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由何來(2)(1 / 3)

《聖經》中說,上帝先創造了一個亞當,但亞當一個人生活得十分寂寞,於是上帝取出亞當的一根肋骨創造了夏娃。《西遊記》開篇寫孫悟空的來曆說,“花果山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周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用圓,按政曆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麵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盤古開天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通靈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出生與此相類。夏娃實際上是亞當的複製品,而孫悟空和賈寶玉也都是自己生出自己,實際就是自己複製自己,他們都屬於無性生殖。

大家知道,人體性細胞(女性卵子和男性精子)的細胞核內,隻包含著染色體數的一半,而人類身體和其它任何一個細胞核內卻包含著全部染色體,換句話說,人體的每個細胞核內都含著再造一個人所需的全部基因。因此,將一個“原型人”身上的一個營養細胞裏的細胞挖出,放入已除去細胞核的女性卵細胞當中,經過一連串的分裂、分化,使其成長為胎兒,然後,將這一特殊的組合胚胎移入“代理媽媽”的子宮內,就可以得到和“原型人”完全相同的“複製人”,這就是遺傳學上所指的無性繁殖,嚴格地講,“複製人”沒有父母。

1902年,奧地利的生物學家哈布蘭特曾預言:人類終究會有一天成功地實現無性生殖。20世紀60年代,英國牛津大學的生物學家高登,成功地實現了非洲青蛙的無性生殖。據最近的有關報道,人體無性生殖的技術已經突破,從技術上講,目前複製一個人已不再是幻想。美國就有一位大富翁要求“複製”一個自我,以補償幼年的不幸。

但是,複製人的技術現正引起科學界的極大爭議,它涉及人類道德及有關社會管理方麵的問題,不少科學家認為,複製人體技術不利於人類總進化。諾貝爾獎得主、遺傳學家列德·波克也指出,人類的無性生殖技術不僅可能,而且會“將人類驅逐到進化道路上的混亂邊沿。”

所有的學術性爭議留給科學家、社會學家和法律學家去解決,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是:無性生殖這一高科技思想為什麼會出現在上古神話當中?如果我們將無性生殖這類神話,與上引漢代繪畫所表示的女媧和伏羲用高科技造人的傳說聯係起來,不難發現神話內在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它們反映了同一個內藏著的主題:神用高科技創造了人,無性生殖的遺傳學成果隻是造人過程當中的一個細節而已。因此,我們認為,上古神話中無性生殖的思想來自於人類被創造的記憶。

在“神用高科技創造了人”這一連貫性的主題下,上古神話中還有另一類生殖現象,即處女生殖。

世界上的動植物生殖大體有二種形式,一種是單性生殖,即通過自身的細胞分裂產生下一代;另一種是雙性生殖,如花蕾受粉、動物交配等,這是絕大多數動植物的生殖形式。進人人類社會以後,人類的每一種文化都與兩性社會有關,尤其在中國神話裏,這一特點反映得格外強烈。比如說,中國有了玉皇大帝後,一定要把西王母配給他作妻;創造了雷公以後,又必須再造一個電母使其成雙配對。其實,不但是中國,在全世界各民族的早期曆史中都有把生殖問題神聖化的傾向,越是古老這種思想也就越強烈,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生殖器崇拜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對兩性生殖的認識,古人比現代人感受得更為深切,這不但與人類的自身繁衍有關,而且與各種畜牧業、養殖業有直接的關係。但奇怪的是,在世界各民族的早期神話中,一些英雄或聖人常常為處女所生,這是一個不符合常理,而又普遍存在的現象。

《太平禦覽》中保存了一種古老的傳說,據說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就是踏了出於雷譯的“大跡”,而後生下了伏羲;同一部書中還記載了大禹的母親“見星貫昂,夢接意感”,而後又“吞神珠”,這才生下大禹;《初學記》說黃帝的母親“見大雷繞北鬥,樞星光照郊野”,然後“感而孕”,逐生黃帝;《拾遺記》說的妃子,做一個吞太陽夢,就生一個兒子,這樣連續做了八個夢,生下了八個兒子;《史記·殷本紀》說,殷民族的祚祖先契就是其母簡狄吞食玄鳥(燕子)卵所生;《春秋緯·合誠圖》說,堯帝的母親慶都是與背著圖從河裏跳出的赤龍合婚而孕,後來生下了堯;《詩緯·含神霧》說,舜的母親握登感著大虹而生舜。《春秋公羊傳》在總結上述“處女生殖”的神話後說:“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

人類學家把這種“處女生殖”的現象,解釋為母係氏族群婚製下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事實。社會學家則將此解釋為部落酋長為了增加權威而故意製造的神秘色彩。我們認為,這隻是外來高智慧生命製造人的整個過程中的一個部分,這些高級生命用DNA重組製造出早期不完善的人類,又選擇這些尚不完善的人類精子和卵子,進行新的分解、組合,然後將加工好的受精卵移入早期人類的母體內,產生出下一代。經過這樣不斷的改造,人類的形體才逐漸地完善起來。而這樣出生的後代當然屬於“處女生殖”,即沒有經過兩性活動的生殖,人類將自己出生的朦朧記憶,用“吞神珠”或吞食“玄鳥”卵等形式表達出來。

我們之所以格外重視造人類的神話中這些奇特的生殖現象,是因為在這些傳說裏包含了我們剛剛才知道的許多生物技術,這絕不是巧合,更不是幻想,它是原始人在沒有欺騙成分下自發流傳下的。所以它的主題還是可信的。

世界有關人類早期曾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記載,同樣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按民族學及進化論的觀點這種情況根本就不會發生。然而《聖經》卻偏偏這樣記載說:所有的地方曾使用一種語言。……因此,主說話了:“民族被統一,所有的人都說著同一種語言。他們正打算完成他們已經開始幹的事。好吧,到山下去,擾亂他們的語言,讓他們不能互相理解。”於是,主把他們驅散到各地。墨西哥特爾台卡傳說中也提到人類早期聚居的事,“但他們的語言開始混亂,他們已經變得不能相互理解了,因此,為了改變居住地點,他們向不同的地區出發了。”

世界所有民族曾被統一到一處,又使用著同樣一種語言,我們無法加以證實。從現代所發現的新石器(大約1萬年一4000年)文化層來看,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點,不論從繪畫、傳說、生活用品及工藝品中都找不到文化同一的痕跡;從地理上看,如果說亞、歐、非三洲曾被統一還有地理的因素在內(大陸板塊相聯),那麼,美洲和澳洲的統一又怎麼解釋呢?當時的人是如何掌握了橫渡大洋的技術呢?

以上民族和語言曾被統一的記載如果還有幾分可信的話,那麼隻能有一種解釋,而這種解釋又恰恰證明我們假設的合情理,人是“上帝”的合成品。搞生物研究的人都知道一條規律,任何新物種的出現都需要經過幾代雜交,借以強化、穩定物種新的遺傳基因,然後才可以推廣使用。“上帝”們在造人的初期,由於被造的人其遺傳基因和身體結構不穩定,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們曾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使用著同樣一種語言。通過不斷地改造,在人類生理結構完全穩定,即不會發生變異和退化之後,“上帝”將人們送到世界各地去生存,從此,他們的語言發生了很大混亂,開始了各自的發展曆史。由於人比其它動物更為複雜,因此這個穩定時期比較長。同樣,“上帝”與人在這個階段內接觸十分頻繁,因而形成了世界早期民族中“神人相雜”的神話。

有關“上帝造人”的事實,還反映在其它神話中。

混沌與造人

什麼是混沌?混沌指的是一種灰朦朦、暗乎乎的狀態。《淮南子·精神訓》中對這種狀態有幾句十分形象的描述,“古未有天地之時,惟象無形;窈窈冥冥,芒文漠閎;鴻蒙鴻洞,莫如其門。”關於混沌這種狀態,無一例外地存在於世界所有民族的早期神話裏。

中國神話將混沌這種狀態演化成人格神,《莊子》中記載了這一神話。故事說:“南海的天帝叫倏,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混沌。倏和忽常到混沌那裏去玩,混沌招待他們非常殷勤周到,倏和忽心裏很過意不去,就想報答混沌。他們說:人都有七竅,用不看呀、聽呀、呼吸呀,可是咱混沌老兄卻沒有七竅,咱們就幫他鑿出七竅吧,於是,倏和忽用斧頭、鑿子等工具每天為混沌鑿出一竅。整整鑿了七天七夜,終於鑿出了七竅,混沌也變得好看多了。可混沌卻不領這份情,睜開眼睛,看了一下這個世界,便嗚呼哀哉了。

人類的本性是向往光明,憎惡黑暗的,而混沌灰朦朦黑乎乎的狀態的確沒多少人會喜歡,故而在神話裏有醜混沌的傳說。《神異經》裏的混沌,就是被人類醜化了的混沌。它把混沌說成是一隻象狗又象熊的野獸,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見,有腿卻不能走,空有一個肚皮卻沒有五脹六肺,且德行極壞,遇著有德行的人,就一股蠻勁去抵觸他;遇著橫行霸首的壞人,他反而伏伏貼貼,搖頭擺尾地去依靠他。這種卑賤的脾氣,實在是天然生成。平時沒事的時候,這個壞東西,總愛自己咬著自己的尾巴,回旋著,傾麵朝天,嘿嘿地傻笑。從這個傳說裏,可見人們對於和黑暗差不多的混沌,的確沒有多少好感情。

中國瑤族的民間傳說認為,宇宙原本是混混沌沌,沒有任何東西,最初出現的是風,在風的旋渦中產生了萬物的始祖。納西族的《創世紀》說,最早的時候,天地混沌未分,隻有東神(男神)和色神(女神)在布置萬物。

古巴比倫人認為,宇宙初期,天地不分,萬物都沒有形成,到處是混混沌沌的大水,後來,水分成海水、清水、雲霧三種形態,由水中誕生了拉赫姆、拉哈姆兩位大神,他們相配合,又生出了天神和地神;古印度人認為,宇宙本是空洞無物的混沌態,後來有物出現,它逐漸成長,最後成了一個大雞蛋,一分為二,一半是金,一半是銀,金的成為天空,銀的成大地;古希臘人相信,世界首先是混沌,其次是大地,由混沌中產生出黑暗和夜晚,又從夜晚裏產生天和白日。

上古神話中的混沌狀態究竟指的是什麼?有人認為,上古的混沌傳說與康德的星雲假說、現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很相似,而且講的又是天地分離,所以,這是人類最早的關於宇宙形成的理論模式。我們認為,這個觀點很值得商榷。綜合世界所有關於混沌的神話,不難看出,混沌的重點並不是指天地的開辟,而講生命的誕生。中國盤古的神話,雖然講到了開天辟地,但重點卻在講盤古的誕生,而盤古又是人類始祖的化身,在瑤族的傳說裏,從混沌狀態中也是生產了萬物(包括人)的始祖;納西族的東神(男神)與色神(女神)的傳說,本質上還是講生命的誕生;古巴比倫在神話中,從混沌裏產生了造物神拉赫姆、拉哈姆,同樣是說人類始祖的出現。在美洲的一些神話裏,他們把混沌和上帝造人直接聯係起來,比如,在危地馬拉的基切神話中,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大地上一片茫茫,朦朧不清……那時候,隻有天和地,太陽和月亮被籠罩著。……(神)說:‘這樣下去不行,特別是現在世上還沒有人類存在的時候’。於是,眾神們造了人。”

如果拋開其它內容,單看混沌神話的主幹,它講的是黑暗結束,光明誕生,即從黑暗走向光明。隻有有意識的人才能感覺到這兩種狀態的變化。澳大利亞是一個與世界其它大陸完全隔絕的孤島,在當地土著居民中有這樣一個傳說:在世界混沌未開的時候,大地上一片寂靜,完全被黑暗籠罩。但並不是沒有生命,所有的生命都在睡覺。大神拜爻梅一開口說話,就喚醒了大地,造物神彝神醒來,漫長的黑夜結束了。這則神話明確地告訴我們,混沌的結束是在人的感覺上,人從睡夢中醒來,就告別了混沌狀態。在北美印第安人的傳說裏,幾乎都說,人開始時住在海底,那裏很黑很黑,到處亂哄哄的。有一天,人們偶然發現一條通道,順著這條通道,就來到了陽光普照的大地,這個傳說與我們所說的混沌極為相似,當人從地底來到地麵,就結束了黑暗,開辟了光明。它再一次證明,生命是從混沌中走出來的。人類曾經曆過一個從黑暗到光明的過程。

混沌狀態與人究竟是什麼關係呢?人與其它動物最主要的區別,是人有精神和意識,假如光有一個形體而沒有意識的話,人就不稱其為人,隻是一個兩條腿的動物而已。古印度(廣林奧意書)認為:“世界的開端是靈魂,隻有它才具有人的形式。”意思是說,如果光有一個形體而沒有意識,那麼這個世界再好你也感覺不到,豬決不會有“春光明媚”之類的概念,因為它沒有意識。因此,形體和精神是兩個不同的東西,感知、欣賞、讚美世界的隻是精神,而不是形體,你的手決不會告訴你:啊!玫瑰花真香呀!它隻會告訴你一些低級的感覺,比如象冷呀、熱呀、硬呀、軟啊等。

在上古造人的神話裏,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神在造人的時候,並不是靈與肉同步進行的,而是先造好形體,然後才給這個形態注入了精神和意識。比如,在上引黃帝造人的神話裏,黃帝給了生命,眾神給了形體,最後才由女媧“七十化”給了精神。《聖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人。”上帝吹的這口氣,是在形體造好以後注入的靈魂——精神和意識。澳大利亞關於造人的神話是這樣的:大神拜爻梅隻有精神、思想、智慧,但沒有形體,於是,他決定造一個可以接受他精神和思想的生物,他說:“我需要創造一種全新的動物。”於是他造了人,造好人之後,又把自己的一部分精神注入到人體中去,人才有了靈魂。

靈魂和肉體不同步的結合,從而導致了混沌的結束和光明開辟的感受。換句話說,當外太空人造好了人的形體之後,並沒有馬上給人注入意識,此時的人隻是一個有生命的肉體。他沒有靈魂,即沒有高級感知係統,不能有效感知世界。但是,肉體生命本身具有低級的感知係統,例如觸覺、味覺、視覺等,可是這種感知的結果是粗糙的、影像模糊的,類似混混沌沌的狀態,活像一個植物人或人的昏迷狀態。突然,外太空人賦予了人高級感知係統——意識,人一下子從無意識的黑暗世界,來到有意識的光明世界,就像一個昏迷、沉睡中的人突然醒來一樣。天和地在人們的意識中出現,就好象是突然出現的一般,一切都是那樣的清晰,感受是那樣的準確細膩,這個刺激太強烈了,以至深深埋在人類記憶的深處,並轉化成遺傳基因,世代遺傳不忘,這就是人類第一次開天辟地神話的由來(從混沌中開出天地)。上引《莊子》倏和忽為混沌鑿開七竅的過程,正是使肉體生命具有意識的過程,意識出現(七竅鑿開),混沌的狀態也就隨之結束了(混沌死了)。

人類從混沌走向光明一瞬間的強烈感受,深深貯藏在人類的潛意識中,並對人類文化及社會心理產生了巨大影響。

中國民眾有一種十分奇怪的心理,對什麼都不願做明確的肯定或否定,而喜歡模模糊糊的思維方式,可能、也許、大概、莫須有等詞經常出現的人們的思想中。這絕不是個別現象,它反映著整體文化的某種特點。儒家的中庸之道就具有這種思維的特點,另一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

道教講“道”,那麼什麼是“道”呢?按道家的說法,道就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東西,《老子》第二十一章有幾句十分含糊的話,“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究竟道是什麼,讀完後反而使人更糊塗了,隻知“道”就是“恍惚”,那麼“恍惚”又是什麼呢?看得人真的恍恍惚惚起來。實際上,老子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隻好模棱兩可的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我們大膽地將老子所說的那個恍恍惚惚、窈窈冥冥的“道”與上古神話裏那個灰朦朦暗乎乎的混沌相互聯係,人們就會突然發現“道”和混沌是那樣的相似,完全可以說老子所說的“道”就是混沌。關於這個推論還有一條證據,道家的至上神是元始天尊,而元始天尊的原型又是上古神話裏造物神盤古。大家一定記得盤古開天的神話,是他從混沌裏開出了天地,因此,盤古——元始天尊的本身就包含了混沌的意思。

從老子的哲學體係裏,我們依然可以看出“道”和混沌的關係。老子講“道”,旨在說明世界萬物都源出“先天地而生”的那個精神,即“道”。《道德經》開篇這樣寫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我們以上的假設是正確的,即有意識的人產生於混沌之後,那麼正好與老子的哲學體係相符,人類是從混沌結束的一瞬間開始感知世界,在古人淺薄的思想裏,無疑世界萬物都是從恍恍惚惚、窈窈冥冥中產生的,所以道家才把它作為認識世界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