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鼻祖孫武(3 / 3)

孫武去意已定,已經沒有回旋調和的餘地,伍子胥無奈,隻得如實向闔廬彙報。闔廬也不好再勉強,同意了他的請求,為了酬答他在奠定吳國基礎和伐楚爭霸大業中所建立的殊勳,把鄰近越國的一個叫做富春的地方贈送給他,做為他世居的領地。

孫武終於如願以償,歸隱田園。對於兵法的研究漸漸地淡下來了,大部分時間用來務農和處理家務。當年出仕的時候,他隻有幾根白發,為官十幾年,雖然也隻有50多歲,卻已滿頭銀絲了。他對世俗的功名利祿之所以如此淡泊,是因為他對官場生涯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爾虞我詐、阿諛逢迎,嫉妒和憎恨、陰謀與權變,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稍有不慎就可能身敗名裂,實在是太險惡了。特別是闔廬登基為王和伐楚勝利後那種殘忍、驕橫、奢侈的作法,使他不寒而栗。激流勇退是最佳的選擇,否則前景不可預料。

孫武的妻子死去後,孫武聽說越王允常去世,他兒子勾踐即王位,闔廬趁越國喪的時機,準備發兵伐越。孫武皺起了眉頭,喃喃地自言自語:"乘人之危乃不仁之至,上天絕不會助佑的,子胥為什麼不諫諍呢?"他真想去找伍子胥,讓他說服闔廬息兵,讓老百姓休養生息。轉念一想,自己已經退出政界,還是不要再去參與了。

吳國終於召集了數萬大軍,向南開拔,勾踐親自帶兵迎敵,在醉李雙方交鋒,展開了一場大戰。闔廬被越國大將靈姑浮砍斷腳趾,不久死去。因太子波已死,闔廬死前把王位傳給了夫差。夫差是個輕浮、傲慢而薄情的人。孫武為子胥的命運擔心憂慮。

三年後,伍子胥專門到富春來拜會孫武。寒暄過後,子胥說出了來意。夫差俟大孝三年期滿,準備大舉伐越,以報醉李之仇。夫差和伍子胥等人多次商議,擬請孫武再次出山,借他的智力和才華擊敗越國。

"孫先生,"子胥真誠地說,"想當初,我們一同輔弼前王,把吳國建設到了今天這樣的成就,如果前功盡棄,不但百姓塗炭,您就忍心嗎?大王夫差及其寵臣一心急於報仇雪恨,卻又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一旦失利,後果不堪設想啊!"

孫武感歎於子胥這樣一個聰明人,卻又終日擺脫不了名利權勢之爭,反而對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視而不見,於是委婉地說:"我是個過時的人物了,好比四季所穿的衣服,春有春裝,夏有夏裝,如果夏天卻穿皮裘,不是太荒謬了嗎?我隻希望把世事忘得一幹二淨,也希望世人把我忘得一幹二淨。聰明的人不但要合乎時宜,還要盡量把個人和世界接觸的範圍縮小。"孫武所說的是真心話,同時也在暗示子胥,要他隱退林泉,終享天年。然而子胥一門心思要動員孫武出山,並不理會他的這些話,隻是一個勁勸說他為國效力。

孫武已經看出子胥態度的堅決了,強行拒絕似乎於公於私都不太好,於是建議說:"再度出仕可能性不大了。不過,既然您專程來到富春,我就貢獻一點伐越的的戰策吧,好嗎?"

子胥無奈,隻得答應。

孫武想了想,慢慢地說:"夫差為了征越而銳意練兵,越王勾踐肯定會有所防備。勾踐年少氣盛,又在三年前擊敗了吳軍,一定心驕氣傲,不以為意,不過越國的大夫文種、將軍範蠡卻都是聰明絕頂的人物,他們又一定會阻止勾踐輕舉妄動而以固守為其策略。問題的關鍵是要千方百計地激怒勾踐,使文種、範蠡的約束失敗。我有一個辦可以達到這一目的。"

他沉默了片刻,然後繼續說:"我們可以派出一支輕騎兵,人數不要很多,五六千名即可,先從太湖渡船南下,在越的西北方登岸,不斷地向越軍挑釁,轉戰南北,靈活機動,意在惹惱勾踐,即使文種、範蠡諫止,他也會出擊的。隻要勾踐離開越都會稽,我軍主力則由東直驅南麵,輕取會稽。不管勾踐是否回師往救越都,我軍那支輕騎隊伍都要不斷地擾亂他們,當雙方主力接觸的時候,騎兵隊可在敵人後方鼓噪呐喊,使他們驚慌失措,並不斷地突擊,這樣,越軍首尾受敵,加上吳軍本來就比較強大,勝利是有把握的。注意不要堵住越兵的退路,不要把他們逼到絕路作困獸之鬥,而是讓他大敗而逃,然後趁機追趕,務必全殲敵軍,以絕後患。"

孫武喝了一口茶,最後強調說:"這次戰役有三個要點,其一為首先以騎兵隊為誘餌,其二為不塞住敵軍退路,其三為窮追不舍。我的這些策略,隻是紙上談兵,僅供吳王和您參考吧。"

後來的戰爭進程,果如孫武所料,吳軍取得全麵勝利,越王勾踐夫婦被作為人質帶到吳國為奴。隻是由於伯嚭受越人賄賂,沒有對越"窮追不舍",並說服夫差放越國-馬,以致10年後越又滅吳並稱霸於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夫差獲得大勝,凱旋回國後,派伍子胥前往富春酬謝孫武,然而孫武已不知去向。空留一座縹緲的山莊,靜靜地矗立在青山綠水之間。

對於孫武的一生,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經寫過這樣的話:"吳王闔廬深知孫武能用兵,終於任命他為大將。在孫武的指揮下,吳軍西向擊敗強楚,五戰克郢,北向威震齊、晉兩大中原強國,使吳國稱霸於列國諸候。這一切都是同孫武的功勞有直接的聯係!""吳國任用孫武為將,申明軍法,嚴格賞罰,軍力強大,終於稱霸諸候。"

八、名垂千古

孫武之所以享益中外,主要並不是因為他西破強楚,北威齊晉的軍功,而是由於他送給後人一部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是一部內容完備、結構嚴謹的古代軍事名著。它的問世為我國軍事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孫武把與戰爭有關的軍事問題,分作13篇加以論述,全書有完整的體係,新穎獨特的論述形式。各篇既能獨立成章,相互之間又有密切的聯係,上下呼應,前後銜接,渾然一體,所以古人說:"其義各主於題篇之名,未嚐泛濫而為言也。"直到今天我們閱讀這些篇章,仍然為其精遂的軍事思想體係驚歎不已。

《孫子兵法》雖然包括了軍事學的各個方麵,但是關於進行和指導戰爭的論述,則是全書的核心內容,其他各個方麵,幾乎都是圍繞這一內容展開的。

孫武研究軍事是從研究戰爭著手的。《孫子兵法》開宗明義第一篇就指出:戰爭是"國之大事,它關係到國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因此必須慎重對待,不可輕而視之,"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這就明明白白地表達了孫武的"慎戰"思想。

孫武的"慎戰"思想,反映在戰爭指導上則體現在"全勝"的理論,這是《孫子兵法》的精華所在。在"慎戰"思想的指導下,孫武要求當權者不可輕易地進行戰爭,要進行戰爭就必須要有勝利的把握;隻有一般的勝利把握還不行,必須要有"全勝"的把握才能采取行動。因此,他要求戰爭指導者盡最大的努力,創造最好的條件,爭取以最小的代價,最快的速度,取得最完全的勝利。

(一)"先勝而後求戰"是達到"全勝"的先決條件 孫武要求戰爭指導者,要在戰前對決定戰爭勝負的"五事"(道、天、地、將、法)、"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作全麵的分析比較,隻有這樣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因而也才能依據所了解的情況,製訂奪取戰爭勝利的方略。所以他說:"未戰而妙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妙算不勝者。得算少也。"這就是孫武"知彼和己",綜合分析對比敵我力量的"妙算"知勝的思想。

孫武認為,為了做到"知彼和己",除了善於通過各種征候"相敵"(即分析觀察有關敵軍的各種現象和動向)外,還要獲得可靠的信息,派遣各種間諜潛入敵軍內部,進行各種偵察,而且不被敵人發現。孫武十分重視依靠間諜了解敵情,把"用間"提到了"三軍所恃而動"的重要性。

孫武在其"先勝而後求戰"的思想指引下,要求戰爭指導者在戰前要千方百計地克服自己的弱點,使敵人無隙可乘,無懈可擊,立於不敗之地,做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所謂"先為不可勝",就是要樹立隨時應戰的思想,對敵人不能存有僥幸的心理,要做好一切準備,使敵人的進攻無法得逞,並且以自己的充分備戰措施,挫敗敵人的銳氣。在思想上提高警惕、常備不懈之後,還要在軍事部署上,擬訂詳細而嚴密的作戰計劃,考慮這種擊敗敵人所的作戰方案,這樣就不怕敵人的突然襲擊了。

(二)占據主動地位是達到"全勝"的必要條件

孫武提出:"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就是要求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夠控製敵人而不被敵人控製。這是兩千多年前孫武所說的爭取主動避免被動的軍事名言,這一名言曆來受到兵家的重視,唐朝著名的軍事家李靖,在《李衛公問對》中就已提到,古代兵法千章萬句,不外乎"致人而不致於人"。

在戰爭中要爭取主動、避免被動,對於實力優勢較大的軍隊來說並不難做到,隻要指揮無誤,官兵善戰,自然就能把握住戰爭中的主動權。對於實力並處於劣勢的軍隊來說,要想爭取主動,避免被動,就不那麼容易了。但是,如果戰爭指導者能夠作出出奇製勝的戰略戰術,恰當地部署和使用兵力,就可以造成一種有利於己,不利於敵的主動態勢,這就是《孫子兵法》中所說的"任勢"。孫武認為,要使軍隊的戰鬥力能充分發揮出來,真正做到攻無不克,就要使部隊處於"勢險"、"節短"的狀態。所謂"勢險",是指軍隊具有高速機動的速度,這種速度如"激水之疾",它所產生的衝擊力"至於漂石",能把巨石般的敵人衝垮;這種軍隊隱藏著極強的戰鬥力,如同拉滿的弩機,緊張的弓箭,一觸即發。要'使具有這種極強戰鬥力的軍隊,產生強大的作戰效果,就要使這種戰鬥力的極短的時間和距離內,以突發的衝擊形式達到效果,使敵迅雷不及掩耳,措手不及,這就是孫武所說的"節短"。他用"鷙鳥之疾,至於毀折"的形象比喻,要求枕戈待戰的部隊,在發起進攻時,要像雄鷹在短距離內搏擊小鳥那樣,使敵束手就縛。

造成我之主動、敵之被動的形勢,不但要使自己的軍隊蓄積極強的戰鬥力,具有突發的衝擊力,而且要使敵軍陷於被動挨打的不利態勢。孫武認為,要使敵軍處於被動挨打的態勢,就要采取"動敵"--即調動敵人的手段,使最初不易殲滅的敵人,成為可殲滅的敵人。為此他提出:對於深溝高壘的敵人,要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戰略戰術,把敵人調出來在野戰中消滅它;對於急功冒進的驕橫之敵,要先"避其銳氣",消磨其鋒芒,使敵人疲於應付,爾後"擊其惰歸",將其殲滅;對於目的不明,盲目作戰的敵人,則誘使其改變進攻的方向,使之"不得與我戰",爾後我可尋機將其殲滅。

除了"動敵"之外,孫武還采取了"示形"的辦法,爭取主動地位。孫武所說的形,是指客觀物質力量。孫武說的"示形",包括"形人而我無形"兩個方麵的內容。"形人",就是要造成各種假象去迷惑敵人,諸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使敵人迷惑,采取錯誤的行動,把軍隊拖垮,使官兵疲於奔命,讓敵之真相暴露無遺,為我提供殲敵之機。所謂"我無形",就是要隱行匿跡,含而不露達到"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的地步,這樣就能增大己方進攻的主動性和突發性,擴大敵人的被動性和盲目性,就能夠做到"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毛澤東同誌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引用了孫子"示形"之說:"我們可以人為地造成敵軍的過失,例如孫子所謂'示形'之類(示形於東而擊於西,即所謂聲東擊西)。"

"避實擊虛"、"以眾擊寡",是孫武關於集中力量,造成相對優勢,取得作戰主動權,戰勝敵人的精彩論斷。孫武用"水之形,避高而趨下"的類比方式,要求戰爭指導者,指揮自己的軍隊,"避實而擊虛",攻擊敵人防禦薄弱之點,造成"兵之所加,加以鍛擊卵"的淩厲攻勢,迅速殲滅敵人。

(三)靈活多變的戰法是達到"全勝"的重要手段

有了充分準備和取得一定的主動權後,並不等於已取得了勝利,如果戰法單一,照樣吃敗仗。所以孫武說:"兵無常勢",如同"水無常形"一樣,隻有"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才可以說用兵是人了"神"。"孫武所說的靈活多變的作戰指導,主要表現在正確使用兵力和靈活多變的戰法兩個方麵。

在正確使用兵力方麵,他要求戰爭指導者要"識眾寡之用",要根據敵我兵力對比的不同,采取相應的戰法。如"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對於不同情況的敵人,要采取相應的作戰手段。"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逸而勞之,親而離之";遠征時,要"並敵一向",撇開次要敵人,攻其主力這樣就可以"千裏殺將";在兵力部署上,要如同常山之蛇,"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做到靈活機動,首尾相應。

在戰法變換方麵,孫武主張"奇正"多變。他認為,雖然打仗的一般規律,總是用"正兵"當敵,用"奇兵"取勝,但是青正之變,就像宇宙的萬事萬物那樣變化多端。他要求戰爭指導者,戰法要靈活變化,計謀要不斷更新,使人無法識破我在軍事部署上奧秘之所在;駐軍要常換地方,進軍要多繞迂路,使人不能推斷我的意圖。這樣就能穩操勝券了。

此外,《孫子兵法》還提出了"因糧而敵"的觀點,並對不同的天候、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地形,也提出了變換戰法的一係列應變措施,對水戰、火戰、山地戰的戰法,也有一定的論述。

(四)良將精兵是達到"全勝"的決定因素

孫武在《孫子兵法》開卷的《計篇》中,把"智信仁勇嚴"的良將,以及訓練有素、賞罰分明、令行禁止、戰鬥力強的精兵,看作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是達到"全勝"的決定因素。

孫武關於爭取戰爭"全勝"的種種論述,無一不同賢良將帥的指揮才能和精神素質相聯係。因此,他對將帥提出了極為嚴格的要求,歸納起來就是"智信仁勇嚴"五條;"智",足智多謀;"信",賞罰有信;"仁",愛護士卒;"勇",勇敢堅定;"嚴",明法審令。孫武把智放在第一位,表明他對將帥指揮才能的重視。孫武認為,兩軍相爭,較量智謀為先,角逐實力次之,作為一個優秀的將帥,必須對關係戰爭全局的大事,要有深刻的了解,能明察事理,足智多謀;對於整個作戰過程要善於分析判斷,考慮利害得失,定下正確的決心;對於敵我雙方的情況,必須有深入的了解,既不可明於和己而暗於知彼,也不可明於知彼而暗於和己,隻有知彼和己,才能百戰不殆;要竭盡全力,消除自己的弱點,不為敵所乘;必須盡一切可能,暴露敵人的弱點,尋機殲滅敵人;對於錯綜複雜的戰場,要能"通九變之利",作出靈活的處置;對於不同情況的敵人,要能"因敵變化"而"料敵致勝"。

孫武認為,訓練有素、賞罰分明、令行禁止、戰鬥力強的軍隊,是奪取戰爭"全勝"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他極為重視治軍和練兵。他認為統帥三軍必須做到愛護士卒,要"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使士卒親附,為使用他們打下基礎。但是,如果士卒親附而不能用,厚待而不能使,那就如同溺愛的嬌子一樣,不能用以作戰,因此孫武要求對士卒要"教之以文,齊之以武",進行嚴格的訓練,對他們賞罰分明,治亂去驕,使之畏服,聽從指揮。

《孫子兵法》問世以後,得到了社會普遍的重視流傳千古,被人們推尊為兵學鼻祖。韓非在《五蠹篇》中說,戰國時"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展現了封建製取代奴隸製時期,人們研究軍事、探討兵法的盛況。司馬遷稱道:"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說明《孫子兵法》在漢代已成為兵學之冠。第一個注釋和闡發《孫子兵法》的大軍事家曹操,稱讚《孫子兵法》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他要求軍事將領們能領會書中"審計重舉、明畫深圖"的真諦。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則認為,《孫子兵法》是"綱領精微"的"上乘之教"。明代後期的茅元儀用"前孫子者,孫子不能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兩句話,充分肯定了《孫子兵法》在我國古代軍事理論上的承先啟後作用。近代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為此書也十分推崇,"就中國曆史來考究,2000多年的兵書,有13篇,那13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士哲學。"

《孫子兵法》不但對中國,而且對世界的軍事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孫子兵法》不僅是我國現存的最古兵書,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它比希臘希羅多德(前484-前425)的《希臘波斯戰爭史》、色諾芬(前403-前355或354)的《希臘遠征法斯記》、羅馬軍事理論家弗龍廷(約35-約103)的《謀略例說》,不僅問世年代要早,學術性更強,而且在內容上更加詳備、係統和深刻。所以《孫子兵法》不脛而走,被多國人士稱道,早在唐朝就流入日本、朝鮮,1660年就有了日譯《孫子兵法》;18世紀60年代,《孫子兵法》被傳教士帶到歐洲,1772年,法國神甫約瑟夫·阿米歐首次將它譯成法文,在巴黎刊印出版;1910年,英國漢學家賈爾斯,以《孫子兵法,世界最古的兵書》為名,在倫敦翻譯出版。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孫子兵法》譯成本國的文字。這些國家的軍事理論家們,對《孫子兵法》都推崇備至,認為它的內容"閎闊深遠","詭譎奧深",是"最早最優秀的著作";稱道孫武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奠定了古代中國軍事科學的基礎";亞洲的許多國家,甚至把《孫子兵法》規定為軍官訓練的必修課程。

我們在充分肯定孫武在軍事學上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吸取其中的精華時,也要看到他的缺陷,有其時代的局限性。對他在論述中所反映的唯心史觀和機械論,也要精心地加以揚棄。例如,他把戰爭的發動和消弭,僅僅看成是國君的一念之差,從而忽視了產生戰爭的社會根源,他所研究的戰爭幾乎都是諸候國之間的戰爭,而對奴隸階級被壓迫階級的起義和戰爭,幾乎沒有涉及;他對軍事指揮者作用的過分誇大,以及驅使士兵盲目赴戰的論述,是應當注意剔除的糟粕。再者,在具體的戰術上,雖然也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原則,但他過分強調速勝,以為"兵久則國利者,未之有也",走向極端。他籠統地提出"歸師勿遏","窮寇勿追"等,也是片麵之辭。相反,有時就要乘勝追擊,擴大戰果,甚至"斬草除根",不留後患。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同誌在一首詩中就曾寫到"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就是針對"窮寇勿追"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