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春天的主題
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是春天,它象征著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春天,總是古今中外的藝術家們最喜愛的主題,音樂家們也不例外,他們寫出最優美的音樂來歌唱春天。
在曆代音樂作品中,有無數首歌頌春天的樂曲,但是由於時尚的不同,具體創作方法的不同,各人感受的區別,因而各個不同的流派、不同的作曲家所描寫的春天都不大相同,各有千秋。總的來說,古典樂派作品中的春天,多數反映人們在大自然中對春天的感受,所描寫的並不是客觀的春天景象,而是人們對春天的感受。貝多芬的著名作品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春》,是他十首小提琴奏鳴曲中最受歡迎的一首,也是古典作品中表現春天的最佳範例。樂曲中表現的春天,幾乎沒有什麼寫景的因素,主要表現了年輕的貝多芬對春天的感受,充滿了蓬勃的朝氣和樂觀的情緒。
18世紀意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協奏曲《春》第一樂章,是很早描寫春天的一首樂曲。全曲結構嚴謹、風格樸實,不斷出現的回旋曲主題,表現了人們迎接大地回春時的高興心情:
例5-2-3
1=E44
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所描寫的春天,加強了細致的心理刻劃,同時由於受標題音樂的影響,還加強了音樂的造型性。令聽眾在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同時,能引起對大自然春天的聯想。當這些浪漫主義作曲家描繪春天景色的伴奏背景時,就有意地描寫春天的自然現象。或者在伴奏中描寫泉水淙淙、流水潺潺;或者在伴奏中出現蜜蜂嗡嗡、鳥聲啾啾;或者在伴奏中刻劃春風蕩漾、垂柳飄拂。而在印象主義音樂中描寫的春天,則是另外一種麵貌。因為印象主義的宗旨在於擺脫浪漫主義的主觀情感的表現,注重對自然界光和色彩的描繪,而且對風花雪月一類的景物有特殊的癖好,所以對春天的題材有特別鍾情。例如印象主義音樂的創始人德彪西就寫過《春天》大合唱、管弦樂《春天組曲》、《春天回旋曲》等。
我國音樂愛好者非常熟悉的由彭修義整理、改編、重新配器的中國名曲《春江花月夜》,音樂形象鮮明、通俗易懂,其標題中提到了五種景物,即春天、江河、花朵、月亮、夜晚。但是這首樂曲中並沒有多少寫景的成分,主要還是通過優美如歌的旋律,豐富多樣的節奏,細膩地刻劃人們在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悠遊自得的情趣。
4.回歸自然的主題
在嘈雜熱鬧、擁擠不堪的城市裏生活,有時到鄉間去體味一下田園風光,開闊壓抑的胸懷,那是一種非常愜意的事。那麼,通過音樂來欣賞田園風光,不僅與實地感受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更有一番新意。這是因為音樂裏包含了世界各地的田園風光,而且還有作曲家的獨特感受,對欣賞者會有許多啟發。寫田園的音樂很多,作為一種音樂體裁,田園音樂最早產生於意大利南部的西西裏島,到現在已經有數百年的曆史。它是表現牧人生活、鄉村情景的一種樂曲。當初是世俗的歌唱的聲樂曲,到後來漸漸發展成為用於宗教聖誕、由器樂演奏的田園曲。這種體裁十七八世紀時在歐洲廣泛流傳,並且得到了深入的發展。
田園曲的明顯體裁特征是:速度中等,節拍為6/8或12/8,旋律流暢,采用樸素的自然音體係,有時甚至有明顯的五聲性特點。伴奏的低音部用持續長音(常用雙重或三重持續長音)來模仿牧人風笛。為取得牧笛的效果,主旋律通常由木管樂器演奏,大多是長笛或雙簧管。
牧歌也屬於田園音樂的一種。《卡門第一組曲》中的第三首“間奏曲”就是一首牧歌式的樂曲,表現了田園風光。其實牧歌原來是與田園曲不同的。14世紀時是古代意大利表現愛情或自然景物的獨唱曲,用琉特琴伴奏。到16世紀時發展成為複調性質的無伴奏合唱曲。後來漸漸由器樂來演奏,並流傳到英、法、德、西班牙這些國家。到17世紀之後,這些類型的牧歌逐漸消失。在近代,Rastloral也常譯作牧歌。但是這樣的牧歌,其表現題材的範圍,不再像古代那樣廣泛,也成為專門表現自然風光的重要體裁。
貝多芬《田園交響曲》是描寫田園風光音樂的巔峰之作,它使得其他一切同類作品頓時黯然失色。甚至當幾百年之後,美國作曲家麥克費1958年創作的寫田園的《第二交響曲》,沒有勇氣以“田園交響曲”來命名。他說:“我不願以‘田園交響曲’命名,因為這是貝多芬所獨有的。這樣,就決定以《田園》名之。”
描寫田園的音樂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特點。古典樂派時期,正是資產階級革命上升時期,人們對前途充滿樂觀情緒,人們心裏,自然界也是一片鬱鬱蔥蔥、欣欣向榮,作曲家所寫的田園景色就表達了人們的愉悅。而浪漫派作曲家們由於對現實不滿,常常把田園作為遠離社會、逃避現實的“避難所”,那麼,他們就把田園描寫成美麗的“世外桃源”。
5.動物形象的主題
我們前麵說過,音樂是一種模糊的藝術,是擅長抒情的表現藝術。描寫動物造型很顯然並非它的長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音樂在這方麵沒有作為。與美術相比,音樂在塑造形象上有其不足之處,但是也有它的優點。在畫家筆下描繪的動物非常逼真,但是它靜默無聲,其形象是靜止的,僅僅表現一瞬間的狀態。音樂塑造的動物形象雖然不是非常清晰明確,但由於音樂是時間藝術,可以有聲有色地表現動物的動態,使形象栩栩如生。
古典主義以前在音樂作品中描寫各種動物是很少的,大量地出現還是浪漫主義以後的事。在那個時期,用音樂來表現社會重大事件的題材相對地減少,於是作曲家向其他方麵擴大題材範圍,描繪動物的作品就漸趨多了起來。法國作曲家聖一桑甚至創作出了《動物狂歡節》專寫動物的代表性作品,從此音樂中的動物世界開始活躍了起來。那麼,音樂究竟是怎樣表現各種動物形象的呢?
用音樂來表現動物形象有些困難,由於音樂不能視覺地再現動物形象,僅能抽象出動物的某種特征,借著聲音聯想,產生間接的形象感受。最常用、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模仿動物鳴叫的聲音特征,讓聽眾“聞其聲如見其形”,產生相應的聯想。比如格羅菲的《大峽穀》的第二樂章模仿毛驢的蹄聲:聖一桑的《動物狂歡節》中模仿毛驢的叫聲,都較好地再現了動物的聲音,使人聯想起動物的形象。音樂表現動物有時也利用動物的體型特征,給聽眾以暗示,如《動物狂歡節》中第五曲《大象》,作曲家主要抓取大象體型龐大、笨重的特征,加以描寫。
例5-2-4
在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與狼》中,用三支圓號在陰沉的低音區,g小三和弦上粗糙的音響,來模仿狼嚎,但主要還是刻劃大灰狼陰險凶殘的性格和囂張的氣焰。從上述許多描寫動物的曲例中,我們還可以發現,除了旋律、和聲、節奏以外,音區、音色、速度在塑造動物形象時的作用也很明顯。通常,描寫體型較大動物,如大象、獅子,常用低音區,而寫小動物,如小兔、老鼠則用高音區;寫大動物常用大提琴、低音提琴、大管等低音樂器,寫小動物則用短笛、長笛、黑管等高音樂器;寫動作遲鈍的動物用慢速,而寫機靈敏捷的動物則用快速。
6.晨光與月夜的主題
如同四季中的春天一樣,早晨也是音樂家們樂於表現的內容。音樂裏描寫早晨古已有之,但是大量地出現還是浪漫派以後的事情。這是由於浪漫主義藝術家不滿現實,憤世嫉俗,離開社會題材轉向更多地反映自然現象,故描寫早晨的音樂層見疊出、大量湧現,但這一時期描寫早晨的音樂大多有音畫的性質,所以一般出現在組曲類型的體裁,尤其是組曲的第一樂章中。挪威作曲家格裏格《培爾·金特》第一組曲第一樂章《朝景》:美國作曲家格羅菲的音畫交響組曲《大峽穀》第一樂章《日出》都是這方麵的傑出代表。音樂中描寫早晨的手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常見的情況:
(1)利用早晨鳥鳴的聲音形象。
(2)利用雄雞報曉的聲音形象。
(3)利用鍾聲的聲音形象。
(4)利用鄉村牧笛的聲音形象。
(5)利用自然界的其他聲音形象。
音樂中表現太陽由低向高冉冉升起、光芒四射,音樂的音量由弱漸強,不斷增長,音樂的音區也往往由低向高不斷地向上發展,配器音色與和聲色彩由淡變濃,由暗變亮。因為早晨在時間上是一個由暗變亮,光線不斷增強的過程,體現出色彩的變化,這一題材當然就為熱衷於和聲色彩變化的印象派作曲家所青睞。
美國作曲家格羅菲的組曲《大峽穀》第一樂章《日出》,它以持續全樂章的定音鼓柔和的滾奏開始了全曲,這沉悶的音響,展現出了黎明前漆黑的地平線上一片沉寂的荒野。短笛呼喚性的音調和尖銳的顫音,伴隨著樂隊音響的不斷增漲,仿佛展示出絢麗的陽光驅走了黑暗,朝日噴薄而出,把光輝灑滿了大地,宣告了大峽穀新的一天的開始。例5-2-5
我國民間音樂家阿炳的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從題目上看是描寫月夜景色的。關於這首樂曲的內容,有人說它是寫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中映照的月亮,也有人說它是抒發個人感情的,與月亮無關,還有人說既寫了月亮,又抒發了感情。
其實,《二泉映月》的標題,隻是一種虛構,並無實意。《二泉映月》隻是用標題來使聽眾聯想到夜深人靜、月色朦朧的背景,從而更好地理解樂曲的主要內容:一個飽經風霜的老藝人對他坎坷一生的辛酸敘述。
描寫月光的音樂在寫法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按照它們的情緒特征來說,這些音樂一般都比較寧靜,在感情上沒有什麼大起大落的變化,愉快時並不顯得興高采烈,憂愁時也沒到悲慟哀傷的程度。從音區上來說,這些音樂大多位於高音區,用一些高音樂器如豎琴、鋼琴、鋼片琴等來描繪月色朦朧的效果。節奏通常比較平穩悠長、速度略慢。其旋律富有歌唱性,和聲柔和而有色彩性。
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寫過若幹首與月亮有關的作品,其中《月光》是最為著名的一首。這首作品雖然是他早期的作品,浪漫主義的色彩比較濃厚,但聽得出曲中已經顯露出了印象主義的某些特征。它的旋律精美絕倫,節奏豐富多樣,和聲色彩的變化更是細膩無比,描繪出一幅美妙絕倫的畫麵:在銀白色的月光照耀下,夜色迷迷茫茫,景物朦朦朧朧,大地一片寂靜。例5-2-6
二、欣賞音樂的基本技巧
1.音樂欣賞的基本步驟
音樂欣賞是一個審美過程。音樂之美有兩個方麵:形式美和內容美,藝術價值較高的作品往往都是形式美和內容美的統一體。因此,音樂欣賞與其它藝術作品的欣賞一樣,可以分三個階段:
(1)對音樂形式美的欣賞。這是知覺的欣賞,是對音樂的諧趣性的認識。音樂為什麼能打動人心呢?就是音樂中大量的諧趣性因素使人一聽就被深深地吸引,覺得它動聽、優美,引起我們感官的快感。這其中我們最容易感受到的是它的旋律和節奏,因為旋律和節奏是音樂中最表層的要素,可以模唱、便於記憶。
(2)情感的欣賞。音樂中最抽象的東西是為無法言表的情感而服務的。當音樂的旋律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當節奏由緩到急或由急到緩,當力度由弱到強或由強到弱時,我們的感情會隨著音樂的進行而不斷地起伏。音樂在表達情感時與別的藝術形式是有區別的,詩、散文要寫悲痛,可以明明白白寫出“悲”字、而音樂卻無法明確標明,音樂在寫悲時要引人入悲。每個人的感情經曆和體驗是不同的,所以同一曲對於每人來說雖然喜怒哀樂不會聽錯,但其中的細微處卻是各有滋味在心頭。
(3)對音樂內容的理性欣賞,這是音樂欣賞的高級階段。一方麵借助於資料,對音樂的語義性因素進行一番了解和研究,諸如標題、歌詞、作曲家的創作個性、樂曲創作的初衷等;另一方麵,在獲得一些必要的音樂理論常識後,對音樂的結構、旋律的發展、和聲、配器等方麵作詳盡地分析,以達到對音樂的全麵深入的理解。通常這個階段是最難突破的一關,需要聽眾動很多腦子。
譬如,我們第一次聽小提琴協奏曲《粱山伯與祝英台》的時候,並不一定懂得doremifasollasi,你隻是覺得它的旋律優美好聽,樂隊的氣勢龐大,音響宏亮而柔美,好像說出了你想說的話,多聽幾遍,甚至能哼唱幾句。那麼這就是官能欣賞,是使聽覺器官愉悅滿足的欣賞,如果你不想動很多腦筋,作一位這樣的欣賞者也無可厚非。如果在欣賞時,你能聯係到對愛情的體驗,全身心與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取得共鳴,陶醉於其間,這就是情感的欣賞。如果你已經掌握了許多有關音樂的知識,能夠清楚地聽辨出樂曲的民族民間特征、每個主題及其發展、樂曲的結構等,能分析出音樂是如何表現粱山伯與祝英台這一家喻戶曉的故事的,在這樣的層次上理解音樂,是對音樂的全麵的欣賞。當然,欣賞音樂的這幾個層次應該是互為影響的,理智的欣賞也離不開感官和情感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