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石油化纖公司
一、生產概況
遼陽石油化纖公司(原名遼陽石油化學纖維總廠)是中國七十年代興建的第一批重點石油化工、纖維基地之一。它地處遼寧中部,南鄰鋼都鞍山,北靠重工業基地沈陽,西麵是遼河油田,東與煤鐵之城本溪接壤,資源豐富,水、電充足,交通方便,具有發展石油化工、化纖工業的優越條件。
據一九八五年統計,遼化公司共有職工2.9萬多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000多人。全公司包括煉油廠,化工一、二、三、四廠,纖維廠和丙綸廠等7個生產廠,以及熱電廠、動力廠、機修廠、供排水廠和儀表廠等5個輔助生產廠;公司占地麵積758公頃,總建築麵積134萬多平方米。一期工程投資28億多元,形成固定資產22億多元;共建成44套生產裝置和輔助生產裝置,其中從國外引進的25套,國內自行配套的19套。
遼化公司自一九七九年末投入試生產,至一九八五年已生產出滌綸、錦綸、聚酯切片、尼龍66鹽、聚乙烯、聚丙烯等6種主要產品共計106.5萬噸,生產出柴油、碳4、碳10、乙二醇等副產品646.6萬噸,產品銷售收入共計52.6億元,實現稅利21.9億元,稅利合計占投資的75.5%。遼化公司向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700多家企業提供多種化工、化纖、紡織、塑料加工的原料;有些產品還銷往世界1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創外彙3000多萬美元。
遼化公司的建成投產,促進了化纖、紡織、印染、塑料加工、精細化工和其他一些工業的發展,僅遼寧省就在鞍山、營口、丹東地區配套建設了一批化纖廠、紡織廠,以及為加工和利用遼化公司副產品等而新建的一批中小企業。遼化公司各廠生產過程中使用的200多種催化劑、溶劑、助劑等,原來大部分依靠進口,隨著遼化公司的建成投產,這些產品的科研、生產也逐步相應地發展起來。
二、工程建設
七十年代初期,為了盡快掌握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快輕紡工業的發展,特別是為更好地解決10億人口的穿衣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引進國外成套技術設備,建設4個大型石油化工、化纖聯合企業。遼陽石油化學纖維總廠便是其中之一。
中共中央、國務院對遼化工程建設十分關心,極為重視。在紡織部、遼寧省委的直接領導下,一九七二年組成了建廠指揮部,對設計、施工、外事、生產準備等全部工作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領導。從一九七二年下半年開始,建廠指揮部派出了主要領導和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邀請了設計、科研、施工及兄弟企業共81個單位、530多人組成了談判組,先後與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的22個公司進行了合同談判,陸續簽訂了5個合同,並分兩次對外商的初步設計進行了審查,對引進裝置的技術、設備、工程有了底數,為總體規劃、設計和工程建設奠定了基礎。
國內配套工程的設計是工程前期工作的一個關鍵性環節。由於工期短、工程量大,矛盾突出,困難較多,全國有28個勘察、設計單位近千名設計人員承擔了設計任務。各設計單位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深入現場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密切配合,在搞好總體規劃的基礎上,采取了先進工程、重點工程搶先設計的原則。一九七二年進行了廠址選擇和水文地質勘測,一九七四年完成了總體規劃,一九七五年結束了各項配套工程的初步設計,一九七六年末基本上完成了各主要單項工程的施工圖設計。
設計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全麵動工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一九七四年八月,遼化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建設。國家建委派遣了基建工程兵300、024等部隊,遼寧省組織了9個市、地的施工力量,加上化工部第九化建公司,共有38個單位參加了工程建設,施工隊伍高峰時達到6.5萬人。在這種情況下,指揮部十分清醒地認識到幾十項工程和幾萬人的施工隊伍,必須做到多而不亂,忙而有序,要統一思想、統籌規劃、統一指揮、統一行動,這是奪取工程建設勝利的根本保證。指揮部放手發動群眾,對工程建設的規模、特點、施工隊伍、物資供應等方麵逐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施工總體方案,對設計、計劃、施工進度、物資供應、外事、交通運輸、後勤等各方麵進行了統籌安排,明確了分工和要求。各單項工程動工前,也都先搞施工組織設計,做到了合理安排。由於加強了施工管理,整個工地出現了緊張而有秩序的生氣勃勃的建設局麵。
施工建設開始後,工程的複雜性、艱巨性逐漸顯露出來。盡管分工明確,任務落實,但整個工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工程的交叉、時間交叉、材料設備供應、圖紙資料翻譯等各方麵也都互相交錯,一個部門、一個工區、一個部位上不去,就會影響一片,甚至貽誤整個工程。為此,指揮部在統籌安排,全線鋪開的同時,對一些關係全局的重大任務,采取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方針。如一九七五年在“搶先行、抓配套”的施工中,遇到了引進裝置地下管排施工問題,管排在地下,必須搶先上去,否則地上的工程不能施工。而地下管排任務量大,總長達9萬多延長米(未包括各種地下電纜),鑄鐵、碳鋼、混凝土、陶土等各種材質的管道規格繁多,直徑最大的有1.5米,最小的隻有5厘米,大部分集中在中央幹道兩側。這10多條不同材料、不同規格的管道要分幾層敷設在一條管溝內,最多的有7層,最深的地方需要挖土10幾米,總共需要挖土方18萬立方米。這樣的任務,僅靠一、兩個施工單位是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的。指揮部調動了工程兵301、305等部隊和錦州、丹東、大連、撫順、遼陽幾個市、地的施工隊伍,展開了“地下管排施工大會戰”。沈陽軍區炮兵部隊派出2000多人支援,遼陽市各廠礦、機關、學校平均每天抽出1萬多人,遼化機關幹部每天200多人都來參戰。會戰高峰人數每天達1.8萬人。會戰從七月四日開始,三個月內基本完成。象這樣大型的會戰,一九七五年就組織了7次。一九七六年,組織了以引進裝置為主的“抓土建、保安裝”的兩個戰役。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引進裝置安裝高峰,又安排了4次戰役。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八年,共完成投資23.6億元,占全部工程量的80%。
材料和設備的供應、運輸、檢驗是最大的一場會戰。工程建設中,從國外運進材料、設備5.6萬噸,從全國各地調進鋼材25萬多噸,木材26萬多立方米,水泥52萬多噸,從省內運進磚、砂、石等各種物資近1000萬噸。國外運進超重設備172台件,其中最大的塔直徑4.4米,長69米,重140多噸。為運輸這批設備,鐵路部門進行線路改造工程200多項,並製作了特種車輛,組織了專列運輸。全省有340多個企業、科研所、大專院校的500多名專業人員參加了對國外設備、材料的檢驗與接運工作,共檢驗了2600個箱號,總重量達5.6萬噸;國內設備先後進行了16次分交,召開了29次訂貨會,22次臨時排產會,共訂設備12萬台件。
指揮部與施工單位對技術培訓和質量檢查都十分重視。一方麵,采取辦培訓班、現場操作表演、召開技術交流會等形式,提高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如球罐整體熱處理,塔的整體吊裝,地下防腐,特殊管材的焊接等技術,都采取了這類形式,還規定了操作工人必須經嚴格考核合格才能上崗操作。另一方麵,製定各種嚴格的質量檢驗製度,如建立了自檢、互檢、專檢的檢查網,特別是對引進裝置製訂了一整套完整的質量驗收表格和質量檢驗程序。從動工到安裝結束,國家建委、紡織工業部、遼寧省和建廠指揮部先後組織了工程質量的全麵大檢查12次,共檢查出設計、設備製造、施工安裝等方麵的質量問題3836條,對這些問題都及時進行了專題研究,提出了處理方案,並落實到具體單位解決。這樣就有效地保證了工程質量,為遼化工程的順利試車投產鋪平了道路。
遼陽石油化學纖維總廠在幾年的建設過程中,遼寧省有2200多個工廠、機關、學校、科研所、設計院分別承擔了設備製造、材料供應、勘察、設計、科研等任務;100多個生產單位接受了8000多名徒工的培訓任務;幾十萬人次參加了搶修道路、排洪溝、“管排會戰”等勞動。據統計,僅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八日一天,全省就送來價值350多萬元的各類急需物資;僅一九七五年四月份一個月,全省就組織了2.3萬多名幹部參加工地勞動。幾年中,遼寧省人民政府特批了幾千萬斤糧食、副食品、蔬菜等,保障了建設大軍的生活供應。為解決遼化工程的急需,省裏還專門建起了幾處紅磚廠、砂石場,組織了多次設備製造、材料供應、運輸大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