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和諧的人際關係
日本人講究處世圓融和避免尷尬的程度,他們極擅於辨認表麵工夫、個人好惡,以及缺乏尊重的表態,而且從不說“不”,除非感受到你們之間已有真摯的情誼,否則會躊躇不前。
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
日本人在處理事情時,非常注重人際關係。外國人若未花費時間取得日本人的信任和尊重,往往很難和他們建立長久的關係。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縮短這道程序。
勤加拜訪可能的合作對象是必要的,盡管這件事在短期內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有些協定與合約雖可在一年內簽定,但許多已在日本穩定發展的外商公司表示,中間的過程需要耗費數年的工夫,至於預算則視情況而定。
大多數主管剛到日本時,想盡量省時、省錢地完成任務,但麵對日本這樣龐大而複雜的市場,想在匆忙之間有所了解實在困難,尤其在現今的商務行程比以往更為緊湊的情況下。除此之外,這種行為可能被你的日本夥伴視為缺乏敬意的。
善用中間人
在日本經商,若依賴“冷冰冰”的電話和別人所提供的行銷資料,並非長久之計。最佳方法是找個“中間人”,由他引薦可能的客戶,以擔保你的名譽和事業才能。
日本人需要經過一段時間了解你的人品和意圖之後,才可能有生意上的往來。有時他們會避免和陌生人見麵,除非經由熟識者的介紹。必須記住,中間人實際上是將自己的名譽借貸給你,而人員、公司、組織、學校才是長久維係個人名譽的大功臣。另外,除非中間人相當熟悉你的為人和行事作風,否則可能隻會托辭搪塞,而不是真的幫你引薦。
如果無法找到中間人,也可請銀行或其他公司代為介紹,表明你是他們值得信賴的客戶。日本大公司雇用退休的政府官員、著名的政治人物,和其他顯要人士充當中間人已行之有年。外商企業若要尋求策略性的合作夥伴,花點錢在這項工作上是值得的。
務必留意一些所謂的顧問,他們大多自稱認識所有的“關鍵人物”。然而由許多案例顯示,這些“關鍵人物”,常僅限於他們所熟識的公司和主管,未必能為你引薦最好的合作夥伴。如果中間人名譽不佳,或所介紹的對象不采用你的企劃案,那麼你就進退兩難了。
有時候,找個好顧問是必要的,可縮短你摸索的時間,避免犯下重複浪費的錯誤。但為求謹慎起見,最好聽聽其他人的意見,私下考核顧問和中間人的名譽。
情感與理智並重
不要光靠邏輯和辯才做事。日本人不像西方人具有邏輯和刻板的特質。他們雖然也注重思考、認知和理智的方法,但同樣也將直覺、本能和情感,當作行事的重要依據。
事實上,日本人相當體貼他人的處境和感受。隻要把你當成朋友,或將你視為他們圈內的一分子便會對你很好,這種友善的舉動在外國的職場上是很少發生的。
和日本人共事必須一直保持正式的氣氛,其中尊卑和角色務必嚴格界定,而你的團隊必須團結一致,合作無間。
表現謙遜的品格
謙遜對日本人來說,不僅是美德,也是有品格、教養的表現。不要一味地誇耀自己的才能、產品或服務,讓事實和名譽主動為自己說話。日本人總是謙稱個人成就和專業才能無足輕重。如果對方的態度也一樣,就會被視為舉止得體。
保持幽默感
將莫名其妙的延誤,當成意料中的事。日本夥伴的思想和動機雖然並不難以理解,但看起來卻和其行動相互矛盾。有時候,可能會覺得熟悉的一切離自己好遠,許多長程的策略無法推動;此刻,最好保持幽默感和長遠的眼光,否則隻好在挫折和焦慮中痛苦不堪。
常見的日本職稱
在日本,地位取決於職稱。如果你的職稱是日本人所熟悉的,他們會很高興。外國經理人常常將自己的頭銜直接音譯成日語,這對日本人造成相當大的困惑。因此在頭銜翻譯完成後,務必請日本友人過目。下列表格是日本企業內的職稱及定義:
日本職稱一般年資年齡層代表相對的中文職稱
會長40年以上60歲總裁
社長40年以上60歲以上董事長
專務取締役40年以上60歲以上資深常務董事
常務取締役40年以上60歲以上執行常務董事
取締役35年以上55歲以上董事
部長25年以上45至50歲經理
部長代理25年以上45至50歲代經理
課長17~27年40至50歲單位主管
係長11~20年33至43歲副主管
無頭銜8~10年23至33歲一般職員、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