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鼻祖孫武(1 / 3)

兵家鼻祖孫武

一、癡迷戰史

孫武所處的時代,大致與孔丘(前551一前479年)同時,其生卒年月不詳,主要活動在吳王闔廬(前514--前496年在位)時期和吳王夫差(前495一前473年在位)的前期。

孫氏家族的祖先,是陳國的公族,本姓媯。

公元前705年,陳厲公有了個兒子,取名叫完。公子完出生的時候,正逢周天子的太史因事路過陳國。陳厲公得了兒子,有了後嗣,心中甚是高興,就請這位"善知天命"的太史,給自己的兒子占卜,看看這孩子將來的命運如何。太史見陳厲公正在興頭上,掃興的話當然不能講,好聽的話也不宜說過了頭,便模棱兩可地解釋卦辭說:"恭喜陳侯,此卦大吉。貴公子將來是要做國君的,不在陳國,就在別國;不是他本人,就是他的子孫。"陳厲公聽了太史的一番恭維,居然十分高興,除盛宴招待太史外,還厚賜其金帛。這位被周太史預言為前途遠大的公子完,就是孫武的直係遠祖。

後來,陳完長大以後,為了回避宮廷鬥爭,便舉家,來到了齊國,並在那裏定居下來,並改姓田,這樣他又被稱為田完。100多年以後,田氏家族不斷發展,地位也越來越顯赫。田完的後代不少人身居要職,田氏成了齊國後起的一大家族。

田完的四世孫田無宇,英勇無比,深得齊莊公(前553-前548年在位)的信任。齊景公(前547一前490年在位)時,田無宇的一個兒子田書,做了大夫。他懂軍事,因為領兵伐莒有功,齊景公在樂安(今山東惠民)封給他一塊采邑,並賜姓孫氏。因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馮,做了齊卿。這個齊卿孫馮,就是本書主人公孫武的父親。

孫武生活在齊國的時候,正值齊國內部矛盾交錯,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錯綜複雜。當四大家族勾心鬥角,爭權奪利愈演愈烈之時,田氏的支屬孫氏,擔心田氏宗族一旦失勢,會殃及自身,便離開齊國,投奔吳國去了。

吳國占有今天江蘇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它東臨大海,南同越國接壤,西與強楚為鄰,北與齊、晉各國相望。在東周列國中,它立國很早,但十分落後,直到公元前584年,晉國為了牽製楚國,在楚國後院點火,才派大夫巫臣出使吳國,教吳乘車,教吳戰陣,教吳叛楚。這樣,吳國才開始同中原各國有了交往。

春秋之際,封國林立,一些失意或是落難的士大夫,往往因故出走,離開自己的侯國,到他國去謀職。孫武來到吳國的前後,還有兩個楚國人,一個叫伍子胥,一個叫伯嚭(pi),因為祖父無辜被楚王殺害,都相繼逃到吳國,想憑借吳國的力量,替父輩雪恥。

伍子胥經過千辛萬苦,來到吳國以後,很快便投在公子光的門下做了賓客。公子光是吳王僚的叔伯兄弟。他雄心勃勃,不願久居人下,便六招賢士,等待時機,取吳王僚而代之。伍子胥發現公子光居心卜測,不願卷入吳國內部的鬥爭,便尋個借口,到邊邑去務農去了。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伍子胥物色了一位名叫專諸的勇士,推薦給公子光。

這時候,孫武也在邊邑過著隱居的生活,他一麵灌園種地,一麵苦讀兵書,寫作兵法。孫武生活在一個戰爭頻繁兼並激烈的時代,身處有著悠久曆史的軍事傳統的齊國。他的父祖既是卿大夫,又是有名的將領,這些都是他能夠寫出兵法的有利條件。孫武是一個癡迷戰史的人。早在少年時代,每當遇見老一輩的人,他總是要打聽昔日的戰爭情形。如果遇到曾經親曆過戰爭的人,一定請他講一些實戰的經驗。久而久之,他漸漸認識到打勝仗有打勝仗的理由,打敗仗也有打敗仗的原因,並非像人們傳說的那樣,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個人無能為力。

孫武常常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寫在筆記簿上。此時離紙張的發明尚有600多年。所謂筆記簿就是在竹片或木片上以小刀刻字或者用漆書寫,然後串在一起。至於作戰地圖,他則繪在大張的帛布上,注明軍隊或車船的配置及移動情況,標出戰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有時還要加上自己的論斷。潛心研究的結果,漸漸形成了他獨特的軍事思想。

經過長時間的資料搜集,腦子裏有了初步概念之後,他又前往戰場實地考察。這項工作在交通條件相當落後的當時,是極為辛苦而麻煩的。然而他卻樂此不疲,前後竟持續了20年之久。

孫武研究戰爭、戰略和戰術,目的不是去遊說諸侯從而獲取高官厚祿。他沒有名利之欲,完全出於個人的興趣。他隻希望自己能夠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然而,許多事情並不像預料的那樣一帆風順,命運偏偏和孫武開了--個玩笑。早先來到吳國的伍子胥對孫武的才幹和學說十分欣賞,他認定孫武是個人才,遲早有一天會脫穎而出,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來的。正所謂:"大鵬一日衝天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因此,他拜訪孫武,共同探討一些軍事問題,如此一來二往,時間一長,兩人竟成了莫逆之交。

二、生而逢時

周敬王四年(前516年),楚平王去世,年幼的楚昭王繼位。第二年春天,吳王僚看準楚國君弱小又忙於治辦喪事的機會,任命胞弟公子蓋餘、公子燭庸為將,統領大軍,興兵伐楚。二公子求勝心切,領兵貿然深入,結果被楚軍切斷了後路。

公子光見大軍被困在外,國內兵力不足,便把專諸找來計議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不舉大事,君位難得!"於是,由公子光謀劃,讓專諸在酒席上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奪得了王位,稱為吳王闔廬。闔廬是一位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的君主,他決心要使落後的吳國趕上中原各國,擺脫長期以來遭受楚國壓迫的屈辱地位。為此,他"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縷",不迷戀安逸,不貪圖享受,不追求玩好,立誌要振興吳國。因此,吳王迫切希望聚集人才,以佐自己成就富國強兵的偉業。

闔廬即位之初,既怕國人不服,又擔心諸侯不相信自己。為了保住王位,他一麵施恩行惠,籠絡人心,一麵禮賢下士,網羅人才。闔廬首先選中了伍子胥,任命他做了行人。

行人本是掌管朝覲聘問的官,伍子胥這個行人卻不同一般。吳王器重他的內政外交才幹,經常同他探討軍國大事。有一次,吳王問道:"我國地處偏遠,蝸居東南;地勢低濕,江海為害;國無城防守禦,民無衣食之藏。這種貧弱狀況,如何改變?"

伍子胥沉默片刻,回答說:"凡是想圖霸稱強的君主,必須修城郭,設守備,練士卒,廣積蓄。"

吳王很讚同伍子胥的意見,並委托他去依次處理。國都在姑蘇(江蘇蘇州)建成以後,吳王還特意把西向的"閶闔門"稱為"破楚門",以示自己伐楚的決心。

吳、楚兩國勢不兩立,是世代的仇家。吳王有心派伍子胥、伯嚭率軍伐楚,又對他倆放心不下,怕他們到時隻顧公報私仇、濫殺無辜,誤了自己的大事。一天,吳王站在宮苑中的高台上,望著遠方,慨然長歎。群臣都不解其意,唯有伍子胥心中明白,這是吳王在為選將而憂慮。於是他趁機向吳王推薦孫武,並向吳王介紹了孫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幹,認為孫武是個文可安邦,武能定國的曠世奇才。可是,孫武自從來到吳國後,一直忙於勘察戰史,隱居著書,吳王從未聽說過孫武,甚至認為一個農夫不會有多大的本事。伍子胥奏道:"此人精通韜略,有鬼神不測之機,天地包藏之妙。誠得此人為軍師,雖天下莫敵!何況楚國?"盡管伍子胥極力舉薦,吳王仍然無動於衷,反而轉變話頭,同伍子胥談論起軍旅之事。伍子胥一邊應對,一邊找機會舉薦孫武。整整一個上午,伍子胥借論兵之機,前後七次向吳王推薦孫武。到後來,吳王不耐厭了,便嗔怪說:"我看你是以舉薦人才為名,實際上是想呼朋引類,結黨營私,以加強自己的勢力和地位!"伍子胥見口說無憑打動不了吳王,便將孫武寫的兵法拿來,呈給吳王看。

吳王將孫武的竹簡兵書放在幾案上,逐簡翻閱。每看一簡,吳王便情不自禁地叫好。他越看越愛看,興致盎然。從《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就地篇》、《火攻篇》,一直看到《用間篇》,一字不漏,看到一些名言警句時,還擊節讚歎。吳王看了兵法之後,感到非常滿意,便急不可待地要見其本人。伍子胥奏道:"孫武此人不輕易進仕,非尋常可比,必須以禮聘請,方肯來見。"吳王答應,命取黃金十鎰,白璧一雙,使伍子胥駕車前往,接孫武前來一見。

三、先斬後奏

伍子胥乘車來到孫武住處,寒暄之後,恭恭敬敬地作了長揖,帶著親切的微笑問候他的起居飲食,然後取出禮物送給孫武。見孫武十分高興,伍子胥又轉達了吳王準備聘請他為將軍的意思,激勵他說:"先生飽學,滿腹韜略,棄之鄉野,豈不太可惜了嗎?"

孫武非常冷靜:"我研究兵法隻是一種愛好,並非想借此榮登官場,享受榮華富貴。而且就我個人而言,我是一個拙於辭令的人,怎能擔當大王的重任呢?"他婉拒了伍子胥的好意。

不料伍子胥完全掌握了他的心態,並不急於求成,以更溫和的口氣說:"先生的清廉我向來欽敬,您不願出仕為官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不過吳王求賢若渴,一心禮聘先生,如果我將先生的話轉達吳王,他也未必相信,反會認為我辦事不力。還是先生辛苦一趟,如果您要拒絕,請當大王之麵稟告。希望先生體諒我的苦衷。"

孫武無言以對,遂和伍子胥一起前往吳都。

一日早晨,孫武正在客館等候召見,沒料到吳王親自來登門拜訪。

見麵以後,吳王對他十分讚賞說:"先生的兵法,寡人已經逐篇拜讀,實是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孫武謙謝道:"草野之民,學疏才淺。承蒙大王錯愛,實不敢當。"

吳王說:"先生不必過謙,你的兵法確是前所未見,博大精深,但不知實行起來如何,可否為孤王小規模地實驗一番,讓我們見識見識?"

"可以。"孫武回答。

"先生打算用什麼樣的人去演練?"吳王問。

"隨君王的意願,用什麼樣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貴的還是低賤的,也不論是男的還是女的,都行。"孫武對此充滿信心。

吳王想給孫武出個難題。便問道:"用宮女可以嗎?"

"可以。"孫武堅定地回答。

吳王大笑道:"先生是在和寡人開玩笑吧?天下豈有婦人女子,可使其操戈習戰的?太可笑了!"

孫武激動起來,站起來斬釘截鐵地說道:"大王如果信得過臣,請將後宮的宮女交給臣,如果不能使其操戈習戰,臣願受欺君之罪!"

吳王即將後宮美女180人組織起來,把王宮變成了訓練場,自己和群臣興致勃勃地坐在望雲台上觀看。

孫武征得吳王同意後,將吳王的兩個寵姬左姬和右姬充作隊長,然後要求說:"軍旅之事,必須號令嚴明,賞罰分明。雖然是訓練,也是應該有的。請立一人為執法官,二人為軍吏,負責傳達命令;二人負責擊鼓;力士數人,充作牙將,拿上各種兵器,列於壇上,以壯軍威!"吳王下達命令在王宮衛隊中選用。孫武更換戎裝,頭戴兜鍪,將宮女分為兩隊,右姬統領右隊,左姬統領左隊,全部換上戎裝,右手操劍,左手握盾,表麵看來也還算整齊。

準備完畢,孫武宣布命令:"一不許混亂隊伍;二不許笑語喧嘩;三不許故意違反軍令。"然後親臨場地畫好繩墨,布成陣勢。命令傳令官授予二隊長每人一麵黃旗,執之為隊伍前導,眾宮女跟隨隊長之後,五人為一伍,十人為一總,步伐要整齊,距離有標準。聽從軍鼓來決定進退,左轉右轉,寸步不亂。孫武把命令講完之後,問眾宮女:"聽明白沒有?"眾宮女們嘻嘻哈哈,參差不齊地回答:"明白了。"

接下來,孫武下令說:"聽到第一遍鼓時,兩隊要一齊前進;聽到第二遍鼓時,左隊要右轉,右隊要左轉;聽到第三遍鼓時,所有將士都要挺劍持盾作出爭戰之勢;聽到鑼聲,左隊和右隊即回複原地。"宮女們覺得新鮮而又好玩,皆掩口嘻笑。

鼓吏稟報:"鳴鼓一通。"

宮女或起或坐,參差不齊。

孫武站起來嚴肅地說:"約束不明,法令不嚴,這是將領之過,是我的不過。"遂命令軍吏再一次地宣布軍法、軍令,強調說,如果再有不聽從命令的,就要斬首示眾。

鼓吏再次擊鼓。

宮女們倒是都站起來了,但東倒西歪,嬉嬉哈哈。

孫武親自拿起鼓槌,再次重申軍法和軍令,並用力擊鼓。

左姬、右姬和宮女們看見孫武那副認真的樣子,覺得甚是好玩,倚仗吳王對自己的寵愛,更加放肆,甚而索性爬在地上不動。

孫武見此情景,心想,如果再不來真的。眼下的局麵將難以收拾,我也將被天下恥笑。於是兩目圓張,大怒道:"執法官安在?"

執法官立刻走上前來,跪下聽候命令。

孫武厲聲說道:"約束不明,軍之不忌,既已再三約束,士兵不聽從命令,那就是士兵的過錯了。軍法上是怎樣規定的?"

"當斬!"執法官回答說。

孫武說:"士兵難以盡誅,可將二位隊長斬首示眾。"

執法官見孫武嚴肅認真,不敢違令,便將左、右二姬綁上,準備行刑。兩位寵妃見孫武要殺她們,刹時間魂飛天外,號啕大哭,眾美女全都大驚失色,驚恐萬分。

哭聲驚動了吳王闔廬,他見孫武真的要斬自己的兩位寵妃,忙派人急馳校場,命令孫武道:"寡人已經相信將軍用兵的能力了,但左右二姬甚合寡人之意,如果二姬有所不測,寡人將食不甘味,請將軍手下留情!"

孫武堅定地回答說:"軍中無戲言。臣已授命為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我循私而釋放有罪者,何以服眾?"命令左右:"速斬二姬!"然後將二姬之首示眾。

孫武另選二位宮女擔任隊長,繼續鳴鼓操練。宮女們個個打起精神,再不像剛才那樣嘻嘻哈哈,嬉笑打鬧。全場肅穆異常,一鼓起立,二鼓轉側,三鼓合戰,鳴金收兵。左右進退,回旋往來,中規中矩,毫發不差,自始至終,井然有序,寂然無聲。

孫武派遣一位軍吏,向望雲台上的吳王報告說:"訓練已經完畢,請大王親臨檢閱,這群女兵已可以聽命於大王,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

由於寵妃被殺,吳王非常不高興,但又不便發作,隻好強忍怨氣,對軍士說:"你去告訴孫武,他很辛苦,回去休息吧,我也不想去檢閱了。"

坐在一旁的伍子胥連忙躬身說道:"臣曾聽說過,軍中最重要的是軍律,軍律不嚴明,兵法就無法執行。戲而起兵,沒有不失敗的。希望大王前去檢閱,成大業的人不能偏執於兒女私情,請大王明察。"

吳王聽了伍子胥的一番諫諍後,恍然大悟,於是率領群臣前去檢閱。宮女們嬌豔的麵龐,此時卻變得十分嚴肅,君王駕臨,仍然目不斜視,聚精會神地聽著孫武的號令,動作協調一致,絲毫不敢苟且,真的變成了一群軍紀嚴明,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的勇士了。

檢閱完畢後,吳王帶著孫武和伍子胥來到王宮,連聲誇讚道:"孫先生,今天看到您優異的表現,真是大開眼界,不愧為難得的將才啊!"

孫武先是向吳王謝罪,接著便申述殺姬的理由。他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取勝之本,為將治軍之通則;用眾以威,責吏從嚴,隻有三軍遵紀守法,聽從號令,才能克敵致勝。"聽了孫武的一番解釋,吳王不再惱怒,便丟掉殺姬之恨,拜孫武為將軍。在孫武的嚴格教導下,吳國很快便成為一支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的部隊。

四、君臣應對

在伍子胥、孫武的精心治理下,吳國的內政和軍事都大有起色。吳王極為依重二人,把他們視同自己的左右臂、股肱之臣,經常在一起商討經國治軍的大計,議論古來帝王治國平天下的經驗教訓,分析當時各國政事的利弊與得失。

吳王也挺喜歡軍事,對如何治軍,饒有興趣。他從《孫子兵法》上看到治軍有道,便想作進一步的了解。

有一天,吳王同孫武講論起治軍之道,孫武說:"遠古的時候,黃帝坐鎮中央,四方首領為非作歹。黃帝先是與民休息,廣積糧穀,赦免罪犯,取得了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麵的有利條件之後,才南伐赤帝,東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四戰四勝,天下平定。後來,商湯王(商朝開國君王)伐滅夏桀(夏朝末代君王,荒淫殘暴),據有九州;周武王鏟除商紂,一統天下。這一帝二王,都是因為據有天時、地利,順應民心,才得以一統天下。"

又有一天,吳王同孫武議論起晉國的政事。吳王問道:"晉國的大權掌握在範氏、中行氏、智氏和韓、魏、趙廣家世卿手中,他們各自掌管晉國的一塊地方,相互爭權奪利。依將軍看來,長此下去,六卿之中誰先滅亡,哪個家族能夠強大起來?"

孫武沉思片刻,說道:"依臣淺見,六卿之中,範氏、中行氏兩家會最先敗亡。"

"將軍憑什麼作出如此判斷?"吳王問:

"臣下是憑借他們畝製的大小、收取租賦的多少以及士卒的眾寡、官吏的貪廉做出判斷的。以範氏、中行氏來說,他們以一百六十平方步為一畝。六卿之中,這兩家的田製最小,收取的租稅最重,高達五分抽一。公家賦稅沉重,人民累死溝壑;官吏眾多而又驕奢,軍隊龐大而又屢屢興兵。長此下去,必然眾叛親離,土崩瓦解!"孫武回答。

吳王見孫武的分析切中兩家的要害,十分中肯,就又接著問道:"範氏、中行氏敗亡之後,又該輪到哪家呢?"

"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範氏、中行氏滅亡之後,就要輪到智氏了。智氏家族中的畝製,隻比範氏、中行氏的畝製稍大一點,以一百八十平方步為一畝,租稅卻一樣嚴苛,也是五分抽一。智氏與範氏、中行氏的病根幾乎完全一樣:畝小,稅重,公家富有,人民窮困,吏眾兵多,主驕臣奢,又好大喜功,結果隻能是步範氏、中行氏的後塵。"孫武回答。

吳王繼續追問:"智氏家族滅亡之後,又該輪到誰了呢?"

"那就該輪到韓魏兩家了。韓、魏兩家以二百平方步為一畝,稅率還是五分抽一。他們兩家仍是畝小,稅重,公家聚斂,人民生活艱難,吏兵眾多,急切好戰。隻是因為其畝製稍大,人民負擔相對較輕,所以能多維持幾天,亡在三家之後。"孫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