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引進技術”到“自主技術”
日本是一個科技大國,自明治維新以後,它就廣泛的汲取歐美的技術和思想,並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是,日本在基礎研究方麵仍然落後於歐美等發達國家。因此,在“自主技術”開發越來越成為國民共識的今天,日本加大了基礎研究的力量。
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至70年代,日本采取的引進外國技術為主,開發“自主技術”為輔的科技政策,對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據日本經濟企業廳的預算,80年代,在推動經濟增長的資本、勞動力和技術三大因素中,技術的貢獻率已接近資本所起的作用。1980年至1989年日本經濟的年均實際增長率為4.2%,其中技術進步的貢獻度平均為1.7%,資本和勞動的貢獻分別為1.9%和0.6%。這就是說,80年代日本經濟的增長的40.5%是靠科技進步實現的,而同一時期,美國的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還不到29.6%。而1985年至1990年期間,科技進步的貢獻率更增至45%,遠遠超過了同一時期美國的17%。1980年至1990年日本在世界高技術產品市場所占份額已由18.4%猛增至29.2%,而同期美國則從40.4%下降到35%。
科技的發展在促進日本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和日本產品持高附加值化,提高日本產品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由於日本經濟實力的增強,使科技自身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據美國商務部的調查,1989年在12個高科技領域,日本已超過美國的有5個,與美國水平相當的占1個,而且從發展趨勢來看,除人工智能等兩項技術外,日本均將占領先地位。但是,據日本的《尖端技術最新情報事典》提供的資料來看,目前在前沿科學技術領域,日本仍然緊隨美國之後,尚難改變其追隨者的地位。如在生命科學領域美國就擁有絕對的優勢,其他像在海洋·地球科學、情報·電子材料等領域美國也略優於日本,日本隻在生產·機械領域稍稍優於美國。按個別技術比較,在22個技術中,日本隻在半導體製造裝置、CD-ROM等5個技術上有絕對優勢,而美國則在9個技術上有絕對優勢,在3個技術上略有優勢。
吸收和消化外國先進技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經濟瀕於崩潰。1946年的工礦業生產及戰前1934年~1936年的1/3,東京一個人攝取的熱量降低到1352卡。1950年以前是應付緊急狀態的時期,也是經濟恢複的時期。
1950年朝鮮戰爭剛一爆發,就出現了美軍的特需訂貨,使產業設備近代化的投資來源有了保證。另一方麵,還采取了使技術接近國際水平的政策,並隨著1950年“外資法”的製定,積極引進了外國技術。引進技術的重點是機械、電機、化學製品、鋼鐵、金屬等。它們都是四十年代美國開發的最新技術。50年代後半期,引進了美國的自動化工藝,使很多產業實現了機械化和合理化。
大戰剛結束時提出的另一個課題,是增產糧食。在農業技術方麵,由於品種的改良、化肥的增產、施肥的合理化和農藥的利用等,從50年代後期開始,單位麵積產量迅速提高。同時,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也提高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日本和歐美發達國家之間的科學技術差距明顯地突出出來。此外,人們也廣泛地認識到,在缺乏資源的四個島嶼上謀求日本複興的道路,隻有依靠科學技術。在這種狀況下,設立了“學術體製刷新委員會”,並在40年代後期設立了“日本學術會議”、“科學技術行政協議會”和“資源委員會”等。進入50年代時,在科學技術廳內設立了“原子能委員會”。1959年,“科學技術會議”開始活動。至此形成了今天的科學技術行政機構的體係。
可以說50年代是為60年代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的年代,但它所以能夠如此,還有賴於戰前奠定的基礎。也可以說這個時代如同海綿吸水一樣,是吸收和消化外國技術的時代。
對引進技術的革新
60年代是高速成長的時代。技術革新是高速成長的動力。50年代後期,在利用從海外引進的技術基礎上,積極地進行了技術革新和設備投資。高速成長帶來了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建立了大眾消費社會。家用電器製品等耐用消費品的需要劇增,從而奠定了批量生產的基礎。民間企業在開展批量生產和技術自動化的同時,還進行了以提高產品質量和性能為目標的技術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