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服偏見
思想偏激的人易用主觀構造的理想模式去套客觀現實,因而脫離實際地苛求他人,求全責備。因此,要克服偏激,首先要克服認識的偏見,學會全麵、客觀地分析處理問題。其次要善於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諒他人的處境和困難。另外,看問題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或者把自己當作局外人指手劃腳地品頭論足,而是要用辯證的觀點去全麵、客觀地分析,既要看到問題,還要看到成績;既要看到正麵,又要看到反麵,並以主人翁的姿態,投身到改革的實踐中去。
(2)冷靜行事
偏激急躁的人易出現行為偏差,把好事辦壞。如果知道自己有思想偏激、容易急躁的毛病,就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遇事要提醒自己冷靜、沉著、三思而行,切忌不要感情衝動,急於作出反應。
(3)學會等待
偏激急躁的人,常常盲目行事,急於求成,結果往往把事情搞糟。這就要求要學會等待,因為解決某個問題,完成一個任務,總是要等一定的主客觀條件都成熟時再行事。
(4)善於自我調節
克服偏激急躁的毛病,還要善於自我調節不良的情緒。不良情緒會釀成大錯。調節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的方法是:要培養樂觀向上的精神,不要為眼前的成績得意忘形,更不要因小事而傷肝動怒。要通過自我暗示法提醒自己在遇到強烈刺激“沉不住氣”的時候,要“耐心”、“別慌”、“冷靜”、“要有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大家風度。讓家人和朋友在自己偏激急躁時,及時提醒開導,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六、如何克服羞怯
羞怯是逃避行為的最常見形式,特別是與陌生人或異性交往時,產生的一種緊張、拘束乃至尷尬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往往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從心理角度講,羞怯的原因是神經活動過於敏感和缺乏自信,這固然與人的氣質特點有關,但主要是環境和教育的作用。怎樣才能改掉羞怯的毛病呢?
(1)增強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隻有相信自己能夠戰勝“羞怯”,成為一個社交能手的人,才能敢於去說、去幹、去爭取成功。羞怯心理是可以改變的,關鍵是不要自慚形穢,心裏總想著自己的弱點,要有自信心,大膽地去說,去幹。愈注意自己的缺點,就愈無法改善。
(2)加強鍛煉,不怕議論
怕當眾露短、出醜,被別人嘲笑,是一些人怯於在大庭廣眾中講話,害怕與人打交道的主要原因,因此,就采取自我封閉的方法來藏蠢守拙。這樣,越怕越退縮回避,越得不到鍛煉的機會,能力就越得不到提高,就越被別人瞧不起,形成了惡性循環。其實,任何人的演說、社交能力等都是經常鍛煉才逐漸提高的,關鍵在於能擺脫“怕”的束縛,去大膽主動地爭取機會,抓住機會鍛煉自己,超越升華自己,使自己由被議論的對象成為被尊敬、欣賞、崇拜的對象。否則,將永遠是一個怯弱、無能,被他人議論、瞧不起的人。
(3)講究鍛煉技巧
①加強預備訓練,即有意識地創造各種條件,反複進行社交登場前的預備練習。達到內容熟悉、語言流暢,最後開會發言就心中有底,膽大不慌了。②暗示性訓練法。有時麵臨一種場合來不及先做準備,又自感心情緊張時,可采取自我暗示的方法,提醒自己“鎮靜、不慌、什麼都不去想”,用意念控製自己的恐慌緊張心理。模仿性訓練,即經常觀察和模仿一些活躍、開朗、善於交往、泰然自若的人的言談舉止,有針對性地克服自己怕羞的弱點。
(4)牢記克服怯弱的法則
①徑直迎著別人走上去。②訓練自己盯住對方鼻梁,讓人感到你在正視他的眼睛。③開口時聲音洪亮,結束時也會強有力;相反,開始軟弱,那麼收場時也就軟弱。④學會適時地保持沉默.以迫使對方講話,⑤會見一個陌生人之前,先列一個話題單。⑥熟記演講的首尾,那麼你從頭到尾都會從容鎮定。⑦想方設法接觸偉人,和比自己強的人交往。這樣,會學到知識,同時還可以觀察強者的弱點和缺點,從而增強信心。⑧不斷給自己出難題,不斷獲得克服羞怯的方法。注意,這些隻是竅門與法則。首先還得精通本職工作,有能力才會有信心,也才有自己作為一個強者在社會上的價值。七、如何讓你更有自信
幾乎所有缺乏自信的青年人都有相同的生活模式:他們隻看同一類的雜誌或電影;從不改變自己的服裝樣式;拒絕聽取不同的意見;總是躲在同一群朋友中間;不玩從未玩過的遊戲;見到陌生人就舉止失措;與異性談話會突然臉紅;時間觀念刻板,離開預訂的計劃就感到茫然;無論幹什麼事,隻要失敗了就拚命詛咒自己;勉強維持不美滿的婚姻;死死守住自己牢騷滿腹的工作。
缺乏自信的女孩無一例外地擁有一顆過分誇張的自尊心和虛榮心。女孩們的生活中尤其需要鮮花、掌聲和喝彩,但問題在於她們就是得不到。
缺乏自信的女孩將一事無成,日子過不舒服,因為生活從來就不是搖籃。它不會用許諾去哄騙孩子,更不會濫施憐憫,鋤強扶弱。如果你唯唯諾諾,毫無自信,優柔寡
斷,喪失遠大誌向,不敢超越環境和自我,那麼你的生活必定黯淡無光。越是巴望奇跡來拯救自己的人,越是不會創造奇跡。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曆來隻和敢於正視現實、迎接挑戰、戰勝危機的人結伴同行。
1.有所作為如果一個人不想斷送自己的一生,那麼就應該有所作為,有所突破,在征服困難的同時證實自己。
2.積極嚐試在生活中,因無聊、重複、單調而產生的寂寞會逐漸腐蝕人的心靈。相反,消除一些單調的常規因素倒會使你避免精神崩潰。積極嚐試新事物,能使一蹶不振、灰心失望的人重新恢複生活的勇氣,重新把握住生活的主動權。
3,擺脫習慣屈從於他人意願和一些刻板的清規戒律,已成為缺乏自信者的習慣,以致於使他們誤以為自己生來就喜歡某些東西,而不喜歡另一些東西。應該認識到,你之所以每天都在重複自己是由於你的懦弱和沒有主見才養成的惡習。如果你嚐試做一些自己原來不喜歡做的事,你會品嚐到一種全新的樂趣,從而慢慢地從老習慣中擺脫出來。
4.捕捉機遇缺乏自信的人相應地缺乏安全感,凡事希望穩妥保險。然而人的一生是根本無法訂出所謂清晰的計劃的,其中有許多偶然的因素在發生作用。有條有理並不能給人帶來幸福,生活的火花,往往是在偶然的機遇和奇特的直觀感覺中迸發出來的,隻有欣賞並努力捕捉這些英瞬即逝的火花,生活才會變得生氣勃勃,富有活力。
5.敢於冒險就是要冒一些小小的風險。冒險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沒有冒險精神,體會不到冒險本身對生活的意義,就享受不到成功的樂趣,也就無法培養和提高人的自信心。自信在本質上是成功的積累。因此,瞻前顧後,驚慌失措,避免冒險無疑會使我們的自信喪失殆盡,更不用指望幸福和快樂會慷慨降臨。
所謂的冒險,並不僅僅是指征服自然、跨入未知的士地、海洋及宇宙。在人類社會中,你會和種種不合理的習慣勢力、陳規陋習狹路相逢,如果你堅持按照自己的意見行事,那麼你就在很大程度上冒了風險。甚至你想要小小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樣也在冒險之列。關鍵是看你是否敢於試一試,是否能夠把自己的想法貫徹到底。
假如生活中未知的領域能夠引起你的激情,並使你做好“試一試”的心理準備;假如人生真的如同一場牌局,而你又能夠堅持把牌洗下去,不是中途退場的話,那麼,每克服一個困難,你就增添了一分自信。
八、讓自己的情緒降溫
人的情緒可歸納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即七情。它們有時間短、動蕩不定、強烈等特點。特別是在遭到天災人禍、生活動亂、失戀、離婚、就業無門、考試落榜、人際關係緊張、身染重病、親人病故、離退休及其他惡性突發事件,對人的情緒影響最大,最易損害健康和長壽。
這時候,每個人尤其是情緒容易波動的人,學習和動用心理學知識,自覺控製和調節不良情緒,對於順利度過“情緒危機”,就顯得特別重要。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應當正視現實,麵對變革,熱愛生活,增強對人生、對前途、對事業的信心和勇氣。
在充滿荊棘、坎坷、風雨、挫折與失敗的人生旅途中,隻有情操高尚,有遠大理想、襟懷廣闊、意誌堅強、勇於拚搏的人,才能始終保持樂觀主義精神,才能主宰自己的情緒,不致產生強烈而持久的情緒波動。
實踐證明,胸無大誌、目光短淺、思想狹隘、情操不高、缺乏教養的人,最容易產生情緒波動,喜怒無常。總之,隻有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並以它為核心,把需要、願望、理想、目標同行動統一起來,才能有效地調控自己的情緒,並保持樂觀和穩定。
(2)培養樂觀性格性格開朗、詼諧幽默的人,對現實生活總有較強的適應性。即使慘遭失敗打擊等人生不幸,也容易想得開,放得下,坦然處之,減輕心理衝突,很快度過情緒危機。更不會為日常瑣事、閑言碎語而耿耿於懷,苦悶煩躁。
(3)消除不良刺激消極情緒多是因周圍環境的不良刺激引起的,隻要及時加以消除,即可使心理得到平衡。例如,為人際關係緊張而苦惱萬分,消除的辦法是通過改善關係,與人和睦相處。
(4)疏導消極情緒涓涓細流不暢,會泛濫成災。同樣,一旦產生消極情緒,隻有及時疏導,才不致積澱爆發。其疏導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發泄法,即向親朋好友暢開心扉,傾訴出內心的隱密,驅走憂傷、煩惱、痛苦,不致積鬱成疾。
二是轉移法,即通過轉移注意力,來衝淡消極情緒。有人說:“工作乃是醫治一切痛苦、不快的良藥。”豐富多彩、輕鬆愉快的文體活動,是行之有效的轉移目標。
(5)注意自我教育遇到外界刺激,強烈的消極情緒即將爆發時,立即提醒自己“要冷靜”、“三思而後行”,或默念“生氣是自我懲罰,煩惱是跟自己過不去”等警言,這樣會收到驅雲散霧、鎮定情緒的效果。
九、如何克服感情用事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遇順心之事,心中暗喜,麵露笑容;遇煩惱之事,愁眉苦臉,悶悶不樂;遇傷心之事,鼻子發酸,乃至失聲啼哭;遇激憤之事,怒火衝天,怒容滿麵。喜怒哀樂,乃人之常情。
但是,人的感情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情緒或情感,它受理智的控製和調節,感情的表現必須符合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規範或風俗習慣。如果任憑感情自然發展和顯露,不係之以理智的大繩,幹出違背社會規範或風俗習慣的事來,習俗上稱之為“感情用事”。例如,女青年談戀愛,被對方的甜言蜜語所惑,感情發展迅速,進入熱戀高潮,與對方發生了性關係。但後來對方又將自己拋棄了另求新歡,這就是感情用事。
當然,這是程度比較嚴重的感情用事,而生活中多數是屬於程度較輕的感情用事(即不能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衝動,使其造成不良後果)。
那麼,如何克服“感情用事”的毛病呢?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自我暗示法
人具有對自己的主觀世界或心態進行知覺的能力。當人們知覺到自己屬於“感情用事”者時,就應當有意識地加以改正。遇到愉快或煩惱之事而處於激情狀態時,就應該進行自我暗示:“我有感情用事的毛病,不能再輕舉妄動,應當冷靜下來仔細分析,理智地對待此事。”
通過自我暗示,達到產生“壓抑作用”的效果,即把不被社會允許的念頭、情緒情感和衝動,在不知不覺中壓抑到無意識中去。這是克服“感情用事”毛病的最基本方法,其他方法都隻能在此基礎上產生。
(2)反向作用法
即為了控製或防禦某些不被允許的感情衝動而有意識地做出相反方向的舉動。如情侶鬧矛盾,總想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或吵架或打鬥,但這隻能使關係越來越糟。
如果相反,暫時違背心願地對對方好一些,更關心體貼一些,對方就會改變態度。待雙方冷靜後,兩人再溝通,不滿情緒就消失了。
(3)宣泄作用法
“自我暗示法”和“反向作用法”都隻是起到暫時壓抑能量——情感衝動的作用,問題本身並未得到根本解決。因此,要最終解決問題必須對積蓄於內心的能量予以“支出”或“釋放”,尋找適當的機會,進行感情宣泄。如事後與當事人溝通,向第三者(自己依賴的人)表露自己的真實感情等。這樣,既能克服感情用事的毛病,又能使自己的心態恢複平衡。
心理活動的穩定性和前後一致性。例如人們可以根據以往生活的經驗定勢,較好地進行常規的工作與學習。但是有些人卻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另外一種心向,即對已經是很熟悉的情況或人反而變得很不熟悉了。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定勢錯位”。
定勢錯位是一種社會病態現象,也是個體的病態心理活動,它產生的原因從社會的角度而言有:
(1)社會生活中目前還存在著腐敗、墮落、犯罪、欺詐、虛假的現象與行為。這些社會毒瘤,在社會的各個角落散發著黴氣,汙染著社會環境,侵蝕著人們純潔的心靈。假貨、假藥、假人、假話……隨處可見,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也逐步總結了一些反麵經驗,以倒錯的眼光來看世界,於是就出現了定勢錯位的現象。
(2)在當前市場經濟驅動下,內地向沿海學習、沿海向港台看齊。這樣做本無可厚非,因為在技術、資金方麵與先進地區聯合,這對內地和不發達地區來講是一種需要,可以大大促進它們的經濟發展。但是在開放中,有的人放棄自身的優勢與良好的傳統去迎合某些海外口味。例如,不寫簡化字,偏要寫繁體字;不寫漢字,卻寫英文;不講普通話,學說粵語腔調,這也可以視為一種定勢錯位。
從主觀上看,個體的推理錯誤是定勢錯位的主要原因。推理是由原因推斷結果或由結果歸納原因的思維方式,推理源於認識,認識錯誤導致推理錯誤。有些人分不清主次,以偏概全,對客觀現實作出錯誤推理,個體的社會經曆也是定勢錯位的原因。
另外,短視、媚俗、媚外的價值觀也會導致個體喪失立場,降低道德水準,顛倒是非,去迎合一些與現狀相關的觀念與行為,出現道德定勢、心理定勢、行為錯位的病態社會心理現象。
定勢錯位的危害極大,對個人而言,可能會導致信念喪失、心靈空虛、斤斤計較、算計他人、不思上進,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就人際關係而言,會導致人際間的不信任、摩擦與衝突,釀成家庭、鄰裏及同事間的感情悲劇;從社會來看,它與社會風氣的敗壞、社會公道的衰退緊密相關。因此,我們必須糾正錯位的定勢,以一種健康的心態與行為去工作、學習與生活。
定勢錯位的自我調適,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定位於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觀念的確定要加強學習,從聖人先哲的著作中去領悟做人的道理,從社會楷模的言行中去學習做人的道理。同時要善於思考,思考能幫助你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社會發展主旋律,能站在較高的角度看待人生與社會,以正確的邏輯推理在變幻莫測的社會事物中作出正常的選擇。
(2)要加強個人的品德修養
有修養的人往往能“一日三省吾身”。有“慎獨”的人格,絕不“跟著感覺走”。有社會責任感,努力去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而不去媚俗、媚外、迎痞。
(3)真誠相處,交流思想
俗話說“澆花澆根,交人交心”。這正是人緣好的關鍵,隻有交心才能使人感到真誠,隻有交心才能換得對方的真誠。因此,在交往中切忌虛偽,這是相互信任的基礎。
(4)互相尊重,求同存異
朋友之間相處應當互相尊重,“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由於興趣愛好不同,生活觀念、風俗習慣也各有差異,但這不是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通過理解達到尊重和求同存異,這是敬仰性吸引和接近性吸引的內容,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建立良好的依存關係。
(5)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相互的,但是在與眾多人相處時難免遇到各種不同的人,有的甚至有誤會,甚而有成見。這時特別需要我們能夠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斤斤計較,顯示正直忠厚的氣度,博得大家的厚愛。
(6)學會批評的藝術
人與人之間相處絕對不會沒有矛盾,有了意見怎麼辦?大吵大鬧翻臉不認人不足取,埋在心裏不屑一顧也不足取。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有力的武器,批評時應當學會原則問題絕不妥協,方式上應和風細雨,從團結願望出發,經過批評和自我批評,達到新的團結。如果能運用些幽默風趣的方法,那就更令人滿意了。十、如何才能合群
合群就是與別人合得來。合群作為一種性格特征,具有既能夠接受別人,同時也能被人接受的社會適應性特點。合群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他們不封閉自己,願意向別人敞開自己的心理世界;同時,合群的人往往是善解人意的、熱情友好的,他們在與人相處時,正麵的態度(如尊敬、信任、喜悅等)多於反麵的態度(如仇恨、嫉妒、懷疑等)。因此,他們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有較多知心的朋友。
但是,生活中也確實常有些人過於潔身自好,或自命清高,不好交往;有些人過於自卑,缺乏積極從事交往和活動的勇氣,總以為別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孤僻內向,離群索居。
心理學家指出,這種不合群的性格,不僅有礙於和諧的人際關係建立,因而不適應以社交作用時事業的成功起著重要作用為特點的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而且還會使人心理上產生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形成退縮感和孤獨感,從而也有礙於人的身心健康。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改變不合群的性格呢?
(1)學會關心別人
如果你期望被人關心和喜愛,你首先得關心別人和喜愛別人。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克服了困難,不僅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喜愛,而且,由於你的關心引起了別人的積極反應,也會給你帶來滿足感,並增強了你與人交往的自信心。
除了關心別人以外,有了困難你要學會向別人求助,因為別人幫助你克服了困難,你的心理當然就會從緊張轉為輕鬆,這不僅使你懂得了與人交往的重要性;而且由於你的誠摯的致謝,別人也會感到愉快,這就溝通了人際之間的情感交流。
(2)學會正確評價自己
古語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在人際交往中。你對自己的認識越正確,你的行為就越自然,表現也越得體,結果也就越能獲得別人肯定的評價,這種評價對於幫助你克服自卑和自傲兩種不利於合群的心理障礙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知人之明”對於合群也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人在評價別人時難免帶有主觀印象,結果常常因此而“失真”。比如,人們常常根據對方的一些個人資料.(如籍貫、職業等)來推斷此人的性格,如認為對方總是斤斤計較,小氣萬分的。這種錯誤的人際知覺,當然使你難與人和睦相處。因此,隻要你能認識到這些人際知覺中的偏見並不為之所困,你就能合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