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商活躍你的人際關係(3 / 3)

公子告辭眾人,駕馭著車馬,空著左邊的座位,去東門迎接侯嬴。侯嬴見公子親自駕車來迎,早已料定公子來意,並不謙讓,也不答謝,略微整了一個破舊襤褸的衣帽,昂然登車,坐在左邊上首位,舉止坦然,猶如達官貴人出門一般,想借此來察看公子的態度究竟如何?隻見公子非但不發怒,反而更加謙恭,握著韁繩,驅車前行。過了一會兒,侯嬴又對公子說:“請委屈一下您的車馬,將車趕到前麵的一個屠場中,我要到那裏去看望一個朋友。”公子聞言,並不反對,立即駕車駛往市場,沿途官員及百姓見到魏國的貴公子肯為一個守門的老頭子駕車,神態是如此地謙恭,紛紛讚歎公子品德高尚,禮遇下人。到了屠場中,侯嬴便下車去看望他的朋友朱亥,故意與朱亥談個不休,拖延時間,侯嬴還不時地偷偷瞟看公子,隻見公子端坐在車上,態度更加溫和。屠場中的人們看到公子肯屈身來此下賤之地,並且還為侯嬴趕車,都深感欽佩的。此時,魏國的將相、王族及賓客們正坐在堂上,等候公子回來開宴。公子府中的家眷及侍從紛紛翹首遠望,盼望公子速速歸來。跟隨公子出迎侯嬴的侍從等人焦急萬分,都暗暗咒罵侯嬴不諳世事。侯嬴見公子的溫和神態始終不變,才告別朱亥,登車來到公子府中。公子畢恭畢敬地延請侯嬴入府,引至宴席前,一一與賓客們介紹,然後請侯嬴坐在宴席上首。宴客們見到公子親自駕車請來的貴客,竟是看守城門的一個老頭子,都非常吃驚。公子令左右侍從布席開宴,美酒佳肴陳列滿堂,吹笙鼓瑟妙曲助興。飲至半酣,公子特意起身離席,來到侯嬴麵前向他敬酒祝福。隻見侯嬴不慌不忙,神態自若地站起身來,一麵向公子答禮,一麵高聲說道:“今天臣下為公子盡力也是足夠了。臣下地位卑微不過是個守門人,而公子卻能屈身待我,親自駕車迎我於大庭廣眾之中;我本應該及早來赴宴,卻故意請公子陪我去訪問朋友,故意讓公子的車馬經過市場,久久地停留在屠場中,借以觀察公子,公子反而更加謙恭,途中的人及屠場中的人都把我當作小人,而認為公子是有德行的人,認為公子能夠謙恭對待士人。我的真正本意是要成就公子的美名啊!”賓客位聽罷,既敬服侯嬴,又欽佩公子品德高尚。宴席散後,公子遂拜侯嬴為上賓。

魏安敖厘王二十年,趙國兵敗長平,秦兵包圍趙都邯鄲,趙求救於魏。信陵君用侯嬴之計,使如姬竊取魏王兵符,奪取魏將晉鄙率領的十萬大軍,前往救趙,遂解趙邯鄲之圍,名揚天下。而侯嬴在信陵君到達軍營的那一天,麵向北方自刎,以死來報答公子的知遇之恩。

信陵君謙恭以待侯嬴,侯嬴以死回報公子,其人其事為後人所傳頌。信陵君以高魅商結交天下之士,眾門客慨然報主,遂使信陵君譽蓋諸侯,功勞卓著,威震天下。司馬遷說:“信陵君之接岩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意思是說:信陵君能夠結交民間隱士,不以結交平民為恥,是很在道理的呀!名冠諸侯,也是有可靠根據的。就連漢高祖劉邦也下令人們永遠地祭祀他呢。

6.網絡有識之士

在日常交往中,上司與下屬、專家與學子、前輩與後生之間容易產生不平等心態,孕育出“專製”與“家長製”作風,使相互之間的交往被一道深深的鴻溝阻攔。憑借高魅商可以逾越這道鴻溝,使人際關係更為和諧,密切。在這方麵,唐太宗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唐朝大將李績兩次出擊突厥,立下大功。當時,唐高宗為晉王,領並州大都督銜,唐太宗授李績為光祿大夫,兼任並州督府長史。李績在並州呆了16年,令行禁止,人們都稱讚他。太宗對近侍之臣說:“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臣良將安撫邊境,隻知道修築長城以防備突厥的侵擾,頭腦糊塗,竟然至於此!我現在委任李績鎮守並州,遂使突厥畏懼他的威勢而遠遠逃遁,邊境得保安寧,這難道不是遠遠勝過修築長城嗎?”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征召李績,拜為兵部尚書。李績還未到京城,這時薛延施派遣他的兒子大度設率騎兵8萬人南侵李思摩部落。太宗命李績為朔州行軍總管,率領輕騎兵3000人追擊薛延施到達青山(在今甘肅環縣西),大破敵人,生擒了他們的首領,並俘虜5萬餘人。當時李績突然生病,醫生處方中說,把胡須燒成灰配藥可以治療李績的病,太宗就把自己的胡須全都剪下來,為李績配藥。李績深受感動,叩頭流血,哭著對太宗表示謝意。太宗說:“我也是為國家的前途著想,不必煩勞你深表謝意。”

貞觀十七年,唐高宗被立為皇太子,太宗調李績在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宗對李績說:“我兒新登儲位,您原是他部下的長史,現在把太子宮內的事委托給您,所以才這樣任命。雖然委屈了您的官階、資曆,請您不要見怪。”太宗又曾在一次宴會上,對李績說:“我將要把太子托付給朝廷重臣,思來想去,沒有比您更合適的人選了。您過去不肯背棄李密,現在豈能辜負我的重托啊!”李績泣不成聲地表達心願,並咬破手指發誓,竭忠盡智輔佐太子。就在這一次宴會上,李績沉醉不醒,太宗就脫下自己的禦衣,給李績蓋在身上。

貞觀二十三年,太宗臥病在床,對高宗說:“你對李績沒有恩惠,我現在要責罰他離開京城。我死後,你要授給他仆射的官職,他蒙受了你的恩惠,這樣,他就能為你盡忠竭力。”於是太宗真的將李績責出京城,任壘州都督。高宗即位,當月即召李績拜洛州刺史,不久,加開府儀同三司,參預掌管機密大事。當年,又拜李績為尚書左仆射,完全如太宗臨終安排的一樣。

李績仍如太宗在世時一樣,為國家建立功勳。後來李績任遼東道行軍總管,伐高麗,渡過鴨綠江,打到平壤,俘虜了高麗王高藏,凱旋而歸,雪洗了太宗征高麗失利的恥辱。

唐太宗處理與李績的關係隻是其許多事例中的一個。他正是憑借自己的高魅商,藝術地處理了君臣之間關係,建立起自己的人才關係網,在這些有才之士的輔佐下,唐太宗成為中國曆史上最成功的皇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