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國大盜袁世凱(2 / 3)

革命黨人一舉攻克武漢三鎮的消息傳至北京之後,清政府上下大駭,人心惶惶,趕緊派陸軍大臣率兩鎮陸軍南下征討,並電令海軍提督薩鎮冰率軍艦會同長江水師往援。蔭昌所率軍隊係袁世凱的北洋軍,馮國璋也在南下征討的行列。就在蔭昌率軍南下之時,馮國璋秘密來到洹上村,向袁世凱請示策略,袁世凱給馮國璋寫了六個字:"慢慢走,等等看。"如此一來,征討軍便以極緩慢的速度向前進發,蔭昌急得沒有辦法,隻好留在北京。

身在洹上的袁世凱這時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一方麵宣稱自己讚成君主立憲;一方麵又和汪精衛密切往來,偷偷表示讚成革命。忽進忽退,撲朔迷離,就連熱切盼望袁世凱出山的北洋派,也無法捉摸,隻覺得隱居兩年多的袁世凱行事不大對頭。楊度將這一想法告訴袁世凱,袁世凱竟然仰天大笑,並說:"楊度啊,你也是聰明之人,為何不懂得我的意圖呢?你知道拔樹的辦法嗎?專用猛力去拔,是不能把樹根拔出來的,過分去扭,樹一定會折斷。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左右搖撼不已,才能把樹根的泥土鬆動,不必用大力就可以一拔而起。清朝是棵大樹,還是棵300多年的老樹,想要拔這棵又大又老的樹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鬧革命的,都是些年輕人,有力氣卻不懂怎樣拔樹;鬧君主立憲的,懂得拔樹卻沒有氣力。我現在的忽進忽退就是在搖撼大樹,如今泥土已經鬆動了,大樹很快也就會拔出來的。"

清政府麵對嚴峻的形勢,加上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又受了袁世凱的賄賂,奕劻便與徐世昌、那桐等人向攝政王載灃提議再次起用袁世凱。但載灃對袁世凱充滿仇恨,一聽說要起用袁世凱,便把奕匡等人申斥了一頓。受到訓斥的奕劻不上朝議事,那桐也以辭職相要挾,不料前方軍情急如水火,必須馬上處理。載灃無法,隻得將他們請來重新計議。奕劻這時進一步表示起用袁世凱之由:"此種非常局麵,本人年老,絕對不能承當。袁世凱有氣魄,並且北洋軍隊都是他一手編練,若令其赴鄂剿辦,辦操勝算,否則畏葸遷延,不堪設想。洋人那邊也說此等局麵非袁世凱不能收拾。"載灃仍不放心地說:"你能擔保沒有別的問題嗎?"奕劻回答:"這個不消說的。"生性懦弱無能,又沒有個人主見的載灃在奕劻的再三堅持下,隻得允許了他的建議。

武昌起義爆發的第三天,清廷正式起用罷黜已兩年多的袁世凱,委派他為湖廣總督,同時命其兼辦剿撫事宜。袁世凱想釣到更大的魚,對這一任命十分不滿意,便以足疾未痊為由,推辭了湖廣總督的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奕劻接到袁世凱的推辭電之後,趕緊派協理大臣徐世昌微服前往洹上村訪袁,袁世凱與徐世昌秘密計議一番之後,袁世凱對徐世昌麵授機宜,然後徐世昌返回京城。

徐世昌返回京城後,依計而言。首先他裝出一副又氣又急的樣子對奕劻和滿族親貴們說:"老袁真是不知好歹,他竟然提出條件,說要他幹未嚐不可,可必須聽從他的意見。我看還是叫蔭昌立刻赴前線吧,沒有袁世凱不見得就不能打仗。"奕劻聽了徐世昌的話,便問袁世凱有什麼條件,徐世昌這才吞吞吐吐地說出了袁世凱的六個條件:(一)明年(1912年)召開國會;(二)組織責任內閣:(三)開放黨禁;(四)寬容革命黨;(五)授以指揮前方軍事的全權;(六)保證糧糈的充分供給。袁世凱的這六個條件企圖利用革命黨對付清王朝,再留著清政府對付革命黨,而自己則憑借北洋軍,坐收漁人之利。

當袁世凱的六個條件一公布,清政府內的要員竭力反對。但隨著前方戰事的危機,清政府趕緊命蔭昌南下督戰。袁世凱早就算定了清政府不會一口氣接受他提出的條件,因此他又一次暗中命令北洋軍將領按兵不動,不聽蔭昌的指揮。蔭昌南下後,北洋軍全部停留在信陽和孝感之間,兵車阻塞不通,蔭昌的號令全都不起作用,隻落得在孝感滿頭大汗,跳著罵人。但革命形勢並沒有停止發展,武昌起義之後湖南、陝西率先宣布獨立,接著便是江西、雲南、上海等地紛紛宣布獨立。麵對革命形勢的發展,驚恐萬分的清政府不得不向袁世凱做出更大讓步,解除了蔭昌的職務,派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製馮國璋、段祺瑞的軍隊以及水陸各軍。

袁世凱被起用之後,仍然呆在洹上村,發號施令。袁世凱秘密指示北洋軍將領,要給革命軍一點顏色看看,因此漢口的革命軍便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進攻。並且因為革命軍前敵總指揮張景良叛變通敵,放火燒了彈藥輜重庫,軍心大亂,致使北洋軍乘勢占領漢口。身在洹上村的袁世凱露了一手,一方麵給清政府嚐到了一點甜頭,一方麵也給革命軍看了一點顏色。對袁世凱來說,欽差大臣和前方的軍事指揮權依舊不過癮,他要在這場鷸蚌相爭的局麵中坐得漁翁之利。於是,袁世凱仍然呆在洹上村養他的所謂"足疾",飲酒賦詩,一副閑情逸致的姿態。但就在這時,山西太原新軍起義,巡撫陸鍾琦被殺。屯兵灤州的第二十鎮統製張紹曾聯合其他將領電奏清政府,提出迅速召開國會,改定憲法,組織責任內閣,皇族永遠不得充任內閣總理大臣、國務大臣,對於政治犯一律特赦並錄用等12條要求。並致電武昌革命軍,表示不督師南下與民作戰,還扣留丁清政府運往湖北的一列軍火車。這兩件事情都發生在1911年10月29日,載灃聞知,又驚又怕,準備偕溥儀逃往熱河承德。

眼看著清政府即將土崩瓦解,袁世凱也害怕這個有力工具。因此他在洹上村再也呆不住了,於1911年10月30日離開彰德南下督師,並電阻清政府逃往熱河。10月31口袁世凱抵達信陽,蔭呂向袁世凱讓權;11月1日,袁世凱抵達湖北孝感。這時,清政府見袁世凱再次出山,方才安靜下來。內閣總理大臣奕劻見袁已出山,便奏請辭職,其他國務大臣也接著辭職。清政府同意了他們的辭職請求,然後授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命其來京,著手組織完成內閣,其原先所領赴湖北各軍及長江水師,仍歸其節製調遣。袁世凱接到任命詔旨之後,臉上露出狡獪的微笑,但又故意致電奏請辭謝。載灃知其在故意做作,沒有答應,再三促其早日進京。這時,袁世凱不再裝腔作勢,把前方的軍事權交給自己的親信於將馮國璋、段祺瑞,自己則帶領大批衛隊浩浩蕩蕩耀武揚威地北上京城。

1911年11月13日,袁世凱到達北京。第二天,隆裕太後和載灃召見了他,叫他不要辜負重托。袁世凱聽後,假裝忠誠地說:"世凱拜此大命,願殺身成仁,以古之聖賢之心為心,誓為清廷保全社稷。"到11月16日,袁世凱組成責任內閣。在袁世凱的內閣中,有大批君主立憲派人物,如梁啟超、張謇都名列榜上,其實很多人都沒有往北京就職。袁世凱會這麼幹的理由是,他需要將這些人當作內閣的點綴晶,從而表明自己的內閣不同以往,具有創新性。袁世凱的責任內閣組成之後,載灃解除了攝政王,恢複自己醇親王封號而退居藩邸。這樣一來,清廷幾乎成了傀儡。

袁世凱組成責任內閣之後,便著手抓清廷的軍事大權。他深深地明白,萬一不能控製軍隊,主持責任內閣也沒有任何用處,他要將北方和北京的軍事大權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上。這時的袁世凱已經取得了北京近畿北洋各鎮的節製調遣全權,但北京城內軍谘府大臣載濤統帥的禁衛軍,是袁世凱歸隱時組建的。禁衛軍全是滿族人,他們待遇好,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主要是保護滿族親貴。北京城內有這樣一支軍隊,使袁世凱還不敢肆意妄為,袁世凱為了拔去眼中釘,便打起禁衛軍的主意。因此,袁世凱向清廷建議:革命軍大敵當前,為了振奮軍心,鼓勵士氣,禁衛軍應該起倡導和示範作用,皇族大臣也該為臣民作表率,因而皇族大臣應統率部分禁衛軍出征南方。他的要求堂而皇之,但卻嚇壞了膽小如鼠的載濤,他一聽袁世凱要點他為帥,馬上去找慶親王奕匡,要慶親王替他說情,免去出征之役。載濤的請求正中袁世凱下懷,他同意不調載濤去前方征戰,同時也接受了載濤辭去軍谘府大臣的請求,並推薦徐世昌出任軍谘府大臣。如此一來,禁衛軍的統率權也由皇族轉移到了袁世凱的手中,袁世凱最終把清王朝的軍事大權悉數握在自己手中,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舉足輕重的實力派人物。此後,袁世凱利用手中的權力和軍事力量,左右著清王朝和當時的局勢。

八、竊居總統

武昌起義成功以後,革命軍急切需要一個統一的臨時中央政府,尤其是到了1911年11月,隨著南方半個中國已基本脫離清政府的統治,臨時中央政府的建立已箭在弦上。鑒於此種情況,11月9日黎元洪便向獨立各省提出建議,請他們派代表到武昌開會。黎元洪的電報在路途耽誤了8天才到上海,而在此之前蘇、浙、滬三地都督已邀請各省代表到上海開會,討論統一組織機構問題,同時提出在中央機構未組成以前,先行推定伍廷芳、溫宗堯為革命軍的臨時外交代表。等黎元洪的電報到達上海後,各方代表為了尊重黎元洪的意見,決定以武昌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並選出鄂軍都督代行中央職權。在上海的各省代表決定每省派一位代表到武昌參加各省代表聯席會議,留代表一人在上海擔任聯絡工作。

各省代表抵達武昌後,於11月30日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舉行革命軍各省區代表大會,眾人推選譚人鳳為議長。這一次代表大會作出了一個幕後的決定,那就是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世凱反正歸來。之所以有這樣的決定,是因為11月29日袁世凱派朱其瑝來到武昌,並帶來一封汪精衛的親筆函,汪精衛在信中告訴武昌首義的革命同誌,盼望南北達成協議,聯合一致要求清帝遜位,並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汪精衛的這封信函正好在各省代表大會期間送到,因此代表們便集中討論這一問題。在討論過程中,某些代表認為清政府已名存實亡,今後和平與戰爭的問題,不在於革命軍與清廷之間,而在於革命軍與袁世凱之間,如果要避免更多的流血,最好的辦法是將袁世凱拉到革命陣營來。要拉攏袁世凱須給他以高官,但袁世凱在清廷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因此隻要袁世凱願意推翻清朝,讚成民主共和,就隻有給他以臨時大總統之位,方才能打動袁世凱。正是革命軍的這種妥協退讓的思想才又一步助長了袁世凱的野心。

1911年12月4日,革命黨人陳其美等人趁南京光複,武昌又麵臨危機的情況之下,再次把留在上海做聯絡工作的各省代表召集起來舉行會議,推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決定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由大元帥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會議決定以漢口為議和地點,公舉伍廷芳為議和全權代表,與清政府代表和談。12月7日,清政府授袁世凱為與革命軍和談的全權大臣,袁世凱當天使委任唐紹儀為總代表。南北雙方議定,和談期間停戰15天。後來由於伍廷芳有事不能趕赴漢口,雙方談判地點改在上海。

12月12日,武昌及上海的各省代表雲集南京。在代表們選舉臨時大總統的前夕,袁世凱特意讓唐紹儀放出話來,說什麼"袁內閣亦主張共和,但須由國民會議議決後,袁世凱據以告清廷,即可實行遜位"。袁世凱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叫代表們推遲選舉,他日選舉他為大總統。代表們信以為真,15日便決定暫緩選舉總統,一時間妥協的氣氛彌漫於上海、南京。18日,南北議和首次會議正式舉辦。和談一開始,革命軍方麵就提出和談的先決條件,那就是清廷必須承認民主共和,萬一不在這個基礎上淡,則無和談的必要。唐紹儀馬上把這一條件電告袁世凱,袁世凱接到電報之後,便向隆裕太後請示,最後接受了革命軍提出的先決條件。袁世凱這時之所以主張和談,是他已經深知,一旦讚成共和,大總統的位置大有到手的希望,隻是還沒有得到革命軍方麵的確確保證。

1911年11月25日,孫中山先生從國外回到上海,他的到來既解決了南方各省為推選臨時政府領導人而發生的爭執,又給革命黨人以巨大的鼓舞。11月29日,各省代表選舉孫中山為臨時政府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天南北雙方和談代表在上海討論國民會議的組織問題,這個議題有兩點要討論:一是出席代表的產生,由革命軍所占領的14省和清廷所統治的8省,各派代表3人組成,這一點早已由唐紹儀代表清政府表示接受;二是開會地點問題,革命軍代表伍廷芳建議在上海召開,唐紹儀則表示要向袁世凱請示後才能答複。因此,唐紹儀的請示電報和孫中山就任大總統的電報同時到達袁世凱的手上。袁世凱得知臨時政府已經成立,感覺到自己受了革命軍的欺騙,十分生氣地說:"既然已經選了總統,那麼我坐在什麼位子上?算了吧,不必和談了。"袁世凱在心情極壞的情況之下,認為唐紹儀未經他許可就同意國民會議的代表權分配辦法,應視為無效,因此發電報聲明他不同意唐紹儀已接受的條件,還責備了唐紹儀的越權行為。唐紹儀在此種情形之下,進退兩難,隻得引咎辭職。袁世凱接受了唐紹儀的辭職請求,同時他還電請伍廷芳北上直接談判,伍廷芳則電請袁世凱南下,如此雙方的和談變成了電報往還,不得要領。

此時的袁世凱可謂花招百出,使出種種手段要挾清政府,同時又威脅革命軍。他首先讓北洋軍的薑桂題、馮國璋等將領發表聯名通電:"擁護君王立憲,反對共和政體",來威脅革命軍;其次讓清政府的駐外使節,由出使俄國的陸徵祥領頭,電請清帝退位,來要挾清廷;同時命令張勳的辮子軍反攻南京,以試探革命軍的力量;最後設法取得革命軍方麵的保證,一旦清帝退位即推舉他繼任大總統。

孫中山先生雖然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是當時革命隊伍裏還有大量的妥協分子,這些人愚昧地認為隻要利用袁世凱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孫中山不是不知道袁世凱的奸險,不過他是一位虛懷若穀的領袖,處處尊重多數人的意見,因此孫中山先生通電宣布:"袁世凱若表示讚成共和,當以總統相讓,但須南下就職。"後來,又親自致電袁世凱說:"前日抵滬,諸同誌皆以組織臨時政府之責相屬,問其理由,蓋以東南諸省欠統一機關,行動非常困難,故以組織臨時政府為生存之必要條件。文既審艱虞,義不容辭,隻得臨時擔任。公方以旋乾轉坤自任,鄧知億兆屬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雖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袁世凱對孫中山先生的誠意將信將疑,在其複電中打官腔:"君主共和問題,現方付之國民公決,所決如何?無從預揣。臨時政府之說,未敢與聞。謬承獎誘,慚悚至不敢當,惟希諒鑒為幸。"孫中山先生擔心袁世凱舉棋不定,便又複一電說:"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故於議和之舉,並不反對。雖民主君主不待再計,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諒之。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誌願,保民族之調和,清室亦得安樂,一舉數善,推動讓能,自有公論。文承各省推舉,誓詞俱在,區區此心,天日鑒之,若以文為誘致之意,則誤會矣。"孫中山先生的這個電報的誠懇,幾乎是對袁世凱指天發誓,隻要袁世凱能把清室推翻,他即以總統一席相讓。有了孫中山的保證,袁世凱就開始了逼迫清帝退位的行動。

就在這時,北方革命黨人的活動更加活躍,並於1912年1月10日,在袁世凱上朝之時謀刺袁世凱,但未成功。北方革命黨人的這次刺袁活動,幫了袁世凱的大忙。在此之前,因為革命軍中有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之議,滿族親貴都罵袁世凱是個賣主求榮、私通革命黨的奸賊。袁世凱也曾對清廷說革命黨已大量潛入京城、滿族親貴們都說這是袁世凱以革命黨進行威脅,不予置信。有了這次刺袁案件,隆裕太後因此相信袁世凱是清朝的大忠臣,同時也相信革命黨已大批潛入京城。

袁世凱遇刺之後,他便借機向清廷要挾,一方麵請病假不上朝,另一方麵逼清廷宣布清帝退位,要不他便要辭職。良弼這時挺身而出,主張批準袁世凱的內閣辭職,另組皇族戰鬥內閣,派鐵良南下統率清軍,以不受袁世凱的北洋軍牽製。良弼是當時滿族親貴中惟一有才識的軍事人才,他是日本士官生,任職禁衛軍第一協協統兼禁衛軍訓練總辦。雖說袁世凱奪去了禁衛軍的指揮權,但實權仍在良弼手中,他不但不買馮國璋的帳,而且對袁世凱也十分不滿意,他自認定清室的保護者,有監督袁世凱陰謀叛逆的責任。雖說良弼具有一定的實力,但和袁世凱相比簡直就像地與天,袁世凱可以輕易對付良弼。但老奸巨猾的袁世凱不願蒙受謀殺滿族親貴的罪名,因此他采取借刀殺人的策略,暗示由上海回到北京的汪精衛:清帝退位已無問題,目前的阻力來自良弼,隻要除掉良弼,一切便水到渠成。汪精衛得到這個消息後,便派人用炸彈炸死了良弼,掃除了清帝退位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