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慶祝盂蘭盆節的儀式之一是把供佛時擺放過的供品,如白米、白麵、粘糕、砂糖、水果等食品,分別贈給親朋好友享受,以祈祝生活順利平安。雙親健在者,按習慣必須送魚給父母親,配合這種儀式,又衍生出中元時以蓮葉飯宴請賓客的禮俗,使中元節彌漫著一片送往迎來的熱鬧氣氛。
開始中元被視為善心施主饋贈寺院供佛祭品的一個節日。後來逐漸成為武士於中元和年終時節給領導階層送禮的習慣。
在江戶文化處於鼎盛時期的十八、九世紀,中元節的送禮習慣便在市井商人中間普及開來。他們往往在每年的中元節和年終專程拜會、送禮給店裏的重要顧客。不論是普通百姓、武士或商人送禮,最大的特點即透過每隔半年的送禮拜會活動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特別是對武士而言,中元節的送禮儀式更具有“並未與人懷有任何敵意”的和平意義,對幕府將軍顯示“今後仍是麾下的忠誠部下”。商人則利用中元送禮為借口,請求客戶依舊給予支持並經常惠顧。他們對這種買人情做生意的做法百做不厭。
在日本,贈品被視為具有上、下關係的交流物品。通過贈送禮品確認彼此某種程度的交往關係,而不隻是為了加深個人間親密的友誼。為了回贈來自四麵八方的親朋好友,出於“有東西就與好朋友分享”,日本人還要選擇特定時間送禮回謝。日本人頗具人情味的分贈文化(收到他人禮物再分贈給別人),可以說是孕育中元送禮習俗的重要溫床。
在日本,送禮對於一向喜歡與人分享物品的老百姓來說,屬於家常便飯。他們稱這類經常分贈街坊鄰居、親朋好友的禮物為消物。消物一般以食品類居多,特別是柴魚和海帶兩類,特別是柴魚由於有等級、粗精品之分,而廣受各階層喜愛,消費量一直居各類禮品之首。此外季節上市水果,如夏季的西瓜、香瓜等,也是深受好評的禮品之一。非食品類的消物則以招待觀賞戲劇、溫泉旅行等為代表。
日本江戶時代(18世紀)中元節贈送的比較高級的禮品包括金魚、瓦韋(長在岩石、山地、樹皮處的珍貴植物。夏天放在屋簷下有防暑涼夏的作用)。另外,江戶男子為了向心愛的女子表達愛慕之情,也會選擇特殊的禮品,如女用內衣褲等。
到了日本明治時代(19世紀中葉),中元節禮品有了很大的變化。製作和服用的絲綢麵料、化妝品、手帕、領帶及洋傘等西式禮品逐漸取代了傳統用品,成為顧客的新寵。
進入昭和時代(20世紀中葉),洋酒、調味品、清涼飲料等新穎商品相繼問世,迅速上升為暢銷商品。
日本送禮的金額因人而異,媒人是5000日元、老師是4000日元、補習老師是3000日元、公司總經理是4000日元。至於送禮人的年紀,從前以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居多,其次才是進入社會獻身服務不久的年輕人。近年來這一秩序顛倒了過來,年輕人占了上風,目前日本流行年輕職員給上司送禮的風氣。送禮的目的無非是希望上司多予關照。
日本的禦中元是指從7月上旬起15天內委托商店把禮品送到對方家裏。如果忘了或者抽不出時間辦理,也可分別以暑中禦見舞(問候)的名義補送,不算失禮。對於特別照顧過自己的人,日本人一般要登門拜訪,親手把禮品送過去。
日本人之所以喜歡到百貨公司選購禮品送人,原因在於百貨公司服務十分周到,顧客隻需把禮品編號、贈送對象及自己的姓名、住址與電話號碼填寫在一張由電腦處理的送貨卡上便行了。通常本地區不收運費,外地則收幾百日元。對於忙碌的城市人來說,不僅省時省事,而且由商店代辦,可免除你推我讓的麻煩。
過坎
日本人認為不論男女老少,一生中總要過幾個坎。按虛歲算,男子在25歲和42歲;女子在19歲和33歲。其中男子42歲和女子33歲是兩個大坎。再加上前後兩年,當事人要在整整三年的時間裏小心謹慎,以防出意外。有些地方在除夕或立春要舉行過坎儀式,以免除災難。人們在柴薪上標上自己的年齡、姓名及屬相,到神社焚燒象征厄運的柴薪,尤其以京都市的吉田神社的火爐祭最為著名。
日本民間自古以來就有過坎的風習。過坎的人將裝有與自己年齡相同錢數的錢包故意丟在地上讓乞丐揀走。據說這樣可以祛病消災,延年益壽。直到今天,不少日本人都將預先預備了的木梳、簪子或錢等物故意丟在丁字路口或十字路口,期待被別人撿去,以便帶走自己命中的厄運。在扔這些東西的路上,即使碰上鄰居和朋友也不得開口說話,否則咒術就會失去效力。不過更多的日本人過坎時要宴請親朋好友和鄰居,且來客越多越好,依靠大家的力量共同趕走惡魔。
別具特色的民俗節日
除以上介紹的最主要的民間節日以外,日本一年四季中還有不少的民間傳統節日。
古八日:古八日是指每年的2月8日。古八日儀式意味著正月的神事已經完畢。日本福島縣人認為這一天瘟神來到人間,各家都要立木籠,做粘糕,停幹一天農活,做赤豆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