束的矛盾;社交的需要與自己在組織中的地位之間的矛盾等。

(2)個性不完善也是導致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

中學生雖然朝氣蓬勃,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勇於探索,富於創造性,但從社會成熟性來看,個性還不夠完善。如情緒不穩定,認識片麵,自尊心與好勝心過強,理想浪漫,容易偏激,世界觀不明晰,缺乏紮實的實踐基礎,耐力不強等。這種不完善的個性成了挫折心理的一張溫床。

既然生活中挫折到處不在,逆境無時不有,那麼對挫折心理進行調適就極為必要了。在挫折麵前,我們需要的是進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同時也更需要理智。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l)遇到挫折時應進行冷靜分析,從客觀、主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麵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

(2)要善於正確認識前進的目標,並在前進中及時調整自己的目標。要注意發揮自己的優勢,並確立適合於自己的奮鬥目標,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如果在實施過程中,發現目標不切實際,前進受阻,則須及時調整目標,以便繼續前進。著名劇作家曹禹年輕時一心想當醫生,三次報考北京醫學院都名落孫山,隨後他轉向搞戲劇終於取得了巨大成功。

(3)應善於化壓力為動力。其實,適當的刺激和壓力能夠有效地調動機體的積極因素。“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挫折逆境中做出的。

(4)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經常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度。挫折和教訓使我們變得聰明和成熟,正是失敗本身才最終造就了成功。我們要悅納自己和他人他事,要能容忍挫折,學會自我寬慰,心胸坦蕩、情緒樂觀、發奮圖強,滿懷信心去爭取成功。

三、如何控製自己情緒

情緒常常是突然發生的,短暫而又強烈。這個時期大多特別敏感。別人一句話、一個眼神、遇到的一件小事都可能引起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這一點說明青少年大部分還像兒童一樣,不能主宰自己。

但青少年的情緒變化又跟兒童不一樣。引起兒童情緒變化的大多是生活小事,諸如爸爸沒有買玩具、媽媽沒有帶她上公園之類。而引起我們這個年齡階段情緒變化的已不再是那些生活小事,而是那些關係到自尊心的“大事”。一旦自尊心得到充分表露,你們可能會興高采烈;一旦自尊心受挫,你們又可能立即悲傷頹唐。

青春期由於心理還沒沒有完全成熟,人格還沒有真正獨立,情緒上有一些起伏變化,這是正常的。人們不能要求你們也像成年人那樣穩重平靜,情緒上沒有大起大落。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一個人情緒大起在落,經常處於反複無常、捉摸不定的變化之中,畢竟是壞事。它影響學習、有害健康、妨礙自己與別人的正常交往。在一個集體中,凡是情緒變化捉摸不定的,別人大多不願跟他接近,他常常是狐立的。

因此,青少年朋友們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駕馭自己的情緒,決不能隨心所欲地放縱自己的情緒。

要有效地控製自己的情緒,首先就不能過分地看重自尊心。自尊心是需要的,但過分自尊就會傷害別人。我們要自尊,但更要尊重別人。

要有效地控製自己的情緒,還要多讀一些青少年修養方麵的書籍,增長知識,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知識越多,修養越高,情緒也就會越穩定。

要有效地控製情緒,重要的還在於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增強心理承受力,逐漸做到在挫折麵前,在困難麵前,在不順心的事情麵前,不急躁,不激動,像一些有水平的成年人那樣穩重平靜而又是非分明。

青少年一定要盡快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盡快擁有獨立的人格,盡快成長為心理成熟的人,逐漸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花在學習和工作上,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

四、為什麼青春期易感孤獨

在人的一生中,再沒有像青年時期那樣強烈的渴望被理解的時期了。沒有任何人會像青年那樣深陷於孤獨之中,渴望被人接近和理解,沒有任何人會像青年那樣站在遙遠的地方呼喚。青少年擺脫了對父母的依賴,開始獨立麵對世界、麵對人生。他們一方麵覺得興奮好奇,充滿進取的活力,另一方麵他們對許多問題又迷惑不解,找不到方向,找不到答案,渴望與人交往,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與支持。少女的這種強烈的心理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感情無處交流,苦悶無處交流,苦悶無處宣泄,父母和老師對他們漠然視之,他們當然就會陷入孤獨之中,終日抑鬱不快。孤獨感也就由此引發。

另外少女產生孤獨感的第二個原因是由對人生的美麗憧憬引發的。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充滿美麗憧憬的時期,他們把生活想像為一片春天的原野,山花爛漫,五彩繽紛,新奇而誘人,他們有許多美好的設想、計劃、追求,然而一旦自己的憧憬破滅了,便會立即像被寒霜侵襲過的花蕾一樣,無精打采地垂下頭來,覺得孤獨憂傷。

還有一些少女們的孤獨感產生是因為人格還沒有完全獨立,還沒有完全脫離兒童時代模仿的特點。例如,一位被同學稱“憂鬱女神”的女孩子,她覺得電影中憂鬱的女主角、文學作品中憂鬱的女主人公、舞台上憂鬱的女歌星顯得特別美,於是便模仿起來,獨自一人,穿一套黑色的衣褲,披散著長發,一臉沮喪的神情……

少女們產生孤獨感的最後一種情況隻是緣於一種短暫的心境。少女們的心境猶如早春的天氣,乍暖還寒、陰晴多變,今天活潑開朗,覺得人生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明天卻突然感到孤獨憂鬱,心緒變得很壞。由這種心境的變化而產生的孤獨感其實也沒什麼真實的內容,它大多是受了外界的影響或暗示的結果,依然是青少年心理和人格尚未成熟的表現。

綜上所述,青春期的孤獨感是這個時期的一種心理特征,一部分有真實內容(如得不到父母、老師的關心和理解),另一種是虛幻的。但無論前者或後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的成熟,孤獨感都會逐漸減輕或消失。不過,我們的少女應主動防止孤獨感的產生,一旦產生了也要盡早擺脫。因為,孤獨感總是有害無益的。

我們青少年一定要走出封閉的內心世界,以寬廣的胸懷迎接美好的世界,讓我們在陽光普照下,瀟瀟灑灑、快快樂樂地成長、學習。

五、如何消除偏激心理

偏激就是個體的意見、主張超出適當的程度;偏激心理可理解為是一種盲目自信或主觀偏執而導致情緒急躁的心理狀態。急躁是偏激心理的一種反映形式。偏激的人一般遇事急躁、沉不住氣。偏激心理的主要表現為:一是看形勢“一團漆黑”;二是在是非麵前感情用事,不是肯定一切就是否定一切;三是處理問題易走兩個極端,不是左,就是右,對待人或事,說好就好得似乎沒有缺點,說差就差得不可救藥。年輕人由於心理還沒有完全成熟,偏激心理較成年人更為嚴重,主要表現在情緒易激動偏頗;行為易衝動盲從;處理問題難以把握分寸;遇到刺激易失去控製。那麼如何消除偏激心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