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勇猛將王翦(1 / 3)

智勇猛將王翦

一、代王破趙

秦昭王四十九年(前278)正月,秦派五大夫王陵率兵進攻趙都邯鄲,但收效甚微。昭王又派了軍隊協助王陵,還是打了敗仗。他欲派武安君白起代替王陵統兵,可武安君拒不執行王命,又說一些觸怒秦昭王的話,後終被昭王賜劍自刎。

白起自殺後,昭王拜王翦為將,讓其伐趙。拜將之日,王翦對昭王說:"我知道,大王仍惱武安君,但武安君所言是正確的。趙國雖新有長平之敗,但集中傾國之兵也不下五六十萬,足以與秦抗衡。更何況,有黃歇率領的救兵。今秦軍遠征,兵力困乏,宜速決而不宜久持。依臣之見,莫如大王隨軍親征,一可鼓舞士兵,二可了解敵情,視情況而定戰退,即使此番攻不下邯鄲,我們仍可根據實際情況以作後圖,請大王思慮?"

昭王說:"將軍之言,正合我意。好吧,我隨你親征就是。"

王翦又說:"但凡出兵,應師出有名。大王這次親征,該找個正當理由才是。"

昭王說:"王陵兵敗,損兵五營。王齕又敗,損兵逾萬。我們為報仇雪恨而去,這難道還不夠嗎?"

王翦笑曰:"以此為理,謬理也!跨千裏而攻彼之國都,雖勝亦不能贏得人心,敗則諸國拍手叫好,這個不能作為出兵的理由。我聽說魏須賈門下的範雎隨須賈使其於齊,至齊後,因齊襄王聞範雎之才,曾賜金賞銀,欲留其於齊,但範雎固辭之。須賈得知此事,以為範雎出使期間,與齊交通,歸國後,他將自己的猜測告於魏相國魏齊。魏齊大怒,即使舍人笞打範雎,逼他承認,範雎實無此事,死也不肯認,魏齊便命將範雎加力笞打,折斷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齒,直把他活活打死過去,還棄屍於茅廁,撒尿於麵門,真是殘忍至極。幸範雎是假死,經萬千曲折,才有緣來我秦國,被大王賞識,給其封侯拜相。後須賈出使於秦,應侯便捎話須賈,讓他取魏齊之首,否則秦大軍伐魏。魏齊聞言,連夜逃往趙國,投靠平原君趙勝。我們此番出兵,就以捉拿丞相仇人魏齊為名,豈不就名正言順了。"

不錯,不錯,好主意。"昭王十分高興地說。"就以此為理由,勝則破趙都邯鄲,退則擒丞相仇人,確是良策。"於是,他親率大軍20萬,以王翦為主將,率大軍直奔趙城而來。秦軍此來,一因昭王親征,二因王翦為將,兵勢極盛,銳不可擋,大敗趙軍,連破三城。

其時,趙惠文王剛剛去逝,太子丹立,稱之為孝成王。孝成王年少,惠文太後掌握朝政。惠文太後聞秦軍深入,甚怯。恰是藺相如病篤告老,虞卿代為相國。虞卿建議以廉頗為將禦敵,惠文太後準之。廉頗固守待戰,與秦軍不相上下,但秦軍兵勢太盛,趙軍敗跡已露,於是,趙求救於齊,齊以田單為大將,發兵10萬,前來救趙。這樣一來,形勢大變,趙軍並前抗衡秦諸國之兵接應於內,齊國大軍進攻於外,秦軍進退兩難。王翦仔細分析了雙方情況,對昭王說:"現今秦趙交兵多日,秦軍已顯疲憊,趙國有平原君廉頗諸多名將,我軍急切間難以取勝。若齊田單大軍驟至,我們將腹背受敵,我軍危矣!為今之計,不若班師,我有拔趙三城之捷,可全師而歸!"

昭王說:"此番發兵,是打著擒拿丞相仇人魏齊的旗號。應侯與魏齊,有不共戴天之仇,應侯之仇人,即我之仇人,今不得魏齊,我有何麵目歸秦見應侯?"

王翦說:"今欲擒魏齊,隻須向平原君曉以利害,他獻魏齊我即班師退兵,不獻魏齊我們則另尋良策。"

昭王從其計,遣使對平原君說:"秦國興師而來,為取魏齊。魏齊小人,曾笞擊秦相範雎至死,還百般淩辱,真是罪該萬死!隻要君獻出魏齊,秦國即予退兵,決不失言。"

平原君說:"魏齊昔為魏相,也曾有功於魏,即使現今棄相不做,偌大魏國,竟容不下一個有功之臣。且天下之大,魏齊他處處皆可容身,又為什麼獨獨找到我平原君門上呢?你回去告訴秦王,魏齊確實不在我府,恕難從命。"使者幾番赴趙,說有人看見魏齊曾在平原君府之事。平原君聞言變色:"你的意思是,秦王欲遣兵來搜吾府不成?真是豈有此理!"言畢,怒衝衝而去。使者沒有辦法,向昭王言及前情。

昭王怒極,欲再進兵攻趙。王翦急攔:"大王,兩軍決戰,勝敗隻在一瞬之間,為將帥者瞬間的一念之差,決定著千軍萬馬的生存死亡。臣以為,驕兵必敗,躁兵必敗,疲兵必敗。似此三大必敗因素,我軍現具備其二,進軍必敗無疑。平原君拒交魏齊但,不見得趙王不交,如修書於趙王,魏齊指日可擒。"

昭王聽從王翦的建議,便修書趙王,略曰--

寡人與君,兄弟也。寡人偶聽道路之言,說魏齊藏在趙平原君趙勝的住所。因魏齊是秦相範雎的仇人,他曾經將範雎鞭笞致死,肋骨折斷,葦席拋屍,實非人之所為。寡人發誓為相國報仇雪恨。

此番出兵不為別的,隻為擒拿魏齊。否則的話,我們怎會輕涉趙境呢?已取得趙國的三座城池,是不得已而為之。如趙能綁送魏齊或獻魏齊之首,廑將三城仍還歸於趙。寡人願秦趙重歸舊好,不知你們是否願意?書即送出,秦國大軍即退,並以三城歸還趙國。齊軍隨之亦歸。此時,昭王退兵於函穀關;又問計於王翦:"依卿之計,已退兵修書還城,可趙國仍然沒有交出魏齊,為今之計,當如何呢?"

王翦說:"我軍退,齊軍亦退,雙方均無傷亡,此亦為我們的成功。今欲擒魏齊,還須如此如此。"他低頭俯語,向昭王說了一條妙計。原來,他要昭王修書平原君,請他來函穀關赴宴,借機扣留平原君,脅迫他交出魏齊。秦昭王依計而行,平原君果然中計,被押到鹹陽。他又遣使邯鄲,稱不得魏齊,便不放平原君歸趙。

趙孝成王素來害怕秦國的大兵,派兵去搜察平原君府,欲擒魏齊。魏齊逃走,去找趙相虞卿。虞卿情急,捐棄相印,同魏齊赴魏投奔信陵君無忌。信陵君也不敢得罪秦國,魏齊便引佩劍自刎。趙孝成王將魏齊之首,星夜送往鹹陽。秦昭王將其賜給範雎。範雎令漆其頭為溺器,曰:"汝使賓客醉而溺我,今令汝於九泉之下,好常含我溺。"為範雎報仇之後,秦昭王遂以禮送平原君還趙,趙王任平原君為相國,以代虞卿之位。

此番,王翦初為大將,未費吹灰之力,即獲相國範雎的切齒仇人魏齊之首,退齊趙兩國之兵,秦昭王非常讚賞,說:"昔武安君善於用兵,威名遠揚,但他過於剛愎自用,不遵王命,所以不能善終。今王翦將軍既善於用兵,又善於用智,真乃智勇將軍也!"自此,王翦便獲"智勇將軍"之美稱。

二、成嶠之亂

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薨,太子安國君繼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異人)為太子。

秦王立-年,諡為孝文王,太子楚(異人)代之,為莊襄王。

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

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為王,尊呂不韋為"仲父"。自昭王薨至秦王政登基,王翦將軍曆經四朝,他始終為秦國的一名幹將。

莊襄王時,呂不韋初拜相國,將藍田12縣一並加封給了呂不韋作為封邑,之後,又將河南雒陽10萬戶的大片土地封給了呂不韋,使呂不韋成了十萬戶侯,大權在握,不可一世。自扶年僅13歲的太子政登上王位寶座,呂不韋的權勢,已到了功高蓋主的地步。他又效仿那"齊之孟嚐君、趙之平原君、魏之信陵君、楚之春申君"四大公子,廣散錢財,遍設賓宴。招徠門客,虛結賢士。不幾月,門客雲集,名震諸國。這個時候,對呂不韋最有戒心的莫過於老將軍王翦了。作為王翦,他自然知道落難王孫異人是靠呂不韋的幫助才成為秦國國君的,自然知道當今的秦王及趙姬太後與呂不韋關係非同-股,也自然知道文信侯呂不韋名曰廣招門客實欲謀權篡位的狼子野心……可是,他沒有忘記商鞅的教訓:"不搞變法,何以能得罪秦惠文王?不割公子虔之鼻刺公孫賈之字,何以能得罪秦朝權貴?不搞酷刑,也不會落得"五牛分屍"滿門被滅?……武安君白起也給王翦提了個醒:不爭戰不息功蓋群臣,何以能得罪相國範雎?不拒王命征伐趙,何以能由大將降之為士兵?不遲走陰密不發怨言,何以能有殺身之禍?……所以,王翦謹尊處世原則:有功則已,不壓群臣;唯王命是聽,不議論王非;常思退而善知足,不過分計較名譽地位。正是由於王翦抱著謹慎的態度,所以,他雖為四朝元老,朝延重臣,但威信極高,無甚冤家,別人對他非議極少,昭王時的相國範雎也罷,孝文王時相同蔡澤也罷,以至於莊襄王時權勢顯赫的呂不韋也罷,還有其他文武大臣,都對王翦老將軍十分尊重。但是,王翦對秦王朝演變,宮延秘史,諸文武大臣的心思稟性,他是非常清楚的。

秦王政八年,21歲的秦王政開始實現自己的宏圖:他身高八尺,威武雄壯,炯炯的雙眼內蘊藏著雄才大略,透露出君王應有的威儀與尊嚴。他想實現發兵東征,統一天下的宏圖意願,並與仲父呂不韋進行商議。他說:"秦要平定六國,應先向哪一國開刀呢?"

呂不韋說:"當今諸侯各國,除秦以外,唯趙國最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趙國一敗,其他諸國,聞風喪膽,揮戈鏖兵,各處擊破,也就輕而易舉了。"

秦王政說:"仲父之言,正合我意。但是,趙國現由名將龐煖領兵,我朝大將,誰可與龐煖抗衡呢?是不是,需要老將王翦出馬呢?"

呂不韋說:"這次,僅是殺殺趙國的威風,又不滅國平邦,就無須王老將軍出馬了。我看,可以兵分兩路,一路以蒙驁為主將,張唐副之,另一路以王弟長安君成嶠為主將,樊於期副之,各率兵5萬,共大軍10萬,足以對抗一個龐煖。"

秦王政搖搖頭說:"我弟成嶠,未經世麵,怎能擔此重任?"

呂不韋說:"成嶠雖年少,但他是王弟,肯定忠於大王,而樊於期勇冠三軍,對秦忠心耿耿,有他二人做搭擋,哪有不打勝仗的道理呢?請大王放心吧!"

王翦說:"此番出兵,必敗無疑。就蒙驁張唐一路,二人均勇有餘而謀不足,難以與龐煖抗衡,且遠離本土,5萬兵就顯得兵寡將微了。"

秦王政急說:"不還有成嶠樊於期率軍5萬作接應嗎?"

王翦說:"接應接應,接上去就贏,接不上去就輸。吾觀攀於期其人,有野心矣!他若全力為秦,秦軍不致大敗。彼若不盡心盡力,秦軍有全軍覆滅之危。"

秦王政聞言,將信將疑,忙使人去前方刺探軍情。軍情果不出王翦所料:蒙驁前軍出函穀關,取路上黨,率軍10萬拒敵。龐煖先派扈輒搶占了莊都北的最高點堯山,於山頭下寨。張唐引軍2萬與之爭鬥,被趙軍殺得大敗。幸有蒙驁軍到,將其接應回都山。然後,他們急催成嶠樊於期前來救援。不料,樊於期不但不前去救援,反而以呂不韋納妾盜國為由,說動長安君成嶠舉兵反叛,發檄文,傳號令,率軍反殺奔秦地而來。他們在屯留整編部伍,很快攻下了子壺關,兵勢頗為雄壯。蒙驁聞變,隻得班師。龐煖率軍急迫。於太行山林木深處,龐煖敗秦軍,但蒙驁拚死抵抗,親自箭射龐煖而中其肋。龐煖揮軍亂箭射之,可惜這員秦國名將,葬身太行山下。龐煖得勝,班師回趙,箭瘡不痊,不久去世。

秦王政一聞成嶠樊於期反叛,非常氣憤,馬上召王翦為大將,桓齮王賁為左右先鋒,率軍10萬,往討長安君。在屯留,與張唐合兵一處,兵力大大超過成嶠樊於期。

成嶠聽後大驚失色,對樊於期說:"樊將軍,這可如何是好?"

樊於期一聽王翦領兵,心裏也自是慌張,但還是給成嶠打氣:"而今,王弟已騎於虎背,卻難了,不過也不要緊,咱們的兵逾15萬,並不少於王翦軍馬,不用驚慌!"

次日,王翦大軍,兵臨城下,列陣以待。樊於期引軍出迎。兩軍相對,王翦指著樊於期說:"秦國有哪一點對不起你的,你為什麼要引誘長安君造反呢?"

樊於期站在戰車上,欠身答道:"秦王政是呂不韋私生子,世人皆知,我等世受國恩,怎能眼睜睜看著嬴氏江山被呂氏篡奪?長安君乃先王真正的骨血,故而我擁立他起義,將軍若還顧念先王恩典,該與我們一同舉義,殺向鹹陽,誅呂不韋,推翻秦王朝,扶立長安君為王。到那時,將軍功不可沒,將不失封侯之位,這不是很美的事嗎?"

"真是一派胡言!"王翦怒斥道,"誰人不知,哪個不曉,太後懷大王整整10月,誰敢說大王不是先王的骨血!你傳播謠言,誹謗大王,滋擾生事,別有用心,犯下了滅門大罪,卻還要花言巧語,擾亂軍心,捉住你後,非將你碎屍萬段不可!"

樊於期惱怒至極,大喝一聲,揮動長刀,直衝王翦陣內,大殺大砍起來。秦軍見樊於期勇猛,紛紛披靡。樊於期左衝右突,頓時死傷一片。王翦命將士奮力圍捕,幾次都不能取勝;眼見天色已晚,隻得鳴金收兵。

王翦見樊於期過分驍勇,決定以計擒拿。智取,又怎麼取呢?他比較了一下成嶠和樊於期:前者年幼無知,膽小怕事,缺少主見,被逼反叛,上也不易下也難;後者一勇之夫,勇有餘而謀不足,但卻死心塌地,誓與秦朝為敵,視死如歸。似此,前者易破,後者費力,欲破成嶠樊於期,可以先讓長安君動搖。如若有一個人打進長安君軍內部,那破他們10萬之眾並不費力。當夜,他即召集眾將領研究此事,說了自己的打算。他話未說完,末將楊端和早挺身而出,他說:"我曾在長安君手下當過門客,與他交往甚密,願聽將軍差遣。"

王翦一聽,高興萬分。他讓眾將先回去歇息,獨留下楊端和,吩咐說:"我馬上修書一封,你一定要把它親手交給成嶠,勸他迷途知返,早日歸順,否則會自取滅亡!"

"是,將軍。"楊端和說。"可末將如何進得了城呢?"

"那好辦。明天,我們還與樊於期交鋒,等各自鳴金收兵時,你就僑裝改扮,伺機混進城去。你進城之後,一定要注意,如果你發現我們的攻勢越來越猛,你就去見長安君傳書,那時,就有好戲看了。這個時候,你必須見機行事,軟硬兼施,一定要緊緊盯住長安君,迫使他立即投降。"

第二天,王翦一方麵讓楊端和依計行事,另一方麵讓桓齡、王賁各領一支人馬,分別去攻打壺關城,王翦親自攻打屯留,兵分三路,使樊於期難以應敵。

一切準備就緒,王翦披掛上陣,親自迎戰樊於期,未及幾個回合便敗退下來。樊於期得意忘形地說:"王翦老兒,你素來足智多謀,驍勇善戰,今日如何不濟?"王翦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今日算是輸給你樊於期了。以後再分勝負。"樊於期怕王翦有詐,並不窮追,隻是高興地得勝回營。楊端和也就乘機混進了城去。他本是此當地人,進了城,先投靠親戚家住了下來,然後坐觀形勢,伺機行事。

此時,桓齮已破長子城,王賁已得壺關。消息傳到屯留,成嶠已經驚惶失措,惶惶不可終日。這天,一見樊於期,他即語無倫次地說:"將軍,下一步,我們該怎麼辦呢?我還真有點怕,怕極了!"樊於期聞知長子壺關失守,心裏也十分著急,但他故作鎮靜地說:"王弟不必過慮,若他們打上門來,我將率軍同他們決一死戰,如果打勝,咱們揮軍西進,大軍直逼鹹陽。萬一戰敗,我們可以北走燕趙,再圖進取。"

成嶠聲音有些發顫說:"這次起兵,本是將軍倡議謀劃,當然聽憑將軍作主。隻是以後萬一有什麼事兒,求將軍別讓我當替罪羊。"

"你這是什麼意思?"樊於期冷笑說:"我本是一片好意,要幫你雪家族之恥,報深仇大恨,奪顯貴王位,豈料你中途生出懊悔之意,實實令人寒心!現在,我們除拚一死外,再無路可走了……"

成嶠默默無語。正說著,城外一片喊殺。樊於期知道秦軍攻城,急急披掛迎戰。沒多久,就將秦軍殺得落花流水。秦軍潰退,樊於期窮追不舍……

城外,樊於期率軍追殺;城裏,楊端和正伺機用計。他一見樊於期揮軍遠去,覺著機會已到。於是,他急忙來見長安君。門口,有軍士阻擋,楊端和報上姓名,說有機密大事求見。

軍士急忙前去通報。長安君一聽是昔日門客,隨即喚來接見。一見楊端和,成嶠也知來意,屏退左右,開門見山地問:"你是來勸降的吧?"

"不錯。"楊端和直言不諱。"我曾為君之門下客,一直無以回報,今冒死前來勸降,是勸先生及早悔悟,不要自取滅頂之災罷了。降與不降,當然在你,不過你至今還不回心轉意,及早回頭,怕就晚了。"

成嶠假裝不懼怕地說:"我現在擁兵十幾萬,有屯留之固,樊於期之勇,怕什麼呢?要我投降王翦這個老匹夫,休想!"

"這是你的真心話麼?"楊端和鄙夷地說。"秦國的強盛,你又不是不知道,縱然六國一齊下手,恐怕也奈何不了秦國。王翦將軍的威名,你又不是不曉得,他曾破趙城,退齊師,獲魏齊之首,當今七國名將,王翦為首。以樊於期匹夫之勇,又怎能敵得上王翦老將軍呢?如今,你僅憑屯留這彈丸之地,與強秦對抗,豈非以卵擊石,能有什麼好結果呢?"

"那……假若我投奔燕趙,然後合縱各國,再與秦國對抗呢?"成嶠依然沒鬆口。

"真是幼稚!"楊端和淡然一笑,不屑地說:"合縱抗秦這件事,趙國的肅侯,齊國的渭王,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哪個沒試過呢?結果怎樣?都不是散了想合,合了就散。試想'一家十五口',還會'七嘴八舌頭',難得有個統一的意見。天下太大,人心不齊,各國又都想著各國的利益,怎會有長期持久的合縱呢?既然六國是一盤散沙,哪一個國家又敢與強秦相抗衡呢?他們一個個畏秦猶如鼠畏貓,羊懼狼,似這樣,即便逃到天涯海角,秦國派人去要,誰敢不交?這你還能活得了嗎?"

成嶠聽了這番話,如夢方醒,他一下傻眼了,趕緊向楊端和老老實實交了底:"這件事情,並不是我的主意,是樊於期讓我幹的。他說秦王政不是先王生的,讓我起事,也隻怪我年幼無知,聽信了他的謠言,幹了這麼一場蠢事。現在,事情已到了這般地步,我該如何是好呢?"

楊端和說:"王翦將軍也知道你受了樊於期的誘惑,所以他寫了封密信,托我轉交給你,你先看吧!"

成嶠如獲至寶,趕緊拆閱,隻見信上說--

你與大王本是親兄弟,大王封你為長安君,夠顯貴的了,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卻要聽信那些無稽之談,做那些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自取滅亡,豈不可惜?如果你能將首犯樊於期親手斬了,你自己悔過認罪。我一定在大王跟前保你,大王當然會饒恕你的罪,如果你遲疑不決,恐怕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成嶠讀罷,涕淚交流說:"樊將軍是個勇敢正直的人,我怎忍心殺了他呢?"

楊端和歎息說:"你這堂堂王弟,怎麼如此無能,你再不當機立斷,我就要走了!"

成嶠連忙拉住楊端和說,"請先別走,容我再想想!"

"來不及了。"楊端和說:"咱幹脆上城頭看看去,說不定王翦將軍的兵馬快打進來了。"說著,也管不了那麼多,拉了成嶠,直上城牆。

此時,隻見樊於期正敗退而回,欲進城來。原來,樊於期在拚命追殺之際,突然中了王翦的埋伏,被殺得大敗而歸。

到了城下,樊於期大聲喝叱:"快快開門,放我進城!"

成嶠剛要吩咐軍士去開門,隻見楊端和已拔劍在手,逼住了成嶠,對城下的樊於期厲聲喝道:"長安君已率全城投降,樊將軍何去何從,請自便吧!"

楊端和又從袖中扯出一麵早就準備好的降旗,遞給了成嶠,逼令他讓軍士快快升起。成嶠見事已至此,無可奈何,照辦了。守城將士見此情景,都放下武器投降。

樊於期見城內降旗冉冉升起,成嶠無動於衷,呆立在那裏,好一陣,才稍稍清醒過來,直氣得破口大罵:"好個成嶠小兒,把你個沒用的東西,你以為你投降了就有活路了?你等著瞧吧!秦王要能饒你,我倒著走給你看!"罵畢,氣衝衝回身殺去。

王翦兵馬層層圍著樊於期,殺死樊於期易如反掌,無奈秦王有令,務必活捉樊於期,他要親自手刀。加之樊於期十分驍勇,他一路拚殺,王翦的兵馬又不敢輕易傷他。竟被他殺開一條血路,直奔燕國而去。

長安君歸降了。城門大開了。王翦兵馬入城了。

長安君成嶠被軟禁在公館裏。王翦派辛勝將軍前往鹹陽告捷,看怎樣處置成嶠?成嶠的心裏,尚殘存著一線生機。

但秦王政早已怒不可遏,他下令,以金千斤,食邑10萬戶的重賞捉拿樊於期!馬上滅樊於期的九族!對於成嶠,辛勝將軍轉達了王翦將軍的求情之意,這不僅沒有平息他心頭的憤怒,反而促使他痛下殺心,免除後患。他下令:"迅速將成嶠就地正法!"

太後聞訊而至,她一改往日梳裝,披頭散發,代兒子長安君領罪來了。但成嶠大錯已經鑄成,秦王政殺心已決,豈能改口?所以,無論太後怎麼求情,他就是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