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將戚繼光(3 / 3)

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與義兮,氣衝鬥牛。

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

幹犯軍法兮,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

赴水火兮,敢遲留?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

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這一天夜裏雖然沒有酒,戚繼光卻和眾將士以歌代酒,共賞明月,氣氛非常活躍。他們為中秋而歌,也為勝利而歌。

到了八月二十九日,戚家軍開抵福清。戚繼光初步了解了敵情之後,單槍匹馬直上大烏嶺,偵察敵情,製訂作戰方案。接著又召集福建、浙江主客兵各路將領,歃血盟誓,協調戚家軍和友軍內部的關係,然後布置殺敵。九月初一,戚繼光兵分三路:一路由戴衝霄統率,領兵六支,由錦屏山進攻;另一路為伏兵,命令施明賜、童子明率兵埋伏林木嶺,預防倭寇偷襲。同時,又命令福建將領率兵紮營伏田原嶺、漁溪、上徑等地,切斷敵人退路。戚繼光自己率領一路人馬,進攻錦屏山。

戚繼光率軍出城時,受到當地百姓夾道歡迎,哭著請求戚家軍立即剿殺敵寇。戚繼光非常理解百姓的急切心情,但恐怕眾人中混有敵人的奸細,便故意說:"我率軍遠道而來,必須休整幾日,相機而動,並非一時可得。"倭寇聽此消息,自然放鬆了戒備。當天晚上二更天,戚繼光率軍偷襲倭寇的一個據點--杞店,等他們將倭寇巢營團團圍住之時,敵人還在蒙頭大睡。壯士朱鈺直衝敵營,將大門打開,倭寇方才驚醒。戚家軍在呐喊聲中衝進敵營,倭寇迷迷糊糊,暈頭轉向,來不及反抗,就全部成了刀下之鬼。

杞店一戰,幹淨利落。戚繼光又率軍回錦屏山駐紮。到了五更時分,大約有700名倭寇,騎兵在前,步兵隨後,準備偷襲明軍營寨。戚繼光已事先得到消息,便在山口埋伏下精兵強將迎擊敵人。倭寇進入戚家軍的埋伏圈後,戰鼓一響,明軍伏兵火銃一齊開火,大批敵人紛紛倒下。倭寇想要逃跑,又被事先放置好的蒺藜等物刺破腳掌,行動異常遲緩。戚繼光聽到鼓銃聲後,指揮大軍圍困敵軍。倭寇拚死突圍,並拋出大把碎金,想以此引誘明軍拾金,好乘機溜走。戚家軍全然不顧,奮勇殺敵,倭寇紛紛敗退,戚家軍邊戰邊追,乘勝直搗牛田倭寇大寨,牛田倭寇慌忙列陣迎戰。王如龍率明軍衝在前麵,吳惟忠、胡大受、張諫等率部分兵兩翼,包抄過去。戚家軍勢不可擋,猛撲而來,倭寇抵擋不住,四方逃散。戚繼光率軍一鼓作氣,連破牛田、上薛、聞讀等倭巢。這時,戴衝霄率領的一路人馬也趕了上來,兩路人馬成犄角之勢,夾擊潰敵。一路呐喊著殺去,直追至新塘,倭寇鬼哭狼嚎,拚命逃竄。明軍分頭追敵,又在陣中豎立白旗為信號,以規勸脅從分子,有數千人紛紛扔掉刀槍前來投降。戚家軍屢戰屢勝,除瓦解敵寇數千名外,還生擒倭寇10名,殺敵688人,其餘被燒死者不計其數。

盤踞西林、木嶺的倭寇,見牛田大營倭寇潰敗,聞風喪膽,不敢迎戰,聚集殘寇往上徑橋逃去。阻守上徑橋的一名福建參將,沒料到戚繼光會如此神速取得了勝利,毫無防備,竟被瘋狂敗退下來的數千倭賊一下子衝散了隊伍。幸虧戚家軍及時趕到,他們才得以獲救,但殘餘倭寇卻找機會跑掉了。這股敗退下來的倭寇,逃到了泉州惠安縣的南輞。由於當地百姓異常窮困,搶不到食物,地勢平坦更無險可憑。倭寇估計浙江兵不會久留福建,於是又返回莆城縣南20裏的林墩,築營死守。林墩四麵臨河,直通海港,既容易把守又利於撤退。倭寇知道脅從分子不可靠,便不讓他們住進林墩,隻讓他們到外麵充當哨探。固守在林墩的4000多名倭寇,都是陰險毒辣的亡命之徒。

九月十二日,戚繼光率師出發,在烽頭、江口安營紮寨。為防止倭寇聽到消息後逃跑,戚繼光命把總張諫、葉大正、金科、曹南金率兵1600人,於十四日五更前必須趕往寧海橋設下埋伏,堵截敵寇。到時如果敵人尚未逃跑,一聽到戰鼓聲響,即配合大軍夾擊。戚家軍為麻痹敵人,開進莆田縣城。戚繼光表麵上從容宴請賓客,裝作要休息幾日的樣子,一麵積極準備戰鬥所需物品。當天半夜,乘居民熟睡,戚家軍快速整隊,開往林墩,行軍十五裏來到西洪,月明如晝。戚繼光命士兵坐等月落,好乘黎明前的黑暗,再走五裏,直搗敵巢。

但是,戚繼光沒想到他們上了向導的當,那個向導原來是倭寇的奸細。向導故意將戚家軍帶上西洪小路,卻把黃石大道留著讓倭寇逃跑。西洪小道坑坑窪窪,異常難走,當戚家軍走完最後的五裏路時,東方已經發白。敵人發覺了戚家軍的進攻意圖,便砍斷了小橋。戚家軍衝了好幾次,都被倭寇憑借險要地勢打退。就在這時,事先埋伏在寧海橋的張諫、葉大正、金科、曹南金等部1600人,聽到戰鼓聲趕來會戰,前後夾擊,倭寇受挫,才退回巢中,戚家軍終於衝過河去。

敵寇營盤離水很近,街道狹窄又不通暢,長兵器施展不開。於是雙方短兵相接,刀來槍往,倭寇大敗,相互踐踏,有1000多人落水而亡,餘寇匆忙往黃石方向敗退。戚家軍英勇追擊,一直追到窯兜,脅從分子四散奔逃,戚繼光放過他們,獨自率軍緊迫一股真倭寇。真倭寇被迫急了,逃進一家窯灶廠死守,明軍爬上屋頂,用草木夾雜火藥火燒敵人,倭寇大亂。戚家乘勢攻入,一舉殲滅了殘寇。這一仗,生擒倭寇26人,殺敵960人,還有數千倭寇被燒死、淹死,救出被俘百姓2120人,戚家軍殺敵960人的哨官周能等69名壯士也英勇就義。戚家軍凱旋而歸,官紳百姓,出城10裏迎接。

十月三日,戚繼光率軍抵達福清。由於連日操勞,又加上渡水時著了涼,戚繼光病倒了,與數百名傷病員在縣城中調理。到了十月五日,東營地方來報,最近有300名倭寇登陸並竄至葛塘屯據,縣丞陳永懇請戚繼光前去擊敵,戚繼光立即應允。次日黎明,戚繼光命陳大成等率二支人馬埋伏在上徑橋,阻截潰敵。然後分兵四路,由戚繼光親自督率擊敵。陳永勸戚繼光先養病,不必親自前往,但戚繼光仍堅持帶病出征。大約離城剛剛10裏,哨探來報,又來了300多名倭寇,已經到了牛田,離戚家軍很近。於是,戚繼光決定先消滅這一支倭寇。戚家軍趕到牛田,倭寇正守在營寨之中。吳惟忠率兵往裏衝殺,倭寇拚命抵抗,凶惡異常,官軍敗退下來。戚繼光抱病大喊一聲:"大敵都被我們全殲,難道還拿不下這幾個逆賊嗎!"說著催馬衝上前去。退陣的兵士在戚繼光的激勵之下,重新又衝了上去。這時,其餘三路將士也趕到了,四麵呼應,終於大敗敵寇。倭寇退回營中死守,拋瓦抵抗。吳惟忠帶傷勇往直前,大隊明軍一齊擁入,立殲頑敵,巷中屍體累累。其餘倭寇躲在巢中,被放火燒焦。經過審訊俘虜,查閱敵人書信,得知這支倭寇頭目就是著名倭寇首領雙劍潭。雙劍潭英勇善戰,多年來橫行海上,在倭寇之中一呼百應。這次他們是應原來屯據福清之倭的邀請,前來攻打福州的。倭寇準備來1萬人,由雙劍潭和楊鬆泉各率300精銳打頭陣。雙劍潭,這個罪惡深重的寇匪,終於難逃戚家軍的正義之劍。

楊鬆泉部倭寇在葛塘聽到炮響,往上徑橋奔來,陳大成等率伏兵追殺至橋上。由於橋麵太窄,雙方兵力施展不開,不少倭寇被擠掉河中淹死了,明軍也有一些傷亡。陳大成撤回橋下,倭寇立即砍斷橋梁。這股倭寇雖然沒有全軍覆沒,但也被嚇得乘夜逃往海上。不幾天,登岸的倭寇越聚越多。他們一打聽,得知原來福清之倭已被戚家軍全殲,又聽說雙劍潭等也被殺死,嚇得魂不附體,膽顫心驚地說:"戚家軍真如猛虎一般!我們已經不敢侵犯江浙一帶了,你們又何苦追殺萬裏!"從此,戚繼光就在倭寇中得了個"戚老虎"的綽號,倭寇每每談:虎"色變,聞風喪膽。先後登陸的倭寇已達1萬多人,聽說戚繼光在此,不敢妄為,悄悄逃往南方。戚家軍這次援閩作戰,轉戰千裏,四戰皆勝,但自己也有不少傷亡。再加上水土不服,有一半兵將病倒,能戰者隻有3000。當時天氣寒冷,冬衣未備,戚繼光就讓福建官員打掃戰場,重修城牆,固守數月,自己先回浙江養息士卒,然後再來福建同倭寇大戰。十一月初,戚家軍起程回浙。

福建倭寇聽到戚繼光已回浙江,高興地說:"戚老虎走了,我們還怕什麼!"又活躍起來,從北至南,到處騷擾。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一支倭寇攻陷壽寧、政和二縣。另外有6000精銳倭寇,竟然攻陷興化府,這是倭寇第一次攻陷府治大城,震動了整個福建。明朝廷對興化失守深感不安,不久,罷免了巡撫遊震得,起用譚綸為巡撫,又命抗倭名將俞大猷任福建總兵官,同時急調戚繼光再次率軍支援。戚繼光回到浙江後,因援閩有功,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二月,升任分守台州、溫州、福州、興化、福寧等處副總兵,同時統率水寨,參將、遊擊以下武官,都聽其調遣。戚繼光上奏折《議處兵馬錢糧疏》,請求招募新兵,加舊部共需2萬,並請求備足糧餉器械,得到朝廷恩準。嘉靖四十二年(1563)一月,戚繼光接到援閩詔書。二月,又往義烏募得新兵1萬多人,沿途一邊訓練,一邊往福建開去。

攻陷興化的倭寇,在城中作惡兩月,聽說戚繼光又要來福建,嚇得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一月底,匆匆離開興化,逃往東南方,屯居崎頭。平海衛都指揮歐陽深率兵攔截,不幸中伏犧牲。倭寇乘勝攻占平海衛。俞大猷受命擔任福建總兵官,在漳州招收農民武裝6000人,趕來平海衛與廣東總兵劉顯軍會師,駐紮五侯山,與倭營對恃,等候戚家軍共同破敵。四月十三日,戚家軍抵達福清,平海衛倭寇探得戚斷光已到,其中一半嚇得從海上光跑,剩下3000多強悍狼詐的倭寇移往渚林南邊的許家村,紮營死守。十九日,戚家軍抵達東營紮寨,戚繼光立即改裝到前沿陣地,探訪敵情,接著拜訪俞大猷、劉顯,取得了聯係。第二天,巡撫譚綸到達渚林,會集三大營,商量作戰部署。決定由戚家軍擔任中哨衝鋒,俞大猷部為右哨,劉顯部為左哨,三路軍馬分頭行動,合力狙擊。

四月二十一日,深夜四更天,明朝官軍各路人馬悄悄向敵營進發。中路戚家軍以哨總胡守仁部為前鋒,戚繼光督後隊,飛奔至五黨山側嶺。戚繼光命軍士坐等月落,乘早晨的昏暗撲進敵營。這時,有2000多名倭寇以100多騎兵為先鋒,向明軍陣地襲來。戚家軍突然漫山點起火把,火龍飛舞,一排排飛銃射去,倭馬受驚,沒命地四散狂奔。倭寇步兵又衝了上來,戚家軍與敵人短兵相接。戚家軍擺開陣式,越殺越勇,倭寇經過交手,看著眼前這驍勇善戰的鴛鴦陣,明白真的遇上戚家軍了。倭寇隨即心驚膽顫,大敗而逃。戚繼光揮師猛追,直捅許家敵營。這時,俞大猷、劉顯二部與戚家軍會合,圍剿倭寇,展開一場血戰。明軍乘風放火,刹那間敵巢一片焦臭,焚屍無數。到了四月二十二日上午九點,戰鬥全部結束。共計殺敵2451人,繳獲器械3961件,釋放被俘百姓3000多人,一舉收複平海衛。第二天,明軍得勝回城。

當戚家軍自興化回師,路經福清的時候,林墩一帶的廢墟上,老百姓已經重新蓋起了房屋,種上了莊稼、蔬菜。當地群眾見戚家軍又來了,扶老攜幼,向戚家軍貢獻茶果,載歌載舞,表達感激之情。

攻陷建寧府壽寧、政和二縣的倭寇,大肆劫掠之後,準備經寧德出海,與盤踞平海衛的倭寇會合。當他們得知平海衛之倭,已被殲滅,便退到連江縣的馬鼻;觀察動靜。五月三日,戚繼光率軍來襲。通往敵營的道路有兩條,他便命胡守仁等率奇兵三支,由左路進;陳祿等率兵三支,自右路前進。倭寇見明軍右路兵至,暗中派精兵一支,乘黑夜從左路殺出,以堵截陳祿部的後路,正碰上戚家軍左路奇兵。胡守仁率眾擁上去格鬥拚殺,倭寇敗退回營。戚家軍兩路人馬夾擊,倭寇退據高'山,箭石齊下,憑借險要地勢死守。戚家軍擺開鴛鴦陣,以盾牌前擋,猛往上衝,不一會兒就將倭寇殺死一小半。餘寇四散,一部分還準備開船往海上逃命。不料船隻早巳被明軍舟師燒毀,倭寇無計可施,藏人海邊泥淖中,尋物隱蔽,戚家軍將其團團圍住。半夜漲潮之時,倭寇都被大浪卷走。戚繼光率軍緊迫漏網殘倭,直到離尤溪不遠的肖石嶺,終於將殘寇全部殲滅。這一年的六月,戚繼光以其功勞升任都督僉事,不久又升任都督同知。

戚繼光等人率軍消滅了嘉靖四十一年冬天入侵福建的倭寇,收複了興化、壽寧、政和後,進駐福寧州。從此,戚繼光開始常駐福建,擔負保衛福建沿海的抗倭重任。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從平海衛逃回日本的數千名倭寇,都帶回了大量搶奪來的金銀財寶,使其餘倭賊十分眼紅。他們糾合27000多人,計劃當年冬天先出發15000人,餘者次年春天再去,打算在福建沿海全麵進攻,重點則在仙遊,最終攻占福州。十月,倭寇新的攻勢開始了。他們北從福寧州的烽火門,南到泉州府的福全千戶所,紛紛登陸。倭寇原指望可以洗劫一陣,再向福州進發,但由於戚繼家軍駐防在沿海一帶,使倭寇的夢想難以實現。從十月三日至十日的八天時間,戚繼光沉著指揮水陸各路人馬,同倭寇展開戰鬥,共計10餘次,連連取勝。其中規模最大的上徑橋之捷,是在戚繼光的直接指揮下取得的。當時,戚繼光分析敵情,斷定敵人意在深入內地,南去興化、泉州,與已登陸之倭會合,上徑橋是他們的必由之路。於是,戚繼光命胡守仁率軍在八日深夜趕到上徑橋附近的漁溪埋伏。倭寇果然往上徑橋奔來,一擁而上。可惜胡守仁點炮太早,戚家軍伏兵殺出時,雖當場有數百倭寇落水而死,但餘寇還是慌忙退下橋去。戚家軍一陣砍殺,殺敵兕人,殘寇從小路奔至惠安的東沙,搶了漁船往海上逃命。戚家軍水陸連勝12戰,共計擊毀倭寇大小戰船28艘,殲敵3000多名,給倭寇以沉重的打擊。

十一月上旬,倭寇集中2萬多兵力圍攻仙遊縣,城中軍民在知縣陳大有、典史陳賢等率領下,堅守城池,等待援兵。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一月,朝廷任命戚繼光為總兵,鎮守福建七府一州,並兼管浙江金華、溫州二府,都督水陸軍馬戰船,這一任命使得戚繼光更有效地擔負起閩、浙一帶的抗倭重任。戚繼光一麵派人催促浙兵速到閩應戰,同時與譚綸一起作了決戰前的周密部署:一是加強仙遊方麵的防禦力量,預先派親兵200名入城協助守城,並不斷增援城中炮火矢石;二是布疑兵以分散敵人兵勢。戚繼光先調署守備胡守仁、把總蔣伯清等率兵在離仙遊城不遠的鐵山據險紮寨,與敵對壘。又從各營中挑選敢死勇士500人,不時侵襲倭寇。隨後與譚綸率大隊人馬駐紮在俞譚鋪和沙園一帶,故意鳴炮擊鼓,軍隊來往不息,引起敵兵疑心,分散其攻城之力;三是命署守備耿宗元等率兵一支隨監軍汪道昆往福州,保衛省會,防備福寧登陸的倭寇突然襲擊;四是派兵堵塞仙遊之倭通往泉州、漳州的道路,截斷仙遊倭寇與外麵的聯係;五是對於繼續趕來會合的小股倭寇,分別消滅,以孤立攻擊仙遊的倭寇。戚繼光之所以這樣部署,是因為他所率領的軍隊全是浙兵,駐守福建采用輪班守衛的辦法。他手中現班人數不足,下班兵馬又未到達,與倭寇無法決戰。

戚繼光所設疑兵之計,曾一度使倭寇猶豫不決,但賊寇久不見援兵到來,攻城之勢更加猛烈。十二月六日,倭寇聚集精兵強將,對仙遊城發動猛攻,險些攻破仙遊城。十二月二十三日,王如龍等率浙江兵趕到,明軍勢力大增,士氣高漲。巡撫譚綸親自到大營之中填寫令票,委托戚繼光全權指揮。第二天,戚繼光召集諸位將領,布署作戰方略。當時,圍攻仙遊的倭寇兵力2萬多人,分屯東、西、南、北四門。明軍僅1萬餘人,若四門同時攻打,以寡戰多,很難取勝。戚繼光決定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遂命守備王如龍等率中左路人馬,署守備胡守仁等率中右路人馬,兩路人馬合力夾擊南麵倭寇。又命把總陳濠等率右奇兵攻擊東麵倭寇,遊擊李超等率左奇兵攻打西麵倭寇,牽製敵人以防止他們增援南麵倭寇,保證王如龍、胡守仁的勝利。等到王如龍、胡守仁得勝之後,再配合進攻。同時又命令呂從周等率標兵一支同都司郭成所率的400苗兵屯紮鐵山,設置疑兵以牽製北麵之敵。把總金科等率中軍大營之兵,準備接應。

十二月二十五日,各路軍馬分道出發,進入指定地點。恰逢大雨,倭寇竟然沒有察覺。次日清晨,又是彌天大霧,對麵不見人影,各路軍馬乘霧直奔敵營。此時此刻,倭寇正集中兵力攻城,他們製造出八座比城牆還高一丈餘的呂公車,車身三麵圍著數層竹木綿氈,以防槍彈。每車可容100多人,車上架飛橋,可翻越城牆。眼看城池難守,在此危急時刻,王如龍率部趕到,直衝倭寇南麵據點。敵人隻顧攻城,加上又有大霧,直到明軍離城不遠了,倭寇才發覺情況有變,急忙停止攻城,迎戰明軍。王如龍率軍猛衝上去,胡守仁率部也及時趕到,兩路人馬合力擊敵,倭寇大敗,退入營中死守。戚家軍拔掉營外木柵,劈牆而入,放火焚燒敵營。倭寇鬼哭狼嚎,疲於奔命,死四五百人,餘寇慌忙往東麵敵營逃竄。

南麵倭寇被殲之後,王如龍、胡守仁各自依計而行,分頭衝殺。胡守仁所部乘勝往東麵敵營追殺過去,陳濠急忙率領右奇兵協同作戰。由於仙遊城的東門集中了倭寇的精銳兵將,而且那裏多設埋伏,戰鬥打得十分吃力。右奇兵中的童子明所部不幸中敵埋伏,全部壯烈犧牲。但其餘各部拚死搏鬥,終於攻破了倭寇的東麵巢穴。王如龍所部在南麵得手之後,乘勝往西麵殺去,會同李超率領的左奇兵進攻西麵倭寇營盤。西麵的倭寇聽說南麵巢穴已被攻破,嚇得魂飛魄散,不敢迎敵,據寨防守。王如龍率軍如猛虎般撲了過來,不一會兒攻破西麵巢穴。

倭寇東西兩營數千漏網之寇,拚命突圍北逃,企圖與北麵巢穴的倭寇會合。戚繼光親督金科等率領中軍大營兵馬,奮起直追,大敗敵寇,攻破倭寇的北麵巢穴。倭寇全線崩潰,丟下無數屍體,狼狽逃竄,危急中的仙遊城終於獲救。仙遊殘餘倭寇1萬餘人向南逃竄,明軍隨後追擊。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月四日中午,在福建同安縣的王倉坪與敵相遇。戚繼光折箭為誓,鼓勵士氣,督諸將率軍衝入敵陣,一陣拚殺。倭寇大敗,匆忙往山上逃去。這時,有2000倭寇偷襲明軍中軍,直奔戚繼光殺來,戚家軍左右狙擊,倭寇又逃往山上。戚繼光率眾登山,追擊逃敵,直殺到太陽西下,倭寇支撐不住,狂奔猛跑,紛紛墜崖而死。所剩7000餘倭寇,繼續向南逃竄。二月十二日逃至漳浦,當地的漢奸15人與倭寇勾結,約定十六日夜間內外夾攻,奪取漳浦。倭寇於是屯兵蔡坡嶺,準備襲擊漳浦城。十五日,戚家軍追了上來,得知上述情況之後,便於第二天猛攻蔡坡嶺。倭寇大敗,拚命突圍不成,隻好向叢林中逃。明軍放火焚燒,倭寇1000餘人被燒死,其餘大都受傷,奔向詔安,由雙港向廣東逃去。後來,被廣東總兵俞大猷率軍圍追堵截,弄得草木皆兵,再也不敢在中國土地上為非作歹,隻得從廣東沿海尋船慌忙逃回日本。經過戚繼光等人率領沿海軍民的有力狙擊,許多倭寇終於明白,從今往後,如果再登陸騷擾,除了送死之外,別無所得。戚繼光和他率領的戚家軍在抗擊倭寇的戰鬥中,為中華民族抗擊外來惡勢力的侵略,大寫了一筆。

六、流芳百世

戚繼光在殲滅倭寇的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倭寇的騷擾基本被消除之後,明王朝又麵臨北方韃靼諸部的威脅。為了對付韃靼諸部,隆慶二年(1568)五月,戚繼光調到北方,為總理薊州、昌平、遼寧、保定練兵事務,轄製四鎮,權力等同總督。為了守衛好祖國的北大門,戚繼光采取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措施:(一)加固長城,創建空心敵台。(二) 采用車步騎多兵種配合作戰,一改過去單一的守衛方式。(三)建立有效的偵察係統,及時準確掌握敵情,做到有備無患。(四)作戰之時,要能分能合,各路軍隊互相協調殺敵。(五)創建輜重營,保證作戰軍隊的有效供給。

通過戚繼光的一係列措施的實施,薊門一帶的防線成為當時的典範,可謂固若磐石。但戚繼光對韃靼諸部采取的總戰略是以守為主,對來犯者則給以堅決還擊。隆慶二年(1568)十二月,朵顏酋長董狐狸及其侄子長昂,依仗韃靼小王子部的勢力,屯聚會州,準備進犯薊鎮董家口、榆木嶺、青山口等處。戚繼光率軍駐紮在牆子嶺,聽到探報立即派兵支援,在青山口用槍炮、擂石、弓箭等擊敗敵兵前哨,又引兵出山口擊敵,大敗敵軍,董狐狸等逃歸。

隆慶五年(1571)三月,明王朝封俺答為順義王。俺答嚴束所部,不使南犯,西北邊境才得以安定。但韃靼小王子仍擁眾10餘萬,勾結朵顏等部,不時騷擾薊州和遼寧。萬曆元年(1573)二月,董狐狸等陳兵喜峰口,求索重賞不得,大肆搶掠殺戮,被戚繼光督軍擊散。四月,董狐狸、長昂等又勾結小王子所部插汗兒等偷襲薊鎮,在桃林、界嶺等地被明軍分別擊敗,董狐狸差點兒被活捉。就在這一年,戚繼光因功升為左都督。萬曆三年(1575)正月,長昂逼迫長禿率眾侵犯董家口。戚繼光率軍從榆木、董家二關出師,從南北兩方向同時進攻,大敗朵顏軍,一直追出城外150裏,生擒長禿,長昂率部移住會城。於是,董狐狸和長昂不得已率所部酋長及親族240餘人叩關求降。戚繼光和都督劉應節等商量,接受董狐狸的投降,釋放長禿,允許他們和過去一樣通貢。直至戚繼光離開薊門,董狐狸、長昂等心有餘悸,不敢騷擾。

薊門在戚繼光的督率之下,防務十分堅固。韃靼小王子見薊門無隙可乘,便轉掠遼東,因此當時唯遼東一帶常有戰事發生。萬曆七年(1579)七月,戚繼光上疏朝廷,主動提出率大軍援遼。當年十月,小王子所部伯彥、蘇把亥、黑石炭、銀燈等率眾5萬多騎,經範兒營、錦川營進攻遼東,遼東守將李成梁請援,朝廷命戚繼光帶兵支援。戚繼光率眾一路急行,與韃靼兵轉戰於狗兒河、石河墩等處,大敗韃靼兵。伯彥見明軍力量強盛,遂尋機偷偷撤出塞外,戚繼光率軍追敵數百裏,直抵燕山,勒石紀功而還。戚繼光也因功加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

戚繼光鎮守薊門16年,製定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抵禦措施,使得邊備修飭,一境平安。後來繼任的將領,遵循戚繼光的治邊方略,使薊門邊境保持了數十年平靜,百姓得以安定地勞動生產和生活,促進了邊疆的發展。

戚繼光的一生,不但戰功顯赫,而且文武兼備,才華卓著。他在抗倭、鎮北之餘,還大量寫作,主要的軍事著作有《紀效新書》、《紀兵實紀》、《練兵實紀雜集》。另外,戚繼光還寫了為數不少的詩文,他自己將其編為《止止堂集》,共計五卷。明朝末年,陳子龍等還將戚繼光的奏疏議論編成《戚少保文集》五卷。除此之外,戚繼光還創製了許多攻守兵器,如狼筅、剛柔牌、賽貢銃、艟舫、自犯鋼輪火等。

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即公元1588年1月5日,60歲的抗倭名將戚繼光與世長辭。這位威震中外的英雄,把他的英名和智慧留給了後來之人,他的光輝業績也會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