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奸鼻祖秦檜(2 / 3)

秦檜官至參知政事後,野心勃勃,對於極力推薦自己的範宗尹也陰謀陷害。是時,宰相範宗尹建議,將宋徽宗崇寧、大觀(均為徽宗年號)以來濫賞官職的惡習,予以革除,秦檜起初也十分讚成,但朝中大臣多有不滿,宋高宗也沒有同意。於是,秦檜倒戈一擊,也加入到反對範宗尹的行列。甚至有人還改寫蘇東坡的《行香子》一詞,譏諷範宗尹:

清要無因,舉選艱辛,係書錢須足十分。浮名浮利,虛若勞神。歎旅中愁,心中悶,部中身。

雖抱文章,苦苦難尋,更休說誰假誰真。不如歸去,作個齊民。免一回來,一回討,一回論。

詞中所言之齊,乃金朝於建炎四年(1130)九月所立皇帝劉承的國號,其統轄區域為中原一帶。秦檜將此事奏告高宗,並說:"今劉豫偽齊方據中原,範宰相之議恐動搖民心。"宋高宗思慮再三,便將範宗尹罷了相。

範宗尹罷相之後,宰相之位空缺,秦檜暗暗高興,宣揚說:"如讓我為相數月,可聳動天下。"

有人問秦檜:"相公有何妙計?"

秦檜說:"南人歸南,北人歸北。今朝中無相,策不行。"

宋高宗為了讓秦檜專門負責與金朝解仇和議之事,於紹興元年(1131)八月,任命秦檜為右相兼知樞密院事。同時,又任命呂頤浩為左相,與秦檜一同執掌朝政。但秦檜為了專權行事,便指使他的親信上奏高宗說:"周宣王內修外攘,故能中興,今二相宜分內外任。"因此,宋高宗便讓呂頤浩在鎮江開都督府,並說:"頤浩專治軍旅之事,秦檜專理朝政,如春秋越國時文種、範蠡之分職也。"

秦檜設計將呂頤浩支出朝廷之後,便奔走議和之事。但由於當時兀術正在陝西與宋軍作戰,對於和議根本沒有誠意,秦檜的和議之事也就沒有什麼結果,這使宋高宗非常失望。

紹興二年(1132),秦檜奏置修政局,與參知政事翟汝文同領之。翟汝文喜歡嘲諷別人,秦檜很不滿。一日,二人在一起議事,發生了爭執。秦檜拍案而起,怒斥翟汝文:"狂生!"翟汝文也不示弱,應聲回敬秦鬆:"濁氣!"於是,秦檜便在高宗麵前彈劾翟汝文,翟汝文一氣之下辭官而去。監察禦史劉一止,是秦檜的心腹,恐秦檜樹敵過多,便勸諫說:"周宣王所謂內修,乃修攘外之政也。相公你整日治獄訟、差遣官吏、大興土木,均非當務之急也。"秦檜不聽。

這時呂頤浩從鎮江回到朝中,謀逐秦檜,便任命黃龜年為殿中侍禦史,劉棐為右司諫。將秦檜的親信胡安國、劉一止、程踽等人貶出朝廷,並讓黃龜年彈劾秦檜說:"秦檜植黨專權、乃漢之王莽、董卓,不可再居相位。"呂頤浩之所以可以這樣,是利用了宋高宗對秦檜和議沒有效果產生的不滿情緒。宋高宗本人也這樣批評秦檜:

"檜言'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是想以河北之人歸金,中原之人歸劉豫。朕亦北人,將何歸?檜曾言'為相數月,可聳動天下',今朕不聞其功。"

因為宋高宗的不滿,呂頤浩的反對,秦檜便於紹興二年(1131)八月,被免了宰相一職,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太平觀。宋高宗在罷秦檜的詔書中親自寫道:秦檜不知治體,信任非人。人心大搖,怨聲載道。"並且在朝堂之外貼上告示,表示永不複用秦檜。自此,天下之人始知秦檜之奸。

四、主和賣國

秦檜罷相之後的幾年當中,金朝也曾向南宋提起和議之事,但條件卻十分苛刻。不僅要求南宋把西北士民遷居東南者悉數遣返之外,而且還要南宋把長江以北廣大地區劃歸偽齊劉豫管轄,使南宗小朝廷失去淮南的屏障之地。此種和議條件實際上是金人欲消滅南宋的一種策略,南朝萬一接受,連偏安江南一隅也沒有了可能。盡管宋高宗卑辭求和,卻不可能接受如此苛刻的條件,宋金和議之事一時無法取得進展。

金朝對南宋發動的侵略戰爭,這時形勢卻急轉直下。兀術在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被守將吳玠打得大敗,然後於紹興四年(1134)在仙人關(今陝西略陽北,甘肅徽縣境內)又被吳玠打敗。在荊湖一帶,宋將嶽飛在紹興四年五月至七月主動出擊,收複了被偽齊占據的襄陽六郡,使西北與兩淮戰線的聯係暢通,防禦力量大大加強。兀術在嶽飛攻打襄陽時,率軍支援偽齊,遭到嶽飛、韓世忠的英勇抗擊,很快便失敗北歸,戰爭形勢漸漸變得有利於南宋,也使得金朝內部在對宋朝的戰爭策略產生了分歧。紹興五年(1135)金太宗死後,女真貴族內部的矛盾發展成激烈的內訌。扶持偽齊劉豫主張進攻的粘罕失勢,以撻懶為首的議和勢力當政,主張把偽齊管轄的河南、陝西交還宋朝,同宋議和。金朝對南宋策略的變化,在南宋朝廷內部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宋高宗認為多年盼望的和議有了希望,於是重新起用秦檜。

秦檜罷相之後,悶悶不樂,先後任溫州、紹興知府。當時,趙鼎為左相,張浚為右相,二人經常在一起品評天下人才,張浚屢次稱道秦檜之才。趙鼎不同意張浚的看法,說:"此人得誌,我等將無立足之地!"張浚不以為然。於是,張浚盡力向宋高宗推薦秦檜。

紹興六年二月,張浚以宰相兼都督諸路軍馬的身份,召集各路將領在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商議北伐劉豫。商定由韓世忠出軍楚州(今江蘇淮安)攻取淮陽(今江蘇邳縣西舊縣城),劉光世屯合服(今安徽合服市),張俊駐盱眙(今江蘇盱眙),嶽飛駐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作好軍事部署之後,張浚請高宗進駐建康。在張浚的推薦下,宋高宗命秦檜赴建康(今江蘇南京),任命他為建康行營留守,參決尚書省、樞密院軍機大事。不久,又任命秦檜為醴泉觀使兼侍讀。如此,秦檜又一次向權力之巔逐步邁進。

紹興七年(1137)二月,宋高宗臨幸平江府,對北伐劉豫變得猶豫不決,左相趙鼎乘機建議高宗回鑾。劉光世此時擅自從前線撤軍,張浚大怒,要求宋高宗親筆書寫軍令:"有不用命者,當依軍法從事。"這樣一來,劉光世隻得重返前線。北伐取得勝利之後,張浚麵見宋高宗,要求罷免劉光世兵權,趙鼎因反對張浚的作法,辭去宰相之職。紹興七年八月,張浚罷免劉光世,其部將酈瓊不服,率部四萬人歸降劉豫,朝廷為之震動。於是,禦史台官員紛紛上奏,要求罷免張浚。趙鼎雖辭相,但仍認為張浚有才,便與參知政事張守上表解救,然而秦檜卻一言不發。這時的秦檜已是樞密院使,高宗對他非常禮遇,恩同宰相。若秦檜相救,事情還可有所改變。

張守見秦檜毫無相救之意,便到張浚府第說:"相公何言秦檜有德有才,今與之同列,細觀其人,似與以前大不相同,有患失之心,我為天下深憂之。"張浚這時方信趙鼎之言。

紹興七年(1137)九月,張浚上奏高宗,要求辭相。

宋高宗問張浚:"誰可代卿為相?"張浚默然無語,以靜觀動。

宋高宗又問:"秦檜何如?"

張浚這時才開口講話:"臣以前稱其善,現在與他一起共事,才曉得他的陰毒。"

宋高宗見張浚很恨秦檜,便說:"然則用趙鼎為相何如?"

張浚答道:"可。"於是,宋高宗便重新起用趙鼎,把張浚貶往嶺南。

趙鼎一向厭惡秦檜,秦檜心裏也非常明白,便投趙鼎所好,對其唯命是從。這樣一來,趙鼎的看法也逐漸改變,反而對秦檜深信不疑。因為張浚在罷相之時,沒有推薦秦檜為相,秦檜十分怨恨,便對趙鼎說:"皇上屢欲召公複相位,張浚便從中阻撓。其罷相後,公才得以宰執。"趙鼎罷相之後,與張浚相遇,提及此事,才知秦檜所為奸事,此乃後話。

趙鼎沒有看透秦檜的別有用心,向宋高宗極言秦檜之才。於是,紹興八年(1138)三月,又以秦檜為右相兼樞密使。宋高宗的沼書一下,朝中大臣紛紛祝賀,隻有吏部侍郎晏敦複麵有憂色,慨歎地說:"檜,奸人相矣!"同年五月,金朝派烏陵思謀等人往南宋議和,秦檜以吏部侍郎魏(石工)為金使館伴,魏(石工)堅決推辭,並對秦檜說:"相公為禦史中丞時,極言議和之非,公忘之乎?"

秦檜問:"公何以不主和?"

魏(石工)言道:"金人如狼似虎,不可信。"

秦檜說:"公以智料敵,我以誠待敵。"

魏(石工)說:"恐怕金人不以誠待相公耳。"

秦檜於是改命他人為館伴,與金朝使者商量議和之事。當時,宋徽宗已死在金朝,宋高宗遙尊其生母韋氏為皇太後,常以此為借口,想同金朝和議。宋高宗對大臣們說:"先帝梓宮雖待二三年歸還猶可,惟皇太後春秋高,朕旦夕思念,欲早相見,此所以朕希望和議之速成也。"朝中大臣以為不可,宋高宗非常生氣。

趙鼎勸宋高宗說:"陛下與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今陛下委屈求和,不為其他,隻為先帝梓宮及母後耳。群臣議論之詞,出於愛君,不可以降罪。陛下宜宣旨曰:'講和非朕本意,以親情之故,不得已而為之'。群臣見陛下如此誠孝,定能諒解。"高宗從其言,眾議於是平息下來。

紹興八年(1138)七月,秦檜請高宗以王倫出使金朝,商議割地事宜。宋高宗對王倫說:"隻要許和,其他一切不計較也!"王倫請問趙鼎,趙鼎說:"依欽宗時舊議,以黃河舊河(黃河舊河自山東濱縣東南入海)為界,不可以新河(黃河改道後,自江蘇清河縣入淮)為界。不然,就罷和議之事。"為此,秦檜便想驅逐趙鼎。

秦檜對高宗說:"委屈議和,以還先帝梓宮,與母後相見,此乃人主之孝也。見主卑屈,懷憤不平,此人臣之忠也!"

宋高宗說:"雖然如此,但有備無患,即使議和成功,邊備也不可廢弛。"

秦檜說:"臣僚畏首畏尾,多持兩端,人多口雜,此不足以斷大事。如果陛下決心講和,請專任臣,勿使他人參與。"

宋高宗說:"既如此,朕獨委卿專決此事。"

秦檜不放心,說道:"臣恐不便,望陛下三思,容臣別奏。"

三日後,秦檜言及前事,宋高宗態度堅決,秦檜還不放心。又對高宗說:"臣恐別有不便之處,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別奏。"如此反複幾次之後,見宋高宗前後言語一致,態度堅決,便全心全意為議和之事,不許他人參預。

秦檜取得專決議和的權力的同時,對趙鼎也開始開刀。參知政事劉大中與趙鼎不主張議和,且二人相交好,秦檜便拿劉大中開刀。他任命自己的親信蕭振為侍禦史,讓其彈劾劉大中,罷免了劉大中。趙鼎得知,說道:"醉翁之意不在酒,蕭振意不在大中也。"蕭振也說:"趙丞相勿多言,當自去為妙。"於是,趙鼎於紹興八年(1138)十月辭相,出知紹興府(今浙江紹興)。

趙鼎罷相的同時,金朝以張通古、蕭哲為江南詔諭使,同宋使王倫來到南宋。金把南宋稱為江南,把和議之事稱為詔諭,而且要求宋高宗跪拜接受詔書。如此一來,金朝的和議本質暴露無遺,朝野人士掀起反議和的熱潮。

宋高宗對於此事,心存猶疑,便下詔說:"金使入境,欲朕跪拜受詔,諸大臣往廷中議事。"

秦檜讓直學士曾開草擬國書,準備答謝金使。曾開問:"儒者所爭在義,若為天下不義之事,雖高官厚祿亦不顧也。我願聞皇上事金之禮節。"

秦檜答曰:"天子當拜。"

曾開說:"皇上以盛德登大位,相公當出富國強兵之策,尊主庇民,為何要如此侮辱我朝?我前所未聞。"又以古禮質問秦檜。

秦檜大為生氣:"你知故事,豈檜獨不知也。"

樞密副使王庶啟奏說:"金人不可和,帝亦不可拜。"又且質問秦檜:"相公難道忘記往事乎?昔在汴京,相公乞存趙氏大統,何等壯偉,今日何至於此。"秦檜既慚且恨,把他貶出朝廷,任命心腹孫近同知樞密院事。

有的官員聯名上書,慷慨陳詞,企圖使朝廷改變主意。朱鬆等人啟奏說:"金人以一和字,得誌我朝十幾年。其狼子野心,欲覆我王室,欲弛我邊備,欲竭我國力,欲懈緩我不共戴天之仇,欲絕我中原謳吟思漢之赤子。以詔諭為名,欲使陛下行跪拜之禮。自公卿大夫至六軍百姓,莫不扼腕憤怒,怎肯聽任陛下北麵為仇敵之臣哉!天下將有仗大義者,問秦相公之罪。"

樞密院編修官胡銓奏稱:"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乃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為金虜之天下,以祖宗之位為金虜藩臣之位?陛下一屈膝,則祖宗廟社之靈盡汙夷狄。夫三尺童子,至無識也,若指犬豕使之拜,必佛然而怒。今金虜則犬豕也,堂堂大國,相率而拜犬豕,三尺童子猶不也,陛下忍心為之也!臣義與秦檜不共戴天,以區區之心,願斬秦檜、王倫之頭,掛於竿上。不然,臣願赴東海而死,不願赴金之藩國以求苟活!"胡銓的上奏,言詞最為激烈,惹得高宗、秦檜大為生氣。

秦檜說:"胡銓狂妄凶悖,欲鼓眾劫持朝廷。"於是,除胡銓之名,高宗還下詔曉諭天下,言胡銓凶惡。胡銓除名之後,朝中官員多方解救,秦檜迫於輿論,貶胡銓為廣州鹽倉監,不敢加害。

麵對風起雲湧般反議和浪潮,奏檜也著了慌。其親信勾龍如淵建議:"邪說橫起,相公何不擇台官擊去之。"因此,秦檜以勾龍如淵為禦史中丞,彈劾大臣,控製言路。不少抗戰派官員被貶出朝廷:胡銓被貶之後,陳剛中前往送行,結果被彈幼貶至贛州(今江西贛州市)安遠。贛州有十二邑,其中安遠地惡瘴深,當時的俗諺雲:"龍南、安遠,一去不轉。"意為必死之地,陳剛中後來最終死在那裏。

宋高宗麵對群臣的激憤,隻得說道:"朕嗣守太祖、太宗基業,豈肯受金人冊封。"然而高宗卻下詔,用孝悌之道為自己百般辯解,說:"朕以先帝梓宮未還,母後在遠,陵寢宮廟,久稽灑掃,兄弟宗族,未得會聚,南北軍民十餘年間不能休息,欲屈己求和,實孝悌使之然也。"有一個叫馮檝的官員附和說:"陛下屈己議和,一舉而兼備孝、悌、仁、慈四德也。"於是,秦檜便任命其為宗正少卿,與王倫一起與金使議事。

金使麵對南宋朝中洶洶之情,也感到害怕,便答應讓秦檜代表高宗接受金朝詔書,進行議和。紹興九年(1139)正月,宋金達成協議:金朝把原先偽齊劉豫管轄的陝西、河南等地賜給宋朝,宋朝向金稱臣,每年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金朝歸還宋徽宗及其皇後的梓宮(即屍骨與棺木)。如此,宋高宗在戰場上取得勝利的情況之下,接受了議和,成為金朝的屬國。

五、迫害忠良

嶽飛(1103一1142),字鵬舉,河南湯陰人。他出身農村,在北宋末年從軍參加征遼戰爭。南宋初年,嶽飛曾作為河北招撫司的下級將校,跟著王彥渡過黃河到河北抗金。後來,又投身宗澤的麾下,被宗澤賞識。宗澤死後,嶽飛又隨杜充從開封撤到建康。當杜充在兀術渡江南侵之時,恐懼逃跑最後叛變投敵,嶽飛便率所部孤軍奮戰。兀術從江南撤退時,嶽飛又在建康附近奮勇追擊,並乘機收複建康。此時的嶽飛已身經百戰,因其英勇善戰,聲譽日高,不久便成為能獨當一麵的高級將領。紹興二年(1132),宋高宗任命嶽飛為守衛長江中遊的軍事主帥,是年他正好30歲。也就是在這一年,30歲的嶽飛寫下了充滿愛國激情的《滿江紅》一詞:

怒發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紹興四年(1134),嶽飛受命揮師北伐,收複了偽齊劉豫控製的襄陽六郡,馬上被封為節度使。這時他已成為南宋著名的大將中最年輕的一員,年僅32歲。收複襄陽六郡之後,嶽飛看到六郡殘破不堪的景象,聯想起故都汴京,悲憤萬分。在一次登黃鶴樓時,嶽飛又填寫了一首《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遙望中原,蒼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壽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聲歌作。到如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歎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勁旅,一鞭直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但是,嶽飛的雄心壯誌一直沒有得到宋高宗的支持。紹興四年(1134),嶽飛出師收複襄陽六郡時,要求乘勝追擊,宋高宗卻命令嶽飛不可以過分深入敵境,以免惹金人起兵,否則,雖立奇功,也要問罪。紹興六年(1136),嶽飛再次受命揮師北伐,雖然所向披靡,但因高宗下達了不許直搗中原的命令,又不讓其他大將出兵支援,嶽飛再次被迫撤回。紹興七年(1137),嶽飛應召入朝進見高宗,向高宗麵陳收複中原之計:"金人所以立劉豫於河南,蓋欲茶毒中原,以中國攻中國,彼得以收漁人之利。臣願陛下假臣日月,提兵趨京洛,據河陽、陝府、潼關,以號召五路叛將。叛將既還,遣王師先進,劉豫必棄汴京而走,河北、京畿、陝右可以盡複,然後分兵浚、滑,經略兩河。如此則逆賊劉豫必擒,金人可滅,社稷長久之計,實在此舉。"

宋高宗聽了嶽飛的宏論,內心大喜,誇獎嶽飛說:"有臣如此,朕複何憂!進止之機,朕不中製。中興之事,一以委卿。"並答應給嶽飛增兵,聽任調遣。但不多時,正當嶽飛圖謀大舉之時,宋高宗卻變了卦,原來答應嶽飛的一切,一瞬間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紹興九年(1139),宋金達成協議之時,嶽飛非但沒按慣例向宋高宗上賀表,反而上奏高宗說:"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國(秦檜)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秦檜非常痛恨,並讓高宗下詔罪嶽飛不上賀表。很快,迫於輿論的壓力,宋高宗赦免了嶽-琶之罪。嶽飛在答謝書中說:"同金和議,圖暫安而解倒垂,猶之可也;顧長慮而尊家國,豈其然乎?臣口誦和議詔書,深感麵慚軍旅。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複仇而報國。"嶽飛收複中原,抗擊金人的決心再一次激怒了秦檜,他視嶽飛為肉中刺,眼中釘,宋高宗也甚為惱怒。

宋金和議之後,宋高宗封賞群臣,以示慶賀,嶽飛也在封賞之列,被加封為開府儀同三司。嶽飛對於和議非常反對,所以不願受封,他上奏高宗說:"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可訓兵飭土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宋高宗三次下沼,嶽飛也堅辭不受。後來,宋高宗好言勸勉,嶽飛才勉強答應。從此以後,宋高宗、秦檜與嶽飛產生了極深的矛盾。

紹興九年(1139)秋天,金部發生內江,主戰的兀術等人掌握了軍權,兀術等人還告發主和的撻懶暗中與宋人勾結,企圖謀反,將撻懶處死。兀術決意將撻懶送給南宋的陝西、河南等地,便於紹興十年(1140)五月發兵南侵,很快奪回了宋金和議中送給南宋的地方,接著威脅淮南之地。

金人撕毀協議,秦檜聞知之後,極為恐懼,惟恐高宗怪罪。一次,秦檜私下裏對自己的親信馮檝說:"金人背盟,我去留不保。朝中大臣尚不足慮,獨皇上意不可測,請君為我探探口風。"馮檝於是在宋高宗麵前有意說:"金人長驅犯我疆域,朝廷若興師伐之,像故相張浚這樣的人,可付以軍機大事。"宋高宗正色說道:"寧至覆國,不用此人!"秦檜得知之後,心中稍安。

麵對金人南侵,宋高宗隻得下詔出師迎敵,同時也頒布了罪兀術詔書。秦檜的心腹,禦史中丞王次翁深恐牽連秦檜,便上奏說:"議和之時,相國獨當一麵。金人背盟人侵,實屬小變,陛下萬不能更用他相。再說,即使他人為相,也不一定賢過秦相公。否則,朝中紛爭必起,排擠之風累月不定,願陛下深以為戒。"宋高宗很以為是,從這以後秦檜之位更加鞏固。

宋高宗出擊金軍詔書一下達,宋將劉錡便帶領"八字軍"抵達順昌(今安徽阜陽),擊敗了兀術的進攻,取得了著名的順昌大捷。順昌大捷之後,嶽飛率部大舉北伐。當時宋高宗、秦檜又欲乞和,派李若虛至嶽飛軍中,下達"不得輕動,宜且班師"的命令。然而李若虛還未到,嶽飛大軍已經出發,後來李若虛眼看宋軍所向披靡。便向嶽飛說:"如今既已發兵,不應倉促班師。朝廷如果追究不肯奉命班師之罪,由我李若虛承擔。"嶽飛得到李若虛的支持,沿途連克州郡,在郾城(今河南郾城)擊敗了兀術以"拐子馬"組成的精銳之師,兀術率金軍北逃。對於嶽飛所部的戰鬥力,金軍發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感慨。郾城大捷之後,嶽飛乘勝追擊,金軍聞風喪膽,兀術退至汴京時歎息地說:"自我起兵北方以來,沒有如今日這樣挫敗過。"不敢再與嶽飛作戰,打算從汴京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