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希爾又解釋團體中合作和競爭的行為和結果:
在合作中,人們了解個人的成功來自於其他人的成功,因此大家都彼此幫助對方達到目標。他們彼此互勉,也了解是因為別人的成就,才能帶來自己的成就。
共同的目標促成了信任。人們期望來自他方的協助,同時也信賴他人,也就是說,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協助他人。由於期待獲得和給予協助之情,人們流露了意念和感覺,貢獻意見和資源,同時要求援助而且他們能夠將阻礙進步的東西找出來。這樣的互動帶來了友誼、團結,以及高度的道德感。
相反的,競爭者會因對手的成功而感到恐懼和挫敗,以為別人表現欠佳時,自己就可以達成目標。他們總是質疑為什麼得不到協助,即使得到了協助,又擔心這樣會影響自己的目標。他們吝於和別人分享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也不願向他人求助,更不願協助他人。他們擔心被別人利用,認為隻有脅迫才能影響他人。這樣的互動關係隻會帶來挫折、敵意、低生產力,尤其對一個團隊工作來說影響更大。
你要不明白團體精神的話,觀察一下候鳥的飛翔吧。科學家的研究指出,候鳥以“V”字形飛,可以減低氣流撞擊造成的壓力。“領航員”承受的壓力是最大的,所以它們輪流領航,一隻累了,由另外一隻接上。團體的飛行,可以比單獨的飛行遠72%以上。
法國人創造了“團體精神”這個名詞,但真正落實做到的,還是日本人。而這個令日本在二次大戰後短短數十年即成為超級經濟強國的日本企業員工團體精神,實源於日本傳統家庭製度的理念。
日本的家族成員不一定具有血緣關係;凡是進入某一“家”共同生活者,即被認為是這一“家”的完整成員。
以寫“發財書”馳名的邱永漢曾經指出,日本企業所有經營者傳統上很自然地將屬下之員工認同為他們企業的“家庭成員”,而員工對於企業也具備了完整的認同感。因為這樣,“日本企業”就成為一個大家族,其成員之間的關係有如血緣親屬一樣接近,一樣親密。
以本田汽車為例:它90%左右的員工都同居一地,不分職別,膳宿在同一客廳環境內,過著共同的生活形式。好多員工不僅是同事,而且是近鄰,因而不知不覺之間產生了一種連帶感、親切感。這不僅減低勞資之間不必要的摩擦,也增進員工和勞資間的團結和愛廠精神。有人曾經這樣形容日本人的團體精神:
“同事間的和諧情誼是難以形容的,大家把公司看得比家庭更重要,而且同事互相互愛之情,幾乎至死不渝。”
日本人以“家庭”作為合作的依歸,而希爾博士則用“足球隊”去比喻團體精神的重要性。他說:
“一支有效率的足球隊必定要忠誠和睦合作;單靠個人技術是不足言勝的。”因此,一個人必須掌握了團體精神後,才能夠做出於人於己兩利的事情。非凡來自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