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說“不”也含笑
人際交往中,做人做事都要講求原則,不符合原則的事堅決不能辦。如果某人向你提出要求,是不符合原則的,當然不能辦,這就叫堅持原則。富有魅商的人,在拒絕的同時要講究說話方式方法的靈活性,根據人際關係的類型和特點,根據語言交往的內容、場合和時間等的不同,來采取靈活的策略,做到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從而維持一種和諧的人際。
美國總統弗蘭克林·羅斯福在就任總統之前,曾在海軍部擔任要職。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道:“你能保密嗎?”“當然能”。“那麼”,羅斯福微笑地看著他,“我也能”。他的朋友明白了羅斯福的意思,不再打聽了。
弗蘭克林·羅斯福采用的是委婉含蓄的拒絕,其語言具有輕鬆幽默的情趣,表現了羅斯福的高超藝術,在朋友麵前既堅持了不能泄露的原則立場,又沒有使朋友陷入難堪,取得了極好的效果。以致於在羅斯福死後多年,這位朋友還能愉快地談及這段總統軼事。相反,如果羅斯福表情嚴肅、義正辭嚴地加以拒絕,甚至心懷疑慮,認真盤問對方為什麼打聽這個、有什麼目的、受誰指使,豈不是小題大作,有煞風景,其結果必然是兩人之間的友情出現裂痕甚至危機!
委婉拒絕或叫聲東擊西或稱迂回轉進的方法,這種方法,不是直接拒絕,而是希望對方知難而退。例如有人想聘莊子去做官,莊子並未直接拒絕,而是打了一個比方,說:“你看到太廟裏被當作供品的牛馬嗎?當它尚未被宰殺時,披著華麗的布料,吃著最好的飼料,的確風光,但一進了太廟,被宰殺成為牲品,再想自由自在地生活著,可能嗎?”莊子雖沒有正麵回答,但一個很貼切的比喻已經回答了,讓他去做官是不可能的,這種方法就是委婉的拒絕法。錢鍾書在拒絕別人時也用了一個驚妙的比喻。一次,一位英國女士想拜訪他,而他在電話裏對這女士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用下蛋的母雞比喻自己,不但巧妙生動,而且表現了錢老平易和藹的性格,委婉而風趣地拒絕了拜訪。
魅商的作用就在於說不的時候,也能讓人感到心情舒暢,從而產生出一種更加願意與之交往的願望。
4.敲開深閉門
在人際交往中,魅商高低不同的人,在改變他人的態度過程中所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魅商較低的人,總是開門見山地提出自己的要求,結果往往遭到拒絕或發生爭執而陷入僵局;而高魅商的人,則首先建立同情和尊重的氣氛。例如,當對方為某事煩惱時,魅商高的人會說:“我理解你的處境,要是我,也會這樣,甚至比你更糟。”以顯示出對別人的尊重,然後從他人的願望入手,尋找雙方感興趣的話題。在這樣的氣氛中進行交談,往往能產生較好的效果,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這方麵,卡耐基有過一個成功的例子。卡耐基是一個有很高魅商的人。一次,卡耐基要在紐約一家飯店舉辦係列講座,臨近時突然接到飯店的一個通知,要求他支付比原來高出兩倍的租金,否則收回場地。這時所有的預告都已發出。卡耐基去麵見經理,目的是想讓他改變態度,他說:“收到通知時雖然有點震驚,但我一點也不埋怨你們,如果我處於你的地位也會這樣做,因為飯店的直接目的是贏得更高的利潤,如果不這樣做,你就會被解雇。”一開始,卡耐基隻字未提自己的願望,而是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既避免了爭吵,又使雙方產生了合作的誠意。接著,卡耐基拿過一張紙,幫助經理分析這樣做的“利”和“弊”,他說:“如果我們退出,你們可以舉辦舞會或別的會議,收入自然要比租給我辦講座要高得多,但如果我到其他地方辦講座,你們也有損失,因為來我這裏聽課的都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這對你來說是個好廣告,是不是?實際上,你花5000元錢在報上登廣告,也吸引不了比我這講座更多的人來看這個飯店,這對你們來說是很有價值的,是不是?”最後,卡耐基把紙遞給經理,說:“我希望你能仔細地權衡,然後告訴我你的最後決定。”第二天,卡耐基收到經理寫來的一封信,通知他租金隻提高50%,而不是300%。事後,卡耐基總結說:“如果是低魅商的人,采取的常規方式,闖進他的辦公室質問他:‘你這是什麼意思,你知道我的票已經印好,預告都已作出,你卻把我的租金提高300%,真是荒唐、愚蠢,我不付款’!結局會怎樣呢?一場爭吵將不可避免。”
可見,具有較高的魅商,在與人的交往中能改變他人的態度,達到自己的目的,同時也避免了衝突,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係。
5.致客三千眾
戰國時期的魏公子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也是魏安敖厘王同父異母的弟弟。昭王去世後,安敖厘王即位,賜賞公子無忌,賜爵號為信陵君。公子為人仁厚,謙恭待士,隻要是人才,才能無論高低,他都以禮相待,從不因自己門第高貴而輕視士人。因此,信陵君謙恭待人的美名遠近流傳,周圍幾千裏以內的士人,都爭先投在他的門下,以致門客多達三千人。
信陵君能招來三千門客,無疑是一個善於搞好人際關係的高手。而幫他做到這一點的,正是他所具備的超乎常人的高魅商。我們從他與侯嬴交往的例子中就能清楚的看到這一點。
魏國有個隱士,名叫侯嬴,年已70,家中很窮貧,地位卑微,僅是魏都大梁東門的一個小小的守門人。公子聽說他有賢能,家中貧寒,便親自登門問候,並送去許多財物。侯嬴堅辭不受,對公子道:“臣下平生修身養性嚴於操守,品行清慎,不能因為貧寒,地位卑微,而接受公子的財物。”公子見侯嬴誌向清高,便不再勉強他收留財物,告辭而去,心中卻更加敬重侯嬴。
公子歸來後,寢食不安,總是惦念著侯嬴,決心請他來作自己的門客。一天,公子大擺宴席,盛宴賓客,當賓客們坐定之後,公子對賓客們道:“請諸位稍候,我要去請一位客人。”眾賓客聽說公子要親自駕車去請一位客人,猜想必是貴客,紛紛虛席以待,以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