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英雄項羽(1 / 3)

悲劇英雄項羽

一、初生牛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會稽郡(治所在今江蘇吳縣)巡遊,在準備渡過錢塘江的時候,許多人趕來觀看。其中有一個20多歲的青年,望著秦始皇前呼後擁、神氣十足的樣子,忍不住說:"彼可取而代也!"他身邊一個上了年紀的人趕忙製止了他,說:"不要胡說!要被滅族的!"這兩個人就是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

項羽名籍,字羽,是戰國末期下相(在今江蘇宿遷縣西)人。項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國的將領。項羽的祖父項燕就是楚國的名將,他在項羽10歲的時候率領軍隊與秦軍作戰,兵敗自殺。這年,楚國被秦國滅亡了。項羽生於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從他3歲那年(前230)起,秦國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到公元前221年,一統天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這一年,項羽才12歲。

項羽小的時候學寫字,學不好就放棄了;後來又去學習劍術,依然如此。他的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羽卻對叔父說:"學寫字不過記記名字而已!學劍術也隻能抵擋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學那種能夠抵擋上萬人的真本領。"於是項梁便教他學兵法,項羽大悅,但是,學起來也是粗知大意,從來不肯深入鑽研下去。隻求大概,不求甚解,這是項羽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項羽長大成人,身材高大,體格魁偉,膂力過人,能把人鼎舉起來,氣魄、才幹也很出類拔萃。後來,項梁犯了殺人之罪,便帶著項羽逃到吳中(今江蘇蘇州)去避難。在吳中,他們結識了當地的豪傑。這些人都很敬畏項羽,對他崇拜有加。

就在這時候,秦始皇東巡,路過錢塘江邊,項羽情不自禁地說出了要取而代之的話。不久,秦始皇在沙丘(今河北平鄉縣東北)病死,他的小兒子胡亥登極當上了皇帝,即秦二世。秦二世昏庸無能,被宦官趙高操縱,統治集團內部也互相傾軋,十分黑暗。秦朝的殘暴統治,加劇了階級矛盾,造成了"天下苦秦"的局麵,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也在等待時機,準備東山再起。秦王朝已經危在旦夕,一場農民起義的急風暴雨很快就來到了。年輕的項羽就被這股急流推上了曆史的舞台。

二、興兵伐秦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終於爆發了。這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劉家集)揭竿而起,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縣)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自立為楚王。大澤鄉振臂一揮。天下雲集響應,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反抗暴秦的旗幟插遍大地。

同年九月,項羽與叔父也在吳中起兵。當時,會稽郡守殷通見秦政權的滅之指日可待,自己地位難保,就想讓項梁秘桓楚統率軍隊,乘機起兵。他把這一想法告訴項梁,項梁借口桓楚逃亡在外,隻有項羽知道他的去向,便去找項羽商量,並讓項羽手持寶劍,在外邊等候。項梁安排好以後,又回來坐定,對殷通說:"還是讓項羽進來,叫他去找桓楚。"殷通答應了。項羽進來不久,項梁對他使了個眼色說:"動手吧,話音未澆,項羽就拔出寶劍,殺了殷通。項梁提這殷通的人頭,佩掛上會稽太守的大印,神氣十足地走出來。郡守'府裏一下子亂了起來,項羽手起劍落,殺了幾十個人,其他的人都驚恐萬分。這時,項梁便召集他結識的豪傑和官吏,告訴他們準備起兵的事,並派人到附近去招集人馬,很快就征集了8000精兵,安排了各級將官。項梁自己當了會稽郡守,項羽做了裨將(副將),正式起兵攻打秦國。

這時,陳勝起義軍已經打進了函穀關,(在今河南靈寶西南),到達鹹陽以東的戲河(在今陝西臨潼東)。秦二世驚恐萬狀,立即派章邯率領在驪山服役的刑徒對起義軍進行鎮壓。由於起義軍力量分散,便章邯得以各個擊破,起義軍遭到了嚴重挫折。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一月,陳勝已死,他的部將召平,正在攻打廣陵(在今江蘇揚州東北)。他得知陳勝兵敗、秦軍即將南下,便假傳陳勝的命令,拜項梁為"張楚"的上柱國(楚國的最高武官,地位僅次於丞相),要項梁趕快領兵向西玫打秦軍。於是,項梁帶領8000精兵,橫渡長江天險,向西進發。他沿途收兵買馬,擴充力量,項梁軍迅速壯大。在到達下邳(今江蘇睢寧縣西北)時,已經有六七萬人了。年輕的將領項羽所統率的部隊,成為這支軍隊的生力軍。

項梁得到陳勝犧牲的消息後,於這年六月在薛(今山東定滕縣東南)地召集各路起義軍將領,部署繼續與秦軍戰鬥的計劃。劉邦這時已發展到有五六千人,也來歸附項梁。項梁又給了他5000士卒、10名將領,壯大了劉邦的實力。項梁在薛重整了起義軍,並采納了謀士範增的建議,把流落在民間的楚懷王的孫子心,立為楚王,仍稱為楚懷王,建都盱眙(今江蘇盱眙縣東北)。項梁自稱為武信君,主持軍事。

在薛安定下來之後,項梁領兵打敗了圍攻東阿(今山東陽穀縣東北的阿城鎮)的秦軍,並且跟蹤追擊到定陶(今山東陶縣西北)。同時,項羽與劉邦也先後領兵在城陽(今山東菏澤縣東北)、濮陽(今河南濮陽縣西南)以東,擊潰秦軍。接著,劉邦、項羽南攻定陶沒有成功,便西至雍丘(今河南杞縣),把秦軍殺得片甲不留,並殺死了三川郡守李由,然後乘勝回師東北,攻打外黃(今河南杞縣東北)。

就在這時,傳來了項梁不幸身亡的消息。原來,隨著起義軍的不斷告捷,項梁越來越驕傲輕敵,章邯利用項梁這一弱點,等到秦軍的援兵一到,便在定陶偷襲項梁,項梁倉促應戰,不幸身亡,起義軍遭到沉重打擊。

項羽、劉邦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立即帶兵撤離外黃,改攻陳留(今河南陳留縣),仍然沒有成功,項梁戰死以後,起義軍士氣低落,項羽、劉邦和呂臣等人便率領軍隊向東轉移,來到彭城(今江蘇徐州)附近。呂臣的隊伍駐紮在彭城韻東麵,項羽的隊伍駐紮在彭城的西麵,劉邦的隊伍駐紮在彭城西北的碭(今安徽碭山縣南)。麵對著得勝的秦軍,起義軍隻好等待時機,以便扭轉戰局,奪取勝利。

三、巨鹿之戰

秦將章邯在定陶得勝之後,也驕傲起來,認為楚地的起義軍已經沒有多大力量,沒有後顧之憂了。這年的閏九月,章邯便率兵北渡黃河,攻打新近恢複國號、割據稱王的趙國。趙軍大敗,邯鄲失守,趙王趙歇、趙相張耳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章邯命秦將王離、涉閑領兵包圍了巨鹿城,他自己領著隊伍駐紮在巨鹿城南的棘原(今為何地不可考),從黃河邊到巨鹿城下修築了甬道,接濟圍城的秦軍。趙王歇多次向楚王求救。

這時,楚懷王已經從盱眙趕到了彭城,並親自統率項羽、呂臣的軍隊,他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率領大軍援救趙國。同時,派劉邦西攻關中,直搗秦朝的巢穴。

公元前207年十月,宋義率領援軍開到遠離巨鹿的安陽(今山東曹縣東)以後,懾於秦軍的威力一直停留了46天,不敢前進。這時候,被圍困在巨鹿城裏的趙軍已經危在旦夕了。項羽看到宋義滯留不前,便對他說:"趙王被圍,形勢危急,應該趕快領兵渡過黃河,楚軍從外邊攻,趙軍在裏邊打,這樣互為呼應,一定能夠打垮秦軍。"宋義對援救趙國有二心,便斷然拒絕了項羽的意見。他認為,如果秦軍打勝了,就已經很疲憊,楚軍就可以輕而易舉消滅它;如果秦軍戰敗,楚軍就可以向西進軍,一舉推翻秦朝。他對項羽說:"衝鋒陷陣,我不如你;運籌惟握,你不如我。"為了壓服項羽,他下達了一道命令,誰敢不聽指揮,就要殺頭。

當時,淫雨連綿,天氣寒冷,軍糧不足,土卒衣服單薄。宋義為了送他兒子出使齊國,竟親自送到很遠的地方,並在那裏大擺酒宴。項羽看到這種情形,十分焦慮。在他看來,當齊心協力攻打秦軍的時候,不應該久留不進;處在災荒之年,百姓貧困,士卒挨餓,軍中又餘糧不足,身為一軍之帥,不應該如此奢侈。他認為趙國剛剛建立,勢單力薄,秦軍卻十分強大。秦軍一旦攻下了趙國,就會更加驕橫。到那時,形勢會更加嚴重,毫無可乘之機。況且楚軍主力剛被打敗,楚懷王坐立不安,把所有的兵力都交給了宋義。國家的存亡,在此一舉。可是,宋義不但不撫恤士卒,反而隻謀私利,不肯一心為國。

11月的一天清晨,項羽借機參見,在軍帳裏殺掉了宋義,並向全軍將士宣布:"宋義想反叛楚國,楚懷王已密令我把他處死。"當時,全軍將士都被項羽鎮服了,誰也沒有異議,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首先擁立楚王的,本來就是你們項家;你殺掉宋義,是鎮壓叛亂。"於是,眾將領都推舉他代理上將軍。項羽派人報告了楚懷王以後,楚懷王便任命他做上將軍,統率全軍,前去救趙。從此,項羽成了起義軍的最高軍事統帥。他不僅威懾一方,而且名聞諸侯。這時,項羽剛剛25歲。

由於宋義擁兵不前,當時的形勢迫在眉睫,章邯所率領的秦軍主力越發囂張,不可一世。巨鹿城外,重兵壓境,秦將王離兵多糧足,攻城猛烈;巨鹿城內,趙軍孤軍無援,危在旦夕。趙將陳餘收集了常山(治所在今石家莊北)一帶的兵將幾萬人,駐紮在巨鹿城北;張敖收集了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縣東北)的人馬1萬多人,駐紮在陳餘大營的旁邊。前來救趙的各路人馬,在巨鹿城外駐紮下來,但誰也不敢與秦軍交戰。被圍困在巨鹿城裏的趙相張耳,要求陳餘出兵擊秦。陳餘自知兵力不足不敢出戰。張耳十分惱火,便派張黶、陳責去責備陳餘不該擁兵不救。陳餘辯解說:"我認為出兵擊秦救不了趙國,隻會白白地損兵折將,就像拿肉喂餓虎一樣。"張黶、陳澤求戰心切,表示事到如今,寧願一死。於是,陳餘給張黶、陳澤5000人去進攻秦軍,果然全軍覆沒。麵對這種嚴重的局麵,項羽能否馬到成功解救趙國,關係到起義軍的成敗。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以視死如歸的精神和非凡的氣概,揮師北進,向巨鹿進發。他首先派遣英布和蒲將軍作先鋒,帶領兩萬人馬渡過漳水,援救巨鹿,切斷了秦軍的甬道,斷絕了王離的糧食運輸。接著項羽親率全部人馬渡河北進。過河後,他們鑿沉了所有船隻,砸碎了炊具,燒毀了軍營,每人隻攜帶三天的口糧,表示隻許進,不許退的必勝決心。

前麵是氣焰囂張的秦軍,後麵是波濤洶湧的河水。楚軍上下人人知道,隻有戰勝敵人,解除巨鹿之圍,才是唯一的出路;否則就會全軍覆沒,葬身魚腹。所以破釜沉舟的辦法,使楚軍士氣大振,鬥誌昂揚。渡河以後,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巨鹿包圍了王離的軍隊。一連經過9次激烈的戰鬥,終於消滅了秦軍主力,殺死了秦將蘇角,俘虜了大將王離,涉閑走投無路,自焚而死。在這場鏖戰中,各路援趙將領,懾於秦軍的淫威,都不敢前往援助。他們遠遠站在各自的壁壘上,眼看著楚軍勇猛善戰,以一當十,殺聲震天,個個嚇得心驚膽戰。項羽打敗了秦軍以後,立即召見各路援軍將領。

他們進了項羽的營門以後,一個個俯著身子,跪著用膝蓋走路,連頭也不敢抬起來。項羽指揮果斷、勇於決戰的精神和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使他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從此,各路諸侯無不擁戴項羽,項羽也成了各路諸侯的上將軍,各路人馬都聽他的指揮。

解了巨鹿之圍並沒有消滅秦軍的主力。在巨鹿西南的棘原還駐紮著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20餘萬。項羽立即引兵南下,駐軍漳水以南,與章邯的軍隊對峙了數月之久。當時,秦二世不斷派人責備章邯出師不力,章邯也擔心遭到權臣趙高的暗算,心中十分恐懼。趙將陳餘也寫信勸他背叛秦國。正在他猶疑不決的時候,項羽派蒲將軍領兵日夜兼程,渡過三戶津(今河北臨漳縣西),與秦軍交戰,一舉擊敗秦軍。項羽又親自帶領主力在汗水(漳水支流,在今臨漳縣附近)邊大敗秦軍。章邯覺得,如果打了勝仗,趙高會嫉妒他的功勞;打了敗仗,趙高更要問罪。經過這兩次沉重打擊之後,他不得不豎起了降旗。這樣,維護秦王朝封建統治的主力軍就被殲滅了。

巨鹿之戰是推翻秦二世殘暴統治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次戰役。從項羽引兵渡河到章邯投降,曆時近9個月,起義軍終於贏得了勝利。這次戰役之所以取得勝利,跟項羽破釜沉舟的英雄氣概和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是分不開的。巨鹿之戰的勝利,為起義軍西人關中,推翻秦朝統治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後,項羽統率各路人馬和秦朝降軍向關中進發,準備最後推翻秦王朝。秦朝降軍沿途受到諸侯軍的鄙視,私下裏多有怨言。項羽知道以後,惟恐他們發生變亂,於是就跟英布、蒲將軍等人計議,在兵到新安(在今河南澠池縣東)的時候,乘夜把20萬秦朝降卒都活埋在新安城南,隻留下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名降將,跟隨入關。

四、痛失良機

當項羽領兵到達函穀關的時候,發現把守關隘的不是秦軍而是劉邦的軍隊。原來,早在宋義、項羽、範增北上救趙的時候,楚懷王就派劉邦西進鹹陽,並預先約定誰先攻人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由於秦軍的主力都集中在巨鹿附近,在項羽與章邯激烈交戰的時候,劉邦卻趁機西進,取道南陽,攻取武關(在今陝西商南縣東南),於公元前206年(漢元年)十月到達鹹陽。這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掉,秦王子嬰便投降了劉邦。劉邦一心想當關中王,便派兵把守函穀關,想阻擋諸侯軍人關。項羽聽說劉邦搶先占領了鹹陽,並派兵把守函穀關,便勃然大怒,立即派英布等人攻破函穀關。12月中旬,項羽率領大軍來到戲西。

劉邦手下的曹無傷聽說項羽對劉邦非常不滿,便想乘機討好項羽。他派人密報項羽:"沛公(劉邦)想做關中王,讓子嬰為相,秦宮室裏的珍寶也全部被他據為已有。"項羽的謀臣範增也對項羽說:"劉邦在山東的時候,貪財好色。如今入了關,反倒不要財物,不近女色了,可見他的圖謀很大。要趕快擊敗他,不要喪失良機。"項羽聽罷,氣衝衝地傳令說:"明天早晨讓士卒們飽餐一頓,準備擊敗沛公的軍隊!"這時項羽擁兵40萬,號稱百萬,駐在新豐鴻門(今陝西西安東北);劉邦有兵10萬,號稱20萬,駐在灞上(今陝西西安東南)。雙方力量懸殊,劉邦處於劣勢。

項羽有位叔父名叫項伯,跟劉邦的謀臣張良有舊交情。當年項伯曾殺過人,張良救了他。他聽說明天早上項羽要進攻劉邦,便連夜趕到劉邦的軍營裏找到張良,勸張良跟著他一起走,不要跟劉邦一塊兒等死。張良不肯丟下劉邦自己逃命,便立即稟報劉邦,並給劉邦出主意。劉邦把項伯請來,像對待兄長那樣接待他,親自向他敬酒祝賀,並結成兒女親家。劉邦還向項伯表示:"我進關以來,秋毫無犯,保管好戶籍冊,封存好府庫,就是專等著項將軍到來。我派兵把守關口,是為了防備盜賊和非常事件。我期望著項將軍能早日到來,以便移交。哪裏敢反對項將軍呢?您回去以後,請轉告項將軍,我劉邦決不敢忘恩負義。"項伯答應了,臨走時對劉邦說:"明早你一定要來向項王謝罪。"劉邦一口答應下來。於是,項伯又連夜返回軍營,把劉邦的話告訴了項羽,並且勸項羽:"要不是沛公首先攻入關中,你哪能輕易進來呢?人家立下軍功你反而要攻打他,這是多麼不應該呀!不如乘他明天來謝罪的時候,好好地嘉勉他。"項羽表示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