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引進技術”到“自主技術”(2 / 3)

支持日本經濟成長的技術革新,主要是以民間企業為中心進行的。但是,政府方麵也從長遠觀點來謀求劃時期的進步。於是根據“科學技術會議”提出的意見,在60年代實施了擴充與完善研究活動和培養人才等項措施。

在研究活動的擴充和完善方麵,為了增加研究投資,政府在增加國家研究開發費用的同時,又在稅製方麵新設一製度。比如為振興民間企業的研究開發而規定的對增加的試驗研究費不課稅製度,對技術的出口收入實行的減免稅製度,以及對試驗研究法人等收入的捐贈款規定的不課稅製度等。同時,在金融方麵還建立了技術振興融資製度,以便扶植研究活動。

由於實施上述的政策和當時的高速經濟成長,日本的研究投資在60年代便大幅度增加,1969年的研究投資總額約為1960年的5倍,因而使它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增大到1.9%。

1962年,“科學技術會議”提出了“刷新和充實國立試驗研究機構的方案”。為了刷新和充實國立試驗研究機構,方案要求明確國立試驗研究機構的性質,確立應當作為重點的業務領域,確保人才來源等等。根據這些意見,決定在茨城縣的築波建設科學城。

由於預感到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支持技術革新的科學人員將會大量缺乏,文部省便根據以前科技人員的不足來考慮將來的增加情況,實施了增加招收20000名理工科學生的計劃。因此在60年代,理工科學生人數急劇增加。

70年代是從高度成長向穩定成長轉變的時期。從國際經濟方麵來看,尼克鬆衝擊和石油衝擊表明,60年代以前就形成的世界經濟秩序正在失去權威,兩次石油危機導致了能源價格上漲和能源結構變化。另外,從社會方麵來看,60年代後期開始引起人們注意的環境問題的發生,以及大眾消費社會的出現造成的社會價值觀的變化等,使人們開始從正反兩個方麵來評價科學技術的影響。

70年代,科學技術進入了在探索技術革新的萌芽的同時要注意政治、經濟、社會的動向的新階段。而且在日本,有的生產技術水平已經接近國際水平,這就要求具有新的全球觀點。

在環境保護技術方麵,工廠等處排出的汙染物質和有害物質等造成的水質汙染,工廠排出的煤煙和汽車排出的廢氣造成的大氣汙染,以及運輸技術發達和交通量的增大造成的影響居民生活的噪音和振動等公害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密切關注。因此,繼1971年設置環境廳以後,又於1974年設立了國立公害研究所。環境保護的研究費也大幅度增加,而且正在努力研究公害的原因和過程。

研製造成公害的工廠使用的防止公害設備,研究減低汽車排出的汙染物質的方法,減輕了水質汙染和大氣汙染。此外,也對噪音和振動等公害的發生源進行了研究,使其減少噪音和振動,並對振動等的傳播途徑進行了綜合的技術研究。

石油危機引來的能源價格上漲,對於依靠廉價、穩定和大量供給的石油的日本經濟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而且也對日本的科學技術提出了研究能源對策的緊急課題。因此在日本,能源的開發研究工作活躍起來,節能技術和代替石油的能源技術也有了進展。在節能方麵,降低了汽車、船舶的燃料消耗,提高了鋼鐵生產等耗能多的部門的熱能利用效率,研製了節能型家用電器製品,並有許多技術正在付諸實施。在代替石油的能源技術的研究方麵,進行了煤和石油的混合燃料、煤的液化和氣化、新型動力用原子反應堆等的研究。此外,還加強了太陽能、地熱能、風力、潮汐能、生物物質等自然能的研究。

在民間企業方麵,廣泛進行了以電子技術為中心的研究,尤以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研究最為活躍,其使用的資金額可以和設備投資相匹敵。在應用集成電路的電子計算機方麵,國內各廠家早已生產出世界通用的機種。

自主技術

從科技發展方麵來看,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日本的“吸收型”的科技戰略,在一些方麵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積極意義。因此,在80年代初,日本政府就明確提出“技術立國”的設想,強調重視振興基礎科技,加強“自主技術”開發和培養“創造型”人才。進入90年代,“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經濟處在重大轉折時期,許多重大的經濟課題等待著科技的發展來解決,而且日本的科學技術在相當多的領域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僅僅依靠外來技術已難以滿足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本身發展的需要,這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加強開發獨創技術的力度,由原來的依靠引進、模仿美歐先進技術來獲取技術開發高效率和經濟高速增長轉變為依靠自己的努力,加上平等互利的國際交流來開拓新的技術和產品領域,在研究開發中加大基礎研究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