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鼻祖孫武(2 / 3)

孫武不答吳王再問,接著說:"至於趙氏家族的情況,和上述五家不大一樣。六卿之中,趙氏的畝製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而且,趙氏收取的租賦向來較輕。畝大,稅輕,公家取民有度,吏兵寡少,在上者不致過分奢侈,在下者尚可溫飽,苛正喪民,寬政得人。趙氏必然興旺發達,晉國的政權最終會被趙氏纂取。"

孫武論述晉國六卿興亡的一番話,就像是給吳王上了一堂治國平天下的課。吳王聽了之後,深受啟發,高興地說道:"將軍論說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國的正道,就是要愛惜民力,愛民如子。"

又過不久,吳王認為伐楚的時機業已成熟,召集君臣商討伐楚大計。伍子胥欣喜萬分,盛讚吳軍為精銳之師,士氣如虹,定能掃蕩荊楚,稱雄中原。群臣亦都激奮不已,認為定能大獲全勝,大功告成,吳王見孫武沉默不語,便征詢他的意見。

孫武站起來說道:"伍卿和諸位所談固然不錯,吳國現在兵強馬壯,士氣昂揚。但戰爭必須知己知彼,方有勝利的把握。以我看,楚國誅殺了奸臣費無忌,大獲民心,憤怨之情已經消失,附庸之國尚未與它離心離德,國勢也未衰微到不堪一擊的程度。再說,"他看了伍子胥和最近由楚逃到吳國的伯嚭一眼,頓了一下,接著說道:"伍卿和伯卿皆為楚之亡命客,楚吳兩國可能會有人認為這是出自兩卿報宿怨之心,這樣隻會激起楚人仇恨,其鬥誌也會更加旺盛,吳兵也未必肯於賣命,這對我們是十分不利的。兵乃凶事,不可輕舉妄動。我認為,必須在交戰前就有勝利的把握,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

孫武侃侃而談,對敵我雙方實事求是的分析,入木三分,條理分明,吳王和群臣聽了無不信服,最後他說:"目前我們應該做的,一是加強我國的國勢,訓練好士卒;二是離間楚與其附庸國之關係,使其歸附於我,為我所用;三是想辦法使楚國上層發生內亂,特別是對驕橫的令尹囊瓦,應盡力縱其氣焰,令其內亂,待其後院起火,我們再乘機而入,可一舉成功。"

吳王及群臣聽了孫武一番精辟的分析,無不為之折服。於是便按孫武的意見,對內勵精圖治,富國強兵,對外行動活躍,離間楚國上層及楚與其附庸國之間的關係,為下一步滅楚奠定基礎。

五、製造事端

吳王是個有見識、有雄心的君主,又有伍子胥、孫武兩員重臣,真是如魚得水,如虎添翼,不上幾年功夫,吳國便由一個貧弱的小邦,一變成為府庫充實、兵強馬壯的國家。吳王憑借不斷增長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開始同強楚爭奪東南之地。

闔廬即位時,領兵在外的公子蓋餘和公子燭庸,分別逃到徐國(在今安徽泗縣)和鍾吾國(在今江蘇宿遷東北)避難去了。公元前512年(吳王闔廬三年)夏,吳國派出使臣,責令徐國和鍾吾國交出二公子。二國依仗有強大的楚國作後盾,抗命不從,私自放走了二公子,讓他們去投奔楚國。楚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員隆重迎接二公子,楚昭王下令,請二公子在養地(在今河南沈丘縣)暫住。接著,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戍重修養城,把養城東北邊的城父、東南邊的胡田兩塊地方封給二公子,企圖利用二公子為害吳國。

徐國和鍾吾國的放肆行為,楚國的挑釁行動,大大激怒了吳國君臣,給吳國出兵提供了口實。這年冬天,吳王派孫武、伍子胥興師伐討。鍾吾國小民貧,一觸即潰,很快滅亡。吳王即以得勝之師,回兵伐徐。徐國君臣一麵固守城池,一麵火速派人向楚國求援。楚國當即派沈尹戍率兵救徐。孫武主張兵貴神速,他見強攻一時難以取勝,怕日久天長,楚兵來援,於己不利,便下令士卒日夜修築堤防,堵截山水,灌淹徐國。楚國救兵還未趕到,徐國城池已被大水衝泡,徐國軍隊迅速滅亡,國君章禹領著夫人和近臣向吳軍投降。

孫武旗開得勝,馬到成功,連滅二國。吳王得意忘形,想乘勢移兵伐楚,擴大戰果。孫武認為不妥,進諫說:"楚軍是天下的一支勁旅,與徐國和鍾吾國不可同日而語。我軍已連滅二國,人馬疲勞,軍資消耗巨大,不如暫且收兵,養精蓄銳,再等良機。"吳王聽從了孫武的勸告,下令班師。

大軍回國之後,吳王向伍子胥征求伐楚的策略,伍子胥獻計說:"楚國政出多門,意見分歧,難以統一,誰也不願承擔責任。假如把我軍分成三支,輪番去騷擾它,彼出我歸,彼歸我出,楚軍必然疲於應付。待楚軍疲憊之後,我們通過外交、間諜等途徑影響他們的決策,造成他們的失誤。然後再大舉伐楚,定會大獲全勝。"吳王采納了伍子胥"疲楚誤楚"的計謀,並責成伍子胥、孫武去具體實行。

吳王闔廬四年(前511)秋,吳軍用一支人馬圍攻楚國六(今安徽六安縣北)、潛(今安徽霍山縣南)二城。楚國聞訊,馬上派沈尹戍率大軍救援。伍子胥、孫武估計楚國救兵快趕到了,便主動撤兵。楚軍撲了空,白跑一趟,將潛城人遷到南崗(今安徽霍山縣北)以後,隻好回軍。

楚軍人未解甲,馬未下轅,吳軍的第二支人馬又包圍了弦城(在今河南息縣南)。楚昭王大怒,命令左司馬戍、右司馬稽兩員大將領兵出征。楚軍連夜奔赴前線,才趕到豫章地區,離弦城還有一段路程,吳軍就已自動撤走,楚軍再一次赴空,士兵怨天尤人。

吳軍兩次襲擾楚國,都曾請求越國助戰。越國一向與楚國交好,根本不予理會。吳王打算伐越國,又擔心一支人馬兵力單薄難以取勝。正在吳王躊躇的時候,孫武對吳王說:"兵在精而不在多。依臣愚見,一支人馬就足夠了。越軍雖眾,我們可以用計謀使之分散,他們兵力再多也於事無補。"在孫武的策劃下,公元前510年(吳王闔廬五年)夏,吳王又取得了伐越的勝利。

公元前508年(吳王闔廬七年)夏,桐國(在今安徽桐城縣北)背叛了楚國。桐國的北麵,原來有個小國叫舒鳩(在今安徽舒城縣),很早以前就被楚國吞並了,因此,舒鳩人對楚一直懷恨在心。於是,吳國派出間諜,唆使舒鳩人說:"如果您們想辦法誑騙楚軍來攻打我國,我軍便佯裝懼怕楚軍,假意代楚伐桐,使楚國對我不存戒心,這樣就可以尋找機會消滅它。"

舒鳩人為了報複楚國,便聽從了吳國的誤楚之計。他們故意散播假消息,去蒙騙楚國。楚國君臣利令智昏,竟然聽信了舒鳩人的謊言,在這年秋天,派令尹(楚國的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囊瓦(字子常)率大軍伐吳。囊瓦得報吳軍戰船擺滿桐國以南的江麵,便誤以為吳軍膽虛,想用伐桐來討好自己,於是把大軍屯駐在豫章地區,坐等時機。這時吳軍卻在巢城(在今安徽淮南市南)附近暗中集結,等待時機。楚軍從秋天一直駐紮到冬天,日子一長,士氣便日益低沉,防備也鬆懈下來。孫武抓住時機,指揮吳軍發起突然襲擊,在豫章地區大敗楚軍。吳軍在勝利而歸,又順手牽羊攻其不備,楚國守衛巢城的大夫公子羋勝也隻好束手就擒。

班師回吳後,吳王闔廬說:"這次雖然挫敗楚軍,但未拿下楚都,功勞不足掛齒。"

伍子胥說道:"這次雖未大敗楚軍,但臣等做夢都想拿下楚都。隻是楚乃天下勁旅,不可輕敵。令尹囊瓦雖喪失了民心,但其他大臣尚很賢良,尚未引起諸候的痛惡。聽說囊瓦貪得無厭,日久必招致眾叛親離,諸侯反目成仇,屆時再乘機西進,楚都可下。"遂使孫武在長江下遊演練水軍,同時派人終日打探楚軍消息。

六、順應時機

楚昭王即位以後,楚國江河日下。內部奸人專權,忠良被害。外則兵禍連年,東困於吳。楚的附庸時有叛離,各國諸侯也紛紛打楚的主意。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廬九年)夏,晉國支持蔡國吞並,楚的附庸沈國(在今河南汝南東南)。這年秋天,楚國發兵圍攻蔡國,為沈國雪恥。

蔡國同吳國交好,吳王打算借此機會大舉伐楚,便去征詢伍子胥、孫武的意見。

吳王問道:"當年寡人主張伐楚,二位認為時機未到。經過這五六年的準備,現在出兵,二位認為怎樣?"

伍子胥、孫武回答道:"楚將囊瓦貪婪無道,得罪了不少諸候,唐、蔡二君對他疾惡如仇,君王如果想大舉攻楚,要得到唐、蔡二國的幫助才行。"

吳王讚同他們的意見,便派伍子胥去聯合唐、蔡。唐成公、蔡昭侯一口答應,一致表示要鼎力相助。原來唐、蔡二國都是楚的屬國,歲歲朝貢,按時覲見。有一年,蔡昭侯帶著一雙晶瑩的玉珮和兩件華貴的皮襖去朝楚。蔡昭侯將一件皮襖和一塊玉珮奉獻給楚昭王,令尹子常見物眼開,向蔡昭侯索要剩下的玉珮和皮襖。蔡昭侯對子常的貪得無厭,十分憤恨,不肯答應,結果被軟禁起來。不久,唐成公騎了兩匹名貴的寶馬,也去朝楚。子常又貪婪地向唐成公索要名馬,偏偏唐成公也是個倔性子,不吸取蔡昭侯的教訓,硬是不給,結果也被囚禁起來。但是畢竟不是對手。三年後,還是二君服軟,交出了名馬寶物,才被釋放。歸國途中,蔡昭侯指著淮河發誓說:"寡人不報此仇,誓不為人!"

蔡侯歸國之後,曾經聯晉、宋、齊、魯、衛、陳等國,以晉國為首,共同伐楚。其間因路遇大雨,連綿不斷,晉國首先班師歸國。晉國一走,其他國家亦無心戀戰,也紛紛歸國,伐楚計劃不了了之。蔡侯失望之際,想到吳國,遂約會唐國,共同投靠吳國,希冀三國並力,共同破楚,以雪昔日之恥。

這一年的冬天,吳王闔廬親自出馬,拜孫武為將軍,伍子胥、伯嚭為副將,胞弟夫概為先鋒,征集全國兵力,並聯合唐、蔡二國,總計數百輛戰車,3萬多兵馬,數萬隨軍民夫,浩浩蕩蕩出師伐楚。

孫武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戰略方針,大軍北上,溯淮河西進,有意給楚軍造成吳軍救蔡的假象。吳軍越過了蔡國,孫武傳令:"軍士登陸,徒步前進,將戰船盡留於淮水彎道。"伍子胥問其故,孫武道:"兵貴神速,戰船逆流而上,速度太慢。這樣會給楚軍充分的時間,讓其得到準備,如此,則楚不可破矣!"伍子胥覺得很對。於是吳軍舍舟登陸,人銜枚,馬摘鈴,晝夜兼程,向楚國東北邊境急速前進。

楚國得知吳軍大軍來犯,馬上召集大臣舉行緊急軍事會議,商議選將禦敵。有的主張任命公子結為將,有的認為令尹子常合適,雙方爭論不休,沒料到,這一絕密軍情被吳國的間諜獲知,吳軍大營立即作出反應。伍子胥在楚多年,深知二人的情況,於是放出風聲說:"如果讓公子結為將,我們就等著取他的人頭,讓令尹子常率兵,我們隻好退避三舍。"楚國得知後,果然中計,拜貪婪無能的令尹子常為將,而不用有勇有謀的公子結。

子常統轄沈尹戍、部將史皇、武城黑等戰將,指揮20萬大軍,星夜趕赴前線。楚軍剛剛在漢水南岸駐托下來,哨探即來報告說,吳軍已經在漢水以北出沒。

孫武見楚軍已經作了應戰部署,不敢貿然渡水強攻,便略施小計,調動楚軍。他特地賣個破綻,下令全軍在豫章地區安營紮寨,休整待命。

楚將子常原來斷定:吳軍千裏遠征,軍資接濟十分困難,最利速戰速決,最忌持久戀戰,沒料到,吳軍卻按兵不動,跟自己隔河相持。子常一時摸不清吳軍的作戰意圖,不知吳軍葫蘆裏賣的什麼藥,隻得命令部隊暫時紮營,處處設防,嚴加戒備。

正在子常猶豫之際,左司馬沈尹戍前來獻策說:"兵法上說,千裏饋糧,土有饑色。吳國遠征,重在速戰速決。現在孫武按兵不動,正是犯了兵家之大忌。孫武這一失策,乃是上天保佑楚國。將軍在此暫拖住吳軍。使他們不敢冒險渡河、末將率領本部兵馬,繞道吳軍後方,征調方城以外民眾,燒毀他們的戰船,然後我即扼守大隧(今鄂豫交界之九裏關)、直轅(今鄂豫交界之武勝關)。冥陌(今鄂豫交界之平靖關)三關。等吳軍疲憊不堪之時,將軍再迎頭痛擊,末將從後掩襲,使其首尾不能相顧。這樣,吳軍進退兩難,插翅難飛,我軍必大獲全勝。"

二人計議妥當,左司馬沈尹戍立刻分兵行動。孫武故意顯露自己的"失誤",本來就是為了引誘楚軍中計,促使楚方分散兵力,造成軍力對比上有利於己的變化,然後再趁機發起進攻。

左司馬沈尹戍領兵走後,武城黑進見子常說:"吳軍戰車純用木料做成,久經風雨。我軍戰車外包皮革,用膠固定,遇到陰雨天,膠化筋脫容易損壞。相持不下,對我軍不利,不如速戰。"

武城黑剛走,部將史皇又悄悄來到帳中,悄悄對子常說:"國人憎惡將軍,愛戴左司馬。假使左司馬此去毀舟成功,那就等於是他獨自戰勝吳軍。將軍定要趕在左司馬行動之前行動,不然的話,難免出師不利。"

令尹子常聽了二位部將的話,覺得有道理,遂不顧與左司馬沈尹戍之約定,倚仗自己兵多勢眾。下令立即強渡漢水,在大小別山一帶,連營數十裏,擺出一副大戰的架式。哪知一著不慎,全盤皆輸。

楚軍的錯誤行動,正是孫武夢寐以求的。吳軍早就秣馬礪兵,準備廝殺。孫武乘楚軍立足未穩,先聲奪人,擊鼓進兵。吳方前有大軍堵截,後有包抄的軍隊,正是陷於"死地",所以個個奮勇衝殺,無不以一當十。楚方背水作戰,也想死裏求生。雙方在大小別山地區,大戰三次。楚軍人數雖多,然而素質卻低,指揮無方;吳軍雖少,但卻訓練有素,指揮得當。故而吳勝楚敗。主將子常見首戰敗北,心無鬥誌,無心戀戰,想要臨陣脫逃,被部將史皇勸止。

楚軍且戰且退,向西退到柏舉(在今湖北麻城以東)。子常在柏舉重新集結兵力,企圖孤注一擲,同吳軍決一死戰。兩軍相持數日,先鋒夫概向吳王請戰說:"楚將子常不得人心,他的部下皆無鬥誌。如果我軍先聲奪人,發起進攻。楚軍必亂,而後我軍再大舉進攻,必能取勝。"吳王闔廬認為,楚軍雖敗,實力尚存,不同意夫概的意見。

夫概回到自己的營帳,對部下說:"君王既然任命我作先鋒,我就有權調動本部軍士。軍事以利為上,我趨利而動,隨機應變,見機行事,君令有所不受!"於是,夫概親自率領自己的5000勁卒,乘楚軍尚未開飯之機,發起突然襲擊。楚軍早巳成了驚弓之鳥,見吳軍突然殺來措手不及,被殺得不辨東西。孫武見夫概突擊得手,當即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吳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呐喊著衝進楚營。鼓聲震天,人喊馬嘶,車轂交錯,刀光劍影,血肉橫飛,兩軍在柏舉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鏖戰。吳軍攻勢凶猛,楚軍抵敵不住,紛紛奔逃。子常見敗局已定,也乘亂逃命。楚軍失去主帥,成為一盤散沙,結果一敗塗地。部將史皇死於亂軍之中。

吳軍乘勝追擊,在柏舉西南的清發水(今湖北安陸西的損水)追上了楚軍。大敗而逃楚軍,正在搶舟奪船,爭相渡河逃命。吳王正要下令發起攻擊,夫概說:"困獸猶鬥,何況人呢。楚軍見我急攻,知道隻有死路一條。必然死裏求生,與我拚死一戰,我軍未必能勝。如果給那些先渡河的楚軍一條生路,沒有渡河的楚軍便士氣低糜,隻顧逃命。我軍乘其半渡發起攻擊,定會大勝。"吳王聽從了夫概的建議,乘楚軍半渡之際發起猛攻,在清發水又大敗楚軍。楚軍死傷很多,溺水者不計其數,河水為之變赤。

僥幸過河的楚軍,饑餓無比。慌忙埋鍋造飯。飯剛造好,吳軍又已追趕而至。楚軍隻得丟下做好的飯食,忍饑逃命。吳軍飽食一頓。繼續跟蹤追殺。

楚軍殘部一直向西南敗退到雍澨(在今湖北京山縣西南)。這時,前有波濤洶湧的漢水,後有吳國大軍的威脅,楚軍饑腸轆轆,疲憊不堪,眼看就要全軍覆沒,成為吳軍的俘虜。正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左司馬沈尹戍領兵趕到,見楚軍敗得如此淒慘,便不顧長途跋涉的疲勞,鼓起勇氣,奮力擊退了吳軍的先頭部隊,救出了大批人馬和車輛。

原來,左司馬沈尹戍領兵潛行到息城(在今河南息縣西南)時,忽然得報子常戰敗。他不敢怠慢,立刻回師增援,一路上馬不停蹄,連夜趕路,正好趕到雍澨救急。他殺退吳軍先頭部隊後,又趕忙收集子常殘部,準備迎戰吳軍主力。等孫武大軍趕到後,雙方在雍澨又三次交戰。楚軍終因軍心渙散,士無鬥誌,人困馬乏,又被吳軍打敗。左司馬戍見大勢已去,心如死灰,乃自殺身亡。

至此,楚軍全線崩潰,兵敗如山倒,潰兵如潮般湧向郢都(在今湖北江陵北)。漢水天塹失守,郢都亦沒有依靠的天險,完全暴露在吳軍麵前。

孫武指揮吳軍不給楚軍一點休息的機會,迅速搶渡漢水,直搗郢都。郢都的左右各有一個屬城,即表城和紀南城,三城互為犄角。孫武率兵攻打紀南城。

孫武引兵過了虎牙山,轉入當陽阪。這時孫武望見漳河之水滔滔而過,水勢洶湧。紀南城地勢低下,距離紀南城不遠的郢都地勢亦低下。孫武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命令吳兵在高處駐紮,然後準備畚鍤等工具,限一夜之間,掘開深壕一道,直逼紀南城。天明時深壕已經掘好,孫武下令鑿開漳江河堤,江水進入壕溝,一瀉千裏,瀉到紀南城中。守城將領還以為江水暴漲,遂命城中百姓向郢都逃命。不料江水浩大,連郢都城下都是一片汪洋。

孫武命人在山上砍竹造筏,吳軍乘筏,以勢如破竹之勢殺到郢都城下。

郢都人心惶恐不安,十分恐懼,各自逃生。楚昭王知郢都難守,隻帶愛妹乘舟從西門逃走,向西北方向狼狽逃去。孫武派人堵住漳江決口,又使人掘開水壩,放水歸江,重兵把守郢都四郊。伍子胥這時已經攻下麥城的捷報傳來。吳將簇擁著闔廬進入郢都。

在這場吳楚大戰中,孫武指揮吳國大軍,在大小別山地區初戰得勢,在柏舉取得了徹底的勝利,在清發水大敗楚軍殘部,在雍澨消滅了左司馬沈尹戍的回援部隊,以3萬精兵,擊敗楚軍20萬大軍,五戰克郢。經此一戰,吳國聲名顯赫,楚國受到了立國以來最沉重的打擊。後來秦國出兵,幫助楚國收複了郢都。楚國君臣唯恐吳軍再來,便將國都遷到都城(在今湖北宜城縣東南)。

七、妙計擊越

闔廬大會群臣,論破楚之功,首推孫武,並要加官進爵,光耀門第。然而孫武卻堅辭不就,並且提出了辭官還鄉的請求,"臣本一介平庸之士,承蒙大王厚愛,一定要臣出仕,在無法推辭的情況下,隻好勉強從命。十幾年來,臣竭盡綿薄為大王效力,如今大王的霸業已成,聲名顯赫。各國諸候,無不懾服,這都是大王無與倫比的威德所致,臣亦與有榮焉。無奈臣體弱多病,年事已高,處理政事,感覺力不從心,為此日夜焦慮,誠惶誠恐,懇求大王準臣辭官還鄉,以終老天年。"

闔廬非常驚訝,馬上派伍子胥親往孫府,勸他打消這個念頭。孫武不改初衷,說:"您不知道,當初出仕並非我的本意,完全是大王恩寵和您的友情所致。彈指一揮間已經做了10多年官,有這麼長的時間讓我有研究、實習兵法的機會,我已經很滿足了。這是我的興趣所在,功勞是不敢當的。如今,我的健康和能力已經一天不如一天,我懇托您,替我在大王麵前說明原委,完成我的夙願,我將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