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萬歲(1 / 2)

理解萬歲

誤會的產生就在於人們總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測度別人的行為,如果你對別人有了認真而細致的了解,就會發現事情並非如你所想。一個酷寒的冬天早晨,購物中心的停車場,新堆了一處處的雪堆。約翰把車停好,旁邊正是好不容易從雪堆中清除出來的惟一出入口。

但就在這時,另一輛車子卻直接停在鏟過雪的人行道上。這下害得他不得不繞過車子,在深及膝蓋的雪地中行走。

“這個人真是缺乏公德心!”

約翰一麵念叨著,一麵懊惱著。好不容易走到購物中心前的入口後,他跺腳抖下褲子上的雪,然後轉頭忿恨地再瞪一眼停在車旁的另一部車子。

就在這個時候,他看到一位行動不便,雙臂拄著拐杖的小姐,舉步維艱地往前走。她走得很慢,一步一步的穿過滑溜的人行道,最後停在那輛車子旁邊,打開車門,好不容易跌坐在前座上,車子這才開走。

他站在原地看了好一會兒,頓時對自己剛才的抱怨覺得不好意思:心裏的怨氣和懊惱,當然也像他褲管上的雪一樣溶化了。

前後才幾秒鍾的時間,約翰的態度就改變了。到底是什麼使他改變呢?情況並沒有改變,車子還是阻礙了人行道,他還是必須踏進厚厚的雪堆裏,惟一改變的是他的態度。

直到他看到那個跛腳的小姐和她的困境,他才恍然大悟!

了解使他改變了態度,內心的不悅和批評也慢慢隨之而冰釋。

現在你應該有所領悟了吧!與別人相處的不二法門,就是了解。人際關係的分歧,就是由於彼此的不了解。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不悅、仇視、挫折、淡漠和分離,也都是因為互相不了解。

如果你想要和別人合作、相處,首先就必須懂得了解別人。

你縱使可以告訴自己,你為擋在人行道上的車子而生氣,這是可以原諒的,然而當你了解了汽車停在那裏的原因後,又應該采取什麼態度呢?

一般人總難免要提出意見,批評別人。當別人的行為不如我們所想像時,我們就會顯得不太高興。即使程度並不嚴重,也會對別人造成或多或少的壓力或緊張。

在一個人際關係討論會上,教師對與會人員提出這個問題:“你們有沒有人覺得自己無法和別人相處?”結果舉手的人非常少。

然後請他們寫出三件最令他們生氣的事。從一千人的回答結果顯示:其中有998個人,生活中的牢騷都是因為別人的關係!

這些人對於他們的答案又有什麼說詞呢?就像這樣:“我和你一直相處得很好、很融洽,一直到你做一些我不喜歡的事,我才沒辦法和你相處。我覺得很生氣、懊惱、難過。”

一個人如果想要和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他絕不能要求他們依照規定的模式做事,或處處請求利益。解決人與人之間不愉快的惟一方法,就是給他人以足夠的了解。

那麼,你的了解能力如何呢?為了確實掌握與人相處的能力,你必須身臨其境。

假設你在路上開車時,有一個小男孩站在路邊向你揮手,車子經過他時,他竟拿東西丟你的車,你赫然聽到一聲“啪”的聲音!這下才知道原來他用石頭砸車子。

於是你猛然煞車,怒衝衝地走出車外,朝這個男孩子走去,愈走愈氣,心裏盤算著,你一定要把他帶到他父母麵前,指責他,並叫他們賠償你的損失。

走到這個孩子麵前時,你心中的怒氣正好達到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