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兩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發展,由於強調了下屬音2,落音都是5,使曲調具有了大調的色彩,與前後兩句形成了調式上的對比。
最後一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複,結尾處用了更為生活化的呼喚。
這首民歌雖然很短小,但在結構上,調式色彩上卻是很有特色的,這恐怕也是它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6.《阿裏郎》
〔作品簡介〕
這首朝鮮民歌是一首愛情抒情歌曲。但這裏的愛情不是那種浪漫的甜甜蜜蜜,而是尤怨中充滿了期待和思念。
郎君遠去了,背井離鄉,翻山越嶺,把孤獨的妻子拋下了。為什麼遠行?歌曲中並未交代,留給演唱者和聽眾去想象,但留守者的思想、惦記、等待的心情卻是真真切切的。歌曲的旋律體現了這種情緒,音域不寬,隻在一個八度之內,卻纏綿悱惻,真摯深邃,並有著濃鬱的朝鮮民族風格。
〔作品欣賞〕
《阿裏郎》這首歌是G大調,34拍,歌謠體。全曲十六小節,音區僅僅隻有一個八度,因此,很容易流傳。它有三段歌詞,而前麵八小節的歌詞是一樣的。它的曲調一直在較低的幾個音上進行,情緒比較低沉,表現出離別的痛苦。第九至十二小節情緒稍微明朗了一些,既有埋怨,也有期望。但是,最後四小節又是重複第五至八小節的曲調,離別的痛苦又折磨著聖婦的心。
7.《海歐》
〔作品簡介〕
這首緬甸民歌是一首優美的抒情歌曲,它營造了伊洛瓦底江美麗的景觀。
緬甸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西部,瀕臨安達曼海和孟加拉灣。伊洛瓦底江為緬甸第一大河,長約2150公裏,大部可以通航,流域麵積達43萬平方公裏,其河口三角洲為著名的稻米產區。但歌曲並未談平原和物產,隻描繪了一幅動人的萬類競自由的自然風光:晚霞籠罩,江水東流,海鷗展翅,盡情歌唱……寫到人的隻有一句,即海鷗的歌聲“擾亂了我那平靜的心房”,但這表達又很婉轉,沒談思緒到了何方。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是C大調、44拍、三部曲式。曲調極富於民族特色。前十一小節是A段,描繪了傍晚時,夕陽映照河麵的美麗風光,旋律很美,充滿幸福感;B段八小節。第一句一開始,就連續出現兩次切分音。由於旋律主要是在“3”和”6”音上進行,因而帶有小調的色彩。但是第二句,又回到大調上來,這一段的感情較之A段要激動一些。然後A段再現後,結束全曲。
8.《剪羊毛》
〔作品簡介〕
這首澳大利亞民歌《剪羊毛》就是一首勞動的讚歌。
澳大利亞自十九世紀起,發展了大規模的養羊業,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羊毛輸出國之一。民歌描述剪羊毛的情景,正是該國養羊業發達的寫照。
歌曲以歡快活潑的風格寫了剪羊毛的情景,形象地把羊群寫成“白雲從天空飄臨”,把剪下的羊毛稱為“冬天的雪堆”,並風趣地與羊對話,稱夏天脫下用不著的皮襖,秋天又會穿上新的。並憧憬著用努力勞動換來幸福的生活。
〔作品欣賞〕
《剪羊毛》這首歌是D大調,44拍。速度中庸,情緒活潑,音域不寬,適於群眾演唱。它有四段歌詞,富於生活氣息。歌詞裏有對技術熟練的老工人的描寫;也有關於年輕新手的筆觸,內容風趣、幽默。副歌情緒活潑,充滿勞動的熱情。
9.《厄爾嘎茲》
〔作品簡介〕
這首土耳其民歌是一首歌唱家園的抒情歌曲。
阿那托裏亞也譯作安納托利亞,(Anatlia),又稱小亞細亞,是位於土耳其中部的高原,其邊緣多山,礦產豐富,也有熱帶草原。因此,讚美和歌頌阿那托裏亞,也就是歌唱家園,歌唱祖國。
“厄爾嘎茲”是“ealogize”的音譯,有讚美、歌頌的意思,這首歌曲的內容正是“讚美你啊,阿那托裏亞高山”。
〔作品欣賞〕
《厄爾嘎茲》是用E小調、44拍、歌謠體形式寫成。情調明朗,音域不寬,帶有濃鬱的土耳其牧歌風味,當聲音渾厚的歌唱者演唱它時,歌曲更顯得熱情、豪放、樸實感人。
歌曲開始有一個短小的前奏,在伴奏樂器中,運用了土耳其民間彈撥樂器,並且加有電子琴。由於采用滑音的演奏手法,使這支曲子一開始,就顯得十分引人入勝。
歌曲進入後的前十六小節是A段,實際上,它是前八小節的反複,使曲調極富於民族特色。
B段也是十六小節,很規整,四小節一句,而且音型是完全相同的。它以5(sol)和2(re)為骨幹音,這是土耳其民歌中的另一種調式,因此,它和A段性格有些不同。情調比較明朗,接近大調。但是最後它還是結束在小調的主音上。
歌曲唱完三段詞之後,接A段前八小節。速度稍微放慢了些,然後接尾聲,回原速,歌詞裏三次呼喚“厄爾嘎茲”。第一、三次用小調的主音和屬音來唱;中間一次用大調的主音和屬音來唱,音一次比一次高,聲音控製上卻是一次比一次弱,好似歌聲回蕩在群山峻嶺之中,讓人回味無窮,它也是對厄爾嗄茲的讚美。
10.《友誼地久天長》
〔作品簡介〕
友誼是人世間最珍貴的感情之一,歌唱友誼也就成了民歌的重要主題。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就是高唱友誼萬歲的,因為唱出了人類的心聲,故這首歌流傳十分廣泛,並且較早地傳入了我國。
歌曲似乎唱的是舊友重逢,他們當年曾在一起相處,享受過快樂的時光,也曾奔波流浪,後來勞燕分飛,以致遠隔重洋,但這一切都沒能把舊日的朋友遺忘,如今舉杯暢飲,當麵也好,遙祝也罷,同聲歌頌友誼地久天長。
〔作品欣賞〕
《友誼地久天長》這首歌原是24拍。自從影片《魂斷藍橋》問世以後,這支曲子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經常出現在社交晚會上,因為影片裏是按34拍演奏的,所以,很多人是按34拍記譜、演唱或演奏的。在國外,人們還有這樣一種習慣,朋友在告別時演唱這支歌。還有的國家甚至一度選用它當作自己國家的國歌。
11.蘇格蘭藍鈴花
〔作品簡介〕
這是一首優美的蘇格蘭民歌。蘇格蘭是英倫三島之一,其民歌《蘇格蘭藍鈴花》是一首簡潔明快的歌曲,表現家鄉的人懷念著從軍的人,希望他立功揚名,懷念他這年輕的好夥伴。
〔作品欣賞〕
《蘇格蘭藍鈴花》這首民歌是一首4/4拍子大調式歌曲,基本上是一個樂句的重複,但有一種進行曲的風格,且好唱好記。歌名用“藍鈴花”,藉以喚起故鄉情,高原上的藍鈴花都為你開放了,人們如何不懷念你這遠離家鄉的青年?
12.《少年歌手》
〔作品簡介〕
這首愛爾蘭民歌歌唱的是位少年英雄,他是個歌手,為保衛祖國的戰鬥中獻出了生命。他犧牲得是很悲壯的,臨死前將父輩的寶劍拋下海,將琴弦折斷,因為故鄉失去了自由,在失去自由的地方哪能還彈琴歌唱?
〔作品欣賞〕
《少年歌手》是一首4/4拍子的大調歌曲,既有讚頌性又有行進風格,多次重複的51.24321351旋律頗具號召性,寓意著少年英雄雖然犧牲了,故鄉雖然失去了自由,但仍號召人們保衛故鄉,繼續戰鬥。中間的漸強漸弱變化,體現著懷念和憤懣的複雜情感。
13.《夏天最後一朵玫瑰》
〔作品簡介〕
這是一首愛爾蘭的葬花曲。當夏天最後一朵玫瑰在枝頭孤獨開放時,她會因同伴的凋謝死亡而痛苦調悵,與其留在枝頭上,莫如把花瓣在黃土中埋葬。
這是以花喻人,借以表達一種心情:當親愛的人兒死亡,誰還願意孤獨地生存在這淒涼的世界上?這首民歌雖顯得消極悲傷了些,但它的真正意義在於歌唱愛情,歌唱友誼,歌唱共同的歡樂和輝煌!
這首民歌本來就十分有名,被電影用作插曲後更是不脛而走,我國凡喜歡音樂的人沒有不熟悉這首歌的。
〔作品欣賞〕
《夏天最後一朵玫瑰》這首歌是降E大調,34拍,歌謠體。它一共才八句、十六小節,其中第一至四、五至八、十三至十六小節旋律完全相同。整個歌曲的音程僅僅隻有一個八度,就拿有變化的兩句來看,它也不過是最後兩個音變了一下。那這首歌為什麼會具有這樣大的魅力呢?這就是許多作曲家們感興趣的事了。
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就曾經親自校訂過這首歌。門德爾鬆用這個曲調寫過一首鋼琴幻想曲。後來,德國作曲家弗洛托把這首民歌用在他的歌劇《瑪爾塔》裏。它在劇中兩次出現,第一次是在第二幕裏,當青年農民隆涅爾要求化裝成農家女、化名瑪爾塔的皇後侍從女官唱歌時,瑪爾塔摘下配戴在胸前的玫瑰花,唱起了這首動人的歌;第二次是在這部歌劇第四幕裏,當隆涅爾和瑪爾塔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時,他們又一起唱起了這支歌。弗洛托把這首民歌運用在他的歌劇裏,確實對他這一出戲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於《夏天最後一朵玫瑰》受到這麼多有名作曲家重視,流傳得也就更加廣泛了。
14.《桑塔·露齊亞》
〔作品簡介〕
這是一首著名的意大利船歌。關於這首歌的作者,有人說是由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勞(1827~1879)所寫,為1850年那不勒斯民歌節時榮獲首獎的作品。但說法不一,更多的人早就把它看作是意大利民歌了。
《桑塔·露齊亞》是一首愉快抒情的船歌,它那婉轉起伏的旋律,富於活力的38節拍,生動地描繪出美麗的那不勒斯港灣的月夜風光,和人們蕩舟水上的形象。
〔作品欣賞〕
這首歌采用降E大凋,38拍。結構為單二部曲式。曲調的進行運用了模進的手法,形成婉轉起伏的音調特點和濃鬱的民族風格。全曲共有十六小節,前半段及後半段的八小節,均各反複歌唱。
歌曲的前四句,是對海麵上寧靜夜色的描繪。
歌曲的後四句,其音調翻至高音區,更顯明朗、豪放,抒發了人們對桑塔·露齊亞(美麗和幸福的象征)的讚頌心情。
15.《紅河穀》
〔作品簡介〕
這是美國北方紅河流域的一首民歌,收入在美國作曲家、音樂學家西格邁斯特所編的《美國歌曲寶庫》及1967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教育部編輯出版的音樂教科書《音樂探索之五》中。這首歌在加拿大南部也十分流行,因而加拿大人也認為它是加拿大民歌。
《紅河穀》雖然短小,但風格濃鬱,曲調質樸,感情其摯,它歌頌了紅河兩岸美麗富饒的景象,抒發了人們對它的熱愛和進行建設的熱情。
〔作品欣賞〕
歌曲采用F大凋,44拍,歌謠體樂段結構。開始的旋律平穩舒展、優美抒情,是全曲的基礎:1=F44
中速
沿著這一旋律自然發展,構成對稱的、方整性的樂段結構。全曲隻有四個樂句,共八小節,這四個樂句的每句都從四拍子的最後一拍“弱”起,特別是其旋律進行隻在八度音程之內,好唱易記,這也是它廣為流傳的因素之一。
16.《驪歌》
〔作品簡介〕
這是一首流傳甚廣的美國民歌,是歌唱離別和友情的歌。
這首夏威夷人離別時唱的歌,在夏威夷有上百年曆史,甚至民間有人傳說是夏威夷還沒有歸屬美國之前,由莉莉娥卡拉女皇所作。當然,這隻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已,不太可信。在夏威夷成為美國的一個州之後,隨著人們到那裏旅遊,這首美麗的歌曲流傳到世界各地,成為世界上最著名、流傳最廣的、歌唱離別和友情的歌。
〔作品欣賞〕
這首歌是降A大調、44拍。歌詞表達了和好友、親人離別時依依不舍之情。歌曲由兩部分組成:A段八小節是主部,有兩段歌詞;後八小節是副欲,曲調比較寬廣。後四小節重複前四小節曲調,所以,它很容易流傳。17.《梅姬,當你和我年輕的時候》
〔作品簡介〕
這首美國民歌是由布特斐爾德填詞的。詞作者選擇了一個很獨特的角度:一對老年夫婦上山漫遊時,老漢麵對眼前的景致,回憶起當年年輕時與他的梅姬的曆曆往事,如今歲月那無情之筆已在他們臉上刻下痕跡,他們都已白發如絲,但當歌唱幸福的往昔時,仍感到梅姬象當年一樣年輕美麗。這既是一種懷舊情緒,也是謳歌真摯的愛情永不衰老。
〔作品欣賞〕
這首4/4拍子的大調式歌曲富有歌頌性,比較切合歌詞所表達的內容。這種對當年幸福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當然不隻限於老年夫婦,青年人歌唱,也會增強其對愛情旅途的信心和憧憬。
18.《加拿大人在異鄉》
〔作品簡介〕
加拿大,是北美大陸上麵積最大的國家。幾百年前它是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居住的地方。1497年,英國人發現紐芬島以後,宣布它為英國領地。從十六世紀起,法國、英國殖民主義者先後侵入這裏,分別建立了殖民地。在以後的一個半世紀裏,英、法不斷為爭奪這塊殖民地而進行爭鬥。
1756年,法國戰敗。在1763年簽訂的《巴黎條約》上,把北美這塊殖民地割讓給英國。1812年到1814年,英、美爆發了戰爭,美國戰敗。1867年,英國把分散在北美的殖民地加以合並,加拿大從此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領。
加拿大的許多法裔在1873年起義失敗後,被流放到如今美國北部靠近邊境的地方。這裏有一條從美國流向加拿大國境的河流。這些流浪者看著它,常常引起思鄉之情。《加拿大人在異鄉》就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一首法裔加拿大民歌。
〔作品欣賞〕
《加拿大人在異鄉》是降B大調,44拍,單三部曲式。旋律在節奏上十分規律,兩小節一句,後半拍起,第二小節四拍。前麵有四小節引子,形象地描寫了流浪者正坐在河邊望著北去滾滾流水沉思冥想。第一段歌詞八句,十六小節。然後是兩小節過門。第二段稍長一些,再經過兩小節過門,重複第一段旋律直到歌曲結束。從這點來看,它是非常樸實的。在伴奏樂器上也非常簡單,隻用了一支長笛、一支單簧管和一把大提琴。這樣,更加深了流浪者在異鄉孤獨、淒涼的情感。
《加拿大人在異鄉》這首歌原來是34拍的,這樣,不太好表達歌曲悲傷的情感,因此,有些歌唱演員在演唱它時改成了44拍,在國外出版的一些歌集裏,有34、44拍兩種曲譜。
19.《阿黛麗達》
〔作品簡介〕
這是一首優美的墨西哥民歌。在豐富多彩的墨西哥民間文學和音樂中,“科裏多”是最重要的品種,科裏多是一種帶有吟唱、敘事詩性質的抒情歌曲。它既是文學作品,又是音樂作品。
《阿黛麗達》是在1910年爆發的墨西哥人民推翻菲裏奧·迪亞斯獨裁統治的戰爭中產生的一首科裏多。由於這首歌在革命戰爭中,起到了鼓舞士氣的作用,它被認為是墨西哥第一首“革命軍歌”。它一直流傳到今天,久唱不衰。
〔作品欣賞〕
《阿黛麗達》這首歌是F大調、24拍、二部曲式結構。看起來篇幅不短,實際上曲調重複句很多,像前三十二小節裏,後十六小節曲調就是重複前十六小節;後半部分情況也是如此,僅歌詞不同而已。《阿黛麗達》整首歌曲,旋律樸實動聽,音域不寬,僅在十度音之內進行。由於這些原因,歌曲就有了廣為傳唱的條件。
20.《伐木人》
〔作品簡介〕
這是一首智利民歌。智利,地處南美洲西南部沿太平洋岸的狹長地帶,以產銅和硝石聞名全球。土著民族是阿勞科印第安人。從1541年起,智利淪為西班牙殖民地。由於長期受到殖民者的欺壓和掠奪,阿勞科印第安人所剩無幾,文化也受到破壞,近幾百年來的智利音樂,主要是受到西班牙的影響。
1810年,智利宣布獨立。其音樂文化至今仍受西班牙影響較深。它大體可分成兩大類:城市音樂和鄉村音樂。城市音樂因近年來受外來影響,比較混雜;鄉村音樂主要是一些民歌和民間舞曲,比較樸素。《伐木人》是一首在智利農村廣為流傳的民歌。
〔作品欣賞〕
這首歌是C大調、34拍,表現一伐木工的勞動生活和愛情。歌曲由兩部分組成。前麵有九小節引子,是從歌曲的主題稍加變化而成。A段(主部)八小節,四個對稱的樂句,三段詞;B段也是八小節,帶副歌性質,每次都是從頭唱到最後結束。它的旋律樸實而動聽,很容易學會和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