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開發新產品。
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五年,遼化公司試製成功的新產品、新品種達32種。在國內暫時無丁烯-1生產的情況下,遼化公司采用了乙丙共聚單體,生產漁網絲、服用粘合襯、鈣塑粉料等不同專用牌號的聚乙烯樹脂、纖維級聚丙烯樹脂、熒光增白聚酯、薄膜和瓶用聚酯及異形纖維等產品,受到用戶的歡迎。其中熒光增白聚酯等8項技術成果,參加了全國首屆技術交易會,受到主管部門的表揚。
為了開發新產品,遼化公司首先堅持進行用戶調查,召開用戶座談會,直接了解用戶需要;走訪國家、省、市主管機關,了解各種產品的發展狀況,為製定新產品開發計劃提供較為可靠的依據。其次,利用對外技術交流,了解國外動態和發展趨勢,在充分了解情況後,適量購置單機及部分技術,發展新產品,使老牌號更新或達到增產、節能、降低消耗的目的。第三,組織科研機構、大專院校與生產單位協作攻關。如為了解決國產錦綸66長絲的染色問題,在紡織部和遼寧省經委的主持下,組織了“七條龍”聯合攻關,從原料尼龍66鹽聚合、紡絲到織造、印染後整理,共同研究解決染色問題;在大連工學院化工係配合下,對尼龍66鹽長絲的染色機理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適應尼龍66染色的工藝參數、染色助劑及活性、分散染料的性能要求等;通過纖維廠、織造廠和印染廠的共同努力,使染色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第四,與用戶單位一起成立聯合開發協作組,共同開發產品。以化纖產品為例,根據雙方商定的原則,由遼化公司提供不同的纖維新品種,對方開發紡織、針織產品,雙方根據市場情況共同確定項目,明確分工,各盡其責,試製工作完成後共同總結,成果為雙方共有。這種組織形式,信息來源又快又準,產品方向對頭,對開發產品十分有利。第五,充分利用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一方麵解決生產中的難題,一方麵搞好開發工作。由研究單位搞小試,成果在工業裝置上放大試驗,成功後投入工業化生產。如苯加氫用國產雷尼鎳催化劑、環氧乙烷用國產銀催化劑、聚丙烯裝置用絡合Ⅱ型催化劑就是這樣開發成功的,前兩項已獲得中國石化總公司科技成果獎。
(三)提高產品質量。
一九八三年是遼化公司從試生產階段轉入正式生產階段的第一年。廣大職工麵對年初化纖產品滯銷、影響經濟效益的嚴重局麵,清醒地認識到,要提高經濟效益,必須迅速提高產品質量,才能擴大市場。他們以改革和整頓的精神,積極開展了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上質量、上品種、上水平的“三上”活動,並努力學習和應用全麵質量管理的科學方法。經過艱苦奮鬥,到一九八四年,公司自產的石腦油、0號輕柴油、乙烯、丙烯、苯、對二甲苯、乙二醇、尼龍66鹽水溶液和己烷等9種液體中間產品合格率全部達到100%;主要產品合格率均在98%以上。其中,尼龍66鹽獲得國家優質產品金牌,高密度聚乙烯(牌號為CF77502、GC7260)獲得國家優質產品銀牌,聚酯、聚丙烯等10種產品獲得省、部級優質產品稱號。一九八五年,出口0號輕柴油和聚丙烯5028S2兩種產品又獲得國家銀質獎,0號輕柴油等幾種產品獲得省、部級優質產品稱號。優質產品率按品種計算,由一九八三年的54.2%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64.5%。
為了更好地為用戶服務,及時地收集用戶對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的意見和要求,遼化公司對聚酯切片、滌綸短絲、錦綸長絲三大產品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包括原料、抽絲、紡織、印染、成品在內的“一條龍”檢驗組織7個,與用戶簽訂聚乙烯、聚丙烯產品單項技術協定40項,從而把技術服務同信息反饋活動通過組織形式有效地固定下來,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產品質量。
(四)技術改造。
在試生產和正式投產以後,遼化公司針對引進裝置在工藝技術上暴露出來的問題,分期分批地采取措施,進行技術改造,認真地加以解決,收到了明顯效果。
蒸汽裂解裝置初分塔結構,由於設計不夠合理,一度不能正常運轉,造成一九七九年停車一百八十小時,一九八○年停車五百二十八小時(占全年運行時間的22.8%)的問題。為使裝置能夠長期運轉,遼化公司組織力量對裝置進行了改造。一是在急冷油係統加緊急排放閥,降低塔內液位高度。二是在水箱開汽管孔間加“百葉窗”擋板,防止冷水落入塔釜。三是在1—15層塔板增設10號槽鋼托架,固定塔板。裝置改造後,基本上解決了油水乳化問題,達到了安全、長期、穩定運轉。另外,還在4台裂解爐對流段各增加8根爐管,擴大受熱麵積,使對流出口橫跨溫度由550℃提高到580℃。不僅每小時節約燃料約22公斤(按一台爐計算),而且由於橫跨溫度提高,乙烯收率也相應有所提高。
裂解碳五餾分是很有價值的化工原料。但原設計沒有加以分離利用,而是進行加氫處理,結果不僅增加了加氫裝置負荷,消耗了氫氣和公用工程,而且由於把異戊二烯、環戊二烯、間戊二烯等有用組分轉化為單烯烴,使碳五餾分的經濟價值大大降低。在試生產期間,遼化公司將後脫碳五流程改為前脫碳五流程。投用後,每年可分離出裂解碳五餾分1.5萬噸,增加產值367萬元,如用於出口即可創外彙397萬美元。
針對芳烴抽提裝置對碳八、碳九芳烴抽提率較低問題,遼化公司也作了改進,增設了碳七、碳八分離塔,使得碳八、碳九芳烴近乎百分之百回收,每年可增產對二甲苯3000噸左右,淨增效益約500萬元。
(五)節約能源。
自試生產以來,遼化公司采取了一係列節能改造措施。一是提高加熱爐熱效率。遼化公司有工業加熱爐和鍋爐55台,熱效率低的僅有49%,高的也隻達到80%,能源利用率較低。為了提高加熱爐的熱效率,他們對常壓蒸餾裝置的常壓爐首先進行了改造,在爐頂煙囪內加一擋板,將煙道氣用引風機引入熱交換器,經與空氣換熱後,送入煙囪擋板的上部排空,加熱後的空氣輸入爐膛作三次通風。改造後,爐子熱效率由75%提高到85%左右。按照同樣的方法,接著又改造了二甲苯裝置的加熱爐,蒸汽裂解裝置的蒸汽過熱爐,熱載體加熱爐等,使加熱爐熱效率提高7—16%,效果十分顯著。二是改善保溫狀況。鑒於保溫熱損失較大,遼化公司組織力量對高溫介質的管道和設備的保溫進行了改造,其中包括選用保溫性能好的材料,加厚保溫層,提高施工質量,采取加強使用管理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三是進行低溫位熱能回收利用。遼化公司的原設計沒有考慮餘熱回收。一九八三年,他們將蒸汽供暖改為熱電廠循環水供暖,投用後效果較好。隨後又進行了生產裝置乏汽、冷凝水餘熱回收的改造工程,采取了熱電廠抽汽機組節約蒸汽的措施。一九八四年,遼化公司節油14.3萬噸,一九八五年節油7.1萬噸,達到全國同行業先進水平。
(六)發展綜合利用。
遼化公司每年生產副產品9萬多噸,排放廢液、廢渣約1.2萬噸。為了充分利用這些廢液、廢渣中的許多寶貴的化工原料,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公司製定了綜合利用規劃,明確主攻方向,並成立了專門進行綜合利用的化工實驗廠。實驗廠與研究院、生產廠協作配合,以公司內部的副產品及廢液、廢渣為原料,先後回收和試製了20多種產品,變廢為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例如,經研究院、化工實驗廠和化工二廠合作,采用萃取、過濾、解吸等工藝過程,從對苯二甲酸二甲酯殘渣中回收鈷錳催化劑,再返回裝置作為催化劑使用,獲得成功。這樣,一方麵清除或減少了重金屬、特別是鈷對環境的汙染,一方麵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鈷、錳資源,取得了每年300餘萬元的經濟效益。再如,利用混合二元酸廢液,經過結晶、分離,可得到己二酸、丁二酸、戊二酸等產品,進一步加工,可製成耐高溫聚酯型聚氨酯泡沫塑料。這種產品,已應用在中原油田輸油管線的保溫上,由於其保溫性能好,可減少沿途加熱站的數量。從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五年,遼化公司開展綜合利用的產值為3860萬元,實現利稅670萬元,其中利潤為36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