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虛脫後,應立即將病人平臥,頭放平或稍低些,打開車窗,放入新鮮空氣,針刺人中、合穀、百會等穴,或用手指捏人中穴處,可有助於及早恢複。當神誌清醒後,應讓病人喝些清涼飲料。虛脫一般愈後良好,不必過於驚慌。
預防的有效措施是:防止過度勞累,注意車廂內的空氣衛生,不在車廂內吸煙等。
(2)急性胃腸炎:多發生在夏秋季,由於旅客不講究飲食衛生,吃了不潔食物而引起。主要表現為;發冷、發燒、腹痛,繼而嘔吐、腹瀉,嚴重者可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發現病人後,首先應禁食,飲些糖鹽水(開水內加入適量的白糖和少量食鹽)。如脫水嚴重,應在附近車站下車,進行靜脈輸液。
本病的預防措施是:講究飲食衛生,堅決不吃已經變質的食物,不從竄上車廂的小販手裏買食品,不喝生水等。
(3)腦血管意外:包括腦出血、腦血栓形成等嚴重疾患。多發生在原有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老年人身上。起病時症狀有:頭痛、頭暈、肢體麻木及行動失靈、偏癱、言語不清,進而意識喪失,或出現抽搐等。
發現上述病人,不要慌亂,應先將病人安放在附近的臥鋪上或地上,頭稍高,偏向一側,以免嘔吐時引起窒息。乘務員要及早通過列車廣播室,請車內旅客中的醫生來搶救。在未確診之前,不準亂打藥針,也不要隨意搬動病人,周圍的旅客應發揚互相友愛精神,保持環境安靜,不要大聲喧嘩。
預防的措施是: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的中老年人,在旅行中要堅持用藥,注意休息,切忌過勞或著涼受寒,如發覺自己頭暈、頭痛、肢體麻木和其他異常時,應及早在附近較大的車站下車,就地就醫。
十一、發生中暑怎麼辦
暑期是旅遊的旺季,許多大中院校的師生、機關幹部、廠礦企業等都利用暑假,組織旅遊。由於暑期天氣炎熱,加上旅途勞累,因而亦常有中暑事故的發生。
中暑是怎樣發生的呢?一個正常的體溫都是保持在36~37度之間,身上的熱和散發的熱如果不能相等,就會發生中暑,在空氣不流暢、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最容易中暑。有些作重體力勞動的人,由於肌肉活動,而產生了大量的熱,體內的熱量積聚太多,一時不能散發出來,也容易發生中暑。
此外,身體過於疲勞、飲水不足、失眠、體弱多病、有高血壓和患心髒病的人以及孕婦等,如果不注意也容易中暑。中暑一般發病很急,最突出的病狀,體溫可以達到42℃左右,這種過熱的狀態,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生理期,這時病人僅是脈膊加快,呼吸次數增多,如果馬上休息,可以很快的恢複正常。第二是病理期,這時因體內積聚大量的熱,使人感到悶熱,呼吸困難,頭暈頭痛、心跳、惡心、體內溫度增加,疲倦無力、不喜歡活動、昏睡等,這些就是中暑的典型症狀。當病情變化時,脈搏跳動尖常,由快而弱,呼吸漸漸短促,嚴重的病人,麵色蒼白,四肢無力,突然昏倒失去知覺,大小便失禁,有的過幾分鍾或幾小時可以清醒過來,有的幾天清醒不過來,最後甚至死亡。
中暑,是一種嚴重的疾病,發現了中暑病人應趕快搶救,抬到空氣新鮮,通風陰涼的地方去,解開病人的衣服、褲帶,把上身墊的高一些,仰臥休息,在頭上放冷水袋,或用冷水擦身上。同時要用扇子來給病人扇風,按摩四肢,促使血液循環,促使病人清醒,這樣可以降低病人的體溫。另外,還可以給病人喝涼茶、糖水、蘇打水等。
為了避免天熱中暑,在夏天旅行時,我們可以預備些仁丹、清涼油、中醫防暑用的涼茶、雞蘇散、六一散等。如果中暑比較嚴重,請和列車、輪船上的工作人員聯係,以便及時請醫生治療。
十二、如何防止暈車、暈船、暈機
絕大多數人在乘車或乘船時能怡然自得,指點江山,談古論今,對沿線的風光一覽無遺。有的人則不然,當他們在汽笛聲中與親友告別,踏上旅途的時候。首先遇到的就是暈車、暈船、暈機。輕則頭暈惡心、煩悶不適,重則翻腸倒肚,有時甚至吐得天旋地轉,無止無休。真是:方登旅途先暈吐,長使遊客不堪苦。
這種暈車、暈船、暈飛機的疾病統稱之為暈動病。
一般說來,健康人對各種運動的適應能力很強,無論跳、跑、轉動軀體甚至翻筋鬥,都有自動地保持平衡而不至摔倒。這種自動平衡的功能是靠人體的內耳平衡裝置,以及觸覺、視覺、肌肉、關節等感覺係統互相協調配合而形成的。
人的內耳裏,有一套專管感覺身體在空間內位置和運動的器官——前庭裝置。人體平衡的保持,主要是在神經中樞的支配下,通過前庭裝置的調節而實現的。如果前庭裝置對旋轉等不規則體位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差,便可形成強烈的刺激而引起過度興奮,從而引起一係列症狀,如麵色蒼白、眩暈、胸悶不適、出汗、惡心嘔吐等,這就是暈動症。
除了上述原因外,暈動症還有許多客觀原因。如有的人不願聞汽油味,汽油味一襲來便覺得惡心,其他如緊張性心跳加快、過飽、過饑、過度疲勞等都是暈動症發病的客觀條件。
暈動症隻是一時性的病理反應,它完全可以通過鍛煉得到克服。如果經常旅行也會逐步適應。要不然就在平時多做些有關這方麵的運動,如練習俯臥撐、蕩秋千、爬杆等。可以在家裏作一些低頭彎腰、扭轉頭頸和反複下蹲立起等動作,都可提高平衡器官對各種體位改變的適應能力。
有暈動症的人在乘坐車、船時,應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1)上車、船之前,既不可吃得太飽,也不可太餓。過飽容易造成胃部不適而引起惡心、嘔吐;太餓又容易造成低血糖,容易出現頭暈、出汗等症狀。最好吃一些易消化、含脂肪少的碳水化合物食品,如麵包、蛋糕和水果等。
(2)睡眠要充足,心情要舒暢愉快。如果對旅途中趣味盎然的各種事物有興趣,就不容易發生暈動症。
(3)旅行前最好束上寬腰帶或勒緊褲帶,這樣可以減少內髒的動蕩和防止腹腔內靜脈壓的過大改變。
(4)有暈動症的人乘坐車、船時,應盡量選擇較前排的座位,減少顛簸。在車船內要安穩平臥,盡量不去看那些晃動飛逝的景物,以免引起眼花繚亂,眩暈不適。車、船在急轉彎時,身體要偏向轉彎的一側,使人體內耳前庭裝置相對地保持平衡。
(5)旅行中要盡量注意清潔衛生,經常通風,以減少因抽煙、汗味、缺氧或其他異物所引起的惡心或不適。盡量找靠窗戶的座位,最好是麵朝車船前進方向。
為了預防萬一,在旅行前應帶些治療暈動症的常用藥品:如暈海寧、眠爾通、安定、仁丹等。
十三、旅行中不慎擦傷怎麼辦
擦傷雖是輕傷,也應及時處理。特別是臉部擦傷要引起重視,要積極處理。因為臉麵部擦傷如果傷口較深,加上傷口四周較髒,處理時清洗傷口不幹淨,痊愈後必定留下疤痕,確切地說,將是不同程度的毀容。另外,麵部血管相當豐富,如果處理不及時,很容易造成細菌感染,細菌隨血液循環擴散到腦部或其它部位,還可能造成危險。因此,臉麵擦傷要及時、幹淨地處理,其它部位擦傷也應重視處理。輕微擦傷的處理,一般隻有輕微疼痛,塗點紅藥水或塗點2%的消毒碘酒(碘過敏者慎用)即可。一般幾天後即愈合。旅行中沒有攜帶紅藥水或碘酒時,用淡鹽水淋洗即可。如果擦傷較深、較痛,甚至有腫脹,可在塗搽紅藥水後,再剝開一粒先鋒黴素號膠囊將其藥粉撒在傷口上,即可防止傷口感染化膿,但青黴素過敏者忌用。如果傷口較髒,有汙物。須用淡鹽水、冷開水或肥皂水將傷口周圍清洗幹淨,並檢查傷口內有無異物,如有則應衝洗出,然後再塗藥水和撒敷先鋒黴素藥粉,並適當包紮(如夏天,以不包為好)。一般一周即可愈合。
十四、旅行中如何包紮傷口
旅行中,凡使皮膚和粘膜破裂的傷口,應及時進行包紮保護,以防被細菌感染。感染後的傷口,輕則傷口化膿重則可引起全身症狀,造成敗血症。萬一傷口被破傷風杆菌感染,還會引起破傷風,嚴重危害健康以至威脅到生命。包紮不僅可保護傷口免受感染,而且還可起到壓迫止血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減輕疼痛,為早日愈合創造條件。
傷口包紮一般用繃帶、三角巾或四頭帶,在旅途中這些材料都是奇缺的,該用什麼來包紮呢?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途中隨身攜帶的毛巾、手帕、衣服等作為包紮材料。其包紮方法如下:手和腳受傷傷口,用上述材料包紮,然後在手腕和踝部打結固定。手腳傷口比較好包紮,沒有太多的技巧和講究。
如手和腳傷口大、出血多,要先用毛巾、手帕之類的物品填塞傷口止血,再行包紮。
頭部傷口,一定要用大毛巾包紮。其方法是:先將毛巾橫放在頭頂部,然後將毛巾前兩角拉到腦後打結,再將毛巾的後兩角拉到頜下(下巴下)打結,這樣包紮就會牢固。這是一般人不會的包紮方法。
胸、腹或背部傷口,傷口不大時用衣眼包住打結即可。如果傷口大且出血多、應先用幹淨毛巾、手帕之類填塞傷口,然後再用衣服等包住,在軀幹的對麵打結(如傷口在腹部,則結打在背部)。
包紮對於傷口而言,僅僅是初步處理,是一種應急性的,但對於日後愈合有重要意義。傷口包紮後,一般應及時到醫院去做進一步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