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發達的經濟(1 / 3)

高度發達的經濟

日本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它的工業高度發達,信息、通訊、自動化、家電、半導體、計算機、汽車、生物工程等行業,在80年代中期以後,便相繼超過歐美國家,成為牽動日本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性企業。

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日本在經濟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戰後曾持續近20年的高速增長。即使在經曆了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後,仍維持著年平均3.9%的增長率。但進入90年代以後卻急速下降,1992~1994年連續3年為零增長,其中在1993年10月底,一度出現過景氣複蘇的局麵;但在1994年10~12月期間,由於個人消費、住宅投資減少等現象出現,又使景氣複蘇的速度減慢。這期間,日本經濟的特征表現為出口的增長率低,民間設備投資減少。就出口而言,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後年平均增長7.1%,而進入90年代以後,卻下降為4.1%;民間設備投資也由原來的年平均增長5.5%下降到2.6%。1995年景氣開始略有回升,不過日元升值,加上美國經濟減速,阪神大地震、地鐵沙林事件等令社會不安定的外在因素,又導致了年中的景氣複蘇停滯不前,但年增長率仍為2.4%,是3年來第一次擺脫零增長。

1996年,日本經濟與上一年度相比又略有起色,但其景氣恢複依舊動力不足。這一年上半年GNP的增長率顯示出經濟增長的不穩定性,第一季度增長率為2.9%,但第二季度增長率卻跌為-0.7%,比1995年減少1.2個百分點,預計全年度的增長率為2%左右。從各方麵因素的顯示來看,日本經濟將進入低速穩定增長時期。

日本經濟形勢在總體上依然難以恢複景氣,其主要原因是:(1)1993年起歐美各國經濟相繼步入複蘇、擴張期,日本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率也高於日本,對日本形成出口壓力,製約著日本經濟的景氣恢複速度;(2)“1995年體製”在日本經濟的轉折時期呈現出“製度疲勞”和“不適應症”;(3)以“拿來主義”為特征的“趕超型”經濟模式,與經濟成熟化之間的不協調日益明顯,要克服其弱點,進行結構性改革將是一項長期複雜的任務。因此,今後產業調整和與此相適應的低速增長將成為日本經濟的主要特點。

鋼鐵工業

鋼鐵工業是日本壟斷資本實現“重化工業化”的基礎,也是各工業部門中發展最快的一個部門。1937年日本產鋼580萬噸,1943年達765萬噸,1946年下降到56萬噸,1953年上升為766萬噸,超過了曆史最高水平,1959年的鋼產量超過法國,1961年超過英國,1964年超過西德,躍居僅次於美、蘇的第三位,1973年產量突破1億噸大關,達11932萬噸。1977年日本粗鋼生產能力已達到1.67億噸。但由於內外需求不振,90年代以來鋼產量維持在不到1億噸的水平。

從1955年~1975年,世界粗鋼產量增長了1.4倍,而日本竟增長9.9倍。美國鋼產量從1914年的2390萬噸提高到1965年的11926噸用了50年時間;而日本的鋼產量從1960年的2200萬噸提高到1973年的11932萬噸隻用了13年時間。日本在建廠速度、大型高爐數量、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等方麵,都超過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日本從50年代到60年代興建了十多個大鋼廠,其中君津等六個最終規模年產能力都在1000萬噸以上。截至1976年7月止,容積在3000立方米以上的超大型高爐,全世界共有24座,其中日本占有14座。新日本鋼鐵公司大分廠二號高爐容積達5070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爐。該公司於1978年1月7日宣布:其君津廠容積4063立方米的三號高爐,創連續運轉六年零四個月和累計出鐵2000萬噸的世界紀錄。到1975年底,日本擁有轉爐101座,煉鋼能力在1.2億噸以上,轉爐鋼比重達82.5%,是世界最高的。連續鑄鋼,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到1976年底已有連鑄設備130套,連鑄鋼比例達35%,超過了美、蘇、西德等國。軋鋼設備能力也扶搖直上僅次於美國。自1965年~1976年底,帶鋼熱軋機由13台增加到23台;帶鋼冷軋機從48台增加到71台,發展速度之快是無先例的。

日本鋼鐵工業是在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的。1950年~1975年,共引進技術1800件。及時地、大膽地、連續地和多方麵地吸收外國先進技術是戰後日本鋼鐵工業技術發展的突出特點。

日本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還從美國等引進大量的先進管理體製。1977年鋼鐵業裝有管理計算機175台,過程控製計算機585台。鋼鐵大企業的總公司一般裝有大型綜合管理計算機,各分廠裝有管理計算機,各車間或工段裝有過程控製計算機。綜合管理計算機輸入向本公司定貨的各種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將每旬、每天和每班的生產計劃製成清單,顯示出來。同時向各過程計算機發出指令,指導生產,又將生產的實際參數自動輸入到計算機中去。發現故障或廢品時,能將生產計劃自動調整。這種多級計算機控製係統的實現,對提高生產質量、降低成本和加速鋼鐵業的發展也起了積極作用。

汽車工業

日本汽車工業由整車、零部件和車身三個行業組成。整車製造業是汽車工業的主導部門,零部件包括坯件製造業是汽車工業的基礎部門。在日本,汽車工業被稱為“綜合性的基幹企業”,它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汽車業是日本最大的出口產業。汽車在國內運輸方麵也占首位。

日本大型汽車公司有豐田、日產、鬆田(中文稱馬自達)、五十鈴、三菱汽車、本田科研、大發、鈴木、富士重工等。此外,還有汽車零部件製造廠1000多家,汽車推銷商1500餘家。汽車以及關聯產業的工人約250萬人,包括家屬在內達1000萬人,占日本總人口的10%左右。

日本汽車工業的發展要比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晚30年左右。從1904年日本自製第一輛蒸汽汽車起,到1941年為止,其間經過了37年,產量僅四萬多輛。戰後三十年後(1946年~1975年),日本汽車工業急劇膨脹,產量猛增464倍,到1977年更猛增為1946年的570多倍。日本的汽車產量從1966年起已超過西德,達到僅次於美國的第二位水平。

日本汽車工業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專業化協作程度是比較高的。目前,整車業的外協作和外構件一般占整車生產總成本的60%~70%(而美國隻占30%~40%。)豐田汽車工業公司已邀集203家零部件廠和車身廠組成了“豐田協力會”,協力會下又按專業結成部會,如鑄鍛切削件部會、衝壓件部會等。在技術上,自動化程度也很高。他們大量采用自動化的組合機床、組合機床自動線和其他專用機床。據統計,日本汽車工業使用的組合機床為日本生產的組合機床總數的70%以上。

日本汽車工業壟斷和集中的程度也是很高的。1971年,豐田、日產等十家公司控製了當年汽車產量的99.6%。日本汽車業為了應付國內外的劇烈競爭,從1966年~1969年,逐步形成更大的壟斷集團,即“豐田集團”(參加的有豐田、日野和大發);“日產集團”(參加的有日產、日產柴油機、富士、愛知);“三菱集團”(參加的有三菱、五十鈴)。

90年代以來,一直執世界汽車業牛耳的日本汽車業麵臨新的挑戰:1994年,日本的汽車產量為1055萬輛,已連續4年低於上一年,並將汽車產量世界第一的寶座拱手讓給美國;日本企業紛紛到國外設廠,實行生產當地化的新經營戰略,日本在美國生產的汽車,1993年達150多萬輛,已超過從日本銷往美國的數量。1994年,日本汽車企業海外子公司的產量為495萬輛,首次超過日本汽車出口數量;逐步轉向內需主導型。在出口受到抑製的情況下,日本汽車廠商不得不大力開拓國內市場。1993年,日本五大汽車公司(豐田、日產、三菱、本田、馬自達)內銷汽車增長4.2%,出口減少1.8%。隨著日本市場的開放和日元升值,美國汽車開始登陸日本,一場激烈的汽車大戰將在日本列島展開。同時,一直由日本壟斷的東南亞汽車市場出現了韓、美、日爭奪的格局。

目前在主宰日本汽車工業的幾家大公司中,規模最大、產量最高、在國際經濟中最具實力、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莫過於豐田汽車公司。

豐田汽車公司自1937年開始生產汽車以來,一切從頭開始,白手起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終於躋身於世界最知名的大企業行列。據1993年度日本國內的“企業納稅龍虎榜”的資料,豐田汽車公司以2958億日元的納稅款額榮登日本納稅榜首。到目前為止,豐田汽車公司已生產了總數超過8000萬輛汽車,出口到了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路就有豐田車”,不僅僅是人們對豐田汽車的讚許,也是豐田汽車公司強大生產能力和雄厚經濟實力的真實寫照。豐田汽車公司1995年生產了日本400萬輛出口汽車中的大約32%,但其中隻有38%的汽車是由國內基地生產的。豐田公司海外生產從1985年的15萬輛增加到1995年的125萬輛,已占到其生產總量的三分之一。1995年,豐田海外生產的汽車第一次超過從日本本土出口的數量;這一年,豐田汽車公司共有14.3萬名員工,其中一半人在海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