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幽默魅商(2 / 3)

一位新上任的領導發表就職演說,但內容比較空泛,缺乏切實可行的措施,職工中有人竊笑。這位領導的幽默感突然萌發了,他輕輕一笑,對職工們說:“我的演說也許不很精彩,不過也不算完全失敗,至少我可以常常以它為失敗的例子。在以後的工作中加以借鑒。”他的幽默贏得了職工們的好感。他們不得不對這位新領導刮目相看,同時,他自己對演說不成功的擔心也消除了。

笑自己,就不能常常記掛著自己的優點,並且以此為榮。幽默者的魅商所在,就在於坦誠開放,自我批評,而且敢於把缺陷亮出來給人看。人貴真誠。以真誠待人,就會得到真誠的回報。“以心換心”和“種瓜得瓜”,就是這個意思。

大發明家愛迪生也是一個高魅商幽默家。小時候,他曾做過小販,專門在火車上販賣糖果、點心和報紙。有一次,火車管理員一怒之下,扯了他的耳朵,從此,他失聰了。愛迪生對此並無痛苦之感。在他成為大發明家以後,幽默地告訴人們,他之所以能取得許多重大發明,得感謝那位使他耳聾的火車管理員。因為這使他能夠杜絕外界的閑言碎語,更加專心於新的發明。

幽默不能帶有刺傷他人自尊心和傷害他人情感的內容在內,這是幽默與諷刺、恢諧和機智的根本不同之處。如果含有刺,最好留給自己。開自己的玩笑,決不是阿Q式的自我作賤。古代不少笑話,就是以自我作賤的玩笑為諷刺對象的。

據說,有個縣丞叫馬信,一天坐船去拜見上司。上司問他:“你乘的船停在什麼地方?”馬信回答說:“停在河裏。”上司十分生氣,大聲責罵他說:“我還不知道船停在河裏嗎?真是個草包。”馬信不緊不慢地回答說:“草包也在船裏。”這種自輕自賤,其實已遠離了幽默,不但不能從困擾中解脫,反而會越陷越深,成為一種受到嘲笑的低魅商愚蠢行為。

高魅商幽默者通過自我解嘲獲得了精神超越,而與之交際的人也從中能感受到一種輕鬆愉快的生活氛圍,保持了心情的舒暢和安泰。高魅商幽默者笑己,也是笑人。在幽默者的自我反省和檢視中,人們也同樣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當人們同笑時,心靈就得到了升華,困擾也被擺脫了。高魅商幽默者的笑己,正如同燃燒的蠟燭一樣,“犧牲”的是自己,照亮的卻是他人。

4.因為幽默,險境變成了坦途

現實中,環境常常同我們作對,仿佛有意識地為我們製造一些困難,把我們帶入衝突的邊緣。我們若想息事寧人,就應提高魅商,以幽默態度處理可能發生的事端,變險境為坦途,就不但得學會自嘲,而且還須善待環境,及時妥善地處理人際關係,以對方的立場替對方著想,冷靜耐心地進行交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樣,才能轉危為安。逆境,雖然造成緊張和困窘,但對於人的成長有利。越是身處逆境,一個人的智慧和才華越能顯露出來。

每個社會都有它正常的運轉秩序,生活在其中的人理所當然地應該遵守它。但是,在許多時候,總有一些人從正常的運轉軌道中跳出來,向遵守運轉秩序的人挑戰。這種挑戰也許會給社會發展帶來希望,但也有可能引起某種混亂,破壞有序的規則。遇到後一種情形,我們的職責便在於克製情緒,以高魅商的幽默觀善待那些同社會沒有根本矛盾的不循規蹈距者,使他們回到自己的角色位置中去。

一位女士在飯館吃飯。已經吃完了飯,她才對經理說:“對不起,錢夾放在家裏了,我現在不能付錢。”經理不慌不忙地說:“那好吧!我相信你。為了使我記住此事,必須把你的名字寫在門口的黑板上,同時記上你欠款的數目。”女士表示不滿:“那不是每個人都看到我的名字了嗎?我不是太難堪了嗎?”經理微笑著說:“不必擔心,我們會用你的皮大衣把你的名字蓋住的。”經理的幽默意圖,在於讓這位有賴帳嫌疑的顧客用物質作抵押,以此逼迫她就範。這位女士隻好拿出錢來,如數付清了欠款。幾乎沒費什麼力氣,經理就維護了飯館的製度。

由於某些客觀原因,我們的計劃常常會受到嚴重挫折。這種情形使人心灰意冷,因為這並非我們的能力不夠。不過,我們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人格力量,試著運用一下幽默才能去處理它,說不定會提高魅商,扭轉局麵。

一位著名的鋼琴家,去一個大城市演奏。這個城市的居民對鋼琴比較陌生,因此不十分欣賞。鋼琴家走上舞台,才發現全場觀眾坐了不到五成。他很失望。但是,他很快恢複了自信,並且走向舞台的腳燈對聽眾說:“這個城市一定很有錢,我看到你們每個人都買了兩、三個座位的票。”音樂廳裏響起了一陣笑聲。為數不多的觀眾立刻對這位鋼琴家產生了好感,聚精會神地開始欣賞他美妙的鋼琴演奏。正是幽默,把鋼琴家從可能失敗的邊緣拉了回來,改變了他的處境。

危機的形成,往往是人為的。盡管我們主張與人為善,慈悲為懷,但與我們打交道的人三教九流,無所不有。我們沒有得罪人,別人也可能向我們發難。

1975年,美國總統卡特舉辦記者招待會。一位記者提了一個十分意外的問題:“如果您女兒與人發生桃色事件,你會有什麼感覺?”卡特對這一問題感到震驚和不知所措。如果拒絕回答,有損於他的公眾形象;如果直接否認這種事情發生的可能,未免過於武斷,同樣對他不利。在危機中,幽默挽救了他。卡特略加思索,巧妙地回答說:“不過,我女兒隻有七歲。”一句幽默的答問,把卡特從逆境中解放了出來,同時,也在公眾麵前樹立了自己幽默機智,文雅禮貌的形象。

“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是我們麵臨危機時必須牢記的戒語。在人際關係中,不論對方意圖如何,用意怎樣尖刻,在反擊時都應含蓄溫雅,旁敲側擊。如果路見不平,即拔刀而起,挺身相鬥,這不但無補於事,反而會降低魅商,搞僵人際關係。這是匹夫之勇。不過,在不損害對方的情形下,也可以適當地反擊無理的言行,但得遵循高魅商的幽默原則。晉朝人孫綽曠達不羈,頗有文才,在門前種了一顆鬆樹,經常自我陶醉。鄰居見此十分不滿,譏諷他說:“你這顆鬆樹長得倒不錯,可惜太小,恐怕不會有當棟梁的日子了!”孫綽笑笑說:“你家的楓樹、柳樹長得都合抱粗了,也沒見有什麼用啊!”鄰居以樹比人,先向孫綽發難,孫綽卻從容相對,暗渡陳倉,結果轉劣為優,反而占了上風。

幽默的實質是不諧調,但幽默的目的卻是諧調,這也就是高魅商幽默者身處逆境而不慌,力求變險境為坦途的原因所在。幽默者的忌諱之一,是無事生非的故作幽默。

一位顧客在裁縫店做了件衫,幾天後又找到裁縫說:“你替我做的襯衫,領子太小,袖子也太長……”不等顧客說完,裁縫就接上說:“沒關係,領子穿穿就大了,袖子洗洗就短了。”顧客氣得哭笑不得,一場激烈的爭吵由此引發了。

更有那種粗俗無禮的幽默,讓人無法忍耐。一位外地人來到某城市,想找一家郵電局。他問一個過路的男青年:“請問,哪兒有郵電局”?小夥子想幽默一下,說:“哪兒都有。”外地人不高興了:“我問你怎麼走?”小夥子為自己的幽默感到得意:“用腳走!”外地人認為是欺生,一把拽住小夥子,倆人便吵起架來。這種惹事生非、惡化人際關係的“幽默”實在沒有存在的必要。

5.因為幽默,幹戈化作了玉帛

和諧與寬鬆的人際交往環境不可能保持不變。鍋碗瓢勺配合得十分默契,但也免不了碰碰磕磕,造出些事端來。當人際間以幹戈相見時,忍讓,當然是理智地處理衝突的妙方,但是,遇到那些脾氣暴燥、性格古怪的對象,忍讓隻會助長對方的不良情緒,於問題的解決無助。幽默,是研究如何疏導、釋放人的被壓抑、被控製的心理潛能的學問。從幽默與人際交往結合的角度考察人際關係的處理,我們認為惟有高魅商的幽默才能在人際間怒目相向、劍拔弩張之時,淡化對方的激憤,調解對方的矛盾,把不安定的因素化為團結的有利因素。

對於社會中的重大事件,如火山、地震、戰爭和社會悲劇,我們是無法用幽默去消除它們的危害的。但在日常的人際關係中,當摩擦和衝突發生時,以幽默態度對它作藝術處理,就有可能消除人際間的敵對情緒,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在高魅商的幽默者看來,人生有許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做,與這些相比,人際間的摩擦和衝突實在不值得放在心頭。因此,高魅商的幽默者能夠輕鬆地麵對人際間的煩惱,與人同笑,化幹戈為玉帛。

幽默能夠幫助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了解對方的困難和立場。特別是環境把人生的一些小煩擾擴大成人際間的矛盾衝突時,高魅商的幽默手法更能化解不快。

有人去蘇州買貨,行前別人告訴他:“蘇州人賣東西,總是多要一半錢。所以,買東西時,你看他要多少價,你就隻還他一半就可以了。”這位初次出門的采購員到了蘇州後,去一家綢緞公司買東西,凡是要價二十塊的,他都隻還十塊,凡是要價十塊的,他都隻還五塊。經理很生氣,對他說:“你這樣還價,那裏是買貨,明明是跑來搗亂來了!本公司幹脆送你十匹綢緞得了!”這位采購員這才悟到自己的呆板,趕快運動起幽默的大腦細胞,對經理說:“不敢!不敢!我隻要五匹就行了!”本來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的衝突情勢,經他的幽默才能幹予,便消聲匿跡了。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衝突處理術。

在對方大動肝火的時候,我們也不妨做出一副糊塗相,以幽默來表現大智若愚的聰明,從而打破令人不快的僵局,造成和平友好的交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