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音樂欣賞基本知識(3)(2 / 3)

音樂家所寫所奏的音樂怎樣才能變成我們腦海裏的形象呢?音樂家的情思如何才能與我們的情思連接在一起?看來在音樂家和聽眾之間需要一座橋梁——想象、聯想和感情體驗,這些是音樂欣賞中必要的中間環節和紐帶。想象、聯想和感情體驗實際上就是聽眾再一次地感受音樂家感受到的東西。那麼,是否每個人都有這些能力呢?回答是肯定的。比如音樂裏有一段軍號式的旋律,我們就仿佛看到一群戰士勇敢地向敵人衝去的形象:

例5-2-7

聯想,是由描繪景物、人物、動物的音樂所引起的視覺幻覺:想象,是由音樂的形式美或音樂的情緒引起聽者感情共鳴的自由視覺幻象;感情體驗,則是由音樂的感情喚起了在欣賞者的心裏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感情的現象。

由於音樂與文學、戲劇題材內容的聯係,有些標題音樂帶有一定的情節性。欣賞時,應以樂曲的標題、說明、歌詞及文學、戲劇的內容為根據,不要讓想象力去胡亂猜想。

同時,也要注重音樂的特性,不能將音樂內容與文學內容機械地、簡單地“對號入座”。音樂表現人物事件的手段與文學戲劇是完全不一樣的。瞿小鬆的《MIST》寫蔡文姬從異邦歸漢的故事,整個音樂怨氣衝天,用藝術手法喚出“歸”、“GO”的聲音,其音樂形象表現的是人和命運、人和生活的關係,敘事的方法是特殊的,音樂化的。

2.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

馬克思曾經指出:“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在現實音樂生活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一曲優美的音樂,無數聽眾為之傾倒,如醉如癡;但在有些人身上卻不能喚起任何反響,他們似乎對音樂的魅力無動於衷。除了興趣上的偏好及環境、心情等偶然因素的影響之外,不同的人在對音樂美的感受能力上也的確存在著差距。決定這種差距的先天因素不容否認,很多學者認為,人的音樂能力中有大量的成分來自遺傳,這是有科學依據的。但是正如人的其他能力一樣,音樂方麵的能力也能夠通過後天的培養而得到發展,且不說音樂的創作和演奏能力需要一定技能、技法方麵的學習和訓練,即使是欣賞音樂的能力,也需要在長期的熏陶和培養下逐漸地形成。

作為一名普通的音樂聽眾,如何通過後天的實踐活動使自己的音樂欣賞能力得到提高呢?歸納起來,我們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

(1)加強感性經驗的積累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了解這門藝術的直接途徑是聆聽,隻有在聆聽中才能發展我們的音樂聽覺。因此,培養音樂欣賞力的關鍵在於多聽,多給我們的聽覺製造接觸音樂的機會。首先,對同一首作品要反複地聽,尤其是一些大型的音樂作品,隻有在多次聆聽之後才可能為我們的聽覺所把握。音樂不同於造型藝術,它不能給我們提供一個固定在時間與空間中的實在物體,構成音樂作品的是那些瞬間即逝的聲音,這些聲音以單音或多音組合的方式相繼展現給我們聽覺,當一首樂曲的最後一個音結束之後,這首樂曲便從我們身旁消失,它留給我們的隻有聽覺上的某種印象。心理學方麵的研究告訴我們,一種對象作用於我們知覺的時間越長,它留給我們意識的印象也就越深,譬如,當我們觀看一幅油畫的時候,為了加深印象,我們就要盡可能長時間地注視它,無論多久它都不會消失。但是,一首三分鍾長的樂曲,無論你怎樣地注意聽,它注定要在三分鍾後結束,若要加深對它的印象,掌握它的一些特征,就需要在另一個時間過程中去重新接觸它。我們要領略一部音樂作品的美,基本前提就是去熟悉它。雖然有些好的作品在第一次被聽到的時候就能夠深深打動聽眾的心靈,但越是好的作品就越需要人們去多聽幾遍,因為每一次聆聽都會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並讓他們體會到一些新東西,聽得越多,就越覺得它有開掘不盡的美。這是音樂藝術的特性,我們若要領略音樂的美,就必須使自己的聽覺適應音樂藝術的這種特性。在音樂欣賞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音樂記憶力,隻有具備了良好的音樂記憶力,才能夠有效地把握那些在時間中流動的音響,把聽覺中的印象綜合起來構成整體。實踐證明,人的這種能力完全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培養而得到發展。為了鍛煉這種能力,我們不妨先從一些短小的、結構簡單的樂曲開始,由小漸大、由淺入深地反複聆聽一些作品,當我們對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等基本要素不再陌生並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掌握聽覺印象之後,我們欣賞音樂的能力也就達到了一個新的水準,而且我們也因此而熟悉了一定數量的作品,並在反複的聆聽中,對這些作品的特征有了較深的感性體驗。這是一個高品味音樂欣賞者的基本條件。

(2)提高全麵的文化藝術修養

雖然音樂欣賞在本質上屬於一種感性體驗活動,我們對音樂美的感受是在聽覺接觸到聲音客體的瞬息之間完成的,表麵看來,似乎與理性、知識及其他各方麵的素質並無直接關係,但實際上音樂欣賞能力往往是一個人全麵文化藝術修養的體現,音樂欣賞者在欣賞音樂的瞬間所獲得的審美感受,是其長期積累的知識、觀念、趣味等眾多因素,在一瞬間以感性方式展現出來的結果。理性認識固然不能代替審美經驗,知識判斷也不能等同於音樂欣賞,可是我們必須看到,音樂欣賞者的全麵文化藝術修養對提高其音樂欣賞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3.用耳朵與音樂交流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在表現世上萬物的時候,隻是模模糊糊、非常抽象地去描寫,而不可能極其具體。因而有人說音樂是“最藝術的藝術”,是一點兒也不過份的。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五交響曲》在首演時被評論為描寫前蘇聯人民與德國侵略者的殊死搏鬥,而在肖斯塔科維奇去世後出版的回憶錄裏,卻說這首恢宏巨製是描寫斯大林的殘暴和人們的不滿的,公婆都有理,但是說不清楚。音樂以非具象的方式來表現事物,但是並不影響它用模糊的、粗線條的方式來描寫現實世界。音樂作品中並不乏描寫暴風雨、鳥鳴、動物、月色、光明與黑暗等形象的成功作品。比如普羅柯菲耶夫《彼得與狼》中鳥、貓、狼、鴨子以及彼得和老爺爺的形象,並不模擬其聲音,但能感覺到人物的動態,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音樂更多的時候並不著重於描寫,而是表現作曲家內心對現實的深刻感受,從而取得聽眾的共鳴和認可,借助於聯想和想象來達到與作曲家的溝通。所以音樂中的描寫是為了營造一種特定的氣氛,以暗示著音樂所表現的特定內容。而對現實事物的模擬、描寫不是音樂的特長,琵琶獨奏曲《十麵埋伏》中運用琵琶的各種演奏技巧來模仿刀光劍影、人馬嘶殺,所起到的是烘托氣氛和推動情緒發展的作用。多數情況下,這隻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的手段。

欣賞音樂也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欣賞音樂過程中,音樂給每個人的感覺、理解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閱曆、感情經曆都是那麼的不同!同樣的作品,有的人聽了無動於衷,充耳不聞;而有的人聽了卻激情萬分,作暇想萬千。所以聽音樂也可以不必非得“聽懂”它所表現的內容,完全根據自己的體驗去理解音樂,或者僅僅憑借聽覺來感知音樂的美。如果你在音樂中聽到了什麼東西,可以說出來,也可以什麼都不說,德國作曲家門德爾鬆曾說:“一首我喜愛的樂曲對我表達的思想是不能用文字來說明的。這不是因為音樂太不具體,而是因為它太具體了。於是,我發現每當我用文字來表達音樂的思想時,我感到有些好像是說對了,但同時又感到全部都說得不令人滿意……。”我們理應認識到,用概念性、視覺性的內容來欣賞音樂,並不是一種最好的音樂欣賞方式。

4.用心靈同音樂對話

音樂是逝者曾經的情感過程與生命狀態,通過多樣化的音樂表演,它能一次次向我們展現,而我們則通過聆聽和體驗,用心靈和它對話。

是的,音樂是情感的女神,我們一般能理解他人的情感,無論是悲傷、憤怒還是喜悅,但我們並不一定知道這是因何而來的悲傷、憤怒和喜悅,就像你看到嬰兒的哭泣,你真實地感到他(她)的生命狀態,無論是煩躁、恐懼還是傷心,但你必須去揣摩(她)為什麼這樣,音樂也是如此,我們在音樂中感到了情感的真實,卻又免不了平添幾分神秘和尷尬!

因此,對音樂我們首先需要的仍然是一種總體的理解。無論起源於勞動還是愛情,音樂都是人類有目的的主體活動,因為音樂直接和人的情感相關。音樂當然比語言還要古老,對於原始人來說,有效的是抑揚的腔調、跌宕的節奏、豐富的表情、飽滿的情緒、神秘的氛圍,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意象和幻覺,這些由心靈深處升起的東西,足以發揮出無比的神力或魔力,形成統一的意誌和力量,其實,從那以後的漫長歲月,人類從來也沒有讓音樂離開過語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同樣的語言從不同人不同口氣的表達中獲得不同的含義,這就是音樂的力量。

音樂是詩,因此理解音樂離不開情感的投入與充滿想象力的追尋,一些音樂僅屬於內在的情緒情感,無須更多的解釋,你即能感到深沉、平靜、或熱烈、起伏不平,她直接侵入你的內心。一些音樂包含了意境,她把你帶到了特定的場景,她既有自己的內在情緒又有感受的對象,就像高亢的語言音調,當它強烈時,你感受到的更多是情感的力度,而當它微弱時,你體會到的是它對遠方的呼喚,《蝴蝶夫人》中的“晴朗的一天”,歌中微弱高亢的音調代表了所期盼的心上人在遠方的海麵上,而楊白勞低聲悲痛呼喚的喜兒,正睡在他身旁。音樂首先是歌者的想象而後是聽者的想象,把他們的心聯係起來的是詩的意境。

音樂的魅力傾倒無數,以至於無論聖賢還是魔鬼,誰都不願意放棄利用音樂來達到其或者高尚或者卑鄙的目的。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他認為偉大完美的人格隻有在音樂中才能得以實現。希特勒則利用貝多芬的音樂來進行戰爭。無數的例子說明,各種觀念對音樂的利用使音樂的意義變得十分複雜起來。

我們把這種外在的觀念意義融入音樂的過程稱為音樂的符號化過程,所謂符號化,即是讓原本完全屬於內心的音樂與外部的事物或觀念產生關聯,就像前麵提到的歌詞,音樂標題等,音樂的符號化過程,不僅強化了人和外部世界的聯係,還強化了給定的思想觀念的力度,使這些思想觀念對音樂活動的參與者產生了強烈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不同類型的音樂欣賞方式

音樂欣賞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欣賞者的感覺、知覺、情感、想象等各種心理功能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反應,但在不同的欣賞者身上,這些反應的側重卻不盡相同。在同一部音樂作品麵前,有些人更注重它的音響形式,有些人則沉浸於情感體驗之中,還有些人很樂於產生各種聯想或想象。根據實際情況,我們把音樂欣賞的方式,劃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下麵我們對這些不同的欣賞方式作一些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1.純形式的欣賞方式

這種欣賞方式的特點在於,欣賞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樂曲的音響結構及各種形式因素上,他們的感性體驗與直觀對象之外的事物並不產生任何聯係。完全以這種方式來欣賞音樂的人並不多見,通常隻有那些受過專業訓練的音樂家們才可能采用這樣的欣賞方式,而且還要看被欣賞的作品屬於何種性質。一般來說,對無標題的純器樂作品(如:奏鳴曲、協奏曲及各種室內樂等等),這種欣賞方式較為適合;而對於歌曲、標題音樂這類具有明確表現對象並與其他非音樂因素(如:文字、圖象等)相伴隨的音樂作品來說,這種欣賞方式就顯得不夠全麵。但是,這種欣賞方式畢竟代表著一種傾向,代表著一種美學上的追求,這種追求促使人們更深入地發掘音樂自身的審美特征,探尋純音樂思維的軌跡。

應當指出、無論何種類型的音樂欣賞方式、都要以音樂形式因素的感知為基礎,一般人雖然難以成為純形式的音樂欣賞者,但或多或少對音樂的形式要素都會有一定的欣賞能力。比如,大多數人在欣賞器樂作品的時候,對音色的反應都十分靈敏,甚至一些對音高的辨別力都很低下的人(俗稱“五音不全”者),也會具有較強的音色感受能力。從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到,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偏好的一種樂器的音色,當一個人的聽覺接觸到他理想中的完美音響時,哪怕僅僅是樂曲開頭的第一音,也足以使他心曠神怡了。當然,這還隻是一種初級的,最普遍的對音樂形式因素的欣賞能力。在音樂藝術中,除了音色這一要素之外,還包括旋律、和聲、織體、節奏乃至各種曲體結構等等在內的眾多形式因素,這些因素在作曲家的巧妙安排下,共同構成一個錯綜而有序的整體,特別是在大型的交響音樂作品中,各種形式要素的結合就顯得更加複雜並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對缺乏音樂素養的聽眾來說,僅憑一點本能的、質樸的聲音感受力是難以把握這種複雜音樂形式的。就拿音色感知來說,在交響樂作品中,不僅展現出各種管弦樂器各自的音色魅力,而且在更多的情況下,各種不同音色的樂器交織在一起構成混合音色,這種混合音色的搭配方式變化無窮,就像畫家運用調色板一樣,音樂家的配器手法能夠給我們提供無限豐富的音響色彩。如果我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細細地品味,就會對這個異彩紛呈的音響世界發出由衷的讚歎,但若要感受到這份美妙,首先需要使我們的聽覺具有與這種複雜音樂形式相適應的感知能力。在音樂的音響形式麵前,每個人的聽覺都具備尚待開發的潛能,因此,純形式的音樂欣賞方式並不是神秘的、高不可及的,相反,這種欣賞方式往往是最直接領略音樂審美特質的一種途徑。美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科普蘭就曾指出:“我們大家都應當更多地在純音樂階段感受音樂,這一點非常重要。畢竟,人們使用的是實際的音樂素材。明智的聆聽者必須準備加強自己對音樂素材及其發展情況的意識。他必須更有意識地聆聽旋律、節奏、和聲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為了追隨作曲家的思路,必須懂得一些音樂曲式的原理。”我們相信,這段話對於每一位熱愛音樂的朋友來說都是有益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