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後奏
歌聲結束時,如何用伴奏來補充加強終止,如何用伴奏來深化發展歌曲的情緒,如何最後留下一個精致的餘味無窮的結束,這在藝術性質比較強的歌曲創作中,是很值得注意的問題。下麵我們來看看幾種不同的後奏情況:
(1)用和弦、音型、織體、音階、琶音等音樂寫法來補充、襯托強調終止,或者在引向終止的同時,延續和深化歌曲的意境。
施光南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全曲貫串著維吾爾族手鼓節奏,最後歌聲在低音區幽靜地出現終止長音的同時,伴奏以手鼓節奏音型為背景連續進行了四小節,這裏力度漸漸消失,最後在高音區輕輕奏出空五度和弦而收束。
例7-2-38
(2)在後奏中出現主題旋律也形成一種“回顧”,這使主題的形象更為突出、使全曲更為完整統一。
黃自的《春思曲》在歌聲終止前的後奏裏,由鋼琴中低音區重新奏出了歌曲開始時與歌聲相隔八度的主題句旋律,深化了“瀟瀟夜雨滴階前,寒衾孤枕未成眠”的春思心境。下例中上半部分是這首歌的開始,下部分是這首歌的後奏。
例7-2-39
例7-2-40
(3)在後奏裏將歌曲結束時的情緒和意境作進一步深化,使後奏成為又有展開,又有趨向終止的具有重要意義的部分。
柴科夫斯基作曲的《明朗的白天》有一個規模龐大的後奏。《明朗的白天》是一首有高度藝術性的浪漫曲,表現了作者深沉、真摯、熾熱的愛戀。歌曲最後唱道:“明朗的白天或是陰暗的日子,一直到我的生命快要完結,一直到我進入墳墓的時候,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歌聲和力量,都獻給你……”。後奏在歌聲的結束高潮之後,繼續用fff力度激情地奏出歌曲主題句旋律:
例7-2-41
這首歌的後奏開始引入歌曲主題句,由於強力度和豐滿的織體寫法,音樂具有強大不可遏製的衝擊力。從第五小節起旋律有了變化,在左右手交錯出現旋律的同時,和聲也逐漸複雜起來。尤其在第十一小節右手為節奏時,一連串的七和弦模進下行,同時低音從bc音半音下行到主音:
例7-2-42
這種半音(可能夾有全音)向下進行的方式在柴科夫斯基的許多交響樂作品裏,常用來表現巨大悲劇性的,矛盾不安的心理描寫。作曲家在這裏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可見這首歌曲的後奏在表現意義上具有多麼巨大的分量。後奏的後麵部分準備進入終止,這裏在主音和五音持續的基礎上,將重屬導七和弦先以上、下行琶音形式,後以鄰音形式同主和弦對照出現,然後在低音輕輕顫動的背景下,節奏越來越稀鬆,力度越來越弱,音樂漸漸平息下來直至結束。
歌詞的創作
歌詞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作者常從歌詞的內容、形象表現的需要以及狀物(人和事物)的角度出發,恰當運用。歌詞有自己特定的創作規則,它體現在詞的韻律、形式和效果(詩意的語言表達)方麵。詩與詞在語言基礎上提煉而成,因此必然受語種影響,並滲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
一般說來,歌詞是歌唱的詩或將要歌唱的詩,因此,在語言上較凝練集中,具有概括性,在詩意表達上準確、鮮明並擅長於抒情。結構中的句、段層次分明,避免鬆散和長篇大論。
了解詩與詞特點的人,常把詩、詞的藝術特點與音樂的某些成分(如節奏、韻律)相聯係。因此,“歌詞的音樂性”、“詩歌中的音樂”,就常常成為人們所談論的話題。詩、詞的音樂性,體現在詩或詞字裏行間的某些一致與和諧的韻律上,這種韻律緊密地聯係著它所表現的思想和對象,是傳達詩情畫意及其感染力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詞、曲畢竟是兩種“語言”,各自都有獨立的慨念和因素。從歌曲這一完整藝術表現目的出發,了解詞與曲相通的一些成分、因素、感覺,對學習歌曲寫作是很有益處的。
下麵就歌詞創作的基本要求作一些介紹。
一、歌詞的韻律
凡詩詞都講究韻律,這是從古至今詩詞的一大特點。歌詞也不例外。講究韻律的結構和處理是歌詞音樂性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詞曲結合後使歌曲唱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協調入耳,易唱易記的基本條件。
歌詞的韻律,通常包括歌詞的聲韻和節律兩個方麵。聲韻是音的高低、升降聲調和押韻;節律是音的長短組合、勻稱的間歇和停頓,即節奏上的內容。這幾方麵與歌曲寫作都有著直接的聯係。
1.聲調
聲調是指語言中,高低升降的變化形式。各地區民族語言在聲調上有明顯差異。這裏僅以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四聲平仄(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為基礎進行說明。四聲平仄是同音字上的四種聲調。其中、陰平、陽平是平聲;上聲;去聲是仄聲。如:下麵“媽、麻,馬、罵”四個同音字的比較。
在歌詞中交替使用平仄聲調,能使語言產生抑揚頓挫、高低起伏的效果,聽起來流暢、和諧、悅耳。如下麵這個上下關係句,就是運用平仄關係排列起來的。
在現代歌詞中,雖然不一定很講究各句之間這種交替、均衡、對稱的平仄關係,但句子中的聲調起伏還是很重要的。選擇讀起來聲調變化有序的歌詞,是譜曲前醞釀情感、刺激創作、促發旋律音調產生的有利因素。2.押韻
“韻”在漢語中,通常指一個音節的收音(一個字的韻母)。如:“媽”(mā)字的韻母“ɑ”;“表”(biǎo)字的韻母“iɑo”。近代以北方話為基礎,把成千上萬的字歸納為十三道轍,也叫十三韻。每個韻用兩個字代替,分別是“發花”(韻母ɑ、uɑ);“梭坡”(韻母o、uo);“姑蘇”(韻母u)等。如下圖表:表
十三轍(韻)普通話韻母例字1發花ɑiɑuɑ麻霞畫2梭坡ouo坡多e車3乜斜êieüe腪野月4姑蘇u書5一七-i(zhi)斯時er耳ü雨i醫6懷來ɑiuɑi排快7灰堆eiuei(ui)雷推8遙條ɑoiɑo高校9由求ouiou(iu)口留10言前ɑniɑnuɑnüɑn般先團元11人辰eninuen(un)ün根金村軍12江陽ɑngiɑnguɑng黨洋旺13中東engingueng(weng)峰星翁ongiong工勇
現代歌詞一般都是有韻的,通過詞的句末、行尾統一協調的押韻效果,達到易記、順口、動聽的目的。
常見押韻有以下幾種:
(1)全押韻
整篇每句都押韻,給人以緊湊連貫的感覺,使情緒不斷遞增(有時也可看到通篇中有個別句換韻的情況)。
(2)押雙數句(偶數句)的韻
這種押韻法最常應用在呼應句式中。“呼”句是單數句,語意沒完,需要“應”句來肯定。在整篇歌詞中,第二句所采用的韻,也是接下去其他各雙句都用的韻。這樣,雙數句押韻起到了統一的作用,而單數句不用韻,與雙數句形成對比。這種手法與音樂的上下句句法有著相似的特點,即上句不穩定,下句相對穩定。
另外,整篇歌詞的第一句(首句)通常是押韻的。它起到了為全篇(或多段的第一段)定韻的作用。
(3)押近似的韻
在大量的歌詞中,由於內容需要,不是每句押韻或雙句押韻,而是采用大致相似的押韻,這同樣能起到統一的作用。另外,不完全受一個韻的約束,是有利於歌詞情緒展開和思路闊展的。
(4)換韻
換韻是指在歌詞中,從一段到另一段,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以及第一個上下句與第二、三個上下句之間,采用不同的韻。這種押韻方法,有利於感情抒發的展開,使不同段落有明顯的對比韻味。
除以上幾種押韻方式外,近幾年在歌曲中應用兩種語言結合的實例也不少。如:漢、英語結合。英語中的“元音”、“輔音”、“濁音”等與漢語韻腳有某些相似之處。得體地安排英語句尾音,並與漢語句協調,譜曲後會取得很好的歌唱效果。
有的歌詞在押韻上不太講究,但為特定內容以及社會效應等需要,不能算是不成功之作。如:抗日戰爭時期,麥新作詞的《大刀進行曲》幾乎不押韻,是以口號式體現歌詞內容的。在現代歌曲中,也有這種情況。
3.節奏(節律)
歌詞的節奏反映在歌詞的句內、段內、句間、段間,它是歌詞藝術特點中形式美、韻律美的又一體現。
歌詞的節奏,源於語言詞彙組合發聲次序。它通過句子的結構形式和句與句之間,各種對稱或不對稱的詞彙組合方式表現出來。從漢語發音輕重規律來看,通常是重音在前,輕音在後。詞和詞彙中有一個重音,即構成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即是節奏的一個基本單位。漢語中有單字音節(如“看”、“聽”)和多字音節(如雙字音節“明星”、三字音節“美麗的”等)。句中音節與音節所含字(讀音的字)數不等,它們的長短、寬緊交替顯示出節奏的輪廓,給人以鬆弛與緊湊、均衡與不均衡感。這種感覺來源於音節劃分,即音節字數的密度,如果用音樂中“拍”的概念來表示,便是在相等的拍子中單字音節產生寬的感覺,多字音節則產生密的效果。
漢語在詞彙、詞組、句式劃分和斷法上有規可循。在三個字的詞組或句子中,最後一字是虛詞的,僅一個重音,如:“美麗的”、“點亮了”等;最後一字不是虛詞的,可用一個重音來讀,如“彩雲飛”,也可斷成含兩個音節(重音)的讀法。組合方法根據詞意有“二、一式”和“一、二式”兩種,前者為雙字音節在前單字音節隨後,後者為單字音節在前,雙字音節隨後。如:“彩雲—飛”即為二、一式。再如“我—喜歡”即為一、二式。由此我們可看到歌詞語言節奏的可感性與音節劃分,既有一般規律可遵循,也有一定的靈活性,這就為歌詞的朗誦和歌曲創作在節奏處理上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好的歌詞,其節奏組織形式是嚴謹的,可感性也很強。句間、段間節奏上的安排顯示出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一的基本特點,使局部和整體處在一種協調和平衡之中。
下麵我們通過實例來看歌詞的一般節奏特點(字上加線為節奏重音)。
例1
手中的紅燈,點亮了繁星。
月光下巡道,我步步留心。上麵這四句詞,前三句屬於節奏上完全重複結構,而第四句雖然字數與前三句相同,但由於詞的組織不同出現了三個重音。因此,整體(四句)感覺上略有不均衡感。
歌詞節奏的統一和變化是隨著歌詞的內容、性格、語氣而出現的,是情緒發展以及體裁、形式表現的需要。現代歌詞的節奏安排有較多變化,但無論怎樣變,整體上能達到平衡、和諧,才是詩的語言。我國的唐、宋詩詞中,節奏的處理也很自由。雖然每句的字數不一,但是當通篇讀時卻很富有詩的韻味和音樂性的節奏變化。
下麵是一首現代詩,如同音樂的層次與句法,開始是對稱性的一般陳述,第三行沿著前麵的三字句型,一連延伸出四組,接下去又是四個兩字詞,造成句法上的壓縮和節奏上逐漸緊湊的效果,使人情緒激動。最後一個長句使整個段落取得平衡。
例2
心上的人啊!快給我力量
陶嘉舟詞
情切切,意惶惶,淚眼盼春光;
人相對,心隔牆,無言話衷腸。
花零落,月西沉,心破碎,黯神傷。
孤獨、痛苦、徘徊、彷惶,是誰種下這禍秧?
……歌詞的節奏,為歌曲寫作提供了曲調表現詞意情緒、語氣上的基本節奏輪廓。歌詞句子中的頓與讀(dòu),從某些方麵講,也是歌曲旋律句法中句逗的原型。節奏的鬆緊與語勢、語氣的情緒內涵又直接作用於旋律線的形成。
在這裏,我們要通過對歌詞節奏的了解,發現歌詞給予我們什麼刺激。刺激動力越強,創作欲望和情感抒發就愈烈。沒有刺激的、呆板、缺乏生氣的歌詞,不能稱之為好歌詞。
二、歌詞的句式與段落
一首好的歌詞,在句式和段落結構的安排方麵必然是十分嚴謹的。歌詞的情節與內容,通過縝密的結構組織形式得以體現。因此,歌詞句式特點以及段落結構的布局,不僅是歌詞塑造藝術形象的重要手段,也為曲作者提供了譜曲前最初的結構印象。
1.句式結構
句式結構包括:句中的文字數量,在語氣、情調方麵的作用以及句與句之間在語言節奏方麵的對比與平衡(有關節奏內容前麵已講述)。
現代歌詞的語言為適應歌曲體裁的需要,在句式上是比較自由的,沒有限定具體的字數和格式。句中五個字到十一個字的句式比較常見,一字句和十三字以上的句式比較少見。
歌詞中句子長短的異同,形成歌詞局部和整體上的句式特點。常見有整齊劃一的句式結構。傳統詩詞格式的五字句、七字句就是這種句式,如孟浩然的《春曉》。曉光作詞《山寨相親》每句都是十一個字。
長短交替的句式,也是常見的一種。它可能是句與句之間的長短交替,也可能是兩、三句整齊劃一之後又用幾個短或長的句式與之對比。如《南泥灣》、《憶江南》等。再如下例《黃河怨》片斷。例3
風啊!你不要叫喊!
雲啊!你不要躲閃!
黃河啊!你不要嗚咽!
今晚我在你麵前,
哭訴我的愁和怨。這個片斷長短句交替使用三次,兩個字與五個字、三個字與五個字的對比之後又用兩個長句與前麵句式再形成對比,使情感得到了很好的抒發。
短句連用和大長句連用雖然較少見,但在現代歌詞中有向這種句式發展的傾向。連續的短句在《黃河船夫曲》中就很典型,表現了船夫們拚著性命與驚濤駭浪搏鬥的情景,情緒緊張激烈。
2.段落結構
歌詞的段落結構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內容。這裏既有歌詞思想內容的層次結構,又有歌詞由內容組織各個環節形成的段落結構和段落劃分問題,還有歌詞段落結構與歌曲曲式結構聯係的問題。這三方麵對於歌曲寫作是至關重要的。分清歌詞內容的段落結構是譜曲前必須做的工作,是曲作者進行整體構思的一個基本環節。它直接作用於樂思的形成、旋律的呈示與發展、高潮布局、曲式結構乃至旋律句法結構。
總之,詞曲內容、情緒發展層次應該是一致的。詞曲的段落結構也經常保持著一致性。要使二者完美地結合,對歌詞的每一個細節都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