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供養:與古八日同日。這一天婦女仍休息一天。將一年當中折斷的針插在豆腐上,交給淡島神。特別是教授裁縫的學校,這一天必須供奉淡島神。
涅會:2月15日是釋迦牟尼涅的日子。這一天日本各寺院均掛起巨大的涅圖,舉行法會。各村村民紛紛組織起來,做團子分給孩子們。
裸祭:日本各地均有裸祭的習俗。寒風中許多隻穿兜襠布的男子聚在一起。日本岩手縣黑石、岡山縣西大寺的會陽等儀式是讓男子們裸身爭奪一塊寫著“蘇民將來”的護身符。
米豐祭:日本《延喜式》規定,每年農曆二月四日,中央由神祗官廳、各地區以國司廳為單位舉行米豐祭。人們將向中央的和地方的共計5500座神社奉獻幣帛。屆時還要朗讀祝文(日本古文體祈禱文),這些祝文均屬格調高雅的文章。米豐祭是祭米神的儀式。目的是請諸米之神保佑當年稻米豐收。所以幾乎所有的村子都要舉行米豐祭。
雛祭:亦稱雛遊。雛為人偶,被日本人視為具有咒力的咒具。鳥取縣人每年3月3日傍晚將穿著紅紙衣的雛人偶和供品放在圓形草編蓋上,放入河中任其漂遊而去。流放雛人偶是一種祓禊活動。如今日本人3月3擺放的內裏雛人偶起源於19世紀。日本關西地區製作的雛人背景裝飾偶模宮廷生活,以紫宸殿為主要襯托。過去一對親王雛人偶的擺放方法是男左女右。因為日本人認為左比右的地位高。然而日本明治維新以後,雛人偶的擺放也改為西式即男右女左。另外舊日人偶為長臉,現代則改為圓形臉。
彼岸:以春分為中心,其前後7日為彼岸。這時日本人要掃墓。居住在福島縣阿武隈川沿岸的日本人習慣把用經木製作的祭品擺放在墓前。秋田縣鹿角郡人一邊在墓邊焚物,一邊唱“老爺爺、老奶奶快來呀”。從早晨太陽升起的時候到傍晚太陽落下,人們要舉行整整一天的祭祀活動。彼岸的風習幾乎遍及日本各地。這時佛教寺院還要舉行撞木念佛、六阿彌陀等巡拜活動。
入十三:日本的女孩子到了13歲必須參拜虛空藏。它是一種女子成人儀式。許多女孩子為了拜見著名的會津的虛空藏、京都嵯峨法輪寺的虛空藏,不遠百裏、千裏赴會津或者京都。13日是虛空藏的緣日,這也許是因為13歲的人參加參拜的緣故吧。
花祭:4月8日是釋迦牟尼的生日。這一天日本的寺院要製作花禦堂。水盤中站立著裸體的誕生佛。參詣者將甜菜注入水盤中。這種活動亦稱灌佛會。在日本農村,村民要在山上采集藤、石楠花、杜鵑花等插在房屋內外。日本熱田神宮還要舉行撓花儀式。儀式上人們根據擺放著的農夫人偶的裝飾卜占本年米、棉、蠶等的凶吉。如今這種儀式推遲一個月舉行。
端午節:五月初五是日本的男兒節。這一天人們要在戶外掛鯉魚旗,在家裏擺放武士人偶。相傳這種風習始自武士時代。五月初五端午日本人要製作粽子和柏粘糕。有個別人家還要把粽子掛在天井上,傳說可以消除難疾。還有的地方稱五月初五為女家。這一天婦女可以逞威風。將菖蒲、艾草鋪在屋簷下的習慣是從我國傳入日本的。
水口祭:日本的水口祭與插秧有直接的關係。日本東北地區有一句俗話叫幹五月。這一帶地區播種前,需將稻種放在圓笸蘿內放入水中浸泡一周時間。然後插入苗圃內。秋苗要在苗圃內培育30~50日左右,將剩餘的稻種炒過放入臼內。播種過後,在苗圃的入水口稍稍堵上一些土,土上麵供上炒米,旁邊插上水晶花樹枝,這便是水口祭。
元旦
日本人熱烈慶祝舊一年的過去以及新一年的來臨。慶祝的日子稱為正月,廣義來說即是一年的第一個月。一月一日,全家會聚在一起飲一種特別的酒以求長壽;也會吃一種有年糕的湯,希望掃除過去一年來的不愉快記憶。
家家戶戶都在家門口放上鬆枝與稻草製的花彩,象征阻擋任何不潔的東西進入家裏。日本人還會到神社拜神,祈求來年行運;也會到親友家裏互相拜年。現在很多兒童將年假花在電子遊戲之上。不過,仍然有不少兒童喜愛傳統的新年玩意,例如板羽球、陀螺、風箏及一種名為雙六的日本詩句。慶祝新年是日本一年之中最重大的事項,所有公司及政府部門都會在新年的頭三天放假。
盂蘭節
按照傳統習慣,盂蘭節在農曆7月15前後數天內舉行,這幾天死人的靈魂會返回家裏。近年來這節日通常在8月15日左右舉行,每年有不少人趁這機會回鄉為親人掃墓。這天日本人往往放燈籠去引領死者的靈魂回家;又為死者獻上食物;並會跳一種名為盆踴的舞蹈。燈籠通常會放到河上隨水漂流。
3月21日左右的春分以及9月23日前後的秋分,人人都會到祖先的墳前拜祭,這也是佛教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