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純形式的音樂欣賞方式並不是唯一正確的欣賞方式,我們不必要也不可能要求人們隻以一種方式去欣賞音樂。美好的音樂就是要給人的精神以自由,絕不能強製人的意識。
2.形象化的欣賞方式
音樂藝術的特性不僅在於它的審美經驗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而且在於它的感性材料(音響)不具有可視性,在這種對象麵前,人類意識的實踐性認識功能受到了阻礙,理性支配下的邏輯思維活動顯得有些無能為力,因為單純的樂音組合中既無判斷推理所使用的概念,也無可供視覺直觀的空間實體。然而,正是在這種情形下,付諸視覺的意欲才顯得愈加強烈,它驅動著人的意識將聽覺所獲得的審美經驗轉化為視覺意象,然後在形象化的基礎上以理性思維的方式把握音樂。事實表明,越是在理性力所不及的領域,形象越是要充任中間環節,形象之所以在人類藝術創造中倍受青睞的原因也正在於此。人們在藝術中所傳達的東西往往是用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的方法無法捕捉到的;借助於形象,人們使這種“神秘”信息的傳遞成為可能,同時,理性思維也通過形象的中介去接近對象的本質。貝多芬《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得名為“月光”的經曆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首樂曲被創作出來之後,貝多芬本人並未給它冠以任何標題,隻是一位名叫萊爾斯塔的詩人在聽到這首樂曲之後,產生了“湖畔月色”這樣一種形象化的聯想。這種比喻性的描述是為了借助某種可見的空間實體與可知的概念來表達他內心無可名狀的音樂審美體驗,把不可言傳之情付諸語言,把不可見的美感付諸視覺,這個本來很簡單的比喻很快就流傳開來,而且被人們進一步渲染發揮並附會出一段優美的故事,說這首樂曲是在一個月色美好的夜晚,貝多芬為一位貧窮而酷愛音樂的盲女即興演奏所作,並就此以“月光”作為這首奏鳴曲的標題。人們之所以這樣做,正是出於理性認識的需要,因為在音樂麵前,在一連串鳴響著的樂音聲中,聽覺原本是第一位的,理性思維往往找不到它的認識對象,然而,在那些有關音樂的形象化描述中,在那些確切可知的故事裏,理性認識的作用則是無窮無盡的。人們從《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的直接音響感受中得不到任何與概念、判斷、推理相關聯的事物,可是人們從流行的有關這首樂曲的傳說中,卻都能夠明確地理解貝多芬的民主思想與博愛精神。這理解顯然是來自故事而不是來自音樂,而故事與音樂之間銜接的紐帶就是一個“月光”的形象。
3.情感化、觀念化欣賞方式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感情體驗是一種最普遍、最強烈的心理活動,因此,大多數人都認為音樂是一門最善於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裏斯多德就曾指出:“性質不同的樂調就會引起觀眾的不同的心情和態度。”“在傾聽節奏和樂調時,我們的心情就隨著它變化。”當我們聆聽一首樂曲的時候,對這首樂曲所表達的感情首先產生直接的感性體驗,一支旋律、一組和聲或一串節奏,這些音樂的要素一經進入我們的聽覺,就會使我們在無暇思索的情況下立刻產生情緒上的反應。也就是說,我們在音樂欣賞中獲得感情體驗無需經過一個理解與認識的過程,我們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的把握不是間接的領會而是直接的體驗。例如,當我們欣賞肖邦的《C小調鋼琴練習曲》的時候,即使我們並不知道這首樂曲有一個“革命練習曲”的名稱,對它所產生的時代背景也一無所知,對作曲家的個人身世也並不了解,但隻要聽到鋼琴低音聲部那持續不斷地上下浮動的音型,加之高音區奏響的節奏鏗鏘、力度變化鮮明的音樂動機,我們就會被一種激昂、悲憤的感情所打動。根據一些音樂心理學家的分析,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這種直觀性,是由於樂音的運動形態與感情的運動形態之間存在著類比關係。他們指出,人的感情活動是一種時間性的運動過程,而音樂恰恰也是在時間中展開的藝術;感情活動在運動形態上主要表現為力度的強弱和節奏的張弛,而音樂也恰恰具有類似的特性。這樣,音樂便能夠直接通過聲音在時間中的運動以及聲音運動在力度上的強弱與節奏上的張弛,來表現相應的感情運動。
對於相當一部分聽眾來說,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就在於它能夠充分地表達感情,雖然音樂不能像繪畫藝術那樣直接描繪現實對象,也不能像文學作品那樣用概念來傳達一定的思想,然而在刻劃感情的運動形態從而激發欣賞者的感情體驗方麵,音樂比其他任何藝術形式都顯得更加鮮明和生動。
四、構建浪漫的音樂生活
音樂是個性化的,音樂的生活也應是個性化的,隻有你自己才有可能真正知道你自己的需要;音樂是開放的,音樂生活也應是開放的,要時時保持好奇的心,這樣才有可能獲得許多音樂的秘密,真正進入音樂的大千世界。一方麵不要去相信那些時髦的鬼話,說“現在已經流行到什麼款式了,你還在聽你的老歌”,這後麵其實是大有經濟炒作之嫌的,你有權利有能力判斷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麵要有耐心和開放的心態,相信在陌生的音樂裏不是沒有可能獲得一種全新的感覺,發現一個新的自我。
具體安排音樂生活的策略,是對你個性創造力的一種挑戰。你或許會感到驚恐不安,感到束手無策,怎麼辦呢?如何去開始呢?這裏出現的第一個誤區是你或許完全忽略了你本來已有的音樂生活。是的,我們強調這是一個新的開始,而且是全新的開始,但這並不意味著和你過去的生活沒有關係,難道在你走過的生活中,就沒有任何打動過你的音樂嗎?那些進入情感生活中的音樂其實已經構成了你自己。
1.建立你的音樂生活檔案
新的音樂生活不妨從建立你的音樂生活檔案開始,那是你整體情感結構發展的脈絡,每一個環節都包含你生活中大量的信息,你會在這些觸發你回憶的音樂當中找到很多樂趣、情感和勇氣。建立音樂檔案,簡單地說,就是將你生活道路中那些你所喜愛的,感動過你的音樂,無論是歌曲還是樂曲錄製成集,作為你欣賞音樂的組成部分。音樂心理學家曾經為那些情緒低落,甚至處於絕望中的病人建立了類似的檔案,並播放那些病人最輝煌時期所聽過的音樂,結果神奇的效應產生了,病人重新恢複了對生活的自信。當然,我們不是病人,但建立這樣的音樂生活檔案會使我們的情感生活豐富起來,對自己重視起來,這難道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嗎?就像你翻開自己的日記,或者看到自己不同年齡階段的照片,從你的昨天和前天,從你的青年和童年,發現自己的豐富和光彩。而音樂檔案將會是另一種滋味,它會帶給你特殊的感受,一種生命的神聖感會在聆聽之中不知不覺地產生。它還會使你發現音樂與你是如此接近,並給你不盡的滋養。
2.選擇適合自己的音樂
而對於你進一步創造的音樂生活,這第一步最重要的是使你最真切地體會到音樂所具有的強烈的情感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支持你,調整你的情感情緒。健康良好的情感對我們的生活實在是太重要了,你隨時都可以而且應該問自己,你的心情現在好嗎?你對不順心的事,還那麼在意嗎?你自信嗎?然而最重要的是你應該想到,即使你失去了許多,但世界上還有音樂,音樂足以抵禦你失去的一切,因為許多音樂和音樂創作,都是一個在痛苦和絕望中找回自我的過程,而所有音樂都是有助於自我的肯定。因此音樂是你最忠實的朋友,在任何時候,任何時候它都不會拋棄你。因此接下來要思考的是,如何針對自己的心情選擇音樂。
音樂心理學家認為,針對心情的音樂選擇有同質和異質兩種,從心理能量輸導的理論來看,還是先同後異好一些。同質音樂指的是與你心情,心理情緒相一致的音樂,異質則相反。先同後異指的是先聽和你心情接近或者一致的音樂,再聽情緒相反的音樂。例如你心情沉重,傷感的音樂能幫你化解心中的憂鬱,哪怕音樂讓你嚎啕大哭,這種感覺也是非常好的,因為心情的沉重或者抑鬱本質上都是一種心理能量的阻滯,必須把它疏導和化解才好,而同質音樂是最有利於達到此目的的,當疏導的過程完成之後則應該轉而聽一些輕鬆愉快的音樂,不要再聽悲傷的音樂,避免一味地悲傷下去,以免造成消極的心理定勢。
3.創造一種音樂性的生活環境
古人說“樂盛則流,禮盛則疏”,非常精辟地道出了音樂利於交往的本質特征,人的絕大部分節律都是共通的,但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由於理念意識上的差異,這種共同的節律並沒有對應起來,因此常處於一種難用語言化解的緊張狀態。正如古人所說的,禮貌也解決不了這種溝通,因為“禮”產生出來的直接功能是為了分,至少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上下有序”、“男女有別”是很能說明這一點,即使是在現代社會,禮貌最多也隻能起到一個尊重對方的作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還需要靠“樂”。“樂盛則流”說明音樂能使人接近或者太接近。因此音樂在人際交往中提供了親近感和安全感。那麼如何去創造一種人際交往的音樂氛圍呢?以下提供幾種操作的選擇:
首先是創造一種音樂性的生活環境,使音樂融入你的生活空間。這種安排處理得當,體會獲得一種開放、舒暢和樂觀的心態,為你健康地和人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你的朋友或同事進入你的生活空間,常能被溫馨的音樂氛圍所感染,你已經為你的人際關係著上了柔和的色調。如果說第一步的構想是讓你的音樂空間參與你的人際交往,那麼進一步的安排就得費一番心思了,因為你不再僅是與別人分享你的音樂,而是為別人或者為你和朋友之間的共同感覺設計音樂。請記住,你完全應該具有演奏家的那種自豪感,你比他們在兩個方麵上更自由,一是你不受曲目的限製,二是你能保證演出的成功,而且你還能為這樣的音樂會增添許多新內容,比如為朋友倒茶、介紹音樂作品,一般演奏演唱家在音樂會上很難做到這一點。第三步的安排範圍可能更廣了,為了某個聚會、洽談、討論會或者與戀人的約會,你可以計劃去音樂廳,組織音樂舞會等等。在人際交往中音樂也永遠是你最好的朋友。
4.激化自己的人格升華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強調了人格有賴於“樂”才可最後完成。那麼孔子是如何通過音樂來完成人格的呢,孔子那時沒有音響、錄音機,因此雖然可以“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但這種機會也不是很多的,他的音樂人格升華主要還是靠他自己在學習演奏樂器的過程中去體會,在《孔子世家》中有一段描寫他學音樂的過程:
“孔子學鼓琴於師襄,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進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誌也。有間曰,已習其誌,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人也。有間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誌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
“曲”與“數”是技術上的問題;“誌”是形成一個樂章的精神;“人”是呈現某一精神的人格主體。孔子對音樂的學習,是要由技術以深入於技術後麵的精神,更進而要把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體人格;這正可以看出音樂藝術活動的過程。對樂章後麵人格的把握,即是孔子自己人格向音樂中的沉浸、融合。孔子的這種超越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為要由技術深入到技術背後去把握人格精神,就需要首先掌握技術並超越技術。但當代已經沒有這些負擔,因為我們有了錄音機音響,有了欣賞音樂的最好條件,可以直接感受音樂。不過,孔於學音樂的事例還是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音樂作品不僅能幫我們化解苦悶,還能給我們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