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煉油廠
在西北甘肅省蘭州市西郊的黃河之濱,坐落著新中國建成的第一個大型煉油廠——蘭州煉油廠。它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156項重點工程建設項目之一,由蘇聯設計和提供設備。這個廠的建成投產,標誌著中國煉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蘭州煉油廠原設計為年加工原油100萬噸的單一煉油廠。一九五八年九月建成投產以後,經過不斷的改造擴建,逐步發展成為以煉油為主,兼有化工生產、機械儀表製造、建築安裝和科學研究的綜合性企業。全廠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300萬噸,煉油化工裝置由原設計的16套擴大到48套。六十年代初期,蘭州煉油廠研製開發了以“三航”(航空汽油、航空煤油、航空潤滑油)、“兩劑”(煉油催化劑、石油添加劑)為代表的一係列石油化工新產品和滑閥、氣動Ⅱ型儀表為主的煉油機械、儀表產品,為中國石油產品立足國內、實現全部自給出了力。七十年代以後,又研製出一批質量較好的潤滑油、潤滑脂和催化劑、添加劑,以及具有先進水平的煙氣輪機、Ⅲ型儀表、鑽采儀表和在線質量自動分析儀表,為滿足國防建設、國民經濟發展和引進裝置、設備、車輛的需要作出了貢獻。全廠累計生產的石油化工產品品種達到281種,比原設計的16種擴大了17倍。在120多種主要產品中,有3個品種獲國家金質獎,8個品種獲國家銀質獎。
從投產到一九八五年,蘭州煉油廠累計加工原油3890萬噸,完成工業總產值149.78億元,實現利潤和稅金56.93億元,為國家提供的積累相當於全部固定資產原值的12.37倍。
蘭州煉油廠不僅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培養鍛煉了一支具有一定政治覺悟和文化技術水平的職工隊伍。投產以來,先後向其他煉油企業、兄弟廠礦輸送專業人員和技術工人8000多人,被人們譽為中國煉油工業的基地和搖籃。
蘭州煉油廠二十多年來的發展史,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為祖國爭光,為人民多作貢獻的曆史。一九五九年,蘭州煉油廠的代表光榮地出席了全國群英會。一九六三年七月,蘭州煉油廠被表彰為全國勤儉辦企業的五麵紅旗之一。一九六六年被命名為全國70個大慶式先進單位之一。一九七九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先進企業。一九八三年榮獲了國家質量管理獎。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四年連續三年被國家經委評為全國工交企業經濟效益顯著企業。一九八四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和中國石化總公司檢查驗收,被評為“六好企業”。一九八五年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經委、全國總工會聯合授予全國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稱號。
一、創建自己的煉油基地
新中國誕生不久,為了改變石油產品依賴進口的局麵,國家在籌劃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工程時,根據當時探明的石油資源集中在西北的情況,決定在蘭州建設一座現代化的煉油廠。這座中國首次興建的規模較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燃料—潤滑油型煉油廠,原設計16套生產裝置,年加工原油100萬噸。一年的加工量比舊中國四十二年的原油總產量還多,建成後可緩解石油產品依靠進口的被動局麵。
一九五二年,廠址勘探隊跋山涉水,用了一年多時間,調查了14個區縣,先後對10幾個廠址的水文地質和交通情況進行細心勘測和反複比較,最後確定在蘭州西固地區建廠。
一九五六年,國家為了建設蘭州煉油廠,從上海、大連、玉門等地抽調人員組建起工程建設隊伍。他們懷著“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雄心壯誌,先後彙集到蘭州,揭開了建設蘭州煉油廠的序幕。同年四月二十九日,蘭州煉油廠正式破土動工。蘭州煉油廠工程總投資1.7億元,設計單元100多個,最高的裝置構築物達73米,單體設備中最重的有170多噸,工藝管道長達860公裏,並排敷設最寬的地方有70多米,土方工程量達200萬立方米。在當時的條件下,建設蘭州煉油廠這樣大的工程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參加建廠的廣大職工和石油部第二安裝公司,建工部三局一公司、五公司,七局二公司等兄弟單位的職工,以英雄的氣概,夜以繼日地加緊工程施工。當時,職工們住的是自己蓋的土坯房、鐵皮房、竹板房,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是,大家以苦為樂,以苦為榮,為能親自參加建設自己的煉油基地而感到自豪。
在建廠初期,由於缺乏經驗,工程全麵鋪開,結果戰線拉長,力量分散,拖延了大量收尾工程。一九五八年將工程項目按輕重緩急進行排隊,按係統、按單元集中力量施工,安排一批,完成一批,投產一批,主攻方向明確,提高了施工速度和效率。在施工組織方麵,一是實行了立體交叉平行流水作業,並組織了與之相適應的包括多工種在內的混合班組;二是擴大預製和裝配範圍,推行工廠化施工,實行整體吊裝;三是由甲乙雙方聯合成立指揮部,實行集中領導和統一指揮,使施工速度大大加快。
由於廣大建設者的創造性勞動和全國上百家廠礦的協作支援,一九五八年九月,蘭州煉油廠一期工程勝利竣工,比原設計提前了一年零三個月,建廠總投資比國家預算節約5.57%。在一九五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前夕,蘭州煉油廠的電脫鹽、常減壓、熱裂化、氧化瀝青等5套裝置分批投入試生產,生產出汽油、煤油、柴油等6種油品。
二、煉爭氣油,長民族誌
蘭州煉油廠出油的喜訊傳到北京後,毛澤東主席委托中央辦公廳負責人接待了來自大西北的客人。葉劍英元帥對報喜的代表說:“我們空軍、海軍都需要大量的油料,希望你們煉出更多更好的油品。”投產初期,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親臨視察,周恩來總理、李富春副總理還為蘭州煉油廠開工親筆題詞。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的親切關懷,如春風化雨,成了鼓舞全體職工前進的巨大力量。
蘭州煉油廠投產不久,便遇上了國民經濟的三年困難時期。當時由於蘇聯大大減少了對中國的石油供應,國內各種石油產品非常緊缺,特別是軍用油品的生產和供應更為緊張,急需增加油品產量,擴大油品品種。另一方麵,職工生活也麵臨很大困難。蘭州煉油廠7000多名職工中,由於營養不良,有1400多人患肝炎,2000多人身體浮腫,工人們正常倒班都難以堅持。
在巨大的困難麵前,蘭州煉油廠黨委通過組織職工學習中共中央的一係列指示,領會精神,分析形勢,統一了大家的思想。職工們說:千困難、萬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咱們勒緊褲帶也要煉出爭氣油。大家團結一致,同甘共苦,為油而戰,表現了頑強的革命精神。
麵對生活上的困難,蘭州煉油廠根據石油部提出的“發揚南泥灣精神,自力更生,堅守陣地,保證生產”的要求,及時作出了“一手抓生產,一手抓生活”的決定,動員全廠職工大搞農副業生產,千方百計改善生活,保證煉油生產。他們先在廠區空地開荒種糧種菜,養豬養雞,繼而又在永登、甘南、靖遠等地開辦了農牧場。在堅持工業生產的同時,把三班倒改成兩班倒,抽出2000多名職工奔赴各農場及四川若爾蓋、甘南、青海等地,在氣候十分惡劣的草原上,采草籽,收青稞,打野物。靠著這種不怕苦,不怕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在三年困難時期,全廠共收獲糧食100多萬斤,蔬菜590多萬斤,改善了生活,增強了職工和家屬的體質,保證了煉油生產。
三年困難時期,蒸汽、電力供應嚴重不足,給生產造成相當大的困難。當時,廠領導一方麵教育群眾,克服和防止“有汽就幹,沒汽就散”的消極錯誤思想,一方麵組織職工開展節約用汽、用電的活動。在工作布置上,采取“蒸汽大來大開,小來小開,不來就組織練兵和維護設備”的作法,千方百計,堅持生產。在嚴峻的考驗麵前,職工隊伍非但沒有垮下來,而且經受了鍛煉。
為了加緊生產國家急需的一係列石油產品,蘭州煉油廠按照石油工業部提出的“石油產品三年過關,五年立足國內”的奮鬥目標,頂著生產上和生活上的種種困難,掀起了改革原設計,采用新工藝,研製新產品的熱潮。當時任廠黨委書記兼廠長的徐今強提出:國家需要什麼油,我們就要生產什麼油。在他的倡導和主持下,集中全廠主要技術力量成立了石油煉製研究所,組織了各種攻關小組,從解決當時國防急需的“三航”、“兩劑”入手,開始了積極發展新產品的科研攻關。
在研製、生產新產品中,蘭州煉油廠以軍用油為突破口,帶動普通油的質量和品種。主攻目標選準了質量要求高、技術比較複雜的特種潤滑油(20號航空潤滑油)。蘇聯專家在建廠初期曾斷言:用玉門原油,在蘭州煉油廠不可能生產出這種特種潤滑油。蘭州煉油廠的科技人員,敢於探索和創新,他們進行了500多次試驗,取得了6000多個數據,初步摸索出了比較成熟的方案,並投入了試生產。副總工程師毛鵬飛以頑強的革命精神,和技術人員、工人一起吃在車間,住在車間,日夜奮戰,經過十個月的艱苦努力,摸索出了成熟的工藝方案,終於在一九六二年生產出了質量合格的20號航空潤滑油,及時保證了國家的急需。蘭州煉油廠先後研製成功了航空汽油、航空煤油、電纜油、壓縮機油、軋鋼機油等一批新的石油產品。到一九六二年底,全廠生產的石油產品由原設計的16種達到70種。
“兩劑”(即石油添加劑和催化劑)是煉油工業不可缺少的兩大材料。沒有高質量的催化劑,就不能發展石油的深度加工,就生產不了高質量的航空汽油和車用汽油;沒有添加劑,就沒有現代的潤滑油工業。當時,蘭州煉油廠催化裂化裝置生產航空汽油需要的矽鋁小球催化劑,隻有美國、聯邦德國、蘇聯等少數幾個國家生產,中國隻得從蘇聯進口。一九六○年以後,為使小球催化劑的生產立足於國內,石油部決定動員全國科研、設計和生產力量,在蘭州煉油廠建造一套小球催化劑裝置。參加建設的職工團結戰鬥,日夜苦幹,用了一年多時間,在一九六四年五月建成了國內第一座小球催化劑裝置。經過兩個多月的試運轉,在當年秋季,生產出第一批國產小球催化劑,結束了依賴進口的曆史。一九六六年元旦前夕,蘭州煉油廠又建成矽鋁微球催化劑裝置,生產出了第一批流化催化裂化裝置使用的微球催化劑。
在六十年代初,中國油品使用的添加劑也是從蘇聯進口的,價格昂貴,條件苛刻。一九六○年十月,蘭州煉油廠成立了三分廠,開始進行石油添加劑的研究和試生產。參加試製攻關的人員先建起了一個簡易的露天裝置,經過390次試驗,摸清了添加劑生產的規律,為大批生產創造了條件。一九六四年,蘭州煉油廠自己設計、自己施工,建成了大型浮遊多效添加劑裝置,為添加劑的生產奠定了基礎。經過試生產,拿出了一批質量合格的添加劑產品,改變了從國外進口這種添加劑的局麵。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新華社播發了《我國石油產品已基本自給》的消息,宣告了中國人民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複返了。這振奮人心的成就,包含著蘭州煉油廠職工的心血和汗水,是中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的偉大勝利。