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在車、船、飛機中,因顛簸,座位、座艙(臥艙)比較狹窄、柴油味或汽油味的刺激而感到眩暈、惡心以至嘔吐、有暈車、暈船、暈機病史的人,可以在開船或乘機半小時前口服暈海寧之類的鎮靜劑,必要時還可閉目平臥。一般稍有不適感時,要有意識地不要亂看搖晃的景物,如波濤、附近的船舶、搖擺的桅杆、起伏的地平麵或水平線等,隔一些時間閉目養神。注意不要低頭看書寫字,不宜吃油膩的食物,不能過飽(一般吃七分飽),這樣可以減輕或避免發生眩暈、嘔吐。暈車、暈船的人乘坐車船應盡可能地坐在車船的中部靠窗口的地方,因為車船頭、尾部比較顛簸。

有人在秋冬之交、冬春之交容易感冒或引起氣管炎等疾病發作,旅行時由於車、船、飛機的迅速運動。人感受到的氣候變化更為迅速而突然,而且由於旅途中比較疲勞,抵抗力比平時要低,這就容易感受風寒或中暑。晚上旅行由於代謝減慢,產熱較少,容易受寒。所以出門前要了解一下旅程終點和途中可能出現的氣候(可查閱圖書館陳列的各種報紙“天氣預報”欄或地理書刊),相應地帶上合適的衣服和雨具。不要看當地人穿什麼自己也穿什麼,要根據本人冷暖感增減衣服,因為初到一個地方的人和當地居民的冷暖感覺是不相同的。

在農村旅行時,由於農村的氣溫一般略低於城市的氣溫(這是因為城市人口集中,使用燃料多,建築特密集的緣故),

並因地形開闊,風速較大,秋冬季節氣溫在感覺上會明顯低於城市,因此,衣著要相應調整。一般說來,農村出現蚊子可較市區早一個多月,必要時要帶上體積小而輕的蚊帳。山泉雖然清甜,但不習慣的人飲用後容易引起腹瀉,還是煮沸為好。另外,曬幹的稻草是很好的“床墊”,為了預防蟲咬,稻草上可撒一點藥粉,然後再墊上被或床單。根據山區的特點,隨身最好帶一些相應的蛇藥。不要自己采菌類吃,有毒的和無毒的蕈類從外表上是很難區分的。

如果長途步行。要隨身帶好水壺和幹糧(在山區更為重要)。夏季要戴好草帽,預防中暑(日射病)。食物要有意識地吃得鹹一點(補充因出汗多而損失的鹽分)。清晨、中午和黃昏的氣溫可能相差很大,衣服要根據溫熱感覺勤加勤減。開始時一天的步行距離不易太長,時間不宜太久,可根據體力靈活掌握,以當天晚上不感到疲勞、第二天精神體力都感到正常為度,以後可逐漸增加。鞋不宜新,也不宜破舊,鞋底宜軟,底墊要平整,要另備一雙鞋墊以供替換,使鞋底不致潮濕。晚上一定要用熱水泡腳(水不可太燙,隨冷隨添,可泡15~30分鍾左右),促使足底血管舒張,角質層軟化,可以減輕疲勞,不易起泡。如有可能,應天天洗澡。

到海拔高度1700~3500米的地方旅行,還有些特殊問題需要注意。海拔愈高,空氣愈稀薄、氣溫愈低。到高寒地區旅行,除了要帶保暖的衣服以外,主要就是要適應並克服因缺氧而帶來的一係列問題。初去高寒山區的第一天晚上要盡可能地休息,好好睡足,不飲酒、不吸煙。出發前一小時吃一頓較富有營養的早餐(但也不要過飽),旅途中盡量少消耗體力。如果頭痛時服阿斯匹林片可能緩解。如果把登上高寒山區的時間拉長,沿途多休息,使人逐漸適應,上述症狀就可以避免和減輕。

六、旅遊中的穿戴衛生要注意

旅遊中的穿戴主要指衣服、帽子,鞋襪及手套等。合理的穿戴能保持適合於個人的“小氣候”,有利於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保護人體健康。穿戴應以輕便、實用及美觀為原則。

(1)帽子。能調節頭部溫度並有防護作用。根據不同的氣溫選用不同的帽子,如熱天戴涼帽、草帽、旅行帽,冬天戴棉帽、皮帽等,參觀某些廠礦作業區有時須戴安全帽,騎摩托車須戴防護頭盔。帽子大小要與頭圍合適,大了容易脫落,小了緊箍頭皮不舒服,有時引起頭痛。女士還可根據季節圍以厚薄不同的頭巾。

(2)衣服。是穿戴的主要部分。旅遊中衣服要求便於活動,易洗滌和攜帶,並應輕柔、耐磨、對皮膚無刺激;具有透氣性能好、有一定的吸水性。衣服顏色可根據季節、個人喜好及流行色調選擇。一般在夏季宜穿淺色如白色等,秋冬季應穿較深色的衣服。旅行中穿衣以寬大些為好,尤其是中老年人。緊身衣服不僅活動不方便,並易磨損皮膚和引起皮膚過敏,還會影響皮下血液循環,易出現疲勞感覺。衣服應勤洗常曬,保持清潔衛生。

(3)鞋襪。以輕便、結實、合腳為原則。冬天宜厚、暖、寬鬆,防止凍傷腳;熱天宜穿輕、薄、透風的。步行時宜穿布底或旅行鞋,不宜穿高跟鞋和皮鞋旅遊。應墊上結實有彈性的鞋墊,減少腳掌皮膚的摩擦。夏裝需要薄、輕、袖口需要短、鬆。貼身襯衣要經常做到勤洗、勤曬、勤換

七、旅遊中的休息和睡眠如何科學地安排

外出旅遊食宿條件不方便,必須始終注意勞逸結合,不應搞連續“作戰”。

充足的睡眠時間是及時消除旅途疲勞、恢複體力和精力的重要保證。要按時入睡,不可在睡前太興奮,神經衰弱者可在睡前服鎮靜藥。在旅店裏晚上不要大聲喧嘩和打鬧,以免影響他人休息。

為了預防睡眠中被風雨和昆蟲侵襲,應注意以下幾點:

(1)海濱、山穀、沙漠地帶往往晝夜溫差較大,到深夜時氣溫較低,入睡前應蓋好被子,必要時關上門窗。

(2)在風雨天氣,應避免在門窗下迎風而臥,也不宜在開著的電風扇前入睡,這樣容易感冒或受風而引起口眼歪斜。

(3)旅途中出汗、勞累時,不要隨意在道路旁、山洞裏或濕地上小睡,以防風濕性疾病。

(4)不要在樹下、草地上躺臥入睡,防止小昆蟲叮咬或爬入耳道、鼻腔等處。

(5)在多蚊子的地方投宿,最好備有蚊帳。若無蚊帳,可采用其他防蚊措施,如點蚊香、艾條,身上擦清涼油、風油精或香水等。睡前用被單等將身體盡量蓋住。

八、旅遊途中皮膚如何護理

(1)旅遊途中,要爬山涉水,勢必加大運動量,加快新陳代謝,增加分泌與排泄,臉部的汗水油脂如不及時擦淨,經風吹日曬,就會使皮膚變黑變糙。因此,要注意時刻臉部清潔。休息時,最好用溫水洗一下臉,除去塵垢汗液。洗臉時最好用護膚香皂,切忌用堿性過強的肥皂,尤其是幹性皮膚者。皮膚洗淨後,再抹點潤膚或護膚霜,以抵禦風吹日曬、增加皮膚的抗衰老能力。

(2)人在旅途中需要加強營養,補充水分和鹽分,因而要多吃一些蔬菜瓜果之類的東西,增加體內的維生素和各種礦物質。還要注意休息,調節體力。過分疲勞容易損傷元氣,引起內分泌失調,使皮膚鬆弛而出現皺紋。休息時,要用雙手在臉部輕輕按摩,促使臉部血循環加快,保持臉部肌膚的彈性。

(3)早上起床後,用溫水把夜間排泄出的油膩洗淨。洗時用毛巾按摩輕擦,然後再搽點潤膚霜,使皮膚滋潤。晚上,可用麵膜塗在臉上,等麵膜幹後再除去,這樣可把毛孔內的塵垢除掉。也可用磨麵膏塗在臉上輕輕磨,除去因風吹日曬產生的老化角質層。

(4)炎熱的天氣,為防止皮膚失水,可擦點護膚霜及唇膏,使其滋潤,並多飲些淡鹽水或飲料。

九、夏日旅行如何防曬

曬斑是旅遊日曬病。夏日裏無論是遊泳、遊覽風光,還是旅行,隻要日曬時間過長,臉部、頸部、手臂和下肢暴露部位的皮膚就會出現邊界清楚的水腫性紅斑或水皰,局部有燒灼感和刺痛感。24小時內出現痛苦高峰,之後痛苦漸減,紅斑和水皰開始漸漸消退,輕者2日可愈,重者一周後才能痊愈。這裏所說的痊愈是指症狀消失,但曬死的表皮需經較長時間才能換生。頭麵部受曬時間過長時,可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眼皮、眼瞼腫脹不適,眼結膜充血,甚至可由大汗淋至虛脫而中暑。精神上也有一定的痛苦。

預防曬斑發生,在旅行中確實很重要。預防措施比較簡單;隻須旅行者牢記在心,並隨時實施即可奏效。

(1)旅行中,如果夏日陽光普照,配戴有色眼鏡(太陽鏡),衣袖褲腿盡量放長勿卷起,另戴草帽(或涼帽、遮陽帽),或撐遮陽傘,就能有效地避免皮膚受日光的強烈照射。

(2)適當塗搽些防曬膏霜。現代的男女美容化妝品中有不少的防曬霜,在夏日旅行途中堅持塗搽。即使頂著日光曬,也會大大減輕曬傷的程度,因為防曬劑都能抵禦中波紫外線的照射。

(3)平時注意適當接受日光的照射,堅持多次少量地接受日曬,使自己的皮膚顏色加深(皮膚中黑色素形成)而具有吸收紫外線和保護免受曬傷的作用。

如果旅行中已發生曬斑,症狀輕的可置之不理,但要避免再次受曬而加重;症狀重的可用西瓜皮擦患處(吃掉瓜瓤後的皮,輕擦),有消腫、消炎、止痛的功效。至於使用藥物治療,以接受醫生的指導為好,因為各地的皮膚病藥都有不少,每種皮膚外用藥都有一定的個性特點,曬斑多發生在額麵這一重要的皮膚部位,故最好不要自作主張地用藥,以免弄巧成拙而後悔莫及。

十、旅途中發生急症怎麼辦

在長途旅行中,尤其是在長途列車上,可能會發生一些“來勢凶猛”的急症,嚴重地威脅著一些旅客的健康乃至生命。因此,廣大旅客應該了解並掌握有關這些急症的常識,以便做好預防和能夠正確地參與救治。

(1)虛脫:多發生在夏秋時,車廂裏氣溫高、空氣汙濁、又悶又熱。連續長時間乘車引起身體過度疲勞的慢性病人、孕婦、老年人和體質虛弱的青年婦女,比一般人更易發生虛脫。主要表現是:突然自覺頭暈、眼前發黑、心裏難受,繼而迅速出現麵色蒼白、出冷汗、肢端發涼,神誌喪失或昏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