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麵,因為它有肥大的根部埋在地下,不怕幹旱,不怕太陽曬。冬季地上莖葉枯死,春季又長出新苗,葉麵光滑,新芽卷曲如拳狀有白絨毛。采取嫩芽可熟食,采取地下肥根莖,洗淨壓榨成計,過濾沉澱幹燥製成粉,就是著名的顏粉,為滋養強壯補品。
球破
此種顏類,根部長許多如手指頭大小的圓球,因此它球顏,其他名字有則緊額山豬生弗、山雞蛋等,為台灣省山野最普遍生長的植物。莖幹細長,有兩排小葉片如同羊自,因而也山羊齒額。根部是褐色線狀,長著許多小圓球,其作用是為了儲水不怕幹旱,采取圓球洗淨外皮毛絨可生食或熟食,稍帶澀味,煮後飲其湯有解熱退燒作用,高山族小山民們則采取圓球用彈弓打小穹。
觀音座聯
凡是看見過觀音菩薩塑像的人,都知道觀言是坐在蓮花座上的,此種頗類的根部就像展開的蓮花座,由許多巧克力色的花瓣聚在一起,莖幹由花瓣的中心抽出,葉麵有條紋質厚,可長達四五尺高,都是生長在山穀陰濕地,或是陰濕的峭壁上,采取嫩芽嫩莖。生食熟食均可。
有次在野外求生訓練中,我蕾見一個隊員拿著一根如同大拇指粗細的東西,正在剝皮生吃,就問他吃的是什麼,他答是吃甘蔗巔,我很奇怪那來的這個名字,細看之後才知道,原來是觀音座額的嫩莖。
八、“失溫”了怎麼辦
山難死亡最大的因素就是“失溫”,人身正常體溫是37℃,下降3t就有危險,下降st就會死亡。冬季登山,遇到冷鋒侵襲或寒潮爆發,氣溫速降;夏季登山,遇到台風襲擊,增強了風寒效應,最容易造成失溫。一旦身體熱量損耗超過及時所能產生的補充熱量,就是失溫。
在登山途中有許多因素,很容易造成身體失溫。因為山勢每高過一幹米,氣溫約下降6℃,比如平地最低氣溫是18℃,如到達三幹米以上的高山,氣溫就會降至零度,如再有強風吹襲,增加風寒效應,其風速在每秒鍾十米以上者,在人身上的冷感會再降低6℃,也就是說在0℃氣溫下再加上強風,人身上的冷感不是0℃,而是一6℃以下。
失溫時先由輕微的征兆開始,逐步升高其嚴重性。其症狀初發的身體感到冷肥肥的,這是因為體內失去了正常的禦寒能力,此刻如大意未予防範,再下去會嚴重,使全身顫抖,這在警告體內熱量已透支,也就是正常的禦寒熱量已用盡,開始提用儲存熱量,就像水壺中已無水。還要對嘴抖幾下,搖此抖出壺底最後幾滴水。再嚴重下去就是心跳緩慢,腿部僵硬不聽指揮,頭腦昏昏欲睡,記不清自己的電話號碼,這是因為體內儲存的熱量已經耗盡,後繼無源,心髒馬達要停止,腦細胞因缺乏血糖供應要停擺,最後因體內熱量全部枯竭,由休克而死亡。
有關導致身體失溫的原因很複雜,氣候惡劣是必然因素,有的數種因素聚在一起,或某一單項因素嚴重時也能造成失溫,其快慢程度是根據受難者體內儲存熱量的多少,及體9「喪失熱量的情況而定,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
缺氧
在登山活動中,身體勞動量增加,大量消耗體內氧氣。有些人習慣吸食香煙,迫使血管收縮,也能消耗體內氧氣;有些人愛喝酒,雖然在寒冷氣候下可獲得暫時溫暖,但因為液循環加快,也會消耗體內氧氣,而且容易引發酒寒症狀。一日消耗太多,要加倍的氧氣補充,以供所需;但山勢越高空氣越是稀薄,空氣中所含的氧氣也就越少,由於呼吸急喘大量排出二氧化碳,吸進去的氧氣卻不少,幹是發生供不應求的現象,造成心髒無力,四肢疲勞,頭腦昏沉,減低抗寒力導致失)。
缺食
食物是製造體內熱量的源泉,登山是一種重勞動,由於身體疲勞熱量消耗過多,必須有充分的熱依熱食即時補充以增加熱源。任何食物吃進肚子之後,分為兩部分使用:一部分化為正常的熱量,直接供應身體的消耗;另一部分化為肝糖和脂肪,儲存在肝髒和肌肉中,一旦正常的熱量消耗透支,就必須提用儲備的肝糖和肌肉中的脂肪,經轉換變為血糖,由血液輸送到四肢和頭腦增加熱量。如在寒冷氣候下缺乏食物,會使熱量采源不濟,減低抗寒力導致失溫。
缺水
人可三日不食而不會死,但如三日無水就會使人瘋狂,尤其在登山活動中,水對人體的健康比食物重要。夏日遇到隔天,空氣變得幹燥,身體大量出汗,空中紫外線增強,使人口唇幹裂,會從汗腺及呼吸道消耗大批水分;冬日山地遇到下雨降雪或起霧,空氣變得潮濕而寒冷,入身皮膚毛孔閉塞,體內的水分逼向排尿係統,大量排出體外。一旦水分大批流失末能及時補充,就會影響血液循環,因血液是將氧氣及營養輸送到各器宮中,然後將各器官中的二氧化碳及代謝廢物輸送到肺部及腎髒,再排出體外。水分在人體中占百分之七十,在血液中占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說血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分,因而身體嚴重缺水時,會使血濃濃度增高,流送遲緩,失去調節功能,導致失溫。
缺鹽
我們平日所吃的鹽,經肝髒吸收後,就成了電解質。主要成分是銷和氯,最大功用是在保持細胞與細胞之間正常的滲透壓,使水分維持平衡,隨著血液循環,達到肌肉皮膚的表麵,能協助抗寒。登山活動中,身體勞動量增加,大晏出汗,鹽分也大量消耗,如未能適量補充就會失去水分平衡。因此身體嚴重缺鹽的,會發生脫水或抽筋症狀,使兩腿發軟,全身虛脫,減低抗寒力,導致失溫。
缺火
在寒冷氣候下烤大火,會使身體血管膨脹,能迅速消耗體內氧氣但是圍牆小火,能驅除寒冷使身體溫暖。登山時常因攜帶的火種潮濕,或缺乏幹燥的燃料,無法生火,不但不能烤幹濕衣防範體外寒冷,而且不能製作熱依熱食補充體內的熱量,導致失溫。
缺裝備
山勢越高氣候越冷,例如在平地平均攝氏十四度的氣溫下,去攀登兩幹五百米的高山,就要攜帶能夠適應零下氣溫的裝備,假如遇到氣候惡劣、強風吹襲,在人身的體感溫度,可能要再下降攝氏五六度。因此良好的裝備是防寒保暖最大的保證,包括衣褲鞋襪雨衣帳篷等,其中任何一樣短缺,都會影響防寒效果不良,導致失溫。
缺幹燥
山地氣候變化甚快,有時上午出太陽,下午就下雨,尤其在冬季,每到下午通常不是起霧,就是下雨降雪。登山者常因粗心大意輕裝攻峰,或因將雨衣打入背包內,在行進中不便取出,或因根本未帶雨衣,一旦身上的衣服被打濕,又未能即時更換幹燥的衣服,身穿濕衣在寒風侵襲下,極短時間就會使人體溫下降。這也是造成失溫危險最大最快的因素。
防範失溫應注意以下幾點要領:
l在寒冷氣候下盡量避免喝酒吸煙,以免過分消耗體內氧氣。
2要避免使身體過分勞動,注意維持呼吸平均快慢適當。
3要多攜帶備份的食物,寧可吃不完再帶回采,並且學習野外求生中獲取野生食物的知識以備應用。
4遇水時先喝他,再裝滿水壺帶在身邊,盡量避免大量出汗,受日飲水時加些食鹽。
5每人攜帶一包巧克力糖或其他糖果,團體攜帶紅糖生薑,煮湯飲之可驅寒。
6火種及燃料要帶足,尤其是到達三幹多米的高山無物可燒。
7在山野中自身攜帶的任何裝備,都不可隨便丟棄,並保存一套幹燥的厚毛線衣及毛襪,準備隨時更換濕衣,雨衣帶在身邊,能方便隨時取用。
8如有同伴發生失渴症狀時,不可讓他單獨行動,大夥將他圍擠在中間,用眾人的體溫來施以援救,並給他熱飲熱食保持幹燥。如大家都有失溫症狀時,要注意不可讓任何人昏睡,否則一睡永不起,必要時采用相互打耳光、輪流講故事,或用牙齒相互咬身體的方法保持清醒,盡量熬過夜晚。
9注意大自然中的事物,學習求生的方法。例如棱線上長的小草莖矮,是為了在強風下生存;小甲蟲長有硬殼,是為了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小蝸牛背自己的房屋走路,是為了能隨時躲避危險;小鬆鼠在幹旱季節,早晨出來抵食葉子上的露水,是為了維持生命者。這都在後示我們不可與大自然抗衡,要盡量適應大自然,以維護自身及同伴的安全,才是野外來生的訣竅。
九、如何露宿荒野
野外的範圍很廣,從房屋以外的地區,包括山野、森林、河岸、湖畔等。野外活動的頂自很多,包括登山、露營、釣魚、攝影等隻要是夜晚不回房屋而住宿在野外的,都應該算是野宿,其中可以分為計劃野宿和意外避難。
野宿的方式有多種:有自帶帳篷擇地紮營、有就地取材搭造住所、有找尋天然洞穴居住,野宿的方式雖然各有不同,但都有它獨特的野趣。
就以營帳來說,從購買時就要注意,最理想的帳篷無論大小,應該是雙層,外層能防雨,內層能吸收人體蒸發出的濕氣,目前市麵上所售的很多。
臨時住所,必須就地取材,自己動手搭適,樣式很多,應該根據人數多寡、住留天數、氣候與地形、現有材料等,再決定大小樣式和用途。搭造的材料可選取竹杆、木棍、芒草、樹葉石塊、泥土、雪磚、雨衣、塑膠布等配合使用。方法是先搭骨架再蓋篷頂。
不能紮營的地方
野宿的無論是要搭帳篷,或是要搭造16時住所,最重要的事,就是對營地位置的選擇,以往常有因營地位置選擇不當而遭遇困難,例如夜裏被水漲圍困強風吹翻了營帳、落石擊中住所等,甚而造成了傷亡。以下列舉數種危險地形,切記勿選做營地:
1不可在峽穀中央,避免山洪。
2不可在近水之處,避免漲水。
3不可在懸崖之下,避免落石。
4不可在高凸之地,避免強風。
5不可在獨立樹下,避免雷布。
6不可在草樹叢中,避免蛇蟲。
最理想的營地位置,應該是幹燥、平坦、視線遼闊、上下部有通路能避風排水,如遇人數眾多的,更要注意整體安全,彼此間要能保持隨時相互支援為原則。
選擇一處明秀的自然山野,自己搭遣小屋自己住宿,確是最富野趣的生活。怎樣取火
取火,是野宿生活第二個重要頂目。人的生活中不能設有火,因為火對人的用途太多了。有了火,能煮、能障、能問、能燒、能取暖、能照明、能通訊、能驅蚊蟲、能避野獸。
取火時首先要注意地點的選擇,不可在森林邊和雜草中,以免引燃野火;不可在營帳或住所的上風處,以免有火星落下來,燒毀了營帳或任所。最理想的地點,應該是在營地下風處,而目能避風近水,如果是在往所前麵生火,應先做一麵擋火牆火種最好是事先攜帶,無論是火柴,或是打火機,都要裝在密封的容器內防範潮濕。照像用膠底片盒裝入小盒火柴最理想。
引火物必須隨時就地施取,以免臨的要生火找不到,凡是幹樹枝、幹竹片、幹流木、幹愛萍、各種油類、廢穹染,廢鼠窩紙片等,順手拉取帶在身邊,生火時就方便多了。大木柴都很潮濕,可用刀劈開分成小條,比較容易燃燒,以鬆樹最佳;但如果是去三千多米的高山,必須攜帶足夠的燃料,因為高山上雖然有冷杉、圓柏、箭竹等植物,采來之後一時也燒不著,而且浪費許多火種。
取火之前先將木柴架起來,下麵保持空間,將引火物放在下麵,用火種點燃。最好先做一個吹火筒,選取約兩厘米粗、一尺半長的竹筒一個,一端留著竹節,在中間打一個米粒大小的洞,用來吹火可以事半功倍。持火燃起之後,切記不可直接向火上加汽油或酒精,離開住地時,必須將餘火徹底撲滅。
團體野宿的,可將隊員平均分組,每位隻發五根火柴,來做生火比賽,等口令開始後,看那一組先將自己的火燃起,也是一種野趣活動。飲水方便
飲水是人類生活中每天不可缺少的,在山野中遭遇困難時,最悲慘的情況就是缺水。一個人三日不食不會死,但如果三日無水就會發狂。人的身體中百分之七十是水,血通中百分之九十都是水,身體一旦缺水也就失去健康。因此選擇營地時,以方便取水為第一要件。
野宿在湖邊或溪邊,當然無缺水之虞,如果因特殊倩況必須野宿在幹燥地區,那就要設法找水了。
山中的水源大多在山溝茂草低凹處,多少都會發出一些流水聲,注意傾聽,可循聲找到水源。
遇下雨時,可將雨衣或塑膠布張開接取雨水,從新竹節中也能采取一些飲水。
在地麵挖一坑,上蓋膠布,四周壓緊,中同放一塊石頭,使布麵成凹形,對準下麵塊底的容器中間,夜裏可收取一些潮氣水;如在白天太陽下,可采綠葉植物投人坑內,也能取得一些蒸發水。
如果水質混濁,可煮開兩次並予沉澱,自可澄清;或用大竹筒內裝粗沙及木炭和棕擱,下麵打一小洞,將水從上口道入,也可以過濾濁水。
山林中的猴子和鬆鼠,遇到幹旱季節,就在天亮的出來批食樹葉上的露水;人遇到這種情形,也可以采取闊葉植物上麵的露水維生。
十、被困在野外怎樣求生
旅行意外受傷、迷路離群或因氣候惡劣而掉隊,最後孤身一人被困在野外,弄不好會釀成悲劇。被困後,首先想到的是怎麼過夜,其次是怎樣告訴別人。
1藏身。無論被困在何方,都應該找到一個既能避風雨,又能防寒暑的臨時棲身之地。夏日選擇藏身之所,應選通風背陽之處,但夜間要注意防風寒和驅蚊蟲。冬天應選擇幹燥向陽的地方,如向陽背風的岩石、洞穴、樹林或矮樹叢。如在雪地,可掘雪洞藏身。雪洞要深一些(一般2~3米),要戳一至兩個通氣孔;人不能直接坐在洞內的地上,要做一個坐台;人藏在裏麵隻能養神;絕不要睡著,否則會凍壞;洞口應用雪封上,洞外要做出能讓人產生疑問或猜想的記號,以引人別人好奇而達到獲救的目的。
2發出求救信號。旅行所帶應急物品中電筒和哨子主要是在這時發揮最大作用——發求救信號。國際上有一個統一的求救信號的呼救方式,即無論是聲還是光,都按每分鍾6次,每6次後停1分鍾再重複。藏身處所找好後,就應開始不斷地發出求救信號。哨子是最理想的信號器,哨聲傳得遠,易引起人們注意。夜間也可用電筒配合鏡子發信號。
3飲水。發一段時間的信號後,若仍無人呼應,可開始找水喝。水對於生命最重要,一般人斷水後隻能活幾天,熱天則更短。在雨量充足的南方或森林茂密的山上,找水是不難的,而且一般都可直接飲用;雪地水源最豐富,冰雪即是水,不過要燒開才能飲用,否則會引起腹瀉;平11找到的水,多為死水,要燒開後再煮上10分鍾才保險。如果找到的水源又髒又有毒,而且隻此一處有水,為了活命也得喝。但不是直接喝。要過濾後燒開煮10分鍾才能喝。過濾方法是:大膠袋一個,在底部墊上一層細礫石,再鋪上一層沙子,沙子上鋪一層木炭粉(木炭可從取暖和煮食的火中取得),再一層礫石、一層沙、一層炭粉,如此層數越多越好,每層厚2.5厘米。之後將袋底紮幾個小孔,濾過的水將從此孔流出。這些準備做好後即可對髒水進行過濾。沙漠中找水比較困難,為了活命也得找,可有幾種方法:
①跟蹤昆蟲和動物找。觀察到有蒼蠅、鳥或野獸活動時,跟於其後,必能找到水。
②在幹涸的河床、潮濕地帶或綠色植物根部的四周,可能挖出地下水。
③利用太陽的熱取沙石中的水氣。其方法是挖一個小圓飯桌大小(90~100厘米)的深坑,坑的中央放一個幹淨的大餅幹盒或飯盒(如無這些容器,可用食品袋裝滿毛巾等吸水
物)等收集水的容器,容器周圍放些鮮樹葉或其它綠色的濕植物,坑上用一塊大塑料布將坑口全部蓋上,塑料布四周用石頭等物壓住,塑料布正中放一塊小石。太陽照射後,坑內的水氣不斷在塑料布上形成蒸氣而聚積到坑中央的容器內,一天可收集到2升水(正常人在陰涼處維持生命需2.25升水),基本上夠維持生命的水量。
4食物。食物是體力的源泉。有了水,能維持生命,沒有食物則無力行動,如果一個男子漢一周不進食,就會出現一係列的嚴重症狀。所以,除了靠隨身攜帶的食品充饑外,還應積極尋找食物。困在野外,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即使困在沙漠地也會有許多的植物根可供食用。這裏關鍵的問題是要煮熟吃。任何未曾見過的動植物,都要用細火煮上1~2小時。吃時先吃少點,看有無腹痛等反應,如有則說明有毒。這時可用手伸入口中摳咽部促嘔;或將木炭磨成粉,用大量清水送服兩湯匙,即可將毒素吸去。
5怎樣生火和保存火。未被困前,打火機一定要隨身攜帶好。被困後,取暖、煮水、煮食物和驅蚊蟲都離不開火。怎樣生火和保存火呢?
(1)引人物。晴天不用細說。雨天或雪地,可在樹底下和岩石下尋找;燁樹皮、老鬆枝、鬆樹的暴露報、苦諫樹都是不伯雨水的引火物,大都有油脂、易燃。實在找不到引火物時,可考慮撕取衣服上可有可無的布片、棉衣下擺部的棉絮、酒精棉等。
(2)生火。城裏人大多沒燒過土灶火,這時生火一般都有些困難。方法是先在當風處壘一個簡易灶,壘成40厘米長呈八字形的灶、灶口(寬的一端》向風。然後,在灶內先交叉疊放些小樹枝、木片類易著火的柴或幹草,上麵再放些粗枝等。用引
火物點著後、燒旺了再加大根的柴。注意加柴要鬆。土灶燒火忌搬動已著火的柴。
(3)保留火種。當不再需要燒煮食物或要過夜時,先往灶內加層柴,著起來後豎著立放20厘米左右長度的、酒瓶頸粗細的木條或樹枝棒,放滿一灶,待其底部燒著,即將灶四周封起來(濕泥最好)在灶口留3厘米寬、5厘米高的進氣孔,在灶的後部(窄端)捅兩個出氣孔(指頭大一個)。這種方法,即能保留火種,又能取暖,爐灶內的柴燒完後都成木炭,木炭又可供煮食和取暖用。還有一種保留火種的方法,是先燒起一堆忙,丟一捆草,再在其上加蓋濕樹枝和濕草等,最後在上麵蓋壓一層泥土和幾層草皮。
一個人被困在野外是件恐怖的事,兩三個人一起被困,情況就會大不一樣。但無論幾個人,隻要會利用大自然對人類的施舍物,一般不致被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