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商活躍你的人際關係
1.處處有善緣
在人際交往中,高魅商的人往往能憑借自己的魅力,使人們信任他,從而獲得眾多的朋友。朱伯儒是一位善於同大學生交朋友的人,一次有十幾位大學生和朱伯儒座談,其中學生甲說:“假如我一個月的工資拿50元錢,我就幹50元錢的活,你說對不對?”
朱伯儒沒有正麵回答這個問題,而是運用自己的魅商,算了一筆帳說:“就算你24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幹到60退休,活到70歲可以不可以?”
學生甲答:“可以。”
朱伯儒說:“那你真正工作時間是36年。前24年和後10年加起來34年的時間是不幹活的,是靠別人來供養的。你上小學、上中學、大學,國家和人民花了大量的錢,你退休不能幹活了還要拿工資,你想想看,隻幹50元的活行不行?”
同學們聽著都笑了,學生乙開玩笑地說:“那好吧!我加50元,幹100元的活行不行?”
朱伯儒風趣地回答:“不行!不行!還差得很遠呢?你要不要休假?要不要解決住房?要不要結婚生孩子?你的孩子要不要上幼兒園?上小學、中學、大學?”
學生丙笑著說:“朱老同誌,想不到你算盤打得那麼精。那好吧!我再加50元,幹150元的活,你說總該可以了吧!”
朱伯儒說:“還是不可以,你要不要增加工資,改善生活,國家要不要發展生產和加強國防建設。前人栽樹後人歇涼,老一輩為我們這一代栽了樹,我們要不要多幹點活,為後代栽點樹呢?”
學生們都說:“需要。”有的又說:“再加50元幹200元的活……”
朱伯儒語重心長地說:“我不是經濟學家,到底幹多少元的活才對,我也說不準。但是我曾經學過《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講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是不行的,即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也要進行多項扣除。給多少錢就幹多少活肯定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裏,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作為主人他存在的價值不在於拿多少錢,而在於他為祖國、為人民、為社會做出什麼樣的貢獻。”
朱伯儒發揮其魅商,使思想活躍的大學生們深受啟發。許多大學生信任他,尊重他,都願意與他說說心裏話,魅商,幫他贏得了大學生朋友。
人際交往中,有時也會遇到一些故意搗亂的人,這時,如果巧施魅商就能感化他們,如果態度生硬,他更不買你的帳,不但達不到勸說的目的,反而會被他奚落一頓。
一次,幾個小青年坐公共汽車不買票,當女售票員小王來到他們麵前請他們買票時,其中一個油腔滑調地說:“我們是下崗工人,沒有工資,買什麼票?”
售票員小王很有對付這類問題的經驗。她知道對這些人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而用話頭點撥激發他們自尊自愛的心理是最有效的辦法。於是,她以誠懇的態度,小聲對他們說:“你們自己看看,這副腔調給人的印象多不好!其實,我知道你們這些人並不壞。你們都長這麼大了,又不是孩子,總懂得愛惜自己的名譽吧?乘車買票,五角一塊是小事情,名譽搞壞了,你用鈔票也買不回來。現在,你們不買票,還要強詞奪理,這多不好!我就不相信你們出門連買票的錢也沒有。今天,你們要是不買票,車上這麼多乘客都認識你們的麵孔了,多不好意思!”
售票員靈巧地運用自己的魅商使得幾個小青年有些不好意思起來,他們相視一笑,帶著幾分感激,對售票員笑了笑,順從地掏錢買了車票。
售票員正是因為有較高魅商,所以能遊刃有餘地處理與乘客的關係。同樣,在商店有一位較高魅商的營業員也是很容易與顧客處理好關係的。
某商店一位優秀營業員,一次接待一位女顧客,女顧客挑得相當仔細,足足用了幾十分鍾還沒有挑完。當這位營業員去接待別人時,這個婦女把臉一沉,大聲指責道:“你這是什麼服務態度?你沒看見我先來,他們後來嗎?為什麼扔下我不管了?”
如果遇上楞頭青,早把她頂回去。然而,這位營業員走過來和顏悅色地說:“請您原諒,我們店生意忙,對您服務不周到,讓您久等了。我服務態度不好,歡迎您多提寶貴意見。”
這話說得女顧客也不好意思了,她麵呈愧色,連聲道歉:“我的話說得不好聽,也請你原諒。”
這位營業員以“和氣”對“火氣”,表麵上“似水柔情”,實際上卻“力勝千鈞”。因為“火氣”麵對“和氣”,就失掉了發火的理由和動力,自然會降溫熄火了。這就是魅商的作用。
2.時時有共鳴
人與人之間存在的能夠產生情感共鳴的相似因素很多,有的是明顯的,有的是隱蔽的。富有魅商的人往往能留心對方的舉止言談,而發現一些相似的因素,來作為交談的共同話題的突破口,從而打開話匣子,產生共鳴。
唐代詩人白居易身為江州司馬,與地位低下的琵琶女邂逅相逢,也能很快地傾心交談,並為之揮淚,灑濕青衫,就是因為“同是天涯淪落人”。魅商極高的白居易善於發現這樣的相似之處而寫出了膾炙人口的琵琶行。
有一次,著名相聲演員薑昆到湖北十堰市演出,幾家新聞單位的記者紛紛前來采訪,不料,薑昆一一婉言謝絕,這使記者們十分失望。但是,有一個愛好相聲的女記者卻再次叩響了薑昆的房門,說:“薑昆先生,我是一個相聲迷,我對您的演出有些意見……”薑昆一聽是為自己的節目提意見來的,便十分熱情地接待了她。這位女記者正是用她和對方對相聲的愛好及共有的興趣做文章,巧妙地打開了薑昆的“話匣子”,順利完成了采訪任務。
此外,一個富有魅商的人,還能根據地域相似、職業相似、年齡相似、處境相似等直接相似因素,以及對方與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鄰居等有聯係的間接相似因素,溝通情感、找到共同話題的橋梁。一位記者曾講述過自己采訪的一段經曆:他去某地農村采訪,住在一個老大娘家,進門打過招呼,便說:“聽口音大娘是山東人,好像是魯中南的吧?”大娘說:“是呀,老家是山東陽穀。”他接著說:“我當兵時,我們連隊山東人可多啦,連長、排長、班長都是山東人,山東老鄉對國家的貢獻大。”這番話引起了老大娘對往事的回憶,她對記者講起了過去的事情,記者從她那裏聽到了不少有用的材料,意外收獲頗大。這就是通過間接相似點——首長、戰友和大娘都是山東人,從而與大娘有了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如此這般展示魅商,果真使大娘產生了感情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